董科鵬
摘 要: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發(fā)表重要講話。這既是向思政課教師發(fā)出了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動員令,也是指導我們在新時代改革創(chuàng)新思想高思政課的根本指南。為了響應習總書記的號召,打造思政“金課”,積極改革創(chuàng)新,我校的思政課引入了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打破傳統的灌輸式教學,以學生為主體,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本文將以“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為例,探討對分課堂教學改革的實踐與運用。
關鍵詞:對分課堂;教學改革;思想道德修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20)10-0084-05
一、教學改革的初心與選擇
現代教育制度的核心標志是夸美紐斯于1632年建立的班級授課制,也就是我們從小學到大學最經常接受的教育模式——講授法。講授法的好處在于方便知識大量、快速的傳輸,為工業(yè)化時代迅速培養(yǎng)了大量的人才。但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已經不滿足于擁有大量的基礎知識人才,而是需求更多創(chuàng)新型、改革型的人才,這就要求人才的創(chuàng)新性和個性化發(fā)展。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發(fā)表重要講話,發(fā)出了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動員令,提出了指導我們改革創(chuàng)新思想的根本指南。改革創(chuàng)新成為新時代高校思政課的主旋律,為了響應習總書記的號召,打造思政“金課”,經過多方考察后,我院選擇了對分課堂作為教學改革的新模式,進行了大膽地嘗試和探索。
分課堂是復旦大學張學新教授提出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從最簡單的形式上看,他是把課堂時間一分為二,一半時間留給老師教師,一半時間留給學生。但是在實質上,他卻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老師和學生之間,加入一個心理學的內化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有時間對老師講授的內容充分吸收,進而有準備的參與討論,達到師生之間的一個有效溝通,讓知識入腦入心。其核心理念是通過對內化和吸收的強調,實現了講授法和討論法兩大教學模式的整合,但是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設計,卻取得了非常驚人的效果。2014年春天,張學新教授在復旦大學心理系的本科生課上首次實踐對分課堂,就受到了學生的歡迎,然后迅速傳播至全國,甚至到非洲。幾年時間,借助互聯網和使用者的口碑,對分課堂在全國范圍內得到廣泛的關注,開始涉及人文、理工、醫(yī)學等多個領域,后來又在高校思政課的領域大放光芒。運用對分課堂,教材不變、大綱不變、速度不變、不花錢購買設備、好學、易用,效果常常立竿見影。鑒于對分課堂的種種優(yōu)點,結合習近平總書記打造思政“金課”的號召,我院開始了對分課堂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嘗試。在實踐中,教師們不斷地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不僅向其他院校的老師們借鑒學習,還結合本校學生的特點有所變化,對分課堂的教學改革取得了顯著的成效。那么對分課堂的奧秘在哪里呢?它的核心理念又是什么呢?下面本文將以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為例,為大家介紹對分課堂教學改革的實踐經驗。
二、“基礎”課上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運用
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是一門公共必修課,是一門高校思政課,而且是大學生思政課的第一門課?!盎A”課的教學核心并不是讓學生知道“知識”并完成一份答卷,而是把一種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融入學生的頭腦、心靈并將之踐行,其本質是思想和精神的傳遞。那么探索一種與其相適應的教學模式就是“基礎”課教學改革的重中之重。對分課堂作為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可以滿足“基礎”課的教學目的。在實踐中,教師可以把“講”與學生的知、信、行充分結合起來。教師的“講”既是學生知、信、行的主線,又服務于學生的知、信、行。學生的知、信、行既是教師講授的目的,也構成了進一步講授的前提和依據。
此外,對分課堂教學模式還可以適應我?!盎A”課的客觀教學條件。“基礎”課在我校是大班教學,人數從80~150人不等,運用案例討論、翻轉課堂等教學方法,常常因為人數和時間的限制無法完成教學任務。因此“基礎”課在過去往往采取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方法,雖然保證了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但是也存在學生參與程度不高,積極性不夠等問題。但是在實施對分課堂教學改革以后,這樣的情況明顯改善,學生的抬頭率不斷提高,既保證了知識的系統性傳輸,又激發(fā)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可以說教學改革確實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第一堂課就讓學生了解什么是對分課堂
“基礎”課是大學生在大學期間接觸的第一門思政課,在這門課程中讓學生熟練掌握對分課堂的教學模式,不僅有助于學生對本門課程的學習,還能為后續(xù)馬原理、毛特色、民族理論等思政課等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盎A”課緒論部分的第一個內容就是“我們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強調大學生步入了人生的新階段,確立新目標,開啟新征程。大學的新生活,就會有新的學習方式,新的生活方式。結合這一部分的內容,將新的學習方式與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相結合,讓學生在大學生活的第一堂課就開始體會新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做自己的主人,做時代的新人。
經過幾輪的教學實踐發(fā)現,對分課堂教學模式需要老師和學生的密切配合,需要老師和學生都明晰對分課堂的具體流程、每個階段需要完成的學習任務以及本次課程的核心學習內容。這三者對于對分課堂的順利進行至關重要,因此在課程之初單獨拿出一節(jié)課來為學生講解什么是對分課堂是十分重要的。結合人生新階段,結合時代新人,我會給學生介紹為什么要進行教學改革、為什么選擇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具體內容主要包括對分課堂的理念,課程進行的具體步驟和要求,學生們需要完成的準備工作、小組分組、對分易注冊以及根據分組安排座位等。這樣別開生面的第一堂課,會在學生的心里形成一個新鮮的感覺,他會對新的教學模式和方法有所期待,認真參與課程學習。
(二)提前布置下節(jié)課的討論題目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參與課堂,討論更加充分,學生們能有所想、有所說,提前布置討論題目是十分重要的。學生們可以利用課下的時間查資料、針對討論問題進行深入思考,整理自己的思路和回答問題的邏輯要點,形成自己的討論提綱。
以“基礎”課第三章第三節(jié)“讓改革創(chuàng)新成為青春遠航的動力”為例,會提前布置任務讓學生去了解自己所學專業(yè)現在最前沿的學術發(fā)展方向是什么,最新的創(chuàng)新成果是什么,這些創(chuàng)新對人們的生活有哪些改變等問題。了解了這些知識再針對改革創(chuàng)新進行討論,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很多學生在課程學習之后反映,他們對自己所學的專業(yè)更感興趣,更明確改革創(chuàng)新的重要性,覺得自己原來也有能力成為創(chuàng)新生力軍的一員。
以“基礎”課第五章第二節(jié)“傳承中華傳統美德”的內容為例。中華傳統美德內容豐富、博大精深,在課堂上沒有辦法一一為學生舉例,提前布置作業(yè)讓學生準備一個最讓自己感動的中華傳統美德故事,在課程中或者以小組的形式或者以個人的形式通過學生們喜歡的方式展現出來,往往比老師說教更打動人。這里面有時候會包含學生自己的生活經歷,有時候是學生自己的思考和疑惑,當這些都呈現在課堂上時,中華傳統美德其實已經深入人心了。
關于這部分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是需要形成考核機制。因為課堂時間無法檢查每一個人的課下學習成果,也沒有時間允許每一個人發(fā)言,學生可能存在僥幸心理,尤其是在小組內部。為了加強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督促學生課下學習的質量,必要的考核不可缺少。我在實踐中采用的方法是要求學生在上課之前在“對分易”中上傳討論提綱。這樣不僅完成了對學生的考核,教師還可以通過對討論提綱的瀏覽,了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對相關問題的看法和疑惑,進而有針對性的引導學生思考和討論,把握課堂。
(三)小組分組討論
小組分組既是對分課堂的重點,也是第一次課就要解決的問題。我經常采取的方法是利用對分易隨機分組。因為“基礎”課是公共性的全校課程,每次上課有多個院系、多個班級共同進行,100多人隨機分組、男女平均,有很大概率會出現不同系別、不同班級的同學分在同一組。采用小組隨機分組的模式有三個好處。
首先,這樣的分組方式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思想碰撞。不同專業(yè)角度的思考、不同性別的思維方式,可以讓學生在已經形成的討論提綱基礎上激發(fā)出新的火花,讓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完善自己思維方式的系統性和整體性。
其次,小組學習模式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和協調溝通能力。小組討論不僅是課程進行的一個重要模塊,以小組為單位考核學生成績也是對分課堂的一個特點。隨機分組以后,每一個人都清楚自己的小組組號及自己在小組里面的序號,老師會按照分組重新安排并固定座位。整個一學期的課程學生將同自己的小組成員共同完成學習任務,無論是討論結果的發(fā)表還是課程任務的完成,都將以小組的形式展示。每個人的課堂討論成績也以小組的方式進行考核。這樣的考核方式有助于在小組內部形成互幫互助的學習方式,大家結合自己的討論提綱,取長補短,共同完成發(fā)表結論及課程任務。此外,我還會讓學生有意識的觀察自己在小組中的角色、解決問題的模式、溝通的方式方法等來提高自己的團隊合作和協調溝通能力。
最后,小組學習模式有助于讓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更流暢地融入學生的頭腦、心靈,實現思政課的教學目的。過去思政課的教學模式是講授,教師往往執(zhí)著于把“什么是對的”告訴學生,但是知道“什么是對的“并不一定就能做到。有時候由于思政課的理論性較強,“什么是對的”和學生自己每天的日常生活很難密切的聯系起來,小組討論的模式則拉近了這一距離。在課程中,討論問題的設置本身往往就側重于如何做,再通過實際生活中的問題為引導,小組討論的重點就是把“什么是對的”和“如何做”聯系起來。學生通過課下查資料和理解已經對問題有了自己的答案,再通過小組分享和討論,學生們會針對什么是錯、什么是對、如何做更好、如何解決問題、如何踐行等問題有更多的討論和思考,進而形成一種共識,達成小組意見。其實這無形中就是一種價值認同,在這種討論過程當中,思政課想要傳達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就在不知不覺中融入了學生的頭腦和心靈。尤其是“基礎”課,有其自身的特點,理論知識較少,實踐性的問題較多,更加適合對分課堂的教學方式。
在小組討論環(huán)節(jié),教師需要把握的重點有兩個:一是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允許學生對問題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只有先做到允許和接納,學生才會真正說出自己的心聲。只有讓學生覺得自己是被允許表達的,覺得自己的意見是被尊重的,學生才有可能放下過去的一些觀念,以更加開放、包容的態(tài)度接受新知識和新觀點。二是教師一定要對課堂整體有把控。在討論過程中,以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為引導,將價值觀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傳達給學生。通過對學生發(fā)言的反饋、進一步深化問題、有針對性的引導等方式,讓學生從科學的角度和觀點來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進一步把“什么是對的”和“如何做”聯系起來。
(四)精講留白
對分課堂看起來簡單易行,實際上非??简灲處煹哪芰Γv留白部分就是考驗老師對知識系統的把控能力。對分課堂的教學模式要求把一半的時間留給學生,顯而易見,課堂上留給老師的時間就少了一半。如何在過去一半的課堂時間內完成全部教學內容的講解,就是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對老師高要求的一個體現。精講留白,顧名思義有精講有留白,我個人的經驗是把那些知識性、系統性、理論性較強的內容留下來精講,講清章節(jié)的重點、難點和知識框架。把可以舉的例子、可以抒發(fā)的情懷、可以延伸的思考都交給學生去創(chuàng)新發(fā)揮。在實踐中,學生往往突破老師的思維局限,從不同角度、用不同的例子去展示問題、思考問題,更多時候是帶給老師很多的驚艷。
以“基礎”課第三章第二節(jié)“新時代的愛國主義”的內容為例。在該部分的講解中,我改變了過去由教師舉例說明愛國主義的傳統,而是選擇讓學生講述一個他最近感受到的愛國情感。讓我沒想到的是,那天正好是WCG世界電子競技大賽的結束日,中國隊以4金3銀3銅的優(yōu)秀成績奪得2019WCG的綜合冠軍。當一位學生用比賽視頻來描述他愛國的情感時,當他一面用“小心翼翼”的眼光瞄著我,一面又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時,當很多學生在下面歡呼時,我明白這是我舉不出來的愛國事例,因為我不了解電子競技,但這一點也不影響它所傳達的愛國情感,一點也不影響它告訴學生什么是愛國。這樣的例子也許不是經典的,它所包含的情懷也許沒有那么復雜和厚重,但這樣的例子對于學生來說,就不再是枯燥的課堂解說,而是親身經歷的情懷表達。
這樣的例子有很多,這些例子、這些角度結合了學生自身生活的經驗,結合了學生的興趣愛好,結合了學生的專業(yè)思考,更貼近學生自己的生活。也讓思政課所要傳達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更能在學生的生活中去踐行,因為這本身就是一種價值認同,思政課要傳遞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已經變成了學生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五)內化吸收
內化吸收是學生的自主學習階段,主要包括兩個環(huán)節(jié):自主學習和獨立作業(yè)。該階段在精講完成后進行,學生結合老師所講的知識重點和框架,一方面覆蓋其他相關知識點,另一方面通過老師講授的理論來思考實踐問題并在此基礎之上完成老師布置的獨立作業(yè)。這個階段的特點就是不鼓勵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不鼓勵學生向老師求助、不鼓勵學生查閱資料,僅僅根據講授和教材的內容,談談自己的理解、感受和想法。這一階段既是對學生獨立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又是連接教師的“教”與學生的“知、信、行”最關鍵的環(huán)節(jié)。這個教學階段的加入,改變了過去“滿堂灌”的模式,給學生知識入腦的時間,讓學生在課堂上就可以回顧和吸收老師講授的知識。同時結合“亮、考、幫”的運用,該階段還能幫助學生聯結從“知道知識”到“運用知識”的過程,引導學生思考知識與實踐的結合。比如在改革創(chuàng)新的課程內容中,就有很多學生從創(chuàng)新精神聯想到日常生活中的小創(chuàng)新、自己專業(yè)的最新研究成果,甚至還有的同學對課程改革創(chuàng)新提出了很多建議,而這些都是在“滿堂灌”的課程里面無法實現的。
以“基礎”課第五章第三節(jié)“社會公德”的內容為例。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規(guī)范是我們從小就熟知的,這部分的理論知識比較簡單,因此在內化吸收階段,我就給學生布置了一個小作業(yè):校園文明從我做起。要求學生舉出具體可行的措施,為校園文明獻力獻策。因為是獨立思考、獨立作業(yè),學生想法、關注點、思考角度的差別就體現的特別明顯。有的同學側重自我約束,列舉了很多自身應當注意的問題;有的同學側重禁止措施,列舉了很多“禁止條款”;有的同學注重監(jiān)督,列舉了很多督促措施。從這個小作業(yè)中可以看到,雖然“知識”已經擺在那里了,但是因為每個人思維習慣、思考角度的差異,“運用知識”的方法還是千差萬別。從教師“教”到學生的“知信行”,看似順暢其實卻有很多路。在內化吸收的階段,學生可以通過反復的練習與思考,體會自己思考問題的模式,察覺其中的思維盲點,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特長,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那條“知信行”之路。
三、對分課堂教學改革的要求與難點
(一)硬件設備要求
對分課堂作為新的教學模式,需要硬件設備的支持,多媒體、網絡、班型、教室座位都會影響教學效果。
1.多媒體。多媒體主要用在兩部分內容:一是教師的課堂教學,主要包括課程內容的精講、視頻的播放等。二是學生的課堂展示,學生可能會通過PPT、照片、視頻等方式展示學習成果。
2.網絡。手機作為方便快捷的移動網絡終端,在對分課堂中的使用也是十分頻繁的。從上課簽到、小組分組、作業(yè)上傳到課程提問、調查問卷、期末考試都離不開手機網絡的使用。因此,如果網速無法滿足大量學生即時上傳作業(yè),會出現耽誤課程進度的情況。
3.班型及教室座位。在實踐中發(fā)現,班級人數也對分課堂的教學質量有較大影響,人數在20~30人左右效果最佳,人數大于80人則課堂效果開始有所下滑,人數大于120人則明顯課堂質量有所下降。另外,是否有可以方便討論的座位設置也會影響教學效果。在實踐中比較發(fā)現,在階梯教室進行的對分討論,學生會因為無法轉身而降低討論的積極性。
(二)精講階段的把握
對于教師而言,把握對分課堂的流程和時間是十分重要的。由于過去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影響,剛一實行對分課堂的教師很容易出現的現象是精講部分時間過長。教師還是習慣于把知識揉碎了講給學生聽,不能充分信任學生的學習思考能力。學生也習慣于吃老師嚼過的知識,帶動學生進入主動思考的學習狀態(tài)同樣需要時間和技巧。因此,精講部分的提煉就充分考驗著老師對知識的整體性把握和邏輯性梳理。一方面,要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完成課程內容,必須對有舍有得。既需要把重點、難點講清楚、將透徹,又需要把學生有能力解決的問題交給學生完成。另一方面,精講要生動有趣,留白也要能有發(fā)揮空間。教師的精講是整個課程內容的精華所在,在此階段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又留下其他知識點讓學生有興趣探索是最好的精講狀態(tài)。
(三)內化吸收階段的反饋
內化吸收的關鍵雖然是自學,但是在實踐中我發(fā)現教師的鼓勵和肯定可以有效支持學生進一步學習和培育獨立思考能力的信心。現階段班級基本都是大班型,因時間、人數的限制,教師無法及時看到所有學生的內化吸收作業(yè)。但有時候教師又需要迅速了解學生對課程知識的思考與困惑并立即做出反饋,這時候必要的師生溝通就至關重要。我采取的解決辦法是主動舉手和隨機抽查相結合。主動舉手一方面可以幫助那些有具體疑問和困惑的同學解決問題,另一方面也可以鼓勵那些覺得自己的思考和觀點非常好的同學主動表達自己。隨機抽查的方式主要用于了解學生的整體情況,有助于教師把握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共性的問題及疑惑等等,可以迅速地、有針對性地進行反饋,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課程內容。
(四)小組討論階段的考核
該階段的考核有兩個難題。一個是課下學習部分的考核。因為討論提綱需要學生對問題查閱資料并獨立思考后得出自己的結論。這部分所花費的時間、精力以及每個人的認真程度是無法具體考核的,老師只能根據學生的討論提綱做出判斷,督促學生完成課下學習部分,盡量保證討論環(huán)節(jié)的質量。第二個難題是小組內部個人成員成績的考核。因為討論是以小組為單位計分,小組代表發(fā)言即代表整體成績,哪位成員代表小組發(fā)言也是隨機抽取的。在這種情況下,小組內會出現一些同學“蹭”別人的成績,完全考核小組每一位成員的貢獻就比較困難。在實踐中,經嘗試較為有效的方式:一是通過給發(fā)言特別好的同學直接評定高分數,刺激其余的小組積極發(fā)言并提高討論發(fā)言的質量。二是對于發(fā)言明顯較差的同學直接評定低分數,該小組為了最終成績,會在后續(xù)的討論中積極參與,爭取高分評定。
(五)對教師能力的新要求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以討論階段表現得最為明顯,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討論問題的選擇。討論題目既需要理論貼合度高、與知識點結合緊密,又要求學生感興趣或者能打動學生、引發(fā)共鳴。如何設置討論問題可能是對分課堂是否成功的重點之一。選擇那些既能夠與理論知識相結合又能夠指導學生踐行的問題,是對教師能力的考驗。另一方面是對學生討論的回饋。如果說討論是一場學生能力的潑墨揮灑,那么教師的反饋就是畫龍點睛。對問題的深入挖掘、解答共性問題、查缺補漏等等,雖然只有五到十分鐘時間,卻讓整個討論得到提高和升華。可以說,教師反饋是對教師學術水平和理論功底的深入考驗。這些能力和要求不僅僅是一位教師可以完全把握的,需要集思廣益、群策群力,這也是集體備課與教學團隊建設的重要性。這些題目的設計與完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日積月累、厚積薄發(fā)。同時,對每位教師而言,把握好這些問題也需要教學經驗的不斷完善和教學能力的不斷提高??傊?,對分課堂的教學模式無論對學生還是對教師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經過幾輪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與探索,積累了一些經驗,遇到了一些困難,但更多的是獲得了學生、老師和領導們的支持和肯定。尤其是看到學生們認真聽課的眼神,積極發(fā)言的態(tài)度,小組討論的精彩就能深切感受到對分課堂和傳統課堂的差別。雖然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改革還存在一些問題,還需要不斷完善和改進,但是至今以來取得的效果已經證明這樣的探索是值得的、學生是肯定的、教學效果是提升的。
參考文獻:
〔1〕張學新.對分課堂成就新型高效課堂[N].中國教師報,2019-04-24(005).
〔2〕張學新.重構教學流程[N].中國教師報,2019-01-02(015).
〔3〕李若沁.高校思政課教學方法改革典型性模式綜述[J].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2020,36(04):62+64.
〔4〕趙金子.對分課堂在研究生思政課教學中的創(chuàng)新應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36(02):113-116.
〔5〕王霞.“對分課堂”教學法對傳統儒家教育思想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為例[J].科教文匯(上旬刊),2020(05):50-52.
(責任編輯 徐陽)
Research on the Reform of the Teaching Model of PDA Class
——Takes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 Course as an Example
DONG Ke-peng
(Chifeng College, Chifeng 024000, China)
Abstract: On March 18th, 2019, President Xi Jinping delivered an important speech a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forum for college teachers. This is not only a mobilization order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to reform and renov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ut also a fundamental policy that achieves it in the new era. To answer the call of President Xi, the PDA class teaching model has been introduced into our classroom to crea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op-grade course". Instead of traditional indoctrinated teaching way, students are regarded as the dominant roles in the classroom, thus achieving good teaching effects. Using an example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 Course,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the practice and application of PDA class teaching reform.
Keywords: PDA Class; Teaching Reform;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