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俊
張愛玲《紅樓夢魘》曾經(jīng)指出,根據(jù)《紅樓夢》諸多版本的比對,可以看出曹雪芹曾一次次降低寶黛的年齡,張愛玲以為:“中國人的伊甸園是兒童樂園。個人唯一抵制的方法是早熟?!辈?jù)此推測,曹雪芹修正寶黛年齡的動機(jī),在于確保二人仍屬兒童階段,如此方可造就大觀園成為傳統(tǒng)中國的伊甸園。
張愛玲此說可商兌處不少,首先,曹雪芹對寶黛年齡的修正,是明確減齡?抑或只是模糊年齡?其次,曹雪芹修正年齡之舉,是否真如張愛玲所言,還是可能有其他的動機(jī)?再者,“中國人的伊甸園是兒童樂園”的說法,亦應(yīng)有討論的空間;而張愛玲所謂的“早熟”,亦似有進(jìn)一步厘清的必要。而寶玉的情愫是單純,或是復(fù)雜,與年齡是否有必然的關(guān)聯(lián)?而張愛玲所言減齡后的寶黛,其年歲是否無誤?都需進(jìn)一步檢視。
自《紅樓夢》問世以來,研究者眾多,不乏歷代文學(xué)巨擘,胡適、周汝昌、俞平伯等皆為代表人物;張愛玲轉(zhuǎn)做學(xué)術(shù)研究,一本《紅樓夢魘》獨辟蹊徑,貫穿小說研究“是創(chuàng)作不是自傳”的主旨,一反此前紅學(xué)研究“索隱派”之流,將小說文本作為一切問題探討的基礎(chǔ)。
早本白日夢的成分較多,所以能容許一二十歲的寶玉住在大觀園里,萬紅叢中一點綠。越寫下去越覺不妥,惟有將寶黛的年齡一次次減低。中國人的伊甸園是兒童樂園。個人唯一抵制的方法是早熟。因此寶黛初見的時候一個才六七歲,一個五六歲,而在賦體描寫中都是十幾歲的人的狀貌——早本遺跡。[1]
此文有幾個關(guān)鍵問題需要厘清。首先是“伊甸園”所指為何?其次寶黛減齡說意指何端?再次“早熟”一說于此如何界定?最后減齡與“早熟”之間又有何關(guān)聯(lián)?先說“伊甸園”,該詞源自《圣經(jīng)·創(chuàng)世紀(jì)》,原文對其作如下解釋:
(耶和華)神在東方的伊甸立了一個園子,把所造的人安置在那里。神使各樣的樹從地里長出來,可以悅?cè)说难勰?,其上的果子好作食物。園子當(dāng)中又有生命樹和分別善惡的樹。[2]
其一,按《圣經(jīng)》所言,伊甸園原指滋養(yǎng)人類的圣地,這里樹木叢生,樹上長滿了果子,既可欣賞亦可果腹;此外,這里還長著生命樹和善惡樹,但是“神將那人安置在伊甸園,使他看守修理,神吩咐他說:‘園中各樣樹上的果子,你可以隨意吃;只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3]可人類的始祖亞當(dāng)和夏娃,卻在蛇的誘惑下未遵神諭,偷吃了善惡樹上的果子,開了智慧,明了眼睛,發(fā)現(xiàn)彼此竟赤身裸體,構(gòu)造不同,羞恥之心油然而生,以無花果樹的葉子為自己編織了遮羞的裙子,自此男女有別,遮遮掩掩。后來神擔(dān)心亞當(dāng)和夏娃再偷吃生命樹,變得與神一樣可以永生,便將兩人逐出了伊甸園。[4]故此后所謂的伊甸園,便將偷吃智慧樹之果(后人常作“禁果”)作為分水嶺,偷吃禁果之前的亞當(dāng)與夏娃,是純潔的象征,而伊甸園則是凈土、樂土的譬喻。而張愛玲言“中國人的伊甸園是兒童樂園”,應(yīng)是指后人象征意義中,至純至美、沒有欲望的樂園。[5]
其二,此處所言“寶黛的年齡一次次減低”,是根據(jù)脂本和全抄本[6]之對比,發(fā)現(xiàn)寶黛年齡前后有修改的痕跡,其言:
更早的本子上寶黛的年紀(jì)還要大?!镑煊翊鸬溃骸龤q了?!謫柕溃骸梢采线^學(xué)?現(xiàn)在吃什么藥?……’”我先以為是有人妄改。但是看了這幾個脂本之后的結(jié)論,除了有書主或書商為省抄寫費刪去一大段楔子,從來沒有人擅改,至多代加“下回分解”,為求一致化。顯然黛玉初來的時候本是十三歲。第二回介紹黛玉出場,今本改為五歲,第三回刪去黛玉的回答,讓鳳姐連問幾句,略去答話,也更生動自然。全抄本漏刪這三句。[7]
根據(jù)張愛玲前后文之關(guān)聯(lián),這里所謂減低寶黛年齡,應(yīng)為是文之言。因今本已不見黛玉的回答,涉及寶黛年齡,在入住大觀園之前,只出現(xiàn)在第二回:賈雨村被革去知府之職后游至維揚(yáng)時,得知“今歲鹺政點的是林如?!?,繼而介紹林如海家世背景時順帶出其女“乳名黛玉,年方五歲”[8],這是黛玉第一次出場,故蒙府側(cè)批“絳珠初見。[9]”賈雨村聞林家“欲聘一西賓”[10],便托請朋友相薦入府,為黛玉之師。第二次涉其年齡亦在第二回,文曰:“堪堪又是一載的光陰,誰知女學(xué)生之母賈氏夫人一疾而終”[11],不難推斷此時黛玉年六歲。同樣在這一回,寶玉的年齡亦出現(xiàn)在冷子興的話中,其言“如今長了七八歲,雖然淘氣異常,但其聰明乖覺處,百個不如他一個”。在此之后便是黛玉入賈府了,故包括張愛玲在內(nèi)的后人多認(rèn)為“寶黛初見的時候一個才六七歲,一個五六歲”,相比早本的黛玉十三歲,自然是減齡了。
其三,此處言“早熟”,亦是建立在寶黛初見時寶玉六七歲,黛玉五六歲的基礎(chǔ)之上,但在曹雪芹的行文中,寶黛初見時外貌顯然是比六七歲、五六歲要大得多的,尤其是寫及寶玉時,更直言:
(賈母)一語未了,只聽外面一陣腳步響,丫鬟進(jìn)來報道寶玉來了。黛玉心想:“這個寶玉不知是怎樣個憊懶人呢?!奔爸吝M(jìn)來一看,卻是位青年公子。[12]
曹雪芹借黛玉的眼睛,研判此時的寶玉已是青年公子的模樣,若只是七八歲,那么自外貌來看,顯然是早熟了。如此不難推斷張愛玲言“賦體描寫中都是十幾歲的人的狀貌”亦是源自于此。
最后,正因為張愛玲斷言曹雪芹歷經(jīng)多番修改,將寶黛初見的年齡一次次減低,但又絕非是想寫兒童故事,不得已便在人物的外貌上令其早熟,前者是因,后者是果;按張愛玲所論,曹雪芹如此做的動機(jī)唯因“中國人的伊甸園都是兒童樂園”,便主動選擇降低寶黛的年齡,但兩人的外貌又是青年人的模樣,以確保寶黛情愫不摻雜情欲,仍為至真至純的伊甸園。至此,張愛玲從減齡說,到伊甸園,及至早熟論,大致此意。
曹雪芹對寶黛減齡的真實動機(jī),是否真如張愛玲所言,是因為“中國人的伊甸園都是兒童樂園”呢?要明確這一點,需進(jìn)一步厘清曹雪芹對于寶黛年齡處理的具體措施。
首先,張愛玲所言寶黛初見時寶玉七八歲、黛玉五六歲一說有商榷的空間。從小說文本來看,似是賈雨村遇見冷子興之后沒多久便啟程,證據(jù)在第三回黛玉之父,林如海對賈雨村言:“已擇了出月初二日,小女入都,尊兄即同路而往?!睆垚哿岬葘W(xué)者亦據(jù)此得出結(jié)論:黛玉入賈府是方六歲。不僅張愛玲,周汝昌亦曾言:“黛玉初入榮府……蓋此時黛玉年僅六歲。”[13]
此說似乎忽略了一些關(guān)鍵信息,自第二回賈雨村與冷子興的對話中不難推斷出黛玉母親去世時她六歲,但賈雨村又言“女學(xué)生侍湯奉藥,守喪盡哀”,賈雨村還因此要“辭館別圖”,好在林如?!坝钆刂谱x書”,方將他留下繼續(xù)授課。而賈雨村之所以能“閑居無聊”,“每當(dāng)風(fēng)日晴和”時“飯后便出來閑步”,并得以偶遇冷子興,唯“近因女學(xué)生(黛玉)哀痛過傷”“觸犯舊癥”“連日不曾上學(xué)”。[14]原著中對賈雨村在林家的情狀表述透著兩層隱藏信息,首先無論是“守喪盡哀”還是“守制讀書”,林黛玉應(yīng)有為母親守孝的可能;其次“每當(dāng)”“近因”皆透露出林黛玉守孝期間,因憂思母親過度而引發(fā)身體不適未曾上學(xué),這里面顯然是有一個時間過程的,具體多少作者只略去不表。
在清代,早在順治三年便已定下嚴(yán)格的喪服制度,子為父母,必“斬衰三年”,而女若在室(未出嫁),為父、母亦同此制。[15]且作者借賈雨村之口點明,林黛玉是個極孝順的,故有“怪道這女學(xué)生讀至凡書中有‘敏’字,皆念作‘密’,每每如是;寫字遇著‘敏’字,又減一二筆”[16],以避其母“賈敏”之諱。黛玉平日已如此,何況母親大喪,若喪服未滿,以她之性格,想必不會就此入都。盡管后文言黛玉入賈府是有賈母催得急的緣故,但若黛玉在喪服期內(nèi)入賈府,未見半點戴孝信息,亦說不過去;而至于后來林父死,未見黛玉守喪卻在人情上是可以理解的,黛玉畢竟寄居人下,總不能在別人家里披麻戴孝,故而她只能借著七月瓜果之節(jié),家家都上墳的季節(jié)才大大方方祭奠自己的父母。
至于寶玉年齡,第三回寶黛初見前,黛玉與王夫人之語,將自己與寶玉的年齡差坐實了,其言“舅母說的,可是啣玉而生的這位哥哥?在家時亦曾聽見母親常說,這位哥哥比我大一歲,小名就喚寶玉”[17]。是以,此與前文冷子興所言寶玉七八歲,黛玉六歲,徹底合在了一起。再加上黛玉初見寶玉時,寶玉問其可曾讀過書,黛玉答曰:“不曾讀,只上了一年學(xué),些須認(rèn)得幾個字”,[18]便認(rèn)為賈雨村只在林家待了一年。此又謬了,黛玉入府之后再未進(jìn)學(xué),但在府中所展之才,又豈是一年之學(xué)可為?此若理解為黛玉自謙,單只說正經(jīng)八百上學(xué)的那一年,實際服喪期間斷斷續(xù)續(xù)又讀了三年,后文所示黛玉之學(xué)問似更為合理。自此或可推斷寶黛初見時,黛玉九歲,寶玉十歲。
迨至第二十五回賴頭和尚接過通靈寶玉時長嘆一聲“青埂峰一別,展眼已過十三載矣”,青梗峰一別后一年方投身賈府,銜玉而生化身賈寶玉,故這一年寶玉應(yīng)是十四歲,林黛玉則應(yīng)是十三歲,這與第三回至二十五回小說所提供之信息是吻合的。
其次,無論是筆者上文所論,還是張愛玲等前人學(xué)者之研究成果,研究方法多為基于曹雪芹《紅樓夢》各版本字里行間推斷所出,便造成各家結(jié)論推論,揣測的成分大。張愛玲在《紅樓夢魘》中的揣測就更多了,如:
傅秋芳已經(jīng)二十一二歲了——全抄本。因為“一二”二字寫得太擠,各本誤作二十三歲。比十三歲的寶玉大八九歲,她哥哥無論怎樣妄想高攀,也沒希望聘給寶玉。[19]
是文根據(jù)“一二”二字寫得太擠之情狀,進(jìn)而推斷各個版本便因此而寫作了二十三年歲,顯然是個人揣測想象得多,因無論如何也無法找到當(dāng)年抄書者亦如張愛玲所言而出錯的證據(jù)。畢竟于文學(xué)作品而言,一千個讀者便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何況《紅樓夢》這樣的不朽經(jīng)典之作,推論中的實際證據(jù)少之又少,所得之結(jié)論多半是誰也無法說服誰。但無論是哪個版本或哪一種結(jié)論,有一點是可以達(dá)成共識的,即《紅樓夢》中的人物年齡多半是模糊的。此一說,張愛玲本人亦有言可證。她在《紅樓夢未完》一文中指出:
自“青埂峰下”一語后,不再提寶玉的歲數(shù),而第四十五回黛玉已經(jīng)十五歲,反而比他大,分明矛盾,所以續(xù)作者也始終不提歲數(shù),是他的聰明處。只在第九十回賈母說:“林丫頭年紀(jì)到底比寶玉小兩歲?!蹦鞘撬麤]有細(xì)看原著,漏掉了第三回黛玉的一句話:“這位哥哥比我大一歲?!盵20]
自上文不難看出,張氏本人亦承認(rèn),無論是前八十回的原作者曹雪芹,還是續(xù)書者高鶚,為避免前后矛盾,有意地不提人物歲數(shù),進(jìn)行模糊化處理。其實不僅“青埂峰下”一語后作者開始模糊人物的年齡,早在黛玉入京時便已開始,尤其是黛玉入了大觀園之后,年齡的信息更加弱化,否則按照張愛玲與周汝昌[21]先生的論斷,寶黛初見時方六七歲、五六歲,那么無論如何也不會有第五回至第六回寶玉的初試云雨情了。然而問題的關(guān)鍵在于,模糊并不等于減齡,故張愛玲的減齡說是有待商榷的。
自此,不難發(fā)現(xiàn)曹雪芹減齡的動機(jī)不止一端,至少有兩種可能,一是因全書人物系譜龐雜、眾多,避免前后文自相矛盾,刻意模糊虛化處理;二是《紅樓夢》的寫就,僅前八十回就“大概占作者(曹雪芹)成年時代的全部”[22],絕對不止世人所謂十年間先后增刪五次,再加上高鶚續(xù)書亦對前八十回有所修改,減齡之說為其妄改也不無可能;其三,便是張愛玲所論,在清代森嚴(yán)的禮教之下,曹雪芹為了合理化成年的賈寶玉還能與眾多姑娘們一起住在大觀園里,亦為讓寶黛之間既有成年人的樣貌,又還能保持情愫的純潔,沒有肉欲的支配,便將寶黛初見的年齡減低至七八歲、五六歲的兒童范圍內(nèi),即張愛玲所謂“中國人的伊甸園都是兒童樂園”一說,不得不以減齡來達(dá)成。
然而,“中國人的伊甸園是兒童樂園”之說仍有討論的空間;而所謂“早熟”的意思,則有待進(jìn)一步厘清,因為早熟可分身、心兩個部分。
先說心的早熟,指的是某人的心理成熟度超出相應(yīng)的生理年齡,在相較于同齡者時,明顯較懂人情世故,或更能看透表象背后的操弄。再論身的早熟,意指生理的成熟度超過同齡者的生理狀況,但心理的成熟度則未必。而生理上的早熟,又分為外在樣貌與內(nèi)在器官,外在樣貌的早熟,容易誤導(dǎo)他人對年齡的辨識,誤以為某人的年齡長于實際年齡;而內(nèi)在器官的早熟,則未必顯現(xiàn)在外貌上。
張文云:“……因此寶黛初見的時候一個才六七歲,一個五六歲,而在賦體描寫中都是十幾歲的人的狀貌”,所指應(yīng)屬外在樣貌的早熟,亦即生理上的早熟,但其心理則未必早熟。張愛玲以此來解釋曹雪芹在降低了寶黛實際年齡之后,雖二人樣貌似屬青年,但其心理則仍為兒童,故二人之情愫單純,并不摻雜成人情欲,是以仍屬伊甸園階段。
中國歷代文學(xué)作品中,《西廂記》是崔鶯鶯自薦枕席,《賣油郎獨占花魁》總也繞不開皮相與肉體的誘惑與動力,及至《金瓶梅》,簡直就是集肉體欲望大成之作,的確如張愛玲所言“中國人的伊甸園是兒童樂園”,因為在這些作品中的確找不到至純至美、毫無欲望摻雜的情愫。
張愛玲此說似乎言之成理,但若進(jìn)一步思考,便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矛盾重重?!都t樓夢》中貌似少年,心屬童稚的寶玉,雖對黛玉情愫單純,但在同時則先與襲人初試云雨,后與秦鐘情似斷袖,故心屬童稚的寶玉其實兼有成人情欲。寶黛初見后,寶玉很快有生理內(nèi)部器官成熟的具體表現(xiàn),此一論可詳見第五回與第六回。先是第五回寶玉夢游太虛幻境時被“秘授以云雨之事”,寶玉亦“依警幻之言”,行“兒女之事”[23]。故第六回寶玉醒來時,大腿處“冰涼一片沾濕”,“漲紅了臉”,襲人觸及,“心中便察覺了一半了,不覺也漲紅了臉面”,[24]原是寶玉夢遺了。自此,標(biāo)志著寶玉在生理內(nèi)部器官上的正式成年,這一點可謂是鐵證如山了,如是則根本不符合張愛玲所謂中國伊甸園的標(biāo)準(zhǔn),當(dāng)然更無法達(dá)成她所假設(shè)的減齡動機(jī)。故寶玉不論早熟與否,他的情愫是單純,或是復(fù)雜,其實是因人而異的,這與年齡并沒有一定的關(guān)聯(lián)性。
關(guān)于寶玉情愫的區(qū)別對待,曹雪芹的前八十回處處透露著這一點。先說寶玉對襲人,第六回兩人自秦可卿那里匆匆回了賈母處,寶玉將警幻所授云雨之事盡數(shù)說與襲人,繼而便是讀者每每津津樂道的“賈寶玉初試云雨情”一出:
寶玉亦素喜襲人柔媚嬌俏,遂強(qiáng)襲人同領(lǐng)警幻所訓(xùn)云雨之事。襲人素知賈母已將自己與了寶玉的,今便如此,亦不為越禮,遂和寶玉偷試一番,幸得無人撞見。自此寶玉視襲人更比別個不同,襲人待寶玉更為盡心。[25]
此段寥寥數(shù)筆,妙趣橫生,百轉(zhuǎn)千回。一則寶玉與襲人同領(lǐng)云雨之情時,前有一個“強(qiáng)”字,可見襲人一開始有所推拒的,只是掙扎中又想起自己已是賈母所予了寶玉的,算不得逾矩,便偷嘗了起來。從拒絕到接受,竟是經(jīng)歷了一點“強(qiáng)迫”、“禮教”的掣肘、偷樂的“引誘”三者之間的激烈交戰(zhàn),最后還是一個“偷”字“勝卻人間無數(shù)”,而張愛玲曾言襲人“‘初試云雨情’是被寶玉強(qiáng)迫的,并沒有半推半就”。[26]想來又是對女性的保護(hù)及對寶玉的一點偏見了。
而寶玉對秦鐘,書中雖未明寫,但歷來讀者皆認(rèn)為兩人在學(xué)堂中,以及第十五回在寶玉撞破秦鐘與智能庵中“偷樂”,秦鐘道“你只別嚷的眾人知道,你要怎樣我都依你”,寶玉笑道“這會子也不用說,等一會睡下,再細(xì)細(xì)的算賬”[27],據(jù)此不難推斷兩人可不僅是朋友這般簡單,尤其待至秦鐘去世,寶玉的傷心程度,已勝似斷袖之情了。若按張愛玲對“伊甸園”的定義,書中的寶玉根本就是偷吃了禁果后的亞當(dāng),是要被逐出去的。
但寶玉對黛玉,甚至對晴雯的情愫,卻是完全不同的。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解花語,意綿綿靜日玉生香”[28]是個中代表,黛玉因剛吃過飯便睡了,寶玉擔(dān)心她再睡出個好歹來,便故意鬧她,兩人爭搶一個枕頭,寶玉聞黛玉之體香,及至兩人打鬧,還自編“典故”逗她開心,整篇全無一個“愛”字,可寶玉對黛玉之情,全在其中,最為關(guān)鍵的是,在這里你只能看到無限綿綿愛意,無半星肉體欲望的狗血情節(jié)。及至黛玉死前,兩人始終處于發(fā)乎情、止乎禮的狀態(tài)中,大有柏拉圖精神戀愛的意思了,是寶玉對著“神仙”一樣的妹妹執(zhí)禮而不褻玩。這一情節(jié)發(fā)生在寶玉初試云雨情之后,生理內(nèi)部器官已經(jīng)成熟,哪里還是兒童??v然張愛玲抨擊高鶚續(xù)的后四十回、改前八十回諸多狗尾續(xù)貂之處,其言:
黛玉歸天與“掉包”同時進(jìn)行,黛玉向紫鵑宣稱“我的身子是清白的”,就像連紫鵑都疑心她與寶玉有染……補(bǔ)綴得也相當(dāng)草率,像棚戶利用大廈的一面墻。[29]
讓黛玉同紫鵑說“我的身子是清白的”的確太直白,將曹雪芹高明的寫意破壞得蕩然無存,但這只是表現(xiàn)手法的高低之差,高鶚卻是實實在在讀懂了曹雪芹對于寶黛情處理的高明之處:在充滿聲色犬馬、“偷人的偷人”“扒灰的扒灰”、亂倫的亂倫,已從骨子里爛透了卻還滿口禮教的榮寧二府中,寶黛之間的感情如此至真至純,這幾乎是令人難以置信的,連張愛玲都不愿相信,故而方有“中國人的伊甸園是兒童樂園”一說??墒聦嵕褪侨绱耍主煊駟渭兊谩安恢莱藨賽垡酝?,人生還有其他更重要的生活內(nèi)容,也看不到戀愛以外還存在著一個客觀的世界”,最后落得個“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的人生句點。
不止黛玉,晴雯亦是。晴雯至死與寶玉是清清白白的,可大觀園里的人不信。晴雯莫奈何,臨死前痛呼:
……我雖生得比別人好些,并沒有私情勾引你,怎么一口死咬定了我是個狐貍精!我今兒既擔(dān)了虛名,況且沒了遠(yuǎn)限,不是我說一句后悔的話:早知如此,我當(dāng)日——[30]
晴雯未完之語,分明是想說當(dāng)日不如真的做起狐媚子,索性勾引了賈寶玉倒也全了兩人一場情誼。奈何,兩人卻始終以禮相待,未有逾矩。晴雯將自己的指甲齊根咬下,將貼身的小襖送給寶玉已是他們之間最出格之事。
黛玉與晴雯是寶玉最體己的兩個紅顏知己,面對兩人,寶玉始終是恪守禮節(jié)的,與襲人和秦鐘形成鮮明對比,可見是否以禮相待,取決于寶玉情愫的區(qū)別對待,如此張愛玲所言曹雪芹為“中國人的伊甸園都是兒童樂園”改齡的說法便立不住了。
至于為何成年的寶玉還能住在大觀園里,亦跟年齡無關(guān),有元妃、賈母、王夫人三人在,寶玉在整個賈府,實則是想住哪里便住哪里。大觀園本就為元妃省親而建,而寶玉與元妃的感情,雖是姐弟,卻形同母子?!都t樓夢》文曰:“當(dāng)日這賈妃未入宮時,自幼亦系賈母教養(yǎng)。后來添了寶玉,賈妃乃長姊,寶玉為弱弟?!盵31]元春未進(jìn)宮之前,是與寶玉一起與賈母同住的,后文續(xù)言“賈妃之上念母年將邁,始得此弟,是以憐愛寶玉,與諸弟待之不同”,此處透出王夫人生寶玉時已近年邁,故有“其名分雖系姐弟,其情狀有如母子”[32],在賈妃的教導(dǎo)下,“寶玉未入學(xué)堂之先,三四歲時,已得賈妃手引口傳,教授了幾本書、數(shù)千字在腹內(nèi)”。因著寶玉與賈妃這樣的前史,賈政特意讓寶玉給大觀園想對子,因為賈政很清楚,無論寶玉取成什么樣,賈妃都會包容,若是旁人則未必見得。故賈妃回宮后,寶玉要入住大觀園,沒有任何人有異議,大概即便有,也是不敢說的。
寶玉入住大觀園,還有一個重要人物,此人便是賈母。文中證據(jù)頗多。參見第三回黛玉初入府見王夫人時,黛玉早聽母親說過這寶玉“最喜在內(nèi)幃廝混;外祖母又極溺愛,無人敢管”[33]。此有兩層意思,一是黛玉知道寶玉自幼便喜歡跟姑娘們混在一處,二是仗著賈母勢,即便大家覺得不妥也無人敢言。黛玉以為寶玉只是跟姑娘們混在一起罷了,天真言“兄弟們自是別院另室的”,卻不料王夫人直言“你不知道原故。他與別人不同,自幼因老太太疼愛,原系同姐妹們一處嬌養(yǎng)慣了的”[34]。此說在奶娘問賈母黛玉安排在何處住時,賈母令其將寶玉從碧紗櫥里挪出來給黛玉,讓他跟自己同住。只是寶玉見了這如天仙般的妹妹后不依,要求與黛玉同住碧紗櫥,賈母略想了想之后竟同意了。賈母不假思索地同意,想必第一反應(yīng)亦是覺得于禮不合,只是終究還是疼愛寶玉的,最終發(fā)出“也罷哩”,這略有無奈之感。
第十七至第十八回中“大觀園試才題對額”有揭,寶玉跟著父親賈政在即將竣工的大觀園內(nèi)走了一天,早欲走了,奈何未得賈政吩咐,故一路跟到了書房,待賈政想起來時方言:“你還不去?難道還逛不足!也不想逛了這半日,老太太必懸掛著??爝M(jìn)去!疼你也白疼了!”[35]此處一語點破老太太對寶玉之寵愛,賈政這個父親亦是非常清楚的,故而不過半日便知老太太會擔(dān)心,一方面說明賈政對母孝順,另一方面更證實老太太對寶玉是極寵愛的。妙的是,下文便連寫老太太的擔(dān)心,這里寶玉剛離了父親,小廝便道:“老太太打發(fā)人出來問了幾遍?!盵36]可見確被賈政說中了,老太太當(dāng)真急了。
可寶玉似乎對此習(xí)以為常,回去后并未先去見老太太,而是跟黛玉玩在一處了,方有:
前面賈母一片聲找寶玉。眾奶娘、丫鬟們忙回說:“在林姑娘房里呢?!辟Z母聽說道:“好,好!讓他姊妹們一處頑頑罷。纔他老子拘了他這半天,讓他開心一會子罷。只別叫他們拌嘴,不許牛了他?!盵37]
老太太雖因見不到寶玉而急,可寶玉此時的心思卻只在黛玉那里,哪里想到祖母的擔(dān)心。是以即便賈政認(rèn)為寶玉住在“女兒國”的大觀園頗有不妥,若老太太堅持,想必他也不會違逆,此乃寶玉入住大觀園可仰仗之情,且是可怒可威可行之情,縱是嚴(yán)父[38]賈政,也必承必依之情。
但寶玉與姑娘們同住,并非沒有輿情壓力,早在第二回冷子興向賈雨村介紹賈府時已有所展現(xiàn),冷子興笑言:
他(寶玉)說:“女兒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見了女兒,我便覺清爽;我見了男子,便覺濁臭逼人?!蹦愕篮眯Σ缓眯Γ繉砩頍o疑了![39]
寶玉不過是發(fā)表了兩句對女兒和男兒的看法,便已被冷子興這樣毫不相干的人嘲笑為是色鬼了,若是讓他得知寶玉常年與姑娘們廝混在一處,還指不定要傳出更不堪的話來??v然是流言可畏,連賈政不過因?qū)氂褡ブ茏サ氖侵垅O環(huán)氣不過斷言其“將來酒色之徒耳”[40],可到底還是抵不住“史老太君還是命根一樣”[41]的疼愛。
賈府中人究竟什么時候意識到事情的嚴(yán)重性呢?直到第三十三回金釧死,又被忠順親王府的長史官逼上門來,索要原在府中如今卻多日不回,做小旦的琪官(蔣玉菡),又抓了寶玉腰間的“紅汗巾”坐實與之有染,方徹底惱了父親賈政,繼而遭一頓毒打。而賈政之所以下狠手,也并非全因?qū)氂袢橇孙L(fēng)流債,實是“素日并不和忠順府往來”[42],熟悉清史的人不難明白,此一段應(yīng)暗指“九子奪嫡”之史,現(xiàn)實生活中的曹家是支持八爺黨的[43]?;乜葱≌f,這忠順親王府應(yīng)與賈府分屬不同陣營,而忠順親王府王爺又派人來聲言“琪官隨機(jī)應(yīng)答,謹(jǐn)慎老成”,故“斷斷少不得此人(金釧兒)”,王府要面子,說辭還算含蓄文雅??稍谫Z政聽來,卻是十分嚴(yán)重了,往大了說了,實則是給對手留了一個可致人于死地的把柄,若真論起來,不僅是賈政的烏紗帽,一家老小的性命搭進(jìn)去也不是駭人聽聞。而賈環(huán)添油加醋言金釧兒之死乃因“寶玉哥哥前日在太太屋里,拉著太太的丫頭金釧兒強(qiáng)奸未遂,打了一頓,那金釧兒便賭氣投井死了”[44],無異于火上澆油,寶玉哪里又還逃得過這一頓板子。
賈政這一打,寶玉這正主沒打醒,卻是打醒了兩位有心人。一是襲人,二是王夫人。襲人在寶玉被打后,深刻地向王夫人分析道:
我只想著討老太太一個示下,怎么變個法兒,以后竟還教二爺搬出園外來住就好了。……如今二爺也大了,里頭姑娘們也大了,況且林姑娘、寶姑娘又是兩姨姑表姊妹,雖說是姊妹們,到底是男女之分,日夜一處起坐不方便,由不得叫人懸心。便是外人看著也不像,一家子的事,俗語說的:“沒事常思有事”,世上多少無頭腦的事,多半因為無心中做出,有心人看見,當(dāng)作有心事,反說壞了。[45]
這是全書中第一次有人點出了寶玉跟姑娘們常廝混在一處的不妥,看似是搬出園子,實則是離姑娘堆遠(yuǎn)一點;襲人常在寶玉身邊,自是看出寶玉與黛玉、寶釵感情之不同,故而搬出這兩人,首以男女別之,還特別提出寶玉和姑娘們都大了,言外之意就是該注意性別意識了。蒙府側(cè)批襲人之言極妙,其言“遠(yuǎn)慮近憂,言言字字,這是可人”[46]。雖說襲人是為寶玉好,話也說得沒錯,可她的用意真就如此單純嗎?單論“男女之分”這一說,早在第六回襲人自己已與寶玉共赴云雨,可偏偏現(xiàn)在方提這男女有別,還拿黛玉和寶釵說事,若說沒點危機(jī)意識和妒忌心,著實說不過去,這便是人性復(fù)雜處,亦是《紅樓夢》之所以常讀常新之魅力所在,唯因該作是將人性寫透了。又或者是,襲人認(rèn)為寶玉平時跟下人沒點規(guī)矩也就罷了,可若是跟這兩位閨閣里的姑娘發(fā)生點什么,可不是如金釧一般自行投井能善了的,襲人也許用心不夠“純”,卻點出了要害。
襲人進(jìn)而之論,徹底將王夫人給震住了,其言:
二爺素日性格,太太是知道的。他又偏好在我們隊里鬧,倘或不防,前后錯了一點半點,不論真假,人多口雜,那起小人的嘴有什么避諱,心順了,說的比菩薩還好;心不順,就貶的連畜生不如。二爺將來倘或有人說好,不過大家直過沒事,若要叫人說出一個不好來,我們不用說,粉身碎骨,罪有萬重,都是平常小事,但后來二爺一生的聲名品行豈不完了。[47]
襲人這番言論,免不得要為她拍案叫絕了,故蒙府側(cè)批贊道“襲卿愛人以德,竟至如此,字字逼來,不覺令人敬聽,看官自省,切(不)可闊畧,戒之”[48]。此話說來有理有據(jù),且處處為寶玉著想,既點出了細(xì)微處閑言閑語之害,又將眼光看到了未來之聲與名,深知這樣的大戶人家,最在意的便是聲名事。更為關(guān)鍵的是,寶玉被打,很大程度上亦是賈環(huán)為自保而胡言亂語,金釧本是不堪王夫人之辱羞憤難當(dāng)投井而亡,卻生生被其說成是寶玉強(qiáng)奸未遂所致,可不就是襲人所言“畜生不如”。
襲人這番話對王夫人很受用,而且她早意識到這問題了,故而當(dāng)襲人提出讓寶玉搬出大觀園住時,她驚慌問襲人:“寶玉難道和誰作怪了不成?”[49]能有此言,想是王夫人早有預(yù)兆。后文言“我又何曾不想到這里,只是這幾次有事就忘了”[50],亦可證明王夫人早就意識到問題的嚴(yán)重性了。只是王夫人卻并未立即行動,只對襲人說“我自有道理”,連蒙府也怒批“溺愛者偏會如此說”[51],自己暫無作為也就罷了,只叮囑襲人道:“我就把他交給你了,好歹留心,保全了他,就是保全了我。我自然不辜負(fù)了你?!盵52]正因兩人有這番深談,導(dǎo)致后來王夫人親臨怡紅院盤查勾引寶玉者,晴雯因此被打發(fā)走,無論是讀者還是大觀園里的人,將晴雯的離開都賴到了襲人身上。旁人也就罷了,連寶玉也開始懷疑起來,在第七十七回直言“咱們私底下的玩話怎么也知道了?又沒外人走風(fēng),這可奇怪”。襲人雖冤,說到底還是她因此番向王夫人預(yù)警,徹底與主子走近了的緣故,也難怪旁人會以為是她告密。
只是奈何有賈母在,哪怕襲人和王夫人如此早預(yù)見寶玉住在大觀園里會無故生出許多事端,亦是無用的,而且離了這些姑娘們,寶玉也是活不成的,這一點黛玉最是懂他,王夫人身為他的生母亦是清楚的。而且,王夫人以為在她的眼皮子底下,一切尚未到失控的地步,方縱容了下去。故言,寶玉能留在大觀園,跟年齡無關(guān),只跟他的靠山——賈母的寵愛,生母王夫人的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有關(guān)。故此,無論曹雪芹改不改年齡,寶玉都可以安然入住大觀園。
綜上所論,曹雪芹對寶黛減齡的動機(jī)并非是為了減齡,以符合“中國人的伊甸園都是兒童樂園”的說法,讓寶玉入住大觀園得以合理,而是為了避免出錯,刻意虛化了年齡。張愛玲本人在另外一篇文章里曾坦言:“寶玉就快要搬出去了,但是那也不過還是回到第二十三回入園前的生活,就只少了晴雯?!盵53]是以,寶玉入園或不入園,也不打緊的,左右里里外外都是在姑娘堆里過活,那園子是賈妃盛寵之下的衍生品,是賈母在風(fēng)燭殘年卻依然堅挺的雙臂,亦是王夫人用命筑起的城墻,那園子自寶玉生下來就已經(jīng)在了。
然而,張愛玲用十年心力五詳《紅樓夢》[54],為學(xué)之勤,為吾等后輩之楷模。為文之道,并無對錯,如易學(xué)的“對錯旁通”,不過是易地而處,換位思考。歷來面對文學(xué)作品,尤其是面對《紅樓夢》這樣空前絕后的巨作,不過是常讀常新。最后借用張愛玲一句話了結(jié)此文,研究《紅樓夢》,“至于自己做,我唯一的資格是實在熟讀紅樓夢”,僅此而已,此文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向前輩致敬。
注釋:
[1]張愛玲:《紅樓夢魘》,臺北皇冠出版社2010年版,第178頁。
[2][3][4]《圣經(jīng)·創(chuàng)世紀(jì)》,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年版,和合本,第2頁,2頁,3頁。
[5]黃嘉梁編審:《古代經(jīng)注》,石敏敏譯,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4年版,第90-95頁。
[6][22][54]張愛玲:《紅樓夢魘·自序》,臺北皇冠出版社2010年版,第3頁,4頁,7頁。
[7][19][20]張愛玲:《紅樓夢魘·三詳紅樓夢——是創(chuàng)作不是自傳》,臺北皇冠出版社2010年版,第177頁。
[8][9][10][11][12][16][17][18][23][24][25][27][28][30][31][32][33][34][35][36][37][39][40][41]【清】曹雪芹等著,徐少知新注:《紅樓夢新注》(冊一),臺北里仁出版社2019年版,第41頁,41頁,42頁,42頁,88頁,51-52頁,82頁,87頁,151-152頁,181頁,182頁,388頁,518-522頁,2156頁,454頁,454頁,81頁,82頁,446頁,447頁,448頁,47頁,47頁,47頁。
[13][14][21]周汝昌:《紅樓夢新證·紅樓紀(jì)歷》(上冊),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版,第155頁。
[15]【清】趙爾巽:《清史稿》,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1年版,卷九十三,第2726頁。
[26][29][53]張愛玲:《海上花落》,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2年版,第360頁,361頁,360頁。
[38]【清】曹雪芹等著,徐少知新注:《紅樓夢新注》,臺北里仁出版社2019年版,第448頁。此說源自庚辰夾:“如此去法,大家嚴(yán)父風(fēng)范,無家法者不知。”
[42][44][45][46][47][48][49][50][51][52]【清】曹雪芹等著,徐少知新注:《紅樓夢新注》(冊二),臺北里仁出版社2019年版,第828頁,829頁,847-848頁,848頁,848頁,848頁,847頁,848頁,849頁,849頁。
[43]黃一農(nóng):《二重奏:紅雪與清史的對話》,清華大學(xué)出版社2014年版,第47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