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亞杰,解記臣,孫留安
(濮陽市第五人民醫(yī)院 普通外科,河南 濮陽 457000)
隨著精準醫(yī)學的發(fā)展及腹腔鏡技術的完善,全腹腔鏡遠端胃癌D2 根治術已成為臨床治療進展期遠端胃癌的主要方式,但全腹腔鏡下實施消化道重建難度較大。如何有效實現(xiàn)消化道重建,盡可能恢復患者胃腸功能;同時減少術后并發(fā)癥,是臨床研究的重點問題[1]。傳統(tǒng)Roux-en-Y 吻合術是基于Billroth-Ⅱ式吻合術發(fā)展而來的全腹腔鏡消化道重建技術,具有不易受腫瘤位置限制、適用范圍較廣等優(yōu)點,且更加符合患者生理結構,可一定程度提高患者術后化學療法耐受性;但其吻合時間較長,容易增加術后并發(fā)癥風險[2]。改良Roux-en-Y 吻合術屬于非離斷式消化道重建技術,操作時無需切斷空腸,其應用價值已受到臨床廣泛關注。本研究對濮陽市第五人民醫(yī)院擬行全腹腔鏡遠端胃癌D2 根治術治療的進展期遠端胃癌患者進行研究,觀察改良Roux-en-Y 吻合術的臨床應用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2016 年5 月至2019 年5 月濮陽市第五人民醫(yī)院擬行全腹腔鏡遠端胃癌D2 根治術治療的133 例進展期遠端胃癌患者,按手術方案不同分為研究組67 例和對照組66 例。研究組男性39 例,女性28 例;年齡35~67 歲,平均(52.04±7.45)歲;腫瘤位置:胃角34 例,胃竇19 例,胃體14 例;病灶直徑1.9~4.3cm,平均(2.95±0.51)cm。對照組男性40 例,女性26 例;年齡37~68 歲,平均(53.18±7.29)歲;腫瘤位置:胃角33 例,胃竇20 例,胃體13 例;病灶直徑1.8~4.4cm,平均(3.02±0.57)cm。納入標準:①經(jīng)超聲內(nèi)鏡、組織病理學等多項檢查確診,且處于進展期;②各項生命體征正常;③術前評估結果顯示可行全腹腔鏡遠端胃癌D2 根治術治療。排除標準:①血液、免疫系統(tǒng)疾?。虎谑中g相關禁忌證;③精神類疾?。虎苣[瘤轉移征象;⑤重要器官功能異常。本研究通過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兩組性別、年齡、腫瘤位置及病灶直徑等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研究對象行全腹腔鏡遠端胃癌D2 根治術治療:取平臥分腿位,采用氣管插管全身麻醉,于臍孔下緣約1 cm 處穿刺建立氣腹,氣腹壓力約為1.6 kPa;同時置入10 mm 套管針作觀察孔,左腋肋緣下約2 cm 處置入12 mm 套管針作主操作孔,右腋肋緣下約2 cm 處置入5 mm 套管針作一助輔助操作孔,左鎖骨中線平臍上約1 cm 處置入5 mm 套管針作主刀輔助操作孔,觀察孔、一助輔助操作孔連線中點下約1 cm 處置入12 mm 套管針作輔助操作孔,探查腹腔情況,行淋巴結清掃。清掃完成后采用線性切割閉合器離斷十二指腸及胃體,于上腹正中作約5 cm 切口,切除遠端胃并移除。兩組所有手術操作由同一組高資質(zhì)胃外科醫(yī)師進行。
1.2.1 對照組 采用傳統(tǒng)Roux-en-Y 吻合術進行消化道重建:切除并移除遠端胃后,采用線性切割閉合器將距十二指腸懸韌帶(Treitz 韌帶)約15~20 cm 空腸離斷,并將其遠端對系膜緣、殘胃大彎遠端戳孔;采用線性切割閉合器進行結腸前殘胃空腸側吻合,并關閉共同開口,將距胃空腸吻合口30~40 cm 處空腸襻與離斷空腸近端進行吻合,并關閉共同開口,確認閉合完成且閉合口無出血后,沖洗腹腔,予以止血處理后在吻合口處放置引流管,術畢。
1.2.2 研究組 采用改良Roux-en-Y 吻合術進行消化道重建:切除并移除遠端胃后,采用線性切割閉合器將距Treitz 韌帶約25 cm 處空腸及殘胃大彎遠端戳孔,將結腸前殘胃空腸進行吻合,并關閉共同開口,后將距胃空腸吻合口10~15 cm 處輸入袢與30 cm 處輸出袢空腸進行吻合,仍用線性切割閉合器關閉共同切口;采用絲線將距胃空腸吻合口5 cm 處輸入袢空腸縫扎,確認閉合完成且閉合口無出血后,沖洗腹腔,予以止血處理后在吻合口處放置引流管,術畢。
觀察兩組手術總時長、術中出血量、術后肛門首次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及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數(shù)據(jù)分析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比較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比較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住院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手術總時長、術后肛門首次排氣時間短于對照組,且術中出血量小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總時長、術中出血量、術后肛門首次排氣及住院時間比較 ()
表1 兩組手術總時長、術中出血量、術后肛門首次排氣及住院時間比較 ()
研究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388,P=0.036)。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n(%)]
全腹腔鏡遠端胃癌D2 根治術具有創(chuàng)傷小、手術視野清晰等優(yōu)點,是目前臨床治療進展期遠端胃癌患的主要術式,但仍缺乏標準化消化道重建方式[3]。
傳統(tǒng)Roux-en-Y 吻合術是目前臨床實施遠端胃癌根治術后重建消化道的主要方式,適用范圍較廣,且可減少堿性反流性食管炎等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但切斷空腸易使肌電傳導連續(xù)性遭到破壞,阻礙空腸內(nèi)容物排空,術后Roux 瘀滯綜合征發(fā)生率較高[4]。與傳統(tǒng)Roux-en-Y 吻合術相比,改良Roux-en-Y 吻合術無需將空腸及系膜切斷,可保證空腸、電位及神經(jīng)肌肉連續(xù)性,避免肌電傳導狀態(tài)失調(diào);同時可保證吻合口血液供應,避免吻合口狹窄發(fā)生[5-6]。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手術總時長、術后肛門首次排氣時間短于對照組,且術中出血量小于對照組,比較有差異,說明改良Roux-en-Y 吻合術在進展期遠端胃癌患者全腹腔鏡遠端胃癌D2 根治術中的應用效果顯著,可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加快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改良Roux-en-Y 吻合術無需進行腸管切斷、腸系膜分離、系膜裂孔縫合等操作,手術步驟較為簡化,且可降低手術風險,從而有效縮短重建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此外還可保留空腸延續(xù)性,保證腸蠕動電位正常傳導,同時避免產(chǎn)生異位蠕動起搏點,有利于患者術后腸道恢復節(jié)律性蠕動,加快胃腸道功能恢復[7]。
本研究結果中,研究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比較有差異,說明改良Roux-en-Y 吻合術安全性較高,可有效降低術后并發(fā)癥風險。離斷空腸后可導致其電生理發(fā)生改變,使Y 形腸襻逆向蠕動,影響空腸內(nèi)容物排空,進而引起Roux瘀滯綜合征等并發(fā)癥,改良Roux-en-Y 吻合術僅對空腸內(nèi)容物通過有一定影響,但仍保持空腸肌電傳導連續(xù)性,使其正常蠕動,從而減少Roux 瘀滯綜合征發(fā)生[8]。
綜上所述,改良Roux-en-Y 吻合術在進展期遠端胃癌患者全腹腔鏡遠端胃癌D2 根治術中的應用效果顯著。該術式可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加快術后胃腸功能恢復,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提高手術安全性,有良好的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