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京市金陵中學龍湖分校 鄭少仁
新一輪課程改革強調(diào)“減負增效”,減去師生不必要的負擔,增加效能,這就對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立足于這樣一個基本點,我校語文學科從教師層面進行了多方面的革新,提出應貼近學生的學習力,從課前準備、課堂教學、課后評價三個層面進行解構,積極構建教學“新三態(tài)”,具體包括:課前準備新樣態(tài)、課堂教學新生態(tài)、課后評價新形態(tài)。
依托我校“教師發(fā)展共同體”模式和機制,優(yōu)化以前“跨年級同學科共同體”模式,改用“同年級同學科共同體”模式,如四年級語文教師在一起就是“四年級語文共同體”。繼續(xù)采用我校共同體“三轉三辯”的形式,同年級幾位語文教師在一起共同研討新課,試上、改進后再試上、最后成果性展示,集大家的力量,大大提升了教師個體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能力,在相互切磋研討中也提升了本年級本學科的整體教育教學水平。
在課前準備的“新樣態(tài)”中,學生的提前準備、事先練習、集中注意也是非常重要的,備課應立足于學情,具體方法如下:(1)標注法。圈圈點點,勾勾畫畫,想想查查。以學生預習課文《第一朵杏花》為例,對于文中的人物——竺可楨,可以上網(wǎng)去查查;對于這篇文章的層次劃分、表達方式、優(yōu)美語句,可以去想想。(2)“小紙條”法。每次授課前,學生以小組形式準備小紙條,在紙條上將本小組認為難懂的、感興趣的、能引發(fā)思考的、想要在課堂上展開討論的都整理下來,之后由學習委員將紙條打亂,先交由其他小組解答,再反饋給老師。(3)“生長樹”法。新單元開始學習之前,將具體的學習內(nèi)容進行“目標關鍵詞化”,構建相應模塊,再以“生長樹”的形式列出學習計劃和知識探索單,明確教學難點及重點。
“生態(tài)”是一種“生存狀態(tài)”,我校語文大力倡導課堂教學“新生態(tài)”,營造一個課堂教學“系統(tǒng)的”生態(tài)整體。
單元整合精減了教學目標,使泛化的目標變得更清晰,更能突出重點。如果一篇課題有一個目標,那一冊書下來就會有30個目標;如果一個單元一個目標,那一冊書下來只有幾個目標。以每個單元來整合材料就像“陣地戰(zhàn)”,精減目標后的單元整合教學反而能更好更扎實地夯實最基礎、最重要的教學目標。具體策略如下:
以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為例,《觀潮》《雅魯藏布大峽谷》《鳥的天堂》《火燒云》,本單元想描述自然奇觀,為同學們展示自然的奇景,我們在引導學生從整單元入手思考時,可以幫助學生歸納主題,之后引導學生從整體宏觀性的角度思考。
首先,引導學生整體感知,了解本單元的大意,我們可以用課件來呈現(xiàn)四篇課文中的奇異景觀,“江潮”“雅魯藏布江大峽谷”“鳥的天堂”“火燒云”,讓學生在評賞課件圖片時結合課文情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熱情。
其次,以讀代講,幫助學生理解與感悟,比如在學習《觀潮》這一節(jié)課時,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文中的詞語,反復鼓勵學生進行誦讀,想象自己就在錢塘江邊看江潮的景觀,感受觀潮時的驚喜之情。
最后,誦讀展示升華本節(jié)課的感情,可以鼓勵學生選擇本節(jié)課中四篇課文中最喜歡的一段話或者一句話,讓學生進行賞析,在全班面前進行誦讀,以此來幫助學生與作者達成情感共鳴,提升學生的自我展示能力,以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
學科整合使語文學科從割據(jù)中解放出來,使語文學科沖破自我繁衍的收斂思維,注入跨學科交叉互動的發(fā)散思維,為課堂教學注入了生動活潑的新鮮血液,為課堂教學的多樣性發(fā)展留下了充裕的空間。
以《月光啟蒙》一課教學為例,課堂由一位語文教師和一位音樂教師共同執(zhí)教。在畫面感、音韻美這兩點上,語文與音樂就找到了共通點,同時語文老師也遇到了自己的“瓶頸”,比如演唱的一些技巧:演唱的速度、演唱的力度、演唱的旋律走向、演唱時的情緒,語文老師就把握不好;再如對于“有趣”的詮釋,音樂老師從用手打拍子到生用手輕叩桌子,后來又調(diào)來兩面鼓,讓學生敲鼓唱童謠,真是神來之筆。對于“啃鍋沿”,可用手快速輕叩,“抱個貍貓”聲音會怎樣,結尾重復形式叫數(shù)板,顯得靈動而專業(yè)。
近年來,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的整合趨勢日益增強,學生的語文“學習力”生長越來越依賴多種學科的綜合、滲透和交叉。說到底,學生的“學習力”就是一種綜合素養(yǎng)。
隨著科技的進步,網(wǎng)絡技術的高速發(fā)展,“空中課堂”活動在我校就得到了有效的落實。學校通過搭建好的“cctalk”網(wǎng)絡平臺,構筑了一道師生的交流通道,語文教師借助這一教學軟件,坐在家里就可以為學生上課。我校中高年級語文教師就充分利用節(jié)假日課余時間,為學生開展了作文專題的空中課堂。每學期(含寒暑假)安排10次作文指導課,一年共20次,每次40分鐘指導、40分鐘講評,要求學生在80分鐘里完成一節(jié)作文。周一各班語文教師評改,再交由教學組長逐班檢查。
空中課堂作為一種網(wǎng)絡授課方式,既彌補了傳統(tǒng)作文教學的時空不足,大大緩解了平時的課堂教學壓力,又形成了靈動高效的教學效果,逐漸被廣大師生接受。
“減負增效”的教學評價應重點關注學生學習力的生長情況。我校在語文教學中的具體舉措是“一星、兩免、三卡”機制。
“一星”:每一次小小的進步和成果,用加“★”的方式記載在語文書扉頁上。
“兩免”包含免寫、免考。免寫:根據(jù)學生的優(yōu)異表現(xiàn),有單項作業(yè)免寫、全科作業(yè)免寫、作文免寫。免考:優(yōu)異學生可以免考,這無疑是重大的嘗試。
“三卡”:10顆小星星可兌換一張“青龍卡”,10張“青龍卡”可兌換一張“白龍卡”,3張“白龍卡”可兌換一張“金龍卡”。
在低年級段,我們還采用了用游戲的方式來替代考試檢測,比如拼音大轉盤,轉盤一停,大聲拼讀;百寶箱里抽取圓球數(shù)字密碼,一個密碼對應一課的識字內(nèi)容,感情朗誦;還有青蛙過河、跳跳格等游戲,形式多樣,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