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怡
“求真創(chuàng)造,愛滿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之靈魂,包含著對學生無限的賞識、關愛、尊重與信任,它昭示著教師以一種大愛的情懷投入到教學中去,讓學生在知識的學習中獲得個性的尊重、人格的發(fā)展和精神的營養(yǎng)。對于教育者來說亦是如此,在小學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秉承著以愛為主的教師職業(yè)素養(yǎng),對學生要充滿愛心,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況來做出合適的教學策略,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英語這門語言所帶來的溫度和魅力所在,在這樣的狀態(tài)之下,學生才能夠有效的投入到實際的學習中去,發(fā)揮出學生的學習潛力,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從而有效的發(fā)揮學習的主體地位,創(chuàng)造性的提高自己的英語寫作能力。
寫作是一件需要累積情感經驗的一門學課,學生僅僅憑借高超的寫作技巧或者是枯燥乏味的長篇大論是很難得到高分的。無論是什么形式的文學體裁,細膩的情感體驗才是文章的中心,因此,教師在對學生英語寫作的教學過程中需要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將其運用到學生的寫作中去,有效的提高寫作的質量。尤其是對于小學高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的情感體驗相比低年級來說會感受更加深刻細膩,學生能夠將其成熟的運用到自己的實際寫作中去,從而優(yōu)化自己的寫作結構,提高寫作的能力。
例如,教師根據即將到來的六一兒童節(jié)為主題,讓學生圍繞這個節(jié)日來寫作,由于這個節(jié)日是學生們的節(jié)日,學生作為這個節(jié)日的主體具有豐富的情感體驗,能夠有效的聯想到很多與節(jié)日有關的事物。首先,教師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學生能夠用口語化的形式說出自己最印象深刻的關于這個節(jié)日的相關事物,有的學生會想到聯歡晚會、糖果、舞蹈、音樂等等,教師將學生說出的事件寫在黑板上進行歸納總結;其次,教師讓學生嘗試著將這些關鍵詞翻譯成英語,教師進行補充。在翻譯完成之后教師讓學生試著先擬草稿,把大致的作文結構概述出來;最后,教師讓學生正式寫作,并且對學生作文中出現的問題做出詳細的解析,幫助學生改正錯誤,提高寫作水平。
英語寫作的構成要素不僅僅是詞匯和語法這些必要因素。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來作為寫作的素材,豐富作文的內容,有效的幫助學生創(chuàng)作出個性化的作文,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流水文。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的教育理念亦是如此,寫作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論知識的表面現象上,需要作用于實際的生活事件才能夠創(chuàng)造出不一樣的色彩。因此,教師需要培養(yǎng)學生在生活中的觀察能力和洞悉能力,有效的擴充學生的寫作素材。
例如,教師在布置一篇和種花有關的作文題材時,教師首先考慮的就是讓學生能夠回顧自己生活中的相關經歷,幫助學生尋找素材。首先,教師提示學生關于種花的一些相關的步驟和維護,幫助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相關經歷來作為寫作的素材。之后,教師再讓學生自行進行寫作并且評析。這樣的方式能夠有效的幫助學生牢固相似題材的學習內容,從而在下次遇到類似的主題時能夠舉一反三。
在傳統的教學理念中,教師的教學理念存在一定的誤區(qū),過于重視教師的主導地位,而忽視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每一個學生都是有自己獨特的學習方式和學習潛能的,教師需要和學生一起學習進步,不斷的充實自己,以正確的教學態(tài)度和理念去對待學生。教師需要變傳統的被動灌輸式教育為積極主動的合作性教學方式,讓學生能夠愿意主動的和教師進行溝通交流,共同探索學習,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最大程度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
例如,教師在進行上課提問學生問題的時候讓學生舉手然后坐著回答問題,有時候教師也會讓學生們把課桌圍在一起和學生一起探索問題,把學生作為學習的合作者,和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有效的幫助學生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性,教師常常會找一些新穎有趣的寫作主題來讓學生進行寫作,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探索。
陶行知的一生都奉獻給了教育行業(yè),他獨特的教學理論為一代又一代的教師提供了教學參考,使我們受益無窮。他提出生活即是教育,鼓勵教師多在生活事件中獲取教學的契機,讓學生能夠在生活的土壤中汲取營養(yǎng)奮力生長,體會到生活中所蘊含的相關知識,從而作用于實際的學習運用中去。他還提出,教師需要用合理的方式最大程度的保存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和學習的潛力,用愛和關懷去陪伴學生成長,讓學生能夠在輕松愉快的學習環(huán)境下快樂的學習、成長,教師需要秉承教學做合一的教學理論,有效的幫助學生將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相融合,從而積累學生的寫作素材,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和效率。對于小學階段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需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學習態(tài)度,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全身心的投入,有效的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