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雯雯
(哈爾濱職業(yè)技術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1)
2020 年1 月26 日,國家衛(wèi)健委發(fā)布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緊急心理危機干預指導原則》。為此,本文就新冠肺炎疫情下如何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防護能力,使之順利、平穩(wěn)度過疫情時期進行研究。
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期間,一方面,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信息傳遞快且復雜多變,再加上一些大學生辨別能力不強,爆炸式的信息會對他們的心理產生沖擊,另一方面,為阻斷疫情向校園蔓延,高校紛紛延遲開學,大學生需要適應全面的線上教學狀態(tài),完成各項學習任務。在這樣的情境下,大學生會出現(xiàn)緊張、孤獨、焦慮、悲觀、恐懼、抑郁等負面情緒狀態(tài),如果不及時關注并進行調適,可能帶來更多的問題與障礙,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發(fā)展。
而在新冠肺炎疫情應激狀態(tài)下,大學生的焦慮和抑郁情緒發(fā)生率明顯上升,急需對其采取精準心理干預和健康教育措施。因此,高校應通過開展廣泛深入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活動,提升大學生的自我防護意識和能力,引導大學生采取積極健康的行為方式,并通過互幫互助來防止其受到應激的消極影響。
結合國家衛(wèi)健委發(fā)布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緊急心理危機干預指導原則》,結合教育部、黑龍江省相關文件精神,筆者從“心理咨詢”“心理熱線”“心理教學”“朋輩互助”“心理活動”五個層面,研究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防護的手段和途徑,整合出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防護的“五位一體”模式?!靶睦碜稍儭薄靶睦頍峋€”是加強學生心理健康防護的關鍵,旨在守住生命的紅線;“心理教學”是加強學生心理健康防護的基礎,“朋輩互助”“心理活動”是加強學生心理健康防護的補充,旨在提升學生心理品質。
我國心理學者馬健青認為,心理咨詢是運用有關心理科學的理論和方法,通過解決咨詢對象(即來訪者)的心理問題(包括發(fā)展性心理問題和障礙性心理問題),來維護和增進其身心健康,促進其個性發(fā)展和潛能開發(fā)的過程。也就是說,心理咨詢是心理咨詢師協(xié)助求助者解決心理問題的過程。
疫情期間,高校通過心理普查(如利用scl-90 癥狀自評量表對大學生近一段時期的心理狀況進行測查)可以更好地把握疫情時期學生的心理動態(tài)。如可通過篩查,對量表測試結果顯示異常的學生進行電話回訪,進而確認學生實際的心理狀況,為有需要的學生開展短期或者長期的心理咨詢輔導,對學生進行情緒疏導,以防范危機事件的發(fā)生,使他們順利、平穩(wěn)度過疫情時期。
高校要統(tǒng)籌協(xié)調,成立疫情時期“心理健康工作小組”,啟動心理危機干預機制,開通心理危機干預熱線,在本校官網(wǎng)公布心理健康教師的聯(lián)絡方式。
“心理健康工作小組”要制定相應的管理制度和應急處理預案,安排心理健康教師每周/每天輪流值班,值班期間手機24 小時保持暢通,通過心理熱線的方式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心理支持、情緒疏導。心理健康教師要及時對學生進行心理危機干預,協(xié)同輔導員教師給予學生更多的關注,做好持續(xù)跟蹤心理輔導,防止因嚴重心理障礙引發(fā)的傷害事件,進而守住學生生命的紅線,確保疫情時期學生心理狀況的整體穩(wěn)定。
受疫情影響,各高校利用云平臺開展了大規(guī)模的線上教學活動,這是一次重大的嘗試和變革。因此,教師要發(fā)揮心理課堂主陣地的作用,通過傳授心理學理論和心理調適技能,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防護,提升網(wǎng)絡教學的實效性。
如教師可通過直播平臺,實現(xiàn)與學生的互動答疑,管理、督促學生學習,做到疫情期間“停課不停學,停學不停教”;可通過心理課堂這一陣地,聚焦課程思政點,用“心”互聯(lián),以愛互通,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通過疫情期間的案例解析,實現(xiàn)與學生的實時互動,增強學生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實現(xiàn)育人、育心的目的。
朋輩心理互助是一種特殊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是一種積極的人際互動過程,主要指年齡相當者對周圍需要心理幫助的同學和朋友給予心理開導、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種具有心理輔導功能的幫助。與專業(yè)的心理輔導相比,朋輩心理互助具有自發(fā)性、親情性、友誼性和簡便有效性。疫情期間,學生宅在家里,不能出門,朋輩的支持和互動力量,可以有效提升他們特殊時期的心理助人和自助能力。而由同齡人擔任心理輔導員,相近的價值觀、經(jīng)歷、經(jīng)驗、生活方式會對學生日常學習、生活遇到的心理問題的解決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教師要依托“大學生心理健康協(xié)會”,發(fā)揮朋輩互助力量,以新媒體為媒介,通過錄制主題不同的“心理防護知識小課堂”抖音小視頻,結合疫情期間個體可能會出現(xiàn)的心理問題,如憤怒、抑郁、焦慮、恐慌等情緒,以及“疫情期間,我應該怎么做”“疫情期間,我可以怎么做”等幫助學生調整認知、調節(jié)情緒,適當轉移注意力,改變人際交往的模式,建立家庭成員的心理鏈接,重建疫情下的生活秩序,重新回歸理性與穩(wěn)定。新媒體的利用,既可以為大學生展示自己提供一個平臺,增強大學生的自信心,也可以讓大學生將心理健康知識用于實際的學習和生活,為自己和他人穿上“心理防護衣”。
教師可以“3·25 善愛我”“5·25 我愛我”大學生心理健康月活動為契機,通過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線上活動,增強學生的線上學習體驗,為他們的成長成才保駕護航。
教師還可以“抗擊疫情,心防護”為主題,開展多種多樣的線上活動,如“心理微視頻”“主題征文比賽”“主題海報評選”“心理危機干預講座”“主題班會”等,有效拓寬學生的參與面,提升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大學生心理健康月活動,是提升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加強學生心理防護的重要形式,能夠有效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與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協(xié)調發(fā)展,有效防止危機事件的發(fā)生。
總之,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防護的“五位一體”模式,能夠有效提升疫情時期大學生心理健康防護的能力。筆者立足于“心理咨詢”“心理熱線”“心理教學”“朋輩互助”“心理活動”五個維度,探討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防護的途徑,發(fā)現(xiàn)“心理咨詢”“心理熱線”是加強學生心理健康防護的關鍵,“心理教學”是加強學生心理健康防護的基礎,“朋輩互助”“心理活動”是加強學生心理健康防護的補充。這就要求廣大教師要通過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防護“五位一體”模式,幫助大學生穿好“心理防護衣”,讓他們保持積極、理性、平和、向上的健康心態(tài),平穩(wěn)、順利地度過疫情時期,逐步成長為德才兼?zhèn)涞臅r代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