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秋冬間,筆者在加拿大溫哥華一家二手店(又稱舊貨店),發(fā)現一枚“共和先達”印章。這枚印章形制為長方體,體積約11.2 立方厘米,由很薄的鉛合金板與普通木料黏合制成。文字內容:正文橫寫有“共和先達”4 字;左右兩旁上、下款為豎寫小字,無標點,上款“致公堂在美洲提倡革命四十余年其同人熱心捐輸尤為愛國爰題額曰”29 字,下款“中華民國二年八月五日駐坎拏大總領事香山盧炳田題贈”24 字,共計57 字,大、小文字均為行書。
“共和先達”,是辛亥革命歷史中的重要內容,史料有明確記載。筆者在辨識落款文字內容過程中,亦查找了有關歷史文獻,基本上與之相吻合。如曾與孫中山一起在美洲加拿大、美國等國募捐款項的趙昱(同盟會會員、留美學生),在其回憶錄《辛亥革命與海外洪門》中,有“洪門中人捐輸者甚眾”的內容,與印章上款“其同人熱心捐輸”內容一致,同是記載有關加拿大致公堂為祖國捐獻之事,只不過表述不同而已。又如學者郭卿友先生主編的《中華民國時期軍政職官志》,其中記載“北京政府外交使官(1912·3—1928·6)駐坎拿大(加拿大)總領事盧炳田(1913·2·15,署)”的內容,與該印章下款除在“盧炳田”名前綴其“香山”縣外,都是一致的。不僅如此,這枚印章所反映的內容至今在加拿大華人中流傳,為人所稱道。2015年8月14日,加拿大華人主辦的中文報紙《都市報》副刊《菲沙流觴》,刊登有程宗慧一首七言律詩,追記了相關歷史:“孫文肇始興民國,僑界追隨足未遲。盟會八方奔告急,洪門數度運籌資。楓園羈客乘風去,萬里鴻泥伴月期。芳草留痕青史在,仍須努力有來時?!雹僭淖⒂校簩O中山于1897、1910、1911 先后三度來到加拿大宣傳共和籌集資金。溫哥華唐人街至今仍保留其當年旅居之洪門致公堂會館老樓。
“共和先達”印章,反映了辛亥革命時期孫中山在海外為“共和革命”不畏艱辛奔走呼號,以及美洲華僑革命團體致公堂跟隨孫中山為推翻清王朝的統(tǒng)治,建立“民主共和”國家的高尚愛國主義精神,頗具歷史意義。茲按印章內容中的正文、上款、下款,考釋如下。不妥之處,誠請專家學者匡正。
(一)“共和”,是孫中山提出的革命主張。他在《革命原起》一文中曾言及“提倡共和革命于中國”②《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1),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第3 頁。。他又在為日本友人宮崎寅藏《三十三年落花夢》的序中說:再造一個中國,“創(chuàng)興共和之舉”③《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1),第92 頁。。孫中山主張用革命手段,“推翻滿清王朝,然后將建立共和政體”④《孫中山全集》第1 卷,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227 頁。。當然,孫中山這一主張的提出,一方面看到了“方今世界日益增進,國皆自主,人盡獨立”⑤《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1),第97 頁。,民主共和制度正方興未艾在美國、法國等國實行;另一方面又看到了“滿清之政治腐敗已極,遂至中國之國勢亦危險已極,瓜分之禍已岌岌不可終日,非革命無以救重亡,非革命無以圖光復也?!雹佟秾O中山全集》第1 卷,第442 頁。所以他的這一主張,既適應當時的世界潮流,也符合當時國人的心愿,遂得到了大多數中國人民以及海外華僑華人的熱烈擁護和積極支持。其中加拿大的華僑革命團體致公堂表現得非常突出。孫中山到過加拿大三次,尤其第三次進行“共和”宣傳演講、募集軍餉的革命活動,在各地致公堂的大佬和成員陪同下,由西向東從溫哥華到蒙特利爾沿途經過大小城市十多座,歷時兩月有余。在他的革命思想影響下,致公堂成員十分感奮,不僅大都聚集到他的“共和”主張旗幟下,與之戰(zhàn)斗在一起,而且募集到大量資金匯至國內,為推翻清朝封建統(tǒng)治、建立共和政體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二)“先達”,即前輩。盧炳田系民國派駐加拿大的總領事,對孫中山在加拿大宣講“共和”,以及加拿大致公堂擁護和支持孫中山的“共和”主張這段史事當有了解。因此“先達”一詞,既是對孫中山的尊稱,也含有對那些擁護和支持孫中山的致公堂成員的尊崇之意。
(一)“致公堂”。上款內容一開頭提到的“致公堂”,即為美洲致公堂。美洲致公堂,主要是指美國、加拿大、墨西哥、秘魯、古巴等國華僑所組織的洪門秘密團體,因名稱相同,遂都稱為美洲致公堂。盡管同一名稱,但在各國之間卻沒有隸屬關系,只是在實際行動中默契行事。如美國金山大埠總堂(首領黃三德)作出某行動計劃,美洲各致公堂也跟著執(zhí)行。最明顯的是美國致公堂與同盟會合并(在孫中山的意旨之下)后,加拿大致公堂跟著也與同盟會合并。所以域多利②今維多利亞市,加拿大致公堂總部所在地。致公堂致函孫中山說:“后聞大埠③旅居美洲華僑多稱舊金山為大埠。中國同盟會,致公堂拳大哥④辛亥革命前,美洲致公堂組織及其會眾對孫中山昵稱為“孫文大哥”。之命統(tǒng)一,而域埠聞此事者而亦繼公之志,而與同盟會友統(tǒng)一焉?!雹蔹S彥、李伯新編著:《孫中山藏檔選編》(辛亥革命前),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431 頁。而為國內武裝起義捐獻軍資的事,各國致公堂也是一致行動。
美洲致公堂主要源于兩廣天地會,是洪門幫會中的秘密組織?!翱计錃v史,最初由廣東三合會頭領因避清廷摧殘,亡命海外,遂組織致公堂,以資聯(lián)絡。”⑥《馮自由回憶錄》(上),上海:東方出版社,2011年,第234 頁。隨后起義于廣西的太平天國運動亦遭到清政府的鎮(zhèn)壓而失敗,余部亦不少逃亡到美洲,加入致公堂;再加上國內一些破產農民被當作“豬仔”賣到外洋,這樣美洲致公堂這個華僑團體,遂勢力大增,“華僑列籍堂內者,占十之八九”⑦馮自由:《革命逸史》初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227 頁。。以致“凡華人所到之地,莫不有之,而尤以美國為隆盛”⑧轉引自劉偉森:《孫中山與美加華僑》,臺灣:近代中國出版社,2000年,第14 頁。。中國同盟會元老鄒魯在《中國國民黨史稿》一書中,把致公堂的歷史追究得更遠:“美洲各地華僑,多立有洪門會館,曰致公堂。洪門者,當清康熙時,明朝三五遺老見大勢已去,無可挽回,乃欲以民族之根苗,流傳后代,故以‘反清復明’之宗旨,結為團體,以待后有起者,可藉為資助也?!雹徉u魯:《中國國民黨史稿》(上),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1年,第18 頁。
(二)“在美洲提倡革命四十余年”。所謂“在美洲提倡革命四十余年”,這是從廣東天地會、太平天國起義相繼失敗后,余部逃亡到美洲設立團體致公堂起,至1911年10月10日辛亥武昌起義成功止,在這段時間剛好四十余年。至于“提倡革命”,是對致公堂“反清復明”而言。孫中山言:“我洪門創(chuàng)設于美洲已數十年矣,本為合大群、集大力,以待時機而圖光復也,所謂‘反清復明’者此也?!雹狻秾O中山全集》第1 卷,第527 頁。這里,孫中山所說的時間與印章時間大致相合,而且把致公堂的“反清復明”稱作革命,也與印章相一致。孫中山的早期革命思想是反滿的,故他說:“內地之人,其聞革命排滿之言而不為怪者,只有會黨中人耳”。①《孫中山選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172 頁。
(三)“其同人熱心捐輸,尤為愛國”。致公堂在辛亥革命中的“愛國”情懷,不是一開始就有的,而是在孫中山到美洲宣傳鼓動后才產生的。正如日本平山周所言:“中國的會黨,其宗旨不過反清復明,自孫逸仙變化其思想,至易而為近世革命黨?!雹谵D引自王小滿:《孫中山與美洲致公堂》,《學習》(京)1995年第8 期。所以在此之前,美洲致公堂所起的作用,主要是給會員有個團體的照顧。因為“華僑由于取得團體的保護,才能在小城市開業(yè)謀生;而失業(yè)餓飯,生老病死,送骸骨回國,也得到團體的救濟扶持”③司徒丙鶴:《司徒美堂與美洲洪門致公堂》,《文史資料選輯》第38 輯,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第236 頁。。致公堂有所謂:“聯(lián)衛(wèi)共濟,手足相助,患難相顧”④趙昱:《辛亥革命與海外洪門》,《辛亥革命回憶錄》(6),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第81 頁。的堂規(guī),也說明了會員之間的關系更重在互相關照。而對于“反清復明”宗旨,因時移世易,“久而久之,故老凋謝,面目漸非,洪門人士能了解宗旨者,百不得一”⑤《馮自由回憶錄》(上),第234 頁。。對此孫中山也說:“當予之在美洲鼓吹革命也,洪門之人,初亦不明吾旨,予乃反而叩之反清復明何為者,彼眾多不能答也。”⑥《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1),第100 頁??梢姡乐拗鹿眠@個洪門幫會組織,這時已完全蛻變?yōu)槁?lián)誼互助性的慈善團體,只是以“手足相顧,患難相扶”為要旨了。
由于孫中山多次到美洲各國進行艱辛不懈的奔走呼號,才漸漸地改變了致公堂的上述狀況,從而走上革命道路,即使康梁?;庶h勢力從中作梗,也難起作用,最終非但完全倒向孫中山革命黨一邊,而且在辛亥革命中成為“出力最多者”。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狀況,正如鄒魯在他的《中國國民黨史稿》書中所提到的最重要一條:“因總理數次親到提倡?!雹哙u魯:《中國國民黨史稿》(上),第100 頁。孫中山到美洲提倡的決策或主張,概括起來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第一,播撒革命種子,培訓軍事人才,組織和發(fā)展革命武裝起義力量;第二,建立革命政黨——興中會、同盟會,明確革命綱領和革命目標,而尤其注意在留學生中發(fā)展組織,積蓄革命力量;第三,加入致公堂,整頓和改造該組織為革命黨;第四,組織革命黨力量,開展與康梁?;庶h勢力進行斗爭;第五,委派革命黨骨干主辦報紙、雜志,牢牢掌握輿論宣傳陣地;第六,與致公堂一起組設洪門籌餉局(對外稱國民救濟局),募集反清起義軍餉。這些決策或主張,均緊緊圍繞并貫穿革命始終的總目標——推翻清王朝統(tǒng)治,在中國建立“民主共和”國家。所以,1903年12月,孫中山在美國演講時提出:“我們必要傾覆滿洲政府,建設民國。革命成功之日,效法美國選舉總統(tǒng),廢除專政,實行共和”⑧《孫中山全集》第1 卷,第226 頁。。同樣在加拿大也“呼吁僑眾掌握大好時機,捐輸以促成革命,以期光復漢邦,建立共和政體,共享自由幸?!雹徂D引自劉偉森:《孫中山與美加華僑》,第49 頁。。正是由于孫中山一次次到美洲各國躬親倡導,使得致公堂洪門華僑團體有了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不但積極回國參加推翻清王朝的武裝起義,而且踴躍捐獻、籌集軍資支援國內的反清斗爭。所以孫中山說:“前時帝制之破壞,華僑實為一最大之力?!雹狻秾O中山全集》第4 卷,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第374 頁。加拿大致公堂在援助廣州三月二十九日黃花崗之役中表現得最為突出,紛紛“變產救國”。所謂“變產救國”,就是為應急起義的軍餉將致公堂所公產樓房抵押給銀行,然后將所籌集到的資金匯寄國內。“辛亥三月黃花崗一役,孫總理及余(興中會會員、孫中山摯友馮自由)在加拿大發(fā)起籌餉,域埠致公堂率先實行變產救國,以為眾倡。此外溫高華(溫哥華)、杜朗度(多倫多)、滿地可(蒙特利爾)各致公堂亦均踴躍赴義,所得不資,殆占黃花崗一役用款之半數?!?馮自由:《革命逸史》初集,第156 頁。而美國致公堂在黃花崗一役中,因與同盟會團結的問題,卻籌款不多,“所集不過萬余港元,遠不及加拿大少數華僑之捐款”①沈云龍主編:《孫中山先生廿年來手扎》,第183 頁,臺灣:文海出版社,1926年。。于是,孫中山又到美國解決這一問題,與致公堂首領黃三德等商議,促成同盟會與致公堂團結合作,并組設洪門籌餉局。洪門籌餉局“歷時三個月,共籌得美金十四萬四千元”②趙昱:《辛亥革命與海外洪門》,《辛亥革命回憶錄》(6),第81 頁。,致使“辛亥革命收功是歲三月二十九廣州及八月十九武昌之二役”③《馮自由回憶錄》(下),第688 頁。。
(四)“爰題額曰”?!半碱}額曰”,意為于是方有“共和先達”的題額。
(一)印章時間。這枚印章制于“中華民國二年八月五日”,即公元1913年9月5日。這個時間已經離民國“共和”政體的建立,過去了1年又8 個多月。自孫中山1912年4月1日辭去臨時大總統(tǒng)后,北洋軍閥袁世凱便竊取了革命政權,在其統(tǒng)治之下,南京臨時政府所制定的各項方針政策,不是不能實行,就是被推翻。1911年冬(舊歷十月),孫中山曾指示美國金山大埠總堂首領黃三德:“將籌餉局各辦事人員錄功記過,以便將來獎勵,鼓吹后人?!雹茳S彥、李伯新編著:《孫中山藏檔選編》(辛亥革命前后),第431 頁。1912年7月21日,曾擔任過加拿大《大漢日報》筆政、回國后任民國臨時稽勛局局長的馮自由亦致函溫哥華、域多利等埠致公堂:“調查各團體及個人對革命之功績,俾便頒給勛章或恤金?!雹蒉D引自劉偉森:《孫中山與美加華僑》,第55 頁??墒菍τ谶@些“褒獎有功祖國之華僑”的政策,因時過境遷而無法貫徹,盡管黃三德“將籌餉局大小文件、數目捐冊等”⑥黃彥、李伯新編著:《孫中山藏檔選編》(辛亥革命前后),第439、438 頁。已帶回國內,但由于政治因素得不到兌現;而駐加拿大總領事盧炳田雕刻的這枚“共和先達”印章,準備蓋在這“數目捐冊”上,也同樣沒用上被擱置,但卻留傳了下來。
(二)盧炳田。盧炳田是民國駐加拿大總領事。在清末他是駐美國、墨西哥、秘魯、古巴等國使館的三等通譯官,辛亥革命后,由中華民國派往美洲,從1913年1月署駐加拿大副領事,到2月15日升任為總領事。盧炳田,生卒年月不詳,字孔生,廣東香山(今中山市)人,“束發(fā)受書”后經商,之后轉入外交界。有資料稱他:“8月,署駐澳大利亞副領事。”⑦轉引自陳新華等主編:《百年樹人:上海交通大學歷任校長傳略》,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1997年,第74 頁。盧炳田是否有過這段經歷,值得懷疑。對此亦有資料說,直到10月盧炳田仍在加拿大總領事職位上,而且對加拿大致公堂為立案事還作了批示。即“民國二年(1913年),加屬致公堂由陳扳崇、黃派賢、許濟棟、黃介石具名,分呈駐加拿大總領事盧炳田、駐溫哥華領事林錫恒及北京國務院,請批準致公堂立案為正式社會。”10月15日,盧炳田對此報告作批示:“據稟稱,加屬云哥華、域多利、蘭拿、紐威士緬士打,并各埠致公堂同人,前創(chuàng)《大漢[日]報》鼓吹革命,并慨捐革命軍費前后逾數十萬,……查核所稟會章,與正式社會相符,應準如所請立案?!焙竺婕礊椤叭诤忘h見”“裨益國家”的內容。⑧轉引自劉偉森:《孫中山與美加華僑》,第55~56 頁。從這一批示可以看出,盧炳田于10月,確實還在加拿大的現任職務上;但從這一批示又可看出,前面內容是與他在民國二年八月五日所雕刻的印章內容,意思大致一樣。同一件事出現了同一內容,又是同一人所為,這就更證實了這枚印章的真實性是無可懷疑的。
(三)“題贈”?!邦}贈”,即印章中的內容及題字,由盧炳田親自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