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光
(阜陽師范學院文學院,安徽 阜陽 236041)
發(fā)揮洪門文化在僑海統(tǒng)戰(zhàn)工作中的作用
楊 光
(阜陽師范學院文學院,安徽 阜陽 236041)
洪門是具有三百多年歷史的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的民間社團組織,在反清復明的口號下進行秘密活動,為辛亥革命和抗日救亡運動作出過貢獻,海外洪門更為突出。洪門文化內涵豐富,為開創(chuàng)僑海工作新局面,應進一步挖掘整理洪門文化,使海外洪門在團結僑胞,加強與祖國的聯(lián)系,參加祖國經(jīng)濟建設,促進兩岸和平統(tǒng)一等方面作出應有的貢獻。
洪門文化 ;僑海工作;作用
中共中央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七次會議審議的《關于加快構建現(xiàn)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中指出:“要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入研究新時期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特點,發(fā)展先進文化,創(chuàng)新傳統(tǒng)文化,扶持通俗文化,引導流行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有害文化,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敝醒氲闹甘揪?,為我們正確認識和對待洪門文化,指明了方向。
洪門是在我國近現(xiàn)代史上具有傳奇色彩的民間社團組織,至今仍然活躍在海外僑界和港澳臺地區(qū),一直在為團結廣大僑胞,維護僑胞的正當權益而努力工作,也為加強祖國與海外僑胞的聯(lián)系,宣傳祖國的進步和發(fā)展,促進祖國統(tǒng)一等方面作出了貢獻。今天完全沒有必要再讓洪門背負沉重的歷史負擔,而應著眼于現(xiàn)實和未來。況且海外洪門和解放前大陸的洪門有很多根本上的質的不同,也應加以嚴格的區(qū)分,所以,團結海外洪門應該是今天統(tǒng)戰(zhàn)工作的必然,也應該是堅定不移的。洪門文化是一個獨特的文化現(xiàn)象,需要我們用正面的眼光對其進行全面細致深入的研究,積極發(fā)揮它的正能量,對洪門文化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還其本來面目。并以洪門文化為平臺,研討在新形勢下,開展僑海工作的新舉措,開創(chuàng)僑海工作的新局面。
(一)早期洪門強烈的反清復明色彩,與孫中山先生的舊民主主義革命思想有相通之處
洪門是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規(guī)模最大、持續(xù)時間最長、影響最為深遠,并且至今仍在海外僑界中十分活躍的社團組織。關于洪門的起源,史家各有其說,有的還帶有濃郁的神秘色彩。不過比較接近史實的說法,洪門是由抗清名將鄭成功創(chuàng)始的,所以洪門具有鮮明的反清復明的政治色彩。洪門中流行的歌謠中就明白的喊出“替天行道神共鑒,誅滅清賊轉明朝”的口號,這與后來四處奔走,立圖創(chuàng)建民國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舊民主主義革命主張有著某些相通之處。
孫中山先生青年時代在求學中結識的好友里,鄭士良、尤烈等都是與洪門交往很深的人,洪門的反清思想通過這些人給孫中山很大影響,在日后的革命活動中,這些影響日益顯現(xiàn)。比如在組織形式上,孫中山先生就沿襲了洪門秘密結社的做法,他在成立同盟會時親自擬定的接頭口號“問何處人?答為漢人。問何物?答為中國物。問何事?答為天下事。”與洪門的“切口”十分類似。在政治綱領的擬定上,也表現(xiàn)出與洪門有一脈相承之處,比如興中會的誓詞為“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chuàng)立合眾政府,倘有二心,神明鑒察。” 這實際上是把洪門的傳統(tǒng)口號用當時比較流行的資產階級通用的語言表達出來了。
(二)辛亥革命前后,洪門為中華民國的誕生作出了貢獻
明朝滅亡后,很多懷著反清復明志向的明朝遺民流落到海外,繼續(xù)他們的斗爭,并且把活躍在大陸民間的幫會組織洪門也帶到了海外,借以組織和擴大自己的力量,洪門在華僑中的影響遂逐步擴大。這個時期的組織開始時稱為“洪門”。為有利于組織存在,對外則稱“互濟會”,后來勢力逐漸壯大,稱為“致公堂”,據(jù)統(tǒng)計,當時90%的華僑都是致公堂的成員,可見在僑界中影響之大。
致公堂雖然在僑界有一定的凝聚力,但組織較為松散,沒有形成系統(tǒng)的組織章程,尤其是政治理念比較模糊,各組織之間缺乏聯(lián)系,只是停留在互濟互助的層面,還沒有真正形成一種政治勢力。
孫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前的一系列革命活動均因各種不同的原因而告失敗,遂流亡海外,北美的致公堂引起了孫中山先生的關注。而致公堂本身具有的樸素的革命本質使得雙方一拍即合,更為可貴的是,孫中山先生還運用他的思想提升了致公堂的革命理念。
為了使洪門轉型為民主革命的組織,經(jīng)洪門前輩鐘水養(yǎng)介紹,孫中山先生于一九○四年冬在美國檀香山加入了洪門,并尊為洪門的“洪棍”,這是一個在洪門中相當高的級別。孫中山先生利用這個地位和洪門的高層領導聯(lián)絡感情,并對洪門的思想建設和組織提出兩個建議:一是將“反清復明”的政治主張改為“民族大義”,支持在國內實行共和;二是將秘密結社組織浮出水面,改為社會公開的政治公益組織。洪門接受了孫中山先生的思想,這對以后的洪門,也就是以后的致公堂的發(fā)展發(fā)生了一個質的變化,組織性質也有了新的飛躍,這一轉型也為以后致公堂轉型成為致公黨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孫中山先生還協(xié)助洪門致公堂重訂致公堂的章程,并進行洪門總注冊,使洪門致公堂成為一個政治性、組織性、紀律性更為堅強的革命組織。
致公堂當時對辛亥革命所作的貢獻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大批優(yōu)秀的致公堂青年追隨孫中山先生,潛回國內,參加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護法、起義等革命活動,不少人為之獻出寶貴的生命,最為著名的是洪門英烈秋瑾女士。而國內的洪門子弟也紛紛加入起義斗爭中,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廣州第一次起義,是以廣東當?shù)氐暮殚T力量為骨干的,后來的萍瀏之役、廣州之役、惠州之役、鎮(zhèn)南關之役、黃花崗之役,參加的士兵大多為湖廣地區(qū)洪門成員。而辛亥革命首舉義旗的孫武、向松波、金兆龍等人,皆為洪門精英。二是致公堂的成員為孫中山先生的革命事業(yè)踴躍捐款,給予財力支持。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孫中山先生在美國舊金山市接受了美洲華僑七萬人捐助的款項共計二十一萬美金,這筆巨資對孫中山先生的革命事業(yè)所發(fā)揮的作用,是難以想象的。
廣州起義失敗后,孫中山先生再次赴海外籌款,美洲洪門弟兄積極響應,數(shù)月內共募得六七萬美元。加拿大洪門首領陳文錫為急革命所難,不但成立籌餉局,積極展開募捐工作,最終竟將致公堂房產向銀行抵押,貸款三萬元,匯回香港,此乃為黃花崗之役經(jīng)費的主要來源,致公堂對革命的貢獻,可見一斑。
(三)抗日戰(zhàn)爭中,海外洪門為堅持抗戰(zhàn)作出了犧牲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海外洪門密切關注著國內的戰(zhàn)局,和國內同樣是同仇敵愾,發(fā)起了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運動?!熬乓话恕笔伦円院?,海外洪門組織立即發(fā)出號召,要求洪門子弟積極投入支援國內抗戰(zhàn)運動中去,特別是美洲洪門致公堂領袖,也就是后來成立的中國致公黨第一任主席司徒美堂先生,不顧年老體衰,以古稀之年,車馬勞頓,長期奔走于北美及中南美諸國僑界,揭露日軍侵略暴行,宣傳抗日救國,聯(lián)合海外僑團組織,運用各種方式進行抗戰(zhàn)宣傳工作,并積極進行募捐活動,籌集了大批捐款。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截止1941年,捐款總數(shù)達630多萬美金,按當時價格,可購買戰(zhàn)斗機63架,由此可見貢獻之巨。
淞滬抗戰(zhàn)爆發(fā)后,司徒美堂親率海外僑界代表團捐贈的慰問物資,奔赴上海戰(zhàn)場,冒著槍林彈雨,在火線上慰問英勇殺敵的十九路軍,大大鼓舞了將士們的斗志。
“七七”事變以后,全國人民義憤填膺,海外僑胞也無不摩拳擦掌, 紛紛要求回國投軍,報效祖國。洪門即在華僑青年中組織華僑義勇軍,遠渡重洋,趕赴上海,投身抗戰(zhàn)。當時滇緬公路是抗戰(zhàn)最困難時中國與外界的唯一補給線,而國內更為緊缺的是汽車駕駛及維修人員。國內有關方面電告海外僑界,希望幫助招募機工,海外洪門得知這一消息后,積極動員東南亞華僑機工來到仰光,擔負起這個光榮使命,在高山大峽中,冒著敵機的炮火,不畏艱險,向國內運送了約五十萬噸軍事物資、一萬五千余輛汽車。截止到1942年5月滇緬公路徹底中斷為止,華僑機工共犧牲1000余人,其余人員有的繼續(xù)為美國盟軍服務,有的投奔八路軍、新四軍和其它抗日武裝,從事駕駛、維修、翻譯等技術性工作,在抗戰(zhàn)史冊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頁。
(四)洪門至今仍然是海外僑界中主要的社團組織,在僑胞中具有一定的凝聚力
19世紀下半葉,我國東南沿海以客家為主的華人,開始陸續(xù)飄洋過海,來到異國他鄉(xiāng)謀生。在僑居國從事修路、挖礦、種植等最苦最累的工作,收入微薄,生活艱難,處于社會的最底層,受到歧視和凌辱。在華僑中也有一些因清廷追捕而逃到海外的洪門人士,他們遂在華人族群中設立堂口,發(fā)展成員。由于以“鋤強扶弱,除暴安良”為口號,加上為俠仗義,打抱不平,堂內以兄弟相稱,主張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在華僑中深得人心,迅速擴展,及至辛亥革命前夜,華僑中90%都加入了洪門,洪門成了華僑中最主要的社團組織,影響日益擴大。中華民族一向具有強烈的認同感和“天地君親”的組織觀念,所以華僑有在僑居地抱團取暖,形成組織的需要,以保護自己的正當權益和生存空間。洪門當然是適應華僑這種需要的首選,所以能在全世界華僑中蔓延并逐漸壯大。
洪門在僑胞中積極進行扶貧濟困,凡加入洪門者,均以兄弟相稱,平等相處。失業(yè)及無家可歸者,可在堂口內食宿。經(jīng)營缺乏資金者,可由堂內代為籌款,盈利后奉還。遇到問題,小至排難解憂,大至抗日救國,洪門都積極參與,以為己任,在維護僑胞的休養(yǎng)生息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成為華僑可以信賴的家園。
為了改善洪門在僑居國的生存環(huán)境,使洪門能更好的為當?shù)厣鐣邮?,洪門對外宣稱與西方社會廣泛認可的共濟會是一家,并且把共濟會的徽號拿來使用,這使得西方人士認為洪門就是中國的共濟會,從而產生同情、共鳴和好感。為了適應西方的政治社會,洪門還聘請當?shù)赜忻纳鐣顒蛹覟榉深檰柣蚵蓭?。比如北美的洪門就曾長期聘用后來任美國總統(tǒng)的富蘭克林、羅斯福為法律顧問,這對維護洪門的合法權益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為了改變洪門的秘密幫會的形象,洪門組織紛紛浮出水面,改組、登記為合法的政黨。1945年初,在司徒美堂的策動下,美洲洪門致公堂宣布成立“中國洪門致公黨”,公開要求“結束國民黨的一黨專政,還政于民,召開國民代表會議,成立民主政府”,和當時中國共產黨的主張不謀而合。其它美洲的各洪門致公堂組織也紛紛仿效,改為致公黨。致公黨遂成為與國內新民主主義國民運動相呼應的海外進步勢力,并力圖參與國內政治活動。經(jīng)過曲折斗爭,最后司徒美堂終于走上與中國共產黨合作的道路。而加拿大、中美洲諸國以及澳大利亞等國的洪門則成立民治黨,在亞洲,菲律賓的洪門成立進步黨,泰國稱大兄會,這些洪門政黨目前在僑居國都十分活躍。海外洪門也認識到,要擴大影響、發(fā)揮作用,必須納入當?shù)刂髁魃鐣?,所以洪門積極參加社區(qū)公益事業(yè),搞慈善活動,比如賑濟救災,捐款、義賣等,還興辦學校、醫(yī)院、老人院等機構,積極參加西方群眾喜聞樂見的節(jié)日花車大巡游、嘉年華、選美等活動,洪門的舞獅、舞龍成了這些活動不可缺少的項目。洪門還宣傳推廣中國的武術,運用洪門特有的傳統(tǒng)“大洪拳”、“小洪拳”等套路,傳承弘揚中國武術文化,在西方青少年中很受歡迎。戰(zhàn)后洪門更加熱心投入美國兩黨競選活動,日益成為影響得票率的重要因素,因此不少美國政治家為向華裔族群拉票而與洪門人士交友,洪門已經(jīng)成為海外僑界不可小覷的政治力量。
洪門文化是根植于海外僑胞中,并且有廣泛影響力的文化形態(tài),它和在海外僑胞中同樣具有影響力的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媽祖文化一樣,都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但洪門文化和屬于地域文化的閩南文化,屬于族群文化的客家文化,屬于信仰文化的媽祖文化相比,盡管它們同屬于平民文化,是作為主流文化的中華文化的亞文化之一,但洪門文化自有其鮮明的特色,需要人們正確認識、挖掘和整理。
由于洪門成立之初就是隱蔽性的秘密組織,這就使洪門組織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加上洪門為了生存發(fā)展而被迫采取的一系列特有的組織形式,如口號、暗語、箴言、幫規(guī)、制度、手勢、茶碗陣、儀式等,都是局外人所難以理解的。外人不明就里,再加上統(tǒng)治者為了對洪門鎮(zhèn)壓而采取的反宣傳,就更容易讓一般民眾對洪門產生誤解和偏見,普遍感到洪門詭秘莫測。洪門的主要群體來自下層勞動人民,本來在社會上就沒有地位,這些因素都使洪門長期受到歧視,甚至被與黑幫畫上等號。這種現(xiàn)象是很不正常的,應該還洪門本來面目,給予其客觀公正的評價。
關于洪門文化的范疇,很難對其作出一個明確的界定。不過通過比較可以看出,洪門文化和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相比,屬于主流文化中的亞文化,和精英文化相比,屬于平民文化、大眾文化;和廟堂文化相比,屬于民間江湖文化;和正統(tǒng)文化相比,屬于通俗文化。但是,我們不能因為洪門文化的這些屬性,而貶低洪門文化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地位、影響和作用。
我們認為,洪門文化是以儒家文化為主流文化的中華文化全息系統(tǒng)中的亞文化。中華文化是以儒家文化為主體,而以平民文化為基礎所構建起來的文化生態(tài)園。洪門文化屬于平民文化,平民文化作為社會文化的基礎文化,是主流文化的自然生態(tài),它比主流文化的社會生態(tài)具有更強地社會功能和文化生命力,洪門文化之所以延續(xù)三百多年,正好印證了這一點。主流文化是平民文化系統(tǒng)化、禮儀化、經(jīng)典化理性升華的產物,所以洪門文化作為平民文化,其價值取向、核心內容都頑強的和中華民族主流文化保持一致。主流文化反映了平民文化追求人道和民主的要求,滿足了平民文化中普遍存在的天、地、人之間平衡的本位需求。所以平民文化對主流文化在社會倫理道德、宗法制度方面形成的思想觀念是一致的,這一點在洪門文化中也突出地表現(xiàn)出來。
洪門文化的核心是“忠”、“義”二字,洪門初創(chuàng)時即以“反清復明”為口號,鮮明的表現(xiàn)出忠君思想和以漢族為正統(tǒng)的民族觀念。這種政治訴求到了海外后,轉化為對辛亥革命的全力支持和對抗日救亡運動的積極參與,是民族大義的具體體現(xiàn)。新中國成立以后,以司徒美堂為代表的海外洪門熱心加入建國大業(yè),投身于祖國的經(jīng)濟建設。在祖國統(tǒng)一問題上,海外洪門旗幟鮮明,始終堅持一個中國,反對臺獨,表現(xiàn)出強烈的愛國熱忱,由此可見,洪門的“忠”在新形勢下有了新的內涵,那就是忠于祖國。
海外洪門成員大都為生活在中下層的窮苦民眾,由于洪門成員處于弱勢的社會經(jīng)濟地位,這就使他們更加需要團結互助,相互救助,接濟最需要幫助的人,使“義”成了洪門最高的道德規(guī)范。由于洪門尊崇“義”,“義”就成了洪門達到組織上團結,思想上一致,經(jīng)濟上互助的有力保障。
海外僑胞在居住地常常受到土著文化的歧視和排斥,這就使華僑對自己的根抱有強烈的歸屬感。洪門適應了僑胞這種文化心態(tài)的需求,堅持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使民族精神在海外得以振興。盡管洪門也供奉五祖和關公等偶像,但宗教迷信色彩比較淡薄,海外洪門更是如此,受傳統(tǒng)禮教影響更少,組織較為民主,成員中講義氣,為朋友可以兩肋插刀,嫉惡如仇,追求平等,凡加入洪門者皆結為異姓兄弟,彼此以兄弟相稱。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影響,洪門的這種文化在海外洪門中表現(xiàn)更為突出。
海外洪門還以武術為載體,在僑居地傳播中華文化,著名的“洪拳”即出自洪門,原為“反清復明”而習武,后被帶到海外,遂得以傳播。海外洪門人士在僑居地創(chuàng)辦武術館校,經(jīng)常舉行表演及比賽,在西方影響很大,被稱之為“中國功夫”,加上洪門組織每逢西方節(jié)日的舞獅、舞龍表演,使中華文化在西方民眾中更具吸引力。
“和”也是洪門文化的重要內涵,洪門主張凡事以和為貴。遇有矛盾,雙方應以講和的方式解決問題,到茶館通過吃茶講和,由中間人充當調停者是比較常用的方式,這種處理矛盾的方式也被帶到了海外。
海外洪門在僑胞中具有廣泛而深入的影響,也是海外僑界社團組織規(guī)模最大、時間最為悠久、最具影響力的。洪門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內涵十分豐富。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現(xiàn)在世界各地的洪門弟子多達六千萬之眾。是僑海工作中不可忽視的主要力量。我們在僑海工作中應該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團結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以洪門文化為平臺,開創(chuàng)僑海工作的新局面,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1.積極保護現(xiàn)有洪門文化的遺跡。如現(xiàn)存的被奉為洪門初創(chuàng)者之一的洪二和尚提喜禪師的供奉地,福建省云霄縣高溪廟;福建省紹安縣庵龍鎮(zhèn)存留的洪門五顯大帝神廟等遺址,都具有十分寶貴的史跡價值,當?shù)卣陀嘘P部門應當高度重視對這些現(xiàn)有洪門遺址的保護工作,以加強海外僑胞對祖國文化的認同和歸屬感。
2.搶救和發(fā)掘洪門文化的遺址和文物。首先由文管部門在現(xiàn)存文物中,分割出“洪門文化”的新類別,并加以界定。據(jù)此對洪門文化加以整理,遺址、文物均應由有關單位作搶救性的保護和發(fā)掘工作,以使本來就已不多見的洪門史跡得以保留。
3.歡迎海外洪門以尋訪洪門歷史遺跡的名義回國參訪。過去由于國內對洪門認識抱有偏見,海外洪門尋訪洪門文化遺跡的活動不便公開進行,而是借助其它名義,現(xiàn)在應該公開歡迎海外洪門回國尋根問祖,同時接受他們對洪門遺跡修繕活動的捐助,以聯(lián)絡親情。
4.由中國致公黨作為海外洪門的對口聯(lián)系組織,積極派員組團赴海外參加洪門一年內的兩大聚會。以及各主要洪門山堂的開山、堂紀念日,以加深相互的理解和感情。
5.組織以研究明清史為主和研究民俗文化的專家和僑務工作者創(chuàng)立“洪門學”或“洪門文化學”。開展對洪門歷史、文化、現(xiàn)狀及發(fā)展的研究,建立專門研究機構。創(chuàng)辦以研究洪門文化為宗旨的刊物,以建立發(fā)表有關研究成果的平臺,并有計劃推出有關學術著作的出版。
6.在對文藝作品尤其是影視作品的審查中,注意剔除涉及對洪門負面的渲染。比如封建迷信、暴力販毒等,過去部分影視作品為博觀眾眼球而故意夸大這方面的內容,使得海外洪門產生對大陸政策的誤解,造成不必要的心結和誤會,從而對海外聯(lián)誼事業(yè)造成損失,這完全是可以避免的。
7.國內有關部門和有關地方政府也可以舉辦與洪門有關的紀念活動。如洪門的“單刀會”和“紅花亭結義”兩大盛典的發(fā)祥地山西運城常平村,湖北襄陽下普庵紅花亭,都可以舉辦適當規(guī)模的紀念活動,邀請海外洪門團體參加。
8.積極宣傳海外洪門為團結僑胞,維護僑胞的正當權益,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積極參與祖國經(jīng)濟建設,堅持和平統(tǒng)一祖國大業(yè)所作出的貢獻。一方面可以消弭某些人對海外洪門所持有的偏見,另一方面也使海外洪門獲得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勵。
9.鼓勵和支持海外洪門以洪門組織的名義在國內投資。比如捐資助學,興建學校;參與公益事業(yè);救助災區(qū),捐款捐物,或在國內投資,創(chuàng)辦經(jīng)濟實體,對于海外洪門的這些善舉,政府應給與指導和支持,在政策上予以傾斜,提供方便。
10.中國致公黨應積極主動的與海外洪門政黨組織加強聯(lián)系。海外洪門及其下屬的民治黨等政黨團體在海外僑居國已經(jīng)具有一定影響,應積極主動與其建立密切聯(lián)系,開展黨際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并進行實質性的合作。
11.應積極開展工作,加強海外各國洪門之間的聯(lián)絡、交流和合作。目前雖然也有少數(shù)海外洪門自發(fā)成立了全球性的洪門組織,但限于發(fā)起者的影響力有限,組織薄弱,結構松散,缺乏代表性,沒有發(fā)揮應有的作用,不具備實質上的意義。應由中國致公黨牽頭,成立權威性、有號召力和凝聚力的國際洪門聯(lián)盟,在各國洪門組織之間積極開展工作,充分發(fā)揮協(xié)調功能,以擴大海外洪門的影響,整合力量,使海外洪門更好地為完成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實現(xiàn)中國夢作出應有的貢獻。
洪門已經(jīng)走過三百多年,這是一個產生于封建社會,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曲折地發(fā)展,至今仍然活躍在海外的組織,在僑胞中擁有雄厚的群眾基礎,確實在維護僑胞正當權益,團結僑胞和當?shù)刈迦汉湍老嗵?,共建家園上發(fā)揮著積極作用。而且海外洪門在加強祖國與海外僑胞的聯(lián)系以及在維護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方面確實作出了突出貢獻。海外洪門秉承民族大義,弘揚中華文化,功不可沒,洪門文化是中華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應當發(fā)揚洪門文化中積極向上的一面,作為統(tǒng)一戰(zhàn)線中的重要一環(huán),才能打造僑海工作新的亮點,為振興中華民族,實現(xiàn)中國夢發(fā)揮應有的作用。
[1]劉會進.見證洪門三百三十年[M].臺北:黎明文化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2005.
[2]孫中山.孫中山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3]周育民,邵雍.中國幫會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4]蔡少卿.中國近代會黨史[M].北京:中華書局,1987.
[5]蕭一山.近代秘密社會史料[M].長沙:岳麓書社,1986.
[6]秦寶琦.洪門真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
[7]劉聯(lián)珂.中國幫會史[M].北京:團結出版社,2004.
[8]楊光.革命傳統(tǒng)薪火相傳 致力為公既往開來[J].中國致公,2011,(5).
[9]王焰安,戴劍平.民間文化新論[M].合肥:安徽黃山書社,1993.
責任編輯:楊松祿
中共安徽省委統(tǒng)戰(zhàn)部2015年統(tǒng)戰(zhàn)創(chuàng)新理論政策研究課題。
楊光,男,安徽阜陽人,阜陽師范學院文學院教授、皖北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社會學。
D613
A
1671-2811(2015)01-003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