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永方
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qū)倫教中學,廣東佛山 528308
隨著教育改革向縱深推進,2018年1月16日,教育部發(fā)布了新的2017 版普通高中學科課程標準,明確地提出了學科核心素養(yǎng)。新課改進入了深水區(qū),探究性學習在教育教學中越來越顯示出其強大的生命力。各種針對探究性學習的課堂模式不斷涌現(xiàn)。在實踐中我們發(fā)現(xiàn),基于“共生課堂”的探究性學習教學模式完全符合了語文新課程標準所要求的基本理念,語文學科探究性學習的教學目標正是培養(yǎng)人的創(chuàng)造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和途徑,讓學生通過主動的探索、發(fā)現(xiàn)和體驗,學會對大量信息進行分析和判斷,提高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
基于“共生課堂”的探究性學習是一門新興的教學范式,有關探究性學習教學中的原則與方法、師生關系與定位、教學評價模式等問題是近幾年中小學教育教學中的熱門話題。筆者雖然也嘗試著運用探究性學習的模式進行課堂教學,但時間較短,經(jīng)驗不足,以下歸納的幾點只是自己結合教學實踐,對基于“共生課堂”的探究性學習教學指導的一些理解和看法。
首先,基于“共生課堂”的探究性學習應著眼于學生這個主體。以學生們喜聞樂見的人或事作研究課題,不僅有利于探究性學習的開展,而且有利于培育學生的社會意識。為此,筆者指導學生在進行探究性學習時特別注意研究學生的興趣愛好,了解他們的興奮點,從而提出讓他們感興趣的研究課題,學生們自主探究的積極性很快地就被激發(fā)出來了。比如教語文粵教版必修1 的一課《“布衣總統(tǒng)”孫中山》時,我有意給學生提供了一篇關于宋慶齡的文章《永恒的魅力——一個詩人眼中的宋慶齡》,同時給學生布置了一個探究性問題:“如此有魅力的宋慶齡為什么會選擇嫁給已結過婚而且年齡比她大27 歲的孫中山?”對這個問題,同學們很感興趣,通過網(wǎng)上搜集資料、分組研究、分析判斷,學生們對孫中山的個性和人生理想政治理念有了深刻的認識,這次探究促使他們?nèi)チ私鈱O中山,了解孫中山的偉大人格與崇高的思想,了解孫中山是靠什么贏得了宋慶齡的芳心,學生在感興趣的活動中認知能力得到了提高。
其次,學生們在調查、搜集、研究有關課題信息時,自然要接觸到社會發(fā)展與變遷、人的價值觀念及人的精神追求等方面的問題,這樣,學生們也在自覺或不自覺地關心社會生活問題,并逐步培育自己的社會責任和道德準則。比如在教《詩經(jīng)》兩首中的《氓》這一首詩時,我提了一個學生很感興趣的問題:“詩中的女主人公最后與她的丈夫離了婚嗎?”這個問題看似簡單,但要回答這個問題,學生們必須了解古代的婚姻制度;在探討“淇水湯湯,漸車帷裳”的意思時必須搜集有關古代女子回娘家的文化,明白為什么“兄弟”會“咥其笑矣”;更要明白詩的最后“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所表達的情感。通過這次探究性學習,學生們不但掌握了課文內(nèi)容,而且對古代婚姻制度有了一個全面的理解,對社會的發(fā)展變化也有了一些認識。
最后,基于“共生課堂”的探究性學習打破了傳統(tǒng)語文課堂教師講解、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教學模式。在活動中,教師和學生共同探索知識,真誠探討,學生甚至自主設立課題、自行研讀資料、分析比較資料、自己動手歸納并形成一定的文字材料。通過指導學生探究性學習,筆者發(fā)現(xiàn),探究性學習最難也最關鍵的時期不是在課文的預習階段,而是在對課文的質疑階段。隨著表面的一些基礎知識、基本內(nèi)容的掌握完成之后,同學們開始不知所措了,向縱深探究的難度困擾著剛摸索學習探究他們。為此,筆者特別給同學們開了一個小型的講座,題目是“科學家是怎么從事研究工作的?”讓同學們了解從事科學研究活動所必備的精神、氣質和品格,知道什么是科學的精神、態(tài)度和價值觀。
基于“共生課堂”的探究性學習教學改革更注重的是學生的自主學習,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而不是勉強學生,要善于激勵學生而不是壓抑學生,要善于啟發(fā)學生而不是灌給學生。
學生畢竟是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存在經(jīng)驗不足、會走彎路等情況,所以筆者在指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會有意識地做一些“糾偏”的工作,比如在必修5《雷雨》這一課,學生們在預習過程中就出現(xiàn)了對魯侍萍的感情的質疑,有小組不能正確理解魯侍萍現(xiàn)在對周樸園的感情,甚至認為收下周樸園的錢也沒什么不對,起碼也可以解決生活問題。針對這種情況,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網(wǎng)上閱讀一篇鑒賞文章《從魯侍萍的內(nèi)心情感解讀其個性反抗》,學生通過閱讀,小組討論中探究的內(nèi)容就明顯有了不同的變化,分析更到位,質疑更有力。
在“共生課堂”探究性學習中,我要求學生能夠獨立地分析課文,并從課文中提煉出有價值的問題,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教師這時的主要工作是觀察了解學生的動態(tài),以便有目標地“點評、總結或釋難”。我一般是把學生分成八到九個小組(根據(jù)班級人數(shù)而定,以6 人一個小組較好)。首先是每個小組獨立分析,爭取每個小組分別從幾個方面進行探究,然后再歸納總結,整理材料并形成結論。這樣幾個小組之間就會有競爭,學生們的主動性被激發(fā),這期間主要的問題是同學們都習慣在老師的帶領下學習,突然讓他們自己去獨立完成某個問題的探究,有點茫茫然。因此要進行一定的指導,筆者剛開始指導學生探究性學習時,往往要組織同學進行階段性成果匯報和總結,從中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解決;同時又提供了一個機會讓同學們互相討論,學習優(yōu)點,克服不足。比如在教粵教版必修3 的第四單元(古代詩歌單元)時,我告訴學生們鑒賞古代詩歌,“意象”非常重要,學生們課后自發(fā)地組織起來,立了一個探究性課題“古代詩歌意象分類整理”,通過這次探究,學生的古代詩歌鑒賞能力大大提高。
語文探究性學習鼓勵學生探索、發(fā)現(xiàn)、研究,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沒有理性思維的學習談不上探究性,更談不上創(chuàng)造性。從教學實踐中可以看出。如何對原始資料進行整理和分析,發(fā)掘學生理性思維的潛能是語文探究性學習的難點。
首先是資料判斷能力的培養(yǎng),筆者要求同學們學一學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精神,把材料都擺出來,大家議一議,該留的留,該丟的丟,去粗取精。經(jīng)過這個程序,同學們已經(jīng)初步掌握了自己的課題所需要的是什么了。比如教必修5《等待戈多》這一課,學生們普遍讀不懂,小組探究的時候,我就要求每個小組分工,從每一小節(jié)中找到劇中人物提到的“戈多”的句子,板書在黑板上,9 個小組每組找2 句就有近20 句(當然有重復的),然后分組討論,這時就有小組同學對“戈多”的分析認識深刻了不少。
其次是資料歸納、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筆者讓學生對所得資料進行分析研究,以小組為單位,在黑板上分別寫出探究的內(nèi)容。同學們其實都沒做過探究工作,根本就不知從何做起,有畏難情緒,為此,我專門召集各個小組長討論探究的方法,并給他們展示了一些探究性學習的視頻,讓他們了解探究性學習的基本模式。同學們第一次黑板展示,各個小組的水平參差不齊,我選擇了其中寫得比較好的幾個小組的內(nèi)容讓大家學習,然后布置各個小組的同學們回去再討論修改。第二次的展示質量好,內(nèi)容豐富,基本達到了要求。
最后,為了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我們還特意搞了一個優(yōu)秀探究性學習小組評比活動。千萬別小看這個環(huán)節(jié),成就感對每個人的成長都是有促進作用的。記得英國作家羅斯金.J 說過:“為了使人們在工作的時候感到快樂,必須做到以下三點;他們一定要勝任自己的工作,他們不可做得太多;他們必須對自己的工作有成就感。”小組合作探究性學習有兩個環(huán)節(jié)很重要,一是展示點評環(huán)節(jié),各個小組把同學們的探究成果拿出來大家一起分享點評,既讓同學們得到一次很好的學習機會,又讓參與探究性學習的同學有一種自豪感和成就感;二是小組評優(yōu)環(huán)節(jié),通過評比,學生們既明白了什么是好的探究性學習方法,又在競爭中得到了肯定,在評比過程中,同學們一個個都很興奮。這種成就感將帶動他們在今后的學習當中運用所學到的方法質疑解難,對他們的一生成長都會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基于“共生課堂”的探究性學習關注的應該是學習過程而不是結果。我歷來認為探究的過程比探究的結果更有意義,因為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的能力得到了培養(yǎng),這種能力將不只對學生現(xiàn)在的學習有益,對他們將來的工作和生活都將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在小組合作探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們從中學到的最具有價值的東西是探究性學習成果之外的,即對探究對象的感知,對探究性學習的方法的掌握,對探究性學習的規(guī)律的摸索和面對困難堅持不懈頑強拼搏的精神,學會獨立地質疑問難,并自主地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些對于參與探究性學習的學生將是終身受益的。筆者認為,這才是基于“共生課堂”的探究性學習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