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科技師范學院,河北 秦皇島 066000)
美國劇作家阿瑟·米勒的《推銷員之死》(下簡稱《推》)于1949年上演后獲得了極大成功。這部劇講的是一位底層推銷員威利,懷抱美國夢,卻又對現實生活盲目自信,對于自身和他人錯誤判斷,最終走上自殺絕境的故事。威利這個小人物,這個普通人,讓跨越國界的觀眾產生了共鳴。因為他對成功的追求,對物質金錢不加掩飾的渴望,對生活的迷惑都是人所共有的,人們在威利的身上看到了自己,從威利破碎的生活中感受到極大的悲哀。
作為推銷員的威利,一個勤勤懇懇、沒犯過什么大錯卻最終一無所獲的人,有一個不錯的家庭,一個愛他的妻子,兩個身體強健的兒子。
威利的大兒子比夫少年時候是學校足球隊的隊長,這曾帶給威利極大的榮譽感。在得知比夫偷了學校的練習用球后,威利不以為意,因為在他的眼里只能看到比夫風光的一面,甚至說“教練大概還會表揚你的積極性哩!”1而威利對偷盜的縱容為比夫的一生都埋下隱患,工作后他因偷了公司的一箱籃球而被解雇,去堪薩斯后又因為偷了一套衣服入獄三個月,直到三十五歲回到家鄉(xiāng),希望重新開始生活,又忍不住偷了經理奧利弗的金筆。威利知道這些后也痛苦不已,但他早已不記得當比夫的數學不過關時,就是他自己不假思索的叫兒子抄伯納德的答案,也是他自己在修房子門廊的時候叫兩個孩子去偷工地的木料和沙子,還引以為榮的說“這兩個小子真是天不怕,地不怕?!弊鳛楦赣H的威利自動屏蔽掉了孩子的所有缺點,就像他對待自己生活中的所有困難一樣。他像盲人一樣看不到問題、逃避困難,用忘記來對抗窘境。他生活在自己的夢境中,他想象著孩子是完美的,天神一般的,他想象著自己是個有能力有魅力的男人,而現實卻給了他狠狠一個嘴巴。
當三十五歲的比夫試圖告訴父親——他們都是普通人,他們都是“一毛錢一堆”的人,成功對他們是遙不可及的夢想——的時候,他發(fā)現年邁的威利已經完全不能接受現實,一旦他聽到半句關于現實的真話,他的腦子就不聽使喚的進入對過去的回憶。在父子最后一次溝通中,面對著清醒面對現實的比夫,威利依然固守一個偏執(zhí)的夢想,將成功的希望寄托在兒子身上,聽不進比夫的任何話語,最終走向死亡。
威利在妻子林達面前總是暴躁的,他用發(fā)脾氣來掩飾自己的不自信與不安。威利的不自信是天生的,所以他總是要用說大話的方式麻痹自己,讓周圍的人,甚至他自己也相信“威利·洛曼是個大人物”。
在妻子面前,威利習慣性的打斷她的每一句話。比夫談起他生意上的想法,林達贊嘆:“這不是大好事兒嗎?”而威利馬上說“你少打岔。這有什么值得大驚小怪的?”過了一會兒林達又說:“也許咱們真該轉運了”威利又是下意識的說到“別打岔!”2而林達對于這一切都只是默默接受。這個一直隱忍生活的妻子,早就知道丈夫每個月是向查理借錢裝作是他掙來的,也知道丈夫沒有了工資只能像新手一樣靠賣貨支持,更知道兒子不會像威利想象的那樣成為人上人(她批評哈皮是“專搞女人的流氓”),但是她卻盡最大可能維系著這個家,維系著威利的自尊。因為她知道,威利最舍不下的是自己的自尊。因為舍不下自尊,所以威利拒絕查理提供的工作,因為舍不下自尊,所以他寧可借錢也不讓妻子看到自己衰老無用的窘境。
鴕鳥遇到危險時,總是將頭埋在沙子里,認為自己看不見也就沒有危險了,威利遇到困境時的做法和鴕鳥如出一轍,他每次都將自己埋進幻想中,認為這樣就可以度過難關。威利已經六十三歲了,林達清醒的知道自己無法改變威利的自以為是,也無法說服他放棄不切實際的成功夢,于是她只能盡一切努力維持現狀,讓威利保持良好的自我感覺,這是維持威利生命的唯一辦法。比夫還想讓威利走出幻想,認識現實??墒且粋€六十年都活在夢里的人突然醒來,只有死路一條。因為他的邏輯、他的世界都會在清醒的一刻崩塌,而年邁的老人也沒有毅力和激情重新認識這個世界。年輕的比夫不懂威利的世界,但是林達明白。所以在發(fā)現威利自殺用的橡皮管子時,她沒有提這件事,她知道提了只能加速威利的死亡,讓他保持尊嚴才是對他最好的。
美國夢讓每個人相信,只要努力工作都有成功的希望。從美國獨立后,美國夢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淘金者,這些人不僅來自美國本土,也來世界其他地方。這個以自由平等著稱的聯邦國家,許諾給所有人成功的可能性。推銷員威利正是深信著美國夢的準則,一生都在勤勤懇懇的工作,夢想獲得成功與財富,但最終卻發(fā)現連負擔最基本的生活都變得無比吃力,于是選擇以生命為代價,換取兩萬塊的金錢。在他眼中,金錢,成功,別人的欣羨,沒有哪一樣不高于自己的生命。享受平凡的家庭生活,對于煎熬在奮斗中威利來說,也成了一種無意義的事。只有在推銷貨物的奔波勞碌中,他才能感覺到離夢想更近了一點。
威利迫切地渴望著成功,渴望著財富,他也有自己的一套理論——“一個人說什么不要緊,要緊的是風度”、“我一向覺得,一個人只要儀表堂堂招人喜歡,那就什么也……”3可是無論風度還是儀表,都是虛無的東西,就像查利說的“這個世界上只有賣的出去的東西才是你的”,“奇怪的是,你是推銷員,可是你不懂這個?!?威利干了一輩子推銷員,只攢下了一堆人走茶涼的 “人緣兒”。他的工作就是在做夢,可是他只想著夢,從未想過現實生活。威利一再發(fā)問“成功的訣竅到底是什么?”他向虛空中的哥哥本發(fā)問,向長大后成為名律師的伯納德發(fā)問,可是卻一輩子沒弄明白成功的訣竅,最終也一無所獲。他從未想過,問題的關鍵其實并不在于成功的訣竅,而在于對成功的理解和對自己的認識。
威利的一生都在夢游,他迷失在被欲望與金錢包裹著的美國夢里,他堅定無比地信仰著成功與財富。即便是最后,付出生命的代價換取兩萬美金的保險費時,他想象的也是兒子重新開始崇拜他,主顧們能夠出席他風光的葬禮。生命,親情,愛情,都被他遺忘了,在緊盯著成功的時候,這些東西都被他自動忽略掉了,他看不到其他一切的意義,就這樣跳下了欲望的深淵。其實他身邊一直有一個默默支持他關心他的妻子,其實他身邊也有愿意幫助他走出困境的朋友,但威利的自尊使得他不能安然享受這一切。人要活得有尊嚴,但威利的尊嚴卻是無法讓人尊敬的。自尊與虛榮是不同的,威利在小心翼翼的維護自己的自尊時,似乎更像是跨到了虛榮的一邊。
社會一直在教我們如何成功,電視上滾動播出的是成功人士的訪談,人們談論的是誰又一夜暴富,連小學墻壁上寫的也是“成功的起點”。而事實上我們中的大多數都會成為普通人,從沒有一種教育告訴我們做普通人的訣竅,沒人告訴我們生活的追求應該是安寧的內心,有益的工作和充滿愛的家庭,沒人告訴我們錢夠花就行,總是說錢多多益善。就像在威利的成功邏輯中,終結生命不是結束一切,而只是獲得金錢的手段。最終威利選擇用生命交換金錢,但扼住威利喉嚨的其實不是生活的困境,而是無休止的欲望。
《推》是一出發(fā)生在現代社會的悲劇,尤其能給現代人帶來啟迪。當所有人都面對著這個快節(jié)奏的社會時,人們忙于奔波,疲于追求夢想,卻忘了停下來思考夢想的價值是什么,自我的實現究竟是什么。深深陷于心靈困境并對生存疲憊不已的威利,讓所有人悲憫不已,而這種悲憫不只是針對這個失去自我的老父親、失敗的小推銷員,更是針對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