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歡 李秀惠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yī)院中西醫(yī)結合中心 (北京, 100069)
原發(fā)性肝癌 ( HCC) 是臨床上常見的惡性腫瘤,《WHO 2008年癌癥報告》指出,在每年新發(fā)現(xiàn)的62萬肝癌患者中,有超過1/2的患者為中國人,而在我國癌癥致死率中,HCC排在第三位[1]。HCC屬于中醫(yī)學的 “癥積 ”、“臌脹”、“肥氣”等范疇[2]。多由飲食不節(jié)、情志失調、外邪侵襲等因素導致肝的疏泄暢達氣機等功能受損,氣滯則血瘀,最終發(fā)展為積證,治療本病的重點在于補虛祛瘀、活血化瘀通絡[3]。在我國,已有諸多文獻研究表明中醫(yī)藥對肝癌療效確切,尤其在改善患者臨床癥狀體征,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預防術后復發(fā)等方面效果明顯[4-9]。
1.1 “體用同調”理論的來源 “體用同調”理論由國家級名老中醫(yī)錢英教授提出[10]。在“ 調整陰陽、以平為期” 的中醫(yī)治療思想指導下,錢老根據(jù)葉天士提出的“ 肝體陰而用陽” 理論[ 11]和慢性肝病常見的證候、病機特點提出要以體用同調作為治療大法。 體用同調是指調治肝體和肝用,即在補益肝陰、肝血的同時,還應調理肝氣的功能。
1.2 運用“體用同調”需有側重 肝在生理上:肝藏血,是肝臟生理活動的物質表現(xiàn),肝陰肝血,屬陰。經(jīng)絡學說中肝厥陰經(jīng),其經(jīng)脈屬陰經(jīng)。肝主疏泄,生理功能活動表現(xiàn)為肝陽、肝氣,屬陽。病理上:肝陰肝血易損易虛,肝陰血虛損常致肝腎不足;肝陽肝氣易動易亢,肝陽氣亢盛常致情志不舒。治療上體用同調,肝體充盛,方能肝用條暢。需和肝血補肝陰以柔肝體,疏肝氣補肝陽以調肝用,李秀惠教授認為運用體用同調理論治療肝癌時需有側重。
1.2.1 第一階段補肝體為主,調肝用為輔 李秀惠教授認為體用同調治療肝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初來就用藥過猛,在治療肝癌時,應在肝體物質基礎充足的情況下,再調節(jié)其肝用的功能。當先以養(yǎng)肝體為主,調肝用為輔,在生理上肝主藏血,是生理活動物質基礎,肝陰肝血充沛,物質基礎豐富,肝主疏泄,條暢氣機的生理功能才能得以發(fā)揮。肝體以肝陰、肝血為主,補肝體以“和血”為主。《丹溪心法·六郁》“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一有怫郁,諸病生焉”?!昂脱?,氣血沖和之謂”。和法,既是治療法則,也是治療目的?!昂脱ā钡幕局蝿t:“血以調為補”,“調”涵蓋氣血、陰陽、寒熱、虛實、表里、臟腑、經(jīng)絡等,李秀惠教授總結前賢諸論,認為“和血”主要包括:補血、活血、化淤消徵3個方面,且三者為循序漸進的過程。在補肝血階段,李秀惠教授常用丹參、生地、熟地、三七、阿膠珠、白芍、當歸、何首烏、阿膠、龍眼、枸杞子。代表方有四物湯、八珍湯、十全大補湯等;活血階段常用川芎、當歸、郁金、雞血藤、川牛膝、丹參、歸尾、王不留行、茜草、澤蘭等;化淤消徵階段常用莪術、三棱、水蛭、桃仁、紅花。
1.2.2 第二階段肝“體用同調” 在患者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補肝體,肝腎物質基礎較前堅實,肝血肝陰較前充沛后,再加大調肝用的力度,來增強肝主疏泄,調暢全身氣機的作用,此階段李秀惠教授常用的調肝氣的藥物為醋柴胡、白芍、香附、川楝子、元胡、枳殼、青皮等。同時可配合一些具有清熱解毒祛邪抗腫瘤作用的藥物如白英、山慈菇、金蕎麥、半枝蓮等。李秀惠教授認為肝癌發(fā)病的內因是正氣不足,外因是毒邪侵襲。肝體受損是肝癌發(fā)生的根本,故扶正應重于祛邪。若本末倒置,則恐有體用衰竭之慮[12],常用方劑為槲芪散加減。
1.2.3 注意顧護脾胃 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肝病最易犯脾,在治療肝病的同時要注意顧護脾胃。李教授常采用以下方法。①在運用大量的清熱解毒等藥性寒涼的藥物時,可加用調理脾胃的藥物如麥芽、稻芽、茯苓、白術等。②不能長期使用同一種抗腫瘤的清熱解毒藥,要交替使用。如山慈菇用一段時間后,更換為金蕎麥等,可避免長期使用同一種藥造成的不良反應。③破血藥及大劑量的活血藥不可久用,如水蛭、桃仁等。④肝癌患者的治療周期較長,盡量選擇毒副作用較小,較安全的藥物。李秀惠教授在治療疾病時善于選擇運用一些藥食同源的藥物,口苦時,常用生麥芽,配合一些清肝膽熱的藥物;食后腹脹,常選用焦山楂、萊菔子等健胃消食;口淡乏味常選用炒麥芽、焦山楂健脾開胃;睡眠差常選用百合、酸棗仁養(yǎng)心安神;大便次數(shù)多或不成形者可加山藥以健脾;口鼻干燥者常選用西洋參、枸杞、百合、麥冬養(yǎng)陰清熱。這些均為藥食同源之品,安全性高,能明顯降低因長期服用而引起的肝腎功能損害的風險。
患者,男,49歲,患者自幼患慢性乙型肝炎,未予治療。2011年于宣武醫(yī)院診斷肝硬化,開始口服核苷類藥物抗病毒治療。目前患者HBsAg(+)、HBeAg(-)、抗-HBc(+),HBV DNA<100。2016年11月腹部核磁共振檢測發(fā)現(xiàn)肝內占位性病變。2017年1月于李秀惠教授門診就診。
一診(2017-01-03):患者時有肝區(qū)不適,口干,口苦,無腹脹腹痛,納、眠可,小便調,大便偏稀,舌質紅,苔黃,舌下靜脈延長增粗,脈沉,右弦。實驗室檢測ALT 61.1 U/L、GGT 114.6 U/L 、ALP 1645 U/L、AFP 1.8 ng/ml、凝血酶原25 μg/L,腹部增強CT檢測示肝臟腫瘤,最大直徑28 mm。辨證為肝郁氣滯,瘀毒阻滯。治法:疏肝理氣、解毒化瘀。處方:半枝蓮、薏苡仁、金蕎麥、車前子各30 g,苦參、赤芍、百合、茯苓、水紅花子、雞血藤各15 g,白英、槲寄生各20 g,郁金、麩炒枳殼各12 g。14劑,1劑/d,水煎服,取汁150 ml/次,早晚各服1次。
二診(2017-03-21):肝區(qū)不適較前減輕,口苦緩解,無腹脹腹痛,納,眠可,二便調。舌紅,苔薄白,舌下靜脈延長增粗,脈沉弦。腹部增強CT示肝右葉多發(fā)結節(jié)型肝腫瘤,較前稍進展,肝癌可能性大。實驗室檢測:ALT 43.8 U/L、GGT 55.8 U/L 、ALP 164.5 U/L、AFP 1.63 ng/ml,凝血酶原102 μg/L在上方基礎上去苦參、金錢草、枳殼,加葉下珠30 g、白花蛇舌草20 g加強清熱解毒抗腫瘤作用,全方以槲芪散為基礎方進行加減。28付,囑患者每月復診1次。
最近1次就診(2019-08-06):患者訴無不適,納,眠可,二便調。舌淡紅,苔薄白脈沉細。B超示肝右葉可見58×50 mm的高回聲團,邊界不清,最大直徑58 mm。實驗室檢測ALT 26.3 U/L、GGT 37.6 U/L、ALP 149 U/L、AFP 4.62 ng/ml。凝血酶原326 μg/L。處方:白花蛇舌草、槲寄生、麥芽、葉下珠、半枝蓮、白茅根各30 g,半邊蓮 、白英各15 g,郁金、醋莪術各10 g,山慈菇5 g,麥冬、赤芍各12 g,黃芪、黨參各20 g。28付,1劑/d,水煎取汁150 m1/次,2次/d。
患者2017年1月至今口服中藥湯劑抗腫瘤治療,未行手術及介入治療,期間未訴不適,腹部增強CT呈肝癌較前緩慢進展,無其他并發(fā)癥發(fā)生,帶瘤生存兩年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