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艾 馬海燕
(張家口學院外語學院,河北 張家口 075000)
翻譯是傳播知識和思想的跨文化交際行為,翻譯的過程主要涉及兩方面問題,一是語義的轉(zhuǎn)化,二是文化層面的對等處理。英漢主被動是個值得探究的問題,也是英漢思維和語言差異中較為常見的現(xiàn)象。英語被動語態(tài)使用廣泛,而漢語則多用主動語態(tài)。本文試圖從社會關(guān)系視域?qū)用嫒胧郑M而探討這種差異與英語被動句翻譯的關(guān)系,并通過相關(guān)實例探究翻譯方法,以期對社會關(guān)系視域下英漢主被動句的翻譯提供借鑒。
社會關(guān)系這一價值取向模式于1961 年首次提出,這種觀點認為人類在處理人際關(guān)系時存在三種取向,即個人主義取向、等級制取向和附屬性取向。在這種分類中,個人主義取向和附屬性取向均強調(diào)個體為獨一無二的價值單位,個人權(quán)益高于一切;相反等級制取向強調(diào)集體目標,認為個體應(yīng)從屬并讓步于集體。因此社會關(guān)系視域也可總結(jié)為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兩種價值觀。
集體主義(Collectivism)深深根植于漢文化的思想觀念中,如“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眾人劃槳開大船,眾人拾柴火焰高”等這些俗語很好地展現(xiàn)了漢文化中的集體主義精神。它強調(diào)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主張個人從屬于社會,個人利益應(yīng)服從集團、民族、階級和國家利益,崇尚顧全大局精神,在個人與集體利益相沖突時,個人應(yīng)為集體做出讓步。
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是一種典型的西方價值觀,強調(diào)個體價值的體現(xiàn)和獨立的自我意識,主張集體作為保護個人自由的工具,幫助實現(xiàn)個人目標,促進個人福利和個性發(fā)展,個體行為是社會行為的前提和出發(fā)點,人的基本權(quán)利遠遠高過任何政權(quán)或是國家的權(quán)利。古希臘哲學家普羅泰戈拉曾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命題,即個人主義的一種重要闡釋方式。
不同價值觀塑造不同的思維模式。受集體主義價值觀念影響,中國人思維模式傾向于螺旋式,說話人為了表示尊重對方或顧全“面子”,通常選擇先分析例證,再逐步過渡到最終說話目的。
如:小王對老李說:“我就要結(jié)婚買房子了?!保↖ am going to get married and buy wedding room.),說話雙方通常關(guān)系是比較親密的,小王一方面告訴對方“我要結(jié)婚買房子”的事實,另一方面則是“買房錢不太夠,借點錢唄,或者暗示對方該掏份子錢了哦?!庇纱丝梢姖h文化中的歸納思維、迂回戰(zhàn)術(shù)。且在語意表達上慣于使用主動句,充分體現(xiàn)了漢語言主動式思維表達方式。
西方人的思維模式傾向于直線式,習慣于先提出中心論點而后再一一闡述,先表達清說話目的是說話人的主要目的。這一思維模式認為直截了當?shù)谋磉_方式更易于接受且不浪費時間。如:一個中國留學生邀請國外朋友到家里吃晚飯,盡管他為了這頓飯精心準備了整整一天,但當朋友到自己家以后,他依然會說:“粗茶淡飯,也沒怎么準備,不要介意啊?!敝袊诉@樣的說話方式實為表謙遜,但會引起國外朋友的誤解。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思維方式主要通過語言體現(xiàn)出來。集體主義價值觀念使中國人關(guān)注更多人的感受,語言形態(tài)和結(jié)構(gòu)上重“意合”,很多情況下“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多用主動句甚至無主句。西方則更關(guān)注個體主觀情感態(tài)度,強調(diào)主觀感受,語言形態(tài)和結(jié)構(gòu)上重“形合”,句子主干分明,每句話都有主語,因此用來表達說話人目的的賓語通常被提到句首構(gòu)成被動句。
例1:Great encouragement and help he brought to me.
中文:他帶給了我極大鼓勵和幫助。
中文將“他”置于句首,表達“他”對我的影響之大以及“他”在我心中的分量之重,而英語將“encouragement and help”置于句首,著重強調(diào)“他”對我的影響是什么。
著名語言學家王力說過:“就句子的結(jié)構(gòu)而言,西洋語言是法治的,中國語言是人治的?!保?984)因此從英漢兩種語言的思維差異來看,英語作為“法治”的語言,注重句子的結(jié)構(gòu)層級分明,習慣于用被動語態(tài),而漢語作為“人治”的語言,遵守“中庸”之道,多用主動句表達思想。但雙方都是將其認為最重要的內(nèi)容提到句首以引起聽話人的重視。不管是漢語的主動句還是英語的被動句,都代表各自民族在相應(yīng)價值觀模式下的特定語言表達方式。
鑒于以上對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在思維模式和語言使用上的差異分析,以及其在語言層面的使用影響,下面將分析英語被動句的漢譯實例,介紹相關(guān)翻譯方法。
1.保留英語被動句的主語
漢語突出主題,英語突出主語,英譯漢過程首先考慮漢民族語言習慣。漢語譯文形式上是主動句而表達被動意義,也稱當然被動句,整體譯文不出現(xiàn)“被”字,而采取“受動者+動詞”的格式。
例:The boss’s prejudice against him has never been eliminated.
中文:老板對他的偏見從未消除。
2.化賓為主,化主為賓
將英語被動句中的賓語譯為漢語的主語,主語譯為漢語的賓語。
例:The glass was broken by him .
中文:他把玻璃打碎了。
3.增譯主語
在翻譯英語被動句時可適當增添主語以使行文流暢、易于理解,諸如“有人”“人們”“大家”等,此外還有“It is said...(有人說)”“It is wellknown...(眾所周知)”等固定用法。
例:It is well-known that the sun rises in the east.
中文:眾所周知,太陽從東方升起。
4.譯為漢語無主句
在表意清晰的情況下,英語被動句有時可譯為漢語的無主句,通常用作闡述事實或作祈使句。
1.譯成漢語“被”字句
這種譯法直接將“被”置于動詞前。但中文含“被”的句子常表達對賓語不利的事情,多用于表達不幸或不希望發(fā)生的事情,不論是古漢語還是現(xiàn)代漢語都極少使用,因此需謹慎選擇。
例:She was fired.
中文:她被解雇了。
2.用“叫”“給”“讓”“由”“把”等字連接句子
例:This team was lead by academician Zhong Nanshan.
中文:這支隊伍是由鐘南山院士帶領(lǐng)的。
3.譯為漢語文言文句式中的“為……所……”句型
此類用法多用于科技文體。
例:Under this special period,online teaching has been used by most schools in many countries.
中文:在這種特殊時期,網(wǎng)上授課已經(jīng)為許多國家的大多數(shù)學校所采用。
4.譯為漢語判斷句“是……的”
例:My college life was spent in Zhang jia kou.
中文:我的大學生活是在張家口度過的。
以上所述翻譯方法僅是英譯漢中常見的一些譯法,具體情況需要根據(jù)上下文語境而定,切不可為了盲目迎合譯文讀者的語言習慣而生搬硬套,將所有英文被動句譯為中文主動句。
不論是語言學習還是翻譯技巧都是文化的交融互通。雖然中西交流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日益頻繁,差距逐步縮小,但分別隸屬于印歐語系和漢藏語系的英漢兩種語言,在主被動使用方面差異仍然明顯存在。本文僅從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這一社會關(guān)系視角進行了闡釋。譯者要想獲得行文流暢、語言地道的譯文仍需深入探究社會價值觀的方方面面,根據(jù)不同語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恰當選擇翻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