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0世紀80年代“思想熱” 以來,存在主義一直是我國文化界關注的熱點議題。薩特、波伏瓦、加繆、梅洛- 龐蒂等存在主義代表人物的代表作品陸續(xù)被譯成中文,相關的研究性論著也時有問世。中國藝術研究院張穎老師新近出版的《存在主義時代的理論與藝術》是國內學術界在這一領域推出的最新力作。
該書一大特色是運用新文化史的方法,對作為哲學理念、文藝風格、時尚潮流和文化團體的存在主義進行全方位、多聲部的綜合性研究。正如作者在導言中所說的,此書所使用的“存在主義” 既狹義又多義:“它是一類獨特的哲學觀照,也是一系列相互之間既支撐又沖突的思考方式。它是文學,也是事件,還是生活方式?!?為此,該書不止于關注作為哲學的存在主義,而是將存在主義還原到其具體的歷史語境中,視之為產生于特定時間和地點的特定事件。
該書主體內容是對5 位存在主義大家的代表性作品所作的分析,分別是:賈科梅蒂的雕塑《不可見的物》(1933-1934)、加繆的小說《局外人》(1942)、薩特的獨幕劇《禁閉》(1944)、梅洛- 龐蒂的哲學—文藝時政隨筆集《意義與無意義》(1948)、薩特的藝評《追求絕對》(1948)、薩特的藝評《賈科梅蒂的繪畫》(1954)、理查德·耶茨的小說《革命之路》(1961年初版,2008 年被改編為同名電影)、波伏瓦的小說《美好的圖畫》(1966)。值得注意的是,張穎強調這些理論和藝術作品勾連起一個文本系列,相互間形成某種隱秘的對話和互文。在主題上這些作品有著各種形式的交織,在不同程度上涉及精神分析的心理學問題、“自由” 問題和 “他人” 問題等存在主義的核心議題。
《存在主義時代的理論與藝術》的另一大優(yōu)點是作者不滿足于對存在主義代表人物和代表作所作的個案分析,而是懷有更大的抱負,力圖對整個“存在主義時代”(20世紀30 至60 年代)作一番縱論,用時代的視角去涵蓋存在主義的各個層面。作者以巧妙的方式將“什么是存在主義” 的問題,轉化為探詢 “存在主義時代是怎樣的”。借助于雕塑、小說、戲劇、隨筆、藝評和電影等多種載體,《存在主義時代的理論與藝術》為讀者再現(xiàn)了一個多維度的、立體化的存在主義時代。
全書和每章開篇均設有題記,提示出一種存在主義的題旨或方向,以交叉蔓延的方式將各章連通為一個思想整體。在部分章節(jié)作者采用 “論證+ 附譯” 的結構,附譯的相關譯文與其所在章節(jié)構成多聲部和聲,使讀者更便捷地進入正文的論證主線??偡Q為 “存在主義之后” 的附錄則收入三篇關于托多羅夫、弗朗索瓦·朱利安和詹姆斯·辛普森的文章。這三位當代西方著名學者的著作以不同的方式關聯(lián)著存在主義時代的精神遺產,從不同的維度呈現(xiàn)出 “后存在主義時代” 的關切與路徑。作者力圖使后存在主義時代與存在主義時代具有一種有所呼應的連貫性,由此將存在主義的話題引申到我們身處其中的當下。
“在存在主義時代終結半個多世紀之后,以正題化的形式談論存在主義時代的理論與藝術,是更宜于將之作為一種固化了的歷史遺跡,還是一個依然具有當下性的未完結篇章呢?” 作者顯然采取了后一種更具挑戰(zhàn)性和開放性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