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孝華
摘 要?音樂是情感的藝術、音樂是審美的藝術、音樂更是心理的表達。每個人的心理情感表達、心理情緒狀態(tài)對音樂的發(fā)展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本文從創(chuàng)建音樂課堂情境等幾個方面,闡述了心理疏導如何在小學高年級音樂課堂中具體運用。
關鍵詞?心理健康;音樂教育;小學高年級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20)31-0031-02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音樂是美學的藝術,音樂是心理的表達。因此,每個人的心理和情感表達、心理狀態(tài)對促進音樂的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小學音樂教室的教學中,通過觀察每個學生的音樂表達、對音樂的理解,然后滲透心理健康知識,進而達到學生能快樂地歌唱,能通過音樂舒緩自己的情緒,使學生能快樂地成長。
一、創(chuàng)建音樂課堂情境,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
小學音樂的情境教學是指某些教學內容的場景描述或與環(huán)境匹配場景的設置、模擬和創(chuàng)作。為了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和思維,學生將獲得身臨其境的真實體驗,從而實現(xiàn)某種教育目的的氛圍和狀態(tài)。音樂是情感的藝術,又是聽覺的藝術。教師應結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更好地學習音樂技巧,提高音樂素養(yǎng),從而使兒童在特定教學中更快地進入音樂狀態(tài),受音樂感染,準確捕捉音樂形象并輸入角色。將學生的意境和音樂形象結合起來,在音樂教學中創(chuàng)造音樂情境是一種有效的方式,使學生能夠在愉快的氛圍中接受教育。例如,蘇少版五年級上冊《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這一課中,教師可以這樣表達:“事實上,無論母親做什么樣的工作,他們對無私的母愛都是一樣的。聽聽歌曲里描寫了怎樣的一位母親?你有怎樣的感受?”讓學生感受到母愛的偉大,并感到父母努力工作并不容易。通過課堂情境的創(chuàng)設,每個學生的基本心理狀態(tài)可以有一定表現(xiàn),處于叛逆期的對父母不理解、對父母發(fā)脾氣、對長輩不尊重的學生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有一定情緒反應。通過這個情境,有逆反情緒的孩子看到全班所有同學都能感受父母的不易,他們也會對自己有所反思。
再比如,在學習蘇少版五年級上冊《學習歌》這一課時,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分別扮演“媽媽說”“爸爸說”“爺爺說”“奶奶說”“姐姐說”“哥哥說”“老師說”,最后重點演繹“我們說”。讓學生通過不同的角色扮演到最后表明決心,用歌唱的方式、用表演的形式讓學生感悟學習的重要性。同時《學習歌》這首歌曲旋律優(yōu)美、歌詞朗朗上口,有念唱、有合唱、更有“rap”的節(jié)奏風格,所以這首歌曲很受學生喜愛。通過這樣的角色演繹能很好地疏導學生的不良心理,有不良學習情緒的學生也能主動學習、熱愛學習。
二、放聲歌唱、疏導情緒
醫(yī)生指出:大聲歌唱能有一定的健身治病功能,通過歌唱能有節(jié)奏地對體內進行按摩,讓血液緩慢流動。同時放聲歌唱會將體內的污濁空氣排出,氧氣更加充足地進入大腦,使大腦更加靈活,使人身心更加愉悅,這種調節(jié)是任何運動都代替不了的。經常歌唱、喜歡唱歌的人,他們的內心會更健康。
音樂在程序記憶層次上激活了以前未經處理的創(chuàng)傷記憶。然后通過歌詞和旋律的組合來象征這些記憶以實現(xiàn)治療效果。坦率地說,人們在過去被壓抑的情緒或創(chuàng)傷在相關音樂中被激活并升級到意識水平。然后,通過模仿唱歌或創(chuàng)造性的歌唱,它被可視化(視覺和音樂的組合)然后被發(fā)泄。歌唱或音樂可以讓人生氣或平靜,甚至抑郁,其原因是歌唱者的情緒與歌曲中表達的旋律和歌詞以及人類經歷相呼應,從而產生情感共鳴。
在小學高年級的學生中,有些孩子已經開始產生逆反心理。對父母不理解,和父母鬧矛盾;對教師不理解,和教師唱反調;對同學不理解,和同學發(fā)生矛盾。因此在音樂課堂上就更應該對這類有心理異常的學生,通過音樂歌唱進行解壓訓練。比如在學習蘇少版五年級上冊樂曲《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的時候讓學生采用多種方式進行歌唱,跟著鋼琴進行歌唱、男女分組進行歌唱、師生接龍歌唱,最后再讓學生帶著感恩心緒進行有表情的歌唱。同時,讓學生都來說說自己媽媽的生日、媽媽的愛好、媽媽辛苦持家的點滴。通過每個人都“夸夸我的媽媽”的方式,讓有叛逆心理的學生進行反思、感悟。在蘇少版五年級上冊《甜甜的秘密》這首歌的學習中,筆者讓學生仔細思考歌詞中“悄悄地、把橘子放進老師的抽屜里”“老師啊,快剝開橘子,請聽聽我們的話語”。讓學生說一說教師對同學們付出的點點滴滴。讓學生懷著感恩的心進行歌唱,進而釋放他們的壓力,保持健康的心態(tài)。再比如,在學習蘇少版五年級上冊《理解多好》這首歌曲時,結合歌詞“我們都有一些小毛病”“理解多好”讓學生在歌唱中化解小矛盾,在歌唱中增進友誼。
通過這樣的多種方式進行歌唱,目的就是讓學生感受歌曲的情感,通過歌唱、吶喊的形式讓學生趕走不良情緒,疏導不良心理,同時讓有逆反心理的學生單獨進行歌唱,單獨表演,全體同學進行鼓勵,讓他也能感受集體的溫暖,最終化解他的不良心理。
三、重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在音樂課程的教學中,教師應該能夠平等對待每個學生。教師在講授音樂知識和進行相關問答時不能區(qū)別對待,更不能帶有色眼鏡對待學生。教師應該讓一位學生都能有機會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同時教師在音樂課堂的教學中應該給心理異常的學生更多的表現(xiàn)參與活動的機會,進而使心理異常的學生能獲得更多的自信,發(fā)現(xiàn)個別心緒異常的學生要及時進行心理疏導。教師是一節(jié)課教學的傳授者,在教授歌曲等知識時也要對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進行引導,并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比如在學習蘇少版五年級上冊《故鄉(xiāng)的戀情》的時候,雖然學生的年齡和這首音樂創(chuàng)作的時間有很大的差距,學生對樂曲創(chuàng)作的背景很陌生,再加之樂曲旋律有點難度,學生在學習的時候難免會有抵觸情緒。這個時候教師在教授本課時應該多準備點多媒體視頻,只有讓學生充分了解了,這樣學生能對樂曲產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從內心深處開始接受這首樂曲。同時在教授《故鄉(xiāng)的戀情》這首樂曲時還應該對學生滲透愛國情感。教師預先準備的多媒體課件,將對學生產生一定的吸引力。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游戲律動讓學生感受祖國的偉大,在課堂總結時對學生滲透愛國主義思想,只有讓學生在教學中感受到這種情感教育,學生才能在課堂上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情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對消除學生的自卑感和煩躁感有積極作用。再比如,有些學生來自外地,家庭條件略落后于本地學生,在穿衣、文具用品上都有差距,使得這些外地孩子產生不良心理。在學習蘇少版五年級下冊《好一個土娃子》這首歌曲時,讓每個學生都來表演一次“土娃子”的音樂形象,尤其是“土土的土娃子,土得掉渣子”“一會一個鬼點子”。通過讓學生模仿、扮演“土娃子”的音樂形象,每個人都能感受“土娃子”,懂得“土娃子”并不可怕,“土娃子”也有可愛的一面,“土娃子”更有他獨特的一面。進而可以打消個別學生的不良情緒和自卑的心態(tài),讓有自卑心理的學生變得自信,讓有異樣眼光的學生也能多一份包容,同時也能讓班級學生更加團結,讓整個班級有更好的凝聚力。
音樂是一門藝術課,在小學教育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將音樂教育與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進行融合,不僅可以提高音樂教育教學質量,使音樂教學實踐達到預期的目標。而且,通過對音樂的研究,可以減少學生不良的心理情緒,使學生具有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從而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品質。
參考文獻:
[1]袁蓉林.在小學音樂欣賞課中培養(yǎng)學生心理情感體驗[J].北方音樂,2018(18).
[2]程曉靜.讓學生在音樂的土壤中慢慢生長.[J].美育與體育,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