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海燕
(江蘇省淮安市中心血站獻血服務科 江蘇 淮安 223001)
相較于手工血小板而言,單采血小板的最大優(yōu)勢在于產量高、純度好且白細胞污染率低,能夠準確測出血小板數目,受血者往往只用接受一位獻血者的血小板便能滿足治療需求量,能夠有效降低免疫反應、輸血傳染等疾病發(fā)生率。但是,目前隨著本市醫(yī)療水平的持續(xù)提升,許多白血病和腫瘤患者也漸漸來本市治療,因此需血量也在不斷攀升[1]。為了使得臨床單采血小板使用需求得到更好的滿足,本站積極招募血源,爭取將本地全血獻血者發(fā)展成單采血小板獻血者。本站對主動招募方案的實用性進行研究,經過兩年左右的實行和數據收集,發(fā)現其動員和再保留效果都很突出,主要報道如下。
將2017 年4 月—2018 年10 月來我站獻血服務科的631 例獻血者作為觀察組,同一時期我站的476 例獻血者作為對照組。其中,觀察組男性為310 例、女性為321 例,年齡19 ~39 歲,平均年齡(27.6±2.1)歲;對照組男性為245 例、女性為231 例,年齡18 ~38 歲,平均年齡(27.4±2.2)歲。對比兩組獻血者年齡、性別等資料,差異不顯著(P >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獻血者實行隨機等候招募方案,招募方式為隨機等候,并在其首次捐獻單采血小板次日,采取電話隨訪的方式進行再保留;
觀察組獻血者實行主動招募方案,招募方式為首先調取中心血站信息庫,篩選出附近區(qū)域已經獻過兩次全血的獻血者地址和聯系方式,主動進行電話聯系、發(fā)送短信招募以及在當地開展采血現場招募活動。在其首次捐獻單采血小板后,及時進行電話隨訪,并在首次動員成功的三個月后再次對其進行電話或短信再招募,同時每個季度還需舉行獻血座談聯誼活動,從而實現對已動員獻血者的再保留[2]。
(1)動員成功數。收集計算于2017 年4 月—2018 年10月到我站首次捐獻血小板的獻血者人數;(2)固定單采血小板獻血人數。對這些首次獻血者捐獻血小板的次數追蹤調查,判斷其是否為固定單采血小板獻血者,判斷標準為一年內至少捐獻2 次單采血小板;(3)流失率。統(tǒng)計直至2019 年10 月首次單采血小板獻血者的流失情況。
數據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 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招募成功的首次單采血小板獻血者共計198 人,成功率為31.38%,對照組為62 人,成功率為13.03%,兩組之間差異顯著,P <0.05。
觀察組中有148 人,占首次單采血小板獻血者的74.75%,對照組中有33 人,占比53.23%,P <0.05。
觀察組流失率25.25%,對照組流失率為46.77%,P <0.05。
血站存在的意義即為醫(yī)院臨床及時、穩(wěn)定地提供安全的血液,最近幾年,國內用血量與需血量間存在較大缺口,急需每個血站擴展新血源,多招募低危獻血者,從而確保臨床需血量能夠得到充分滿足。同時,因為國內單采血小板捐獻事業(yè)發(fā)展較晚,因此很多獻血者對其了解不多,再加上目前我國在獻血知識的宣傳科普上不夠到位,從而使得新血源吸納量很少,無法跟上日益增多的用血需求[3-4]。
為了有效拓展獻血者數量,此次研究采取以隨機等候招募法對照主動招募方法的方式,由對照結果得知,采取主動招募方案的觀察組招募成功率高于使用隨機等候招募方案的對照組(P <0.05)。深入分析判斷可能和以下幾點因素相關:首先,觀察組的招募對象更具針對性,所選取的招募對象均已具備一定的獻血經驗,對用血需求不足更具同理心,因此獻血意愿更為強烈[5]。其次,主動招募的方式中所使用的電話招募能夠和獻血者直接進行溝通交流,所以的動員效果更佳,而短信招募效果則不太理想,這可能是當前各種騷擾信息、垃圾廣告信息太多,導致人們對短信的信賴性較低,而且一些獻血者手機上有設置攔截群發(fā)信息的功能,從而未能及時查看到招募短信。在再保留工作上,觀察組與對照組都有進行電話回訪,此次研究中觀察組是在獻血者獻血后間隔一段時間再進行二次招募,并且每個季度都組織以獻血者為主題的座談、聯誼會,從而激起獻血者的感動心理,實現提高首次單采血小板獻血者保留率的目標。
綜上所述,針對目前臨床供血不足的情況,要求血站積極進行主動招募獻血者,并做好保留工作,提高保留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