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有玉皇頂,中有鳳凰臺,下有三仙石,還有棺材尖,各有奇特,無不逼真,這就是傳說中的茅山。
史料記載,公元前六百年,馬橋為楚國所轄。那時的馬橋偏僻落后,人煙稀少,唯獨粉青河東岸的河谷有一片肥沃的綠洲,有外地流民來此尋找生機,聚集了八九戶人家,他們便是馬橋的開山祖。
距馬橋街二十公里的茅山險惡陡峭,風景秀麗。秦朝時期,信徒們在茅山興建了祖師廟。這里香火不斷,成為知名的道教圣地。由神農(nóng)架、興山一帶來茅山的香客和游人南來北往,與日俱增,馬橋作為途中驛站,幾戶人家應接不暇,遠鄉(xiāng)農(nóng)民見此情景,便抓住機遇,不斷向此遷移,使之變成了一個擁有二三十戶人家的小集。因其發(fā)展與茅山道教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這個小集鎮(zhèn)便叫做大茅鎮(zhèn)。南北朝時期的太建元年改名為受陽坪。唐代武德元年置受陽縣。武德二年劃歸荊州南郡房陵縣轄。明朝時期,壽陽改為馬橋。
深山藏古寺。古時候為何在此險俊之處建起寺廟?廟中供奉著那些祖師?《保康縣志》記載:古時,山上有祖師廟,供茅山祖師牌位,廟址尚存。
茅山悠久的歷史文化在粉青河流域廣為流傳。這些故事有些不是史書記載,也許只是一個傳說,但它的歷史悠久,傳統(tǒng)祭祀,代代相傳,從古至今,給人們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
一說,茅山供奉的有茅山祖師和赤腳祖師。赤腳祖師自修仙得道以來,行走帶有坐騎龜、蛇二將,苦苦尋覓一處美景優(yōu)美、民風淳樸的地方即位。一日,祖師爺駕著龜、蛇二將來到氣勢磅礴,環(huán)境優(yōu)美的茅山,祖師爺圍著茅山轉了兩圈,喜歡上了這里,決心就在此修行。
可是,就在祖師剛剛臨駕最高山尖玉皇頂時,山尖陡然歪向西南,山體搖晃不穩(wěn),無奈,祖師爺只好飛到武當山,在武當山修行。
又說,很早以前,高聳入云的茅山被綠色植物覆蓋,忠厚善良的鄉(xiāng)民以耕耘放牧為生,這里人與人和睦相處彼此關照,林中的禽獸各居一處互不傷害,鄉(xiāng)民們過著清貧而悠閑的生活。
但是,安逸的生活享受不久,一日,不知從何處來了一個心術不正的和尚,他見茅山巖風光奇妙,勝似仙境,頓時產(chǎn)生獨霸此山的歹念。于是,他攀上峰頂,盤腿打禪,雙眼微閉,苦練萬獸出山之功。
三年后,功夫初成,四山五岳的虎豹狼蟲風涌而至,傷害了許多百姓。當?shù)剞r(nóng)夫恐遭獸害,每當下地勞動必將晚出早歸,上山砍柴成群結隊,大部分時間則藏于茅屋,閉門不敢出。因這里惡獸太多,無食可捕,孽類便橫穿山野,互相吞食。最后,殘存的兇獸匯集于和尚周圍,對其虎視眈眈形成包圍之勢。
和尚見勢不妙,害怕自食惡果,便變換功法,修練萬獸歸洞之法。因他作惡失德,道法遞減,功夫未練成就被身邊的猛獸一擁而上,碎尸萬段。
和尚雖死,獸害未絕。鄉(xiāng)民們無力抵御猛獸襲擊便面向上天跪拜,祈求神仙解圍。虔誠的人們連日祈禱了七七四十九天,終于感動了玉帝。就在第五十天的清晨,茅山道人足蹬祥云飄逸而來,立于紫氣峰頂。他腑視群山,揚起右臂,揮動神佛,昭示萬獸。
道人系上天派遣,萬獸不敢抗旨,立刻匯集一處,聽候仙道發(fā)落。道人按照玉帝吩咐給予犯有罪孽的惡獸以指獸為石的處罰,而將沒有劣跡的獸類放回森林之中。一陣暖風吹過,道人消聲匿跡,山上留下了一排排與獸毛顏色大同小異的彩石。
鄉(xiāng)民們?yōu)橹x上天拯救生靈之恩,在云霧繚繞的峰頂修建了茅山祖師廟,稱為玉皇廟。寺廟建筑宏偉,巍峨壯觀。
廟宇幾經(jīng)擴展,建有大茅宮、二茅宮、三茅宮,三圣宮和紫氣峰。三圣宮則為茅山祖師正殿,殿旁建有香堂,專供道徒敬香與歇息之用。
茅山祖師的法術無邊,法師們收徒相傳,名師不斷。其中著名的大法師有三位:一為正一真人,又稱云樓觀主,位居三茅宮,甚有號召力,手下有三百名高徒,他在任期間,茅山祖師殿一度成為玄門羽士和修真之士的大本營。故潘新藻所著《湖北省建制沿革》一書云:茅山,有三百人學道成仙,故為廣仙。二為清塵道長,身居紫氣峰,又名崇禧宮,弟子眾多,法術超群,其接任者清虛道長,人稱老神仙,系明代后白蓮教義士之一。三為清長道長,身居二茅宮,他善于交際,在任期間曾云游名山大川,四處傳法收徒。
多年來,茅山道士的神話與三大法師的傳說象山上翻滾的云海霧浪一般,為這個道教圣地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從而吸引了四川、陜西等的大批游人與香客。于是,挺拔秀麗的茅山,冬夏四季香火不斷,一度成為上千道徒的濟世樂園。
《保康縣志》記載:茅山山腰有棵檀香樹,片片樹葉狀似佛爺,碧綠青翠,如活佛現(xiàn)身,令人觸景生情,不禁心生敬意。相傳,山中有獵人識此樹,即托銃與樹,欲把樹伐之。而樹隨變之,滿山遍野皆是檀木成林,而且樹樹有獵銃,其獵人不可辯真假,取其銃,逐此而去,亦未伐也。
還說,茅山為三茅真君最初修仙之地。
早在漢代,陜西咸陽,有茅氏三兄弟。兄茅盈,二弟茅固,三弟茅衷,看破紅塵,寫下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榮華終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的感嘆,遂尋山修道。他們披星戴月,餐風宿露,晝夜兼程,行至大茅鎮(zhèn),見一高山,林木參天,綠蔭蔽日,芳草如茵,香茅遍地。兄弟三人便留山隱居,修道養(yǎng)性,采藥煉丹,濟世救人。日久,茅氏兄弟,終成正果,名列仙班。后人因此建道觀,稱他們?yōu)槿┱嫒?,稱山為茅山。慕名來山學道者、求醫(yī)者,不絕于途。其時,川蜀、荊襄一帶,瘟疫流行,聞茅山有三茅真人道法高超,醫(yī)術高明,能治百病,便來人求治,經(jīng)真人救治,病愈者數(shù)百人。
茅山傳說故事雖然無法考證,但白蓮教義軍在茅山同官府作戰(zhàn)的悲壯故事,在粉青河流域是婦孺皆知。
一七九八年,義軍首領王聰兒率起義隊伍從湖北一路打到西安。嘉慶帝一看起義軍聲勢越來越大,慌了手腳,連忙命令各地的總督、巡撫、將軍、總兵等大小官員,派出大批人馬鎮(zhèn)壓??墒悄切┐蠊佟④妭冎恢镭澪圮婐A,不懂得怎樣打仗。
起義軍打起仗來不但勇敢,而且機動靈活。他們在行軍的時候,不整隊,見了官軍不正面迎戰(zhàn),不走平坦大道,專揀山間小路走,找機會襲擊官軍。他們又把兵士分成許多小隊,幾百人一隊,有分有合,忽南忽北,把圍剿他們的官軍弄得暈頭轉向,疲于奔命。王聰兒的起義軍在湖北、河南、陜西流動作戰(zhàn),打擊官軍。
第二年,在四川跟那里的起義軍會師。嘉慶帝見官軍圍剿失敗,氣得眼都紅了,大罵王聰兒是罪魁禍首,又下了一道詔書把一些帶兵的將軍們狠狠地訓斥了一通,撤職的撤職,辦罪的辦罪,并且嚴厲督促各地將軍集中兵力,圍剿王聰兒起義軍。
清軍將領明亮向嘉慶帝獻了一條惡毒的計策,要各地地主組織武裝民團,修筑碉堡。起義軍一來,就把百姓趕到碉堡里去,叫起義軍找不到群眾幫助,得不到糧草供應。這種做法,叫做堅壁清野。
嘉慶帝下令各地采用這種計策,起義軍的活動果然越來越困難。清軍在川北一帶圍攻王聰兒,王聰兒擺脫清軍圍攻,親自帶領二萬人馬攻打西安,不料在西安遭到官軍阻擊,打了敗仗,再打回湖北的時候,明亮率領官軍緊緊追擊。
起義軍后面有官軍,前面又有地主武裝的民團攔截,終于在鄖西三岔河,陷進敵人的包圍圈。王聰兒臨危不懼,指揮起義軍轉戰(zhàn)到??稻硟?nèi),退到茅山的森林里,養(yǎng)精蓄銳準備組織突圍。起義軍們居住在低矮的茅草棚里,官府稱他們?yōu)榕锩?。官軍們發(fā)現(xiàn)了茅山后面的一條小路,派出精兵偷襲義軍,起義軍經(jīng)過頑強抵抗,終于失敗。王聰兒眼看突圍不成,與她的部下都不愿當俘虜,便退到山頂,與部下縱身從陡峭的懸崖上跳下去,年僅二十二歲的義軍首領王聰兒英勇犧牲。
茅山是馬橋境內(nèi)的第一大山脈。春天來臨,脊山如黛,毛竹、柏、松、杉等四季常青。終年生長著紅丹、牡丹、細辛等珍貴藥材。山巒重疊,起起伏伏勝似蟠龍蜿蜒南伸,連綿巴山千里而不絕。
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站在茅山上放眼望去,青山綠水,使你戀戀不忘。俯瞰山下,橫溪村落盡收眼底,但見一排排樓房、一塊塊梯田、一條條溪流、一座座山嵐、一輛輛汽車相映成趣。
此時此地,此景此情,的確好比:野人谷土,小草戀山,亦可歡也。
張?zhí)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會員,現(xiàn)居湖北??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