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點、論據(jù)和論證是議論文的三要素。論點解決“要證明什么”的問題,論據(jù)解決“用什么來證明”的問題,論證解決“怎樣進行證明”的問題。三者緊密聯(lián)系,構(gòu)成一個完整的論證體系。《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運用了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論證過程不同于我們通常所說的“提出問題(論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三段式議論,而是層層推進的遞進式議論。這對我們寫作議論文有借鑒意義。
1.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作者連用六個句子,列舉了一系列出身貧賤而終成大事的古代杰出人物,前三人出身低微,后三人出身低賤。結(jié)合在一起,便構(gòu)成了非常有代表性的事例論證,告訴我們:無論出身如何,都有成就偉業(yè)的機會。
2.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緊承上文,作者開始詳細地敘述上天給那些出身貧賤但心懷大志者設(shè)置的種種考驗,按照“心志——筋骨——體膚——其身——所為”這一順序來安排文章內(nèi)容。這樣的安排是有深意的,一個人唯有心懷大志,方能有所作為,但志大才疏者往往有志無為,因此明代大儒王陽明才會強調(diào)“知行合一”。同時,理想的實現(xiàn)要有一個過程,其艱難不是一開始就能感受到的,因此先“苦”,再“勞”,以致“餓”,進而“空乏”,折磨越來越大,最終才能達到“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境界。這與我們平時努力的過程相一致,因此也更具有說服力。
3.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在這里,作者從兩個角度進行論證。一是從個人的角度來說如何面對上天給予的考驗?!袄в谛模庥趹]”對應(yīng)上文的“苦其心志”;“征于色,發(fā)于聲”對應(yīng)上文的“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后作”“后喻”則對應(yīng)上文的“動心忍性”。相互對應(yīng),但議論的角度不同,因此就有了不同的感觸。如果說上文重點在于“天命”,這里的重點就在于“人事”。兩者結(jié)合,再次形成一個完整而有力的論證體系。二是承接上文并加以升華,將個人之憂患與國家之憂患聯(lián)系起來?!胺曳魇俊迸c上文個人的自我反省相關(guān),都在時時警醒著國家;而“敵國外患”與上文所說的上天的考驗有關(guān),同樣在時時磨煉著國家。缺少這兩樣,國家必然滅亡。這是反面論證,再次變換角度,讓文章的論證體系更加嚴密。
4.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這是全文的中心論點,簡潔有力。此處,作者當然可以再鋪陳一些相關(guān)的事例,但在開頭已經(jīng)列舉了大量論據(jù),中間部分已經(jīng)多角度論證的情況下,直接亮明觀點就水到渠成了。不過,作者特地將“生”“死”二字列出,突出“生”“死”對一個人乃至一個國家的重要性,這就在前文的論證基礎(chǔ)上又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學以致用
你所在的班級舉行了一場辯論會,辯論話題是“勤學是否等于會學”。請你收集同學們在辯論過程中提出的論據(jù),進行比較、選擇、剪裁,合理安排順序,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