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nóng)村初中學生面臨著諸多困境,不能正確對待生活學習中的挫折不幸,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就必須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滲透苦難意識??梢栽谡n內(nèi)選文講解時有意滲透,課外閱讀物補充時有意傾斜,也可以在觀賞影視作品時攝入,借以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和審美情操,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關鍵詞:初中語文;苦難意識;培養(yǎng)策略
一、苦難意識滲透的必要性
1.踐行語文課程標準的需要
語文課程致力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及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打下基礎??嚯y意識的滲透可以磨煉學生的意志,使學生更客觀地看待人和事,更深刻地體驗生活,感悟生命的韌性,從而有益于培養(yǎng)學生堅強個性和不怕困難的心性,有助于學生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
2.農(nóng)村學生生活現(xiàn)狀的需求
農(nóng)村學生面臨各種各樣的生存困境:農(nóng)村留守兒童心理脆弱,有的學生父母離異,單親家庭對學生思想的沖擊,物質(zhì)生活貧乏而帶來的自卑,思想眼界窄引發(fā)的困境都使學生變得脆弱,有些學生思想消極,為人處世方式方法極端。部分學生是家長的“心頭肉”,過度溺愛使他們極易受傷,不能正確看待困難與挫折,如溫室里的陽光,見不得風吹日曬雨淋。在日常的語文教學中,有意識地滲透苦難意識就很有必要了。
二、苦難意識培養(yǎng)策略
1.課內(nèi)選文講解時的有意滲透
部編語文教材所選的課文文質(zhì)兼美,思想深刻,老師在講解此類課文時應有意識地滲透苦難意識,創(chuàng)設情景,讓學生感受生活的不仁慈和生命的暗灰色。
再如七年級上冊《再塑生命的人》,面對盲聾啞人海倫·凱勒,我引導學生走進她的生活,感受她獨特的心靈世界,最終以《假如我只有三天光明》的小練筆收束全文。站在別人的苦難中仰望幸福,體會生命中貴人的可貴,讓學生堅強地生活。
部編人教版語文教材中,《孤獨之旅》(九年級上冊),《孔乙己》(九年級下冊),《登勃朗峰》(八年級下冊),《老王》《偉大的悲劇》(七年級下冊),都可以引導學生體味生命的另一種美——苦難,培養(yǎng)學生的悲憫情懷和人道主義精神,更深刻地體驗生活的不易,感悟殘缺的生命之美,使學生活成一個負責任、堅強、樂觀、積極向上的人。
2.課外閱讀物補充時的有意傾斜
課外閱讀是語文學習的源頭活水,對全面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意義重大。教師在給學生推薦課外閱讀書籍的時候,要有意向有苦難意識的書籍傾斜。“生活中的苦難,無法避免,一切需要自己去扛。多一份悲憫情懷,會不會多一份與苦難抗爭的勇氣呢?”如曹文軒的《草房子》,引導學生感悟五個少年兒童痛苦的成長歷程,深入探究人物的命運:“欲潔何曾潔”悄然消失的紙月,謎一樣,如同《紅樓夢》中的妙玉一樣;杜小康到底能否光復紅紅門;蔣一輪和白雀為什么有情人不能終成眷屬等等;感受作者隱藏在字里行間的苦難,從而正確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再如余華的《活著》,引領學生讀懂徐富貴,領悟活著的真諦。路遙《人生》《平凡的世界》,史鐵生的《病隙碎筆》等都是不竭的精神財富。
3.觀賞影視作品時的攝入
在語文教學中,教會學生欣賞優(yōu)秀影視作品,獲得心靈觸動,對于學生學習語文大有裨益。如推薦學生觀看《超級演說家》節(jié)目,崔萬志的《不抱怨,靠自己》,感受在厄運中拼搏奮斗的魅力,親身體會“幸福是奮斗出來的”之真諦。劉媛媛的《寒門貴子》振奮人心,寒門學子,是否也該如她所說的,當命運給一個比別人低的起點,他們會不會也演義一個絕地反擊的故事呢?《一九四二》中饑寒交迫人性的善與惡,《紅河谷》中幸存下來的三人的宿命,還有《辛德勒名單》中那刺眼的紅裙子女孩。在觀影中體會命運之神拋出的黑色橄欖枝,深入思考根源,借以自鑒,以便調(diào)整自己的人生航標,為過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積蓄能量。
總之,針對初中農(nóng)村初中學生的諸多問題,在語文教學中適時滲透苦難意識是很有必要且意義重大的。期待學生如若遭受苦難痛苦,不幸厄運,也能時刻以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面對,積極采取必要的措施走出困境而不走向極端。讓學生懂得用有限的生命追求光明,成為一個能忍受任何人間疾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堂堂正正的人。
參考文獻:
[1]楊峰.經(jīng)典文學中的苦難意識探析[J].江漢論壇,2008(8):105-108.
[2]汪雪琴.悲憫的力量:曹文軒《草房子》賞析[J].教學月刊·中學版(語文教學),2017(3):61-62.
作者簡介:王媛媛(1985.10-),女,甘肅華池人,本科,研究方向:初中語文教學。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