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婷
【摘 要】 在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教學中,主要是促進學生掌握一定的閱讀策略——預測。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助學系統(tǒng),包括對插圖、提示語、課后題以及旁批等方式使學生對課文的預測產生更大的興趣,并在過程中充分應用預測這一種閱讀策略。本文主要從四個方面對當“助學”遇上“預測”展開了分析,以下為詳細內容。
【關鍵詞】 小學語文;閱讀策略;預測
預測,指的就是在閱讀過程中基于自身的認知經驗和知識背景,結合文本所提供的線索,猜測文本內容的后續(xù)走向,在預測中展開下一步的閱讀,并不斷檢驗自身的猜測是否正確。在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課文的教學中,主要的教學內容就是促進學生對預測這一閱讀策略的學習和應用。
一、巧用插圖,預測有趣發(fā)生
插圖的優(yōu)勢在于形象生動、趣味性高、啟發(fā)性強。在閱讀教學中,更是可以使學生對文本內容有著更加深刻的理解。在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編排中,采用了多種有趣生動的插圖,以提高學生文本閱讀的動力。因此,在預測單元教學中,教師也就有必要充分利用插圖,以培養(yǎng)學生的預測思維。插圖的應用主要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1.原汁原味式插圖,激發(fā)預測熱情
小學三年級階段的學生所具備的思維方式仍然是直觀性的思維,而部編版小學語文中插圖的應用作為一種高效的教學資源,實現(xiàn)了與文本故事之間的高度結合,能激發(fā)學生對文本內容的預測興趣和動力。例如,在部編版小學三年級上冊課文《總也倒不了的老屋》的教學中,在引導學生完成對文本的閱讀之后,教師可以提出問題:“為什么老屋總也倒不了?這是一間怎樣的老屋?”引導學生結合插圖展開預測,并對問題展開思考。
2.四格漫畫式插圖,激活預測思維
故事的轉折處可以有效地吸引讀者。在故事轉折處,教師可以借助插圖的直觀性特點,發(fā)展學生對文本的預測思維。例如,在部編版小學語文課文《胡蘿卜先生的胡子》這一課時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將課文中穿插的插圖整合在一起,根據文本故事的發(fā)展情況,將其制作成為四格漫畫,呈現(xiàn)故事的起因,從而引導學生觀察前面插圖的情況,預測后續(xù)插圖的畫面。
3.思維導圖式插圖,拓展預測廣度
教師可以通過整合文本插圖的內容,將其以思維導圖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這種方式有助于學生梳理思路,并拓展預測廣度。例如,在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課文《不會叫的狗》的閱讀中,在引導學生預測文本情節(jié)發(fā)展之后,教師也可以通過增加插圖的方式,讓學生重新預測故事的走向,鍛煉學生的預測能力。
二、活用提示語,預測有序展開
提示語在學生文本閱讀中發(fā)揮著極大的價值,對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他們的閱讀能力水平還比較低,無法自主地分析閱讀內容,此時,文本中適當的提示語則可以為學生指引閱讀方法,展開思考。
1.細化泡泡語,實現(xiàn)有理有據地推測
小學語文課文中所穿插的泡泡語,主要是直接向學生提示各種有效的學習方法,以及向學生展示結論,但沒有做到呈現(xiàn)出實際的操作過程。而教師在教學中,就有必要通過對泡泡語的細化,實現(xiàn)在實際的操作中促進學生對語言的積累和方法的掌握。例如,在部編版小學三年級上冊課文《總也倒不了的老屋》閱讀中,該篇課文最后的泡泡語就向學生提示了課文中的線索,對學生預測課文的發(fā)展十分有幫助,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以下教學策略:
教師:你這么猜想的原因是什么呢?可以詳細說一說嗎?
學生一:主要是我看到題目中說的是“總也倒不了”,我就想著那么老屋也不會倒下。
教師:是的,你這種推理很有邏輯性。
學生二:我看到書中描述老屋已經一百多歲了,就覺得它是會倒下的。
教師:你這種聯(lián)系自己的實際生活經驗展開猜想的方式也十分有條理。
通過這種將題目、插圖、生活常識相結合的方式來逐一展開對課文情節(jié)內容的預測,有效促進了學生的深入思考,由此學生也就能很快理解到猜想應該有理有據。教師也要做到對學生不斷引導,而不是單純地將結論展示在學生面前,這對培養(yǎng)學生掌握預測方法而言十分重要。
2.引入學習伙伴,修正預測內容
在預測結束之后,學生再次回到對文本內容的閱讀中,會發(fā)現(xiàn)故事的發(fā)展與自己的預測存在較大的差異。此時,教師可以引入“學習伙伴”的意見,即如果預測與故事內容走向不一致,此時就需要及時修整自己的看法,重新展開預測。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對其他同學之間的交流,傾聽其他同學的意見,并根據已經掌握的故事內容,判斷預測是否合適,一旦發(fā)現(xiàn)不合適之處,再及時修正預測內容。
三、精用課后題,預測有度推進
小學語文課后習題主要有以下三個類型:文本內容、學習方法以及課內外銜接。教師可以通過對課后習題的巧妙應用,實現(xiàn)學生預測的有度推進。
1.分解習題要素,預測過程可視化
對針對學習方法的課后習題而言,教師可以對習題要素展開進一步的分解,從而實現(xiàn)學生預測過程的可視化。在《總也倒不了的老屋》這篇課文的教學中,通過對課后第二道練習題的融入,引導學生完成了對文章內容的預測過程,如下所示:猜想依據——讀到什么——想到什么——猜測內容。教師先引導學生根據這一流程寫下自己的答案,再引導學生展開總結。在這個不斷細化的過程中,學生能逐漸領悟到預測中依據的重要性。
2.分層呈現(xiàn)題目,預測方法多元化
在小學語文課堂結束之前,教師往往會拿出一點時間對課后習題進行講解,但是這種習題講解方法嚴重缺乏層次性,不同習題所能實現(xiàn)的教學效果自然也會無法得以呈現(xiàn)。基于這一情況,筆者認為有必要針對不同種類習題的價值特點,將其分層講解,從而使預測方法更加多元化。仍然以《總也倒不了的老屋》這篇課文的教學為案例。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課后習題逐一融入教學過程中,使學生一邊閱讀文本,一邊猜想后續(xù)情節(jié),并對課后習題展開思考。
四、善用旁批,預測有效呈現(xiàn)
所謂旁批,指的就是對文本中內容的批注。在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課文《總也倒不了的老屋》中,第一次使用旁批這種形式,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詞語。但是在教學中應該怎么發(fā)揮旁批的作用呢?筆者展開了以下嘗試:基于小學三年級學生好奇心強這一心理特點,筆者設計了以下學習流程:獨立學習——示范學習——自主學習。
教師:看到這篇課文的標題,同學們對課文內容有哪些猜想呢?
學生:為什么要說“總也倒不了的老屋”呢?老屋真的倒不了嗎?
教師出示旁批:老屋倒不了,是因為有魔法嗎?
學生紛紛猜想:是老屋有特殊的本領嗎?是有未完成的心愿嗎?是有人不想讓它倒嗎?
……
在學生獨立學習的過程中,能使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之處;示范學習,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預測學習的模式;自主學習,可以使學生學會對預測方法的舉一反三,實現(xiàn)預測能力的提高。在教學中應用旁批,可以為學生提供內容支持,還可以為學生做出示范,發(fā)散學生的思維,并學會從多個角度和維度展開對問題的思考,從而實現(xiàn)順利預測。
為了使學生更加熟練地應用預測這種教學策略,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基于課文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和實際生活經驗,實現(xiàn)對教材中的插圖、提示語、課后題以及旁批等助學內容的充分利用,使學生養(yǎng)成預測閱讀的能力,并將這一策略應用到實際閱讀中,不斷提高自身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徐歡.小學語文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研究實踐[J].名師在線,2019(35).
[2]蘆艷輝.小學語文教學與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J].課程教育研究,2020(02).
[3]吳非.小學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的實施策略[J].中國新通信,20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