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書月
【摘?要】在日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應該僅僅只是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還應該要注重學生的質疑能力,尤其是數(shù)學教學。在我們傳統(tǒng)的教學中學生通常都是聽取教師的意見,包括在做數(shù)學計算等數(shù)學題的時候,有些計算的題的解題方式比較單一,但還是有很多題有很多的解題思路,包括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直接告訴學生答案,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種固有思維,當學生再遇到問題的時候,就不會自己主動思考,而是想要從教師那里得到答案,并且對于教師給出的答案不會質疑,哪怕教師所給出的答案是錯誤的學生也不會發(fā)現(xiàn)。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質疑精神;鼓勵學生質疑;挖掘知識;制造錯誤陷阱
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yǎng)對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這樣有利于學生打破固有的思維模式,自己去思考問題的答案,可以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可以真正的參與到課堂上去,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課堂的小學數(shù)學課堂的教學質量。對于小學生來講,正處于一個打基礎的重要階段,也是一個良好習慣養(yǎng)成的重要時期。本文筆者結合自身多年教學經驗,對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學生質疑精神的有效培養(yǎng)策略作了一番探討,希望能對廣大教育工作者和學生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一、鼓勵學生提出質疑
教師在學生的學習比重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教師應該要引導學生對自己所講授的知識提出質疑,學生在質疑的時候,一方面是真正通過自己思考得到的答案,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學生更加自信。學生提出質疑對自己來說是一個比較大的突破,但是通常很少有學生選擇提出質疑,所以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去質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遇到不同性格的學生,一些比較膽小內向的學生可能不會提出質疑,甚至會怯于在課堂上表達自己,更性格外向膽大的學生則更加容易去表達自己的看法和觀點,教師在遇到這種情況時,對于內向膽小的學生要加以鼓勵和引導,對于外向提出自己看法的學生要加以表揚。
例如,在教授“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這節(jié)課內容的時候,我會通過多媒體在屏幕上展示我們平常在生活中所見到的關于之前所學習過的簡單的加法和減法,并讓學生進行簡單的計算,之后展示這節(jié)課對學生的要求,也是這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讓學生通過這節(jié)課的講授能夠掌握基本的兩位數(shù)以及三位數(shù)的加法和減法。在課堂講授過程中,我會隨機提問學生進行回答問題,比如請小明學生回答一下“46+89等于多少?”這個問題,學生通過計算給出問題的答案,那么這個時候我就會問其他學生小明給出的答案是正確的嗎?,鼓勵學生進行積極發(fā)言,如果小明的答案是正確的,那么會給與小明鼓勵并給予勇敢提出自己看法的學生鼓勵。
二、更深層次挖掘知識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很多時候都是淺嘗輒止,甚至有些學生在遇到問題的時候不會進行思考,單純的等待教師給出問題的答案,學生太過于滿足而對知識沒有求知欲,這樣不易于學生更深層次的挖掘知識。好的學習習慣一定是從小開始養(yǎng)成的,小學階段是學生良好習慣養(yǎng)成的重要時期,教師應該設置自己的獎勵措施來鼓勵學生提出不一樣的聲音,不管學生的回答是否正確,都給與一定的鼓勵與獎勵,久而久之,使得學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見解,對于教師提出的問題,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去尋找不同的解題思路,不單單局限于一種解題方法,讓學生去更深層次的挖掘知識,舉一反三的去系統(tǒng)學習知識。
例如,在教授“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這節(jié)課內容的時候,我會先帶領學生回憶一下之前學過的關于簡單的加減乘除的概念以及計算方法,從而引出本節(jié)課所要講授的“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內容,將學生這節(jié)課所要學習的知識與之前學過的知識串聯(lián)起來,這樣有利于學生對知識進行系統(tǒng)的學習,也有益于思維導圖的創(chuàng)建。學習不應該是淺嘗輒止的,不然學生將只會浮在問題的表面,沒有去挖掘更深層次的東西,所以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對知識進行更深層次的挖掘,比如在講授“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時候,我就會讓學生思考“兩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兩位數(shù)乘三位數(shù)”等應該怎樣去計算,將學過的知識進行回憶,對沒學過的知識也要進行思考問題的解決方法。
三、故意制造錯誤陷阱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故意制造錯誤陷阱,學生通常會有慣性思維,并在長時間的習慣養(yǎng)成中過于依賴教師,而教師在教學中采用給學生制造錯誤陷阱的方法,久而久之,在教師再次講授知識的時候學生就會思考教師這次講的是否是正確的呢?在學生在思考的過程其實就是各種知識在腦海中深度加工的過程。當學生提出自己質疑的時候,如果學生提出的問題是正確的,學生心里就會想我看出了教師的錯誤,那么就會有一種自我滿足感,長此以往,就會想成一種良性循環(huán),對學生的良好思維模式的養(yǎng)成有重要的意義。
例如,在教授“長方形和正方形”這節(jié)課內容的時候,我會借助多媒體放映一些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見到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圖片,比如桌子、冰箱、黑板等比較常見的事物,讓學生自己去判斷這些分別屬于什么。那么在學生的回答中,肯定有些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掌握不是很牢固的學生,在選擇長方形還是正方形的時候就會有猶豫或者是直接判斷錯誤,那么我在這時候就會引導學生往錯誤的方向引導,當學生掉進陷阱之后在為他們說明情況,這樣遠遠比直接告訴學生他們應該怎樣去選擇對他們更加有意義,更加記憶深刻。
總而言之,學生在教師教授知識過程中能夠提出自己的不同的看法,有利于學生發(fā)展自己的個性,不會將自己畫地為牢,思維僅僅局限于教師所講授的解題方法,而是自己通過探索從而得到不同于教師的解題思路,形成自己獨特的解題方法,這對數(shù)學的學習是非常重要的,同時也會學生其他學科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1]沈寶運.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學生質疑和發(fā)散能力的培養(yǎng)[J].華夏教師,2017(02)
[2]劉明明.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質疑能力的培養(yǎng)[J].赤子(上中旬),2015(18)
(作者單位:鄧州市城區(qū)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