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金娣
摘 要:隨著社會的進步,學生須獲取更多、更全面的知識,才能適應當前的時勢?,F(xiàn)在教育的要求越來越高,特別對學生的閱讀能力越來越重視,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我在語文教學做到以下方面:
關鍵詞:優(yōu)化課堂;教學方法;閱讀能力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越來越忽視閱讀教學,出現(xiàn)了很大程度的滯后。語文作為基礎學科的一個最基本特征——工具性。教師的教學設計有的過于繁瑣,對教材嚼得太碎,內容不精,有的對素質教育形成誤區(qū)。教學手段雖做到面面俱到,既做了直觀演示,又采用了電化教學,既有游戲,又有表演,上成“裝飾”課。學生對這些教學形式和手段只是感到一時的新鮮,思維卻難以投入,有“泡沫教學”之嫌。因此,低年級閱讀教學的優(yōu)化必須回到語文學科上來。
教學活動優(yōu)化是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充分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運用必須的合理消耗去爭取最大限度促進學生發(fā)展的過程。學生思維在閱讀教學中表現(xiàn)得很不充分,特別是學生的主體作用尤為不足,這是教學效率不高的主要因素。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才是教學優(yōu)化的內在要求。那怎樣實施優(yōu)化課堂閱讀教學呢?我認為在教學過程中要著重抓好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
一、自學感悟
為了使學生能適應社會的高速發(fā)展,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在自學中感知。這不僅是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的有效措施,還可以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積累和生活體驗,避免“穿新鞋走舊路”。在閱讀教學中,學生的自學不應只為教師的教打下基礎,為教學過程的流暢掃障礙,而應作為一個完整的階段,貫穿在整個閱讀教學之中,讓學生在自學中重建認知結構,不斷完善讀書技巧,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慣。這點,我要求學生在自學課文過程中做到1、熟讀課文,感悟情感。2、解決生字及詞語。3、課文后面的練習題。教師在學生自學前要出示自學提綱,要求學生運用畫注寫等方法自行學習。在擬定自學提綱時,我在二年級上冊《媽媽睡了》設計了這樣的自學題:
A、必做題
1、查字典
B、選做題
2、“睡夢中的媽媽”的樣子是怎樣的,請在課文中畫出相關的語句來。
學生的智慧和知識水平是參差不齊的,教師在教學時不能搞“一刀切”,而應該是區(qū)別對待?!皟深愵}型”的設計體現(xiàn)了這種指導思想,既能面向全體,使全體學生達到訓練的基本要求,又能鼓勵少數(shù)冒尖學生,保持其解決問題的那一份沖動,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頂”,使全體學生積極參與訓練,提高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
二、精讀文章,感知情感
文章不是無情物,是作者感情噴涌之作,讀者必須透過語言文字,感受文章感情,才能與作者心靈相通。因此,在學生對文章有初步感知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入情入境,是理解文章的有效途徑。教師在此過程中要把握好,創(chuàng)設情景是基礎,找準動情點是關鍵,感情朗讀是手段。
如教學《難忘的潑水節(jié)》一課,教師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以欣賞潑水節(jié)的課件導入情境,讓學生通過情境直觀了解潑水節(jié)的情形,感悟傣族人民歡迎周總理時興奮和歡悅的心情。周總理與傣族人民心連心,傣族人民永遠也忘不了1961年的潑水節(jié),永遠也忘不了敬愛的周總理。人們和總理共度潑水節(jié)時激動、幸福和難忘的心情。從而激發(fā)學生對潑水節(jié)的興趣和特別,多么令人難忘啊,所以這是一次難忘的潑水節(jié)。老師在講課,也是在動情地觸摸那時的快樂心情,在這氛圍中,學生便不知不覺地進入了老師創(chuàng)設的情景中去。
別林斯基認為:只有在美的感情下,才能有智慧,只有在美的感情下,學者才能提高到宇宙的思想,并了解一切現(xiàn)象的總體??梢?,激發(fā)學生的感情,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激發(fā)學生的感情,就要抓住文章的“動情點”。如教學《雪地里的小畫家》,我抓住“下雪啦!下雪啦!這句大作文章。先讓學生理解作者此時此刻的心情,為雪大感到驚奇,為雪美感到愉悅。接著讓學生回想自己有過的類此體驗,并以自己所體驗到的心情讀好這句話。因為教師的引導,觸及了學生的動情點,學生躍躍欲試,興趣甚濃。在這種氛圍下,學生便很容易地理解這段文章。
理解一遍文章,讀是主要手段。古語有云:讀書百遍,其義自現(xiàn)。葉圣陶先生也說過:閱讀總得讀。因此可以這樣說,讓學生在讀中感受語言,捕捉作者情感,讀好一個片斷、一句話甚至一個詞,是一堂好課的關鍵之一。
三、采用討論,激發(fā)學生思維
課堂采用討論的形式進行,能養(yǎng)成學生討論問題、發(fā)表意見的習慣,更是教學面向全體的重要保證。討論的問題可讓學生提出,亦可由老師擬定,不管怎樣,訓練一定要扎實。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的:“聽取人家的話,評判人家的話,用不多不少的話表白自己的意見,用平心靜氣的態(tài)度比勘自己的與人家的意見,這些都是歷練的”。對經學生討論仍不能統(tǒng)一的問題,需要由教師引導訂正。如教學《曹沖稱象》一課,我讓學生討論:大象這么重,怎樣稱出大象的重量呢?學生紛紛想出各種各樣的方法,有的說:“把大象宰了,就可以稱出大象的重量”,也有的說:“幾百人把大象抬起來,就可以稱出來了”,還有很多很多的方法,學生絡繹不絕地說。最后老師說:“可以說點有建設性的答案出來嗎?”,學生才說出曹沖的方法是最好的,既不能宰了大象,也可以稱出大象。所以采用討論教學這個環(huán)節(jié),既對學生進行想象和表達的訓練,又對他們的語文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
四、拓展運用
在掌握過程中,不僅要保證知識的理解、鞏固,而且要保證知識的實效。教師要拓展學生運用的空間。主意形式有:1、利用自讀課本組織學生自讀。2、句式仿寫。如3、故事續(xù)寫等等。如用這樣的過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有充足的表現(xiàn)機會,有成就感,這樣就會給學生一種高峰感受。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能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識規(guī)律,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用“趣”構建教學模式,以趣激學,就能大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求知興趣,就能使學生思維活,樂學樂思,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達到整體優(yōu)化的目的,從而大大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宋虎珍.合理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J].教育探索,2010(10)
[2]李冬芬.培養(yǎng)小學生的自主閱讀,提高學生能力[J].學周刊,2011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