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德化一中 梁紫源
在議論文寫作中所舉的例子要想吸引眼球,就必須有“料”。這個“料”不能拾人牙慧,而應該是一截別人沒有嚼過的甘蔗。其法有二:
國學大師陳寅恪曾說:“前人講過的,我不講;近人講過的,我不講;外國人講過的,我不講;我自己過去講過的,也不講。現(xiàn)在只講未曾有人講過的?!痹趯懽h論文時,舉例子也要像陳寅恪先生講課一樣,選用別人很少用或不曾用過的“獨家”事例,這樣才能讓人眼前一亮。
以“走自己的路”為話題作文,大家一般都會舉各行各業(yè)成功人士的例子,你如果能繞開“人”的例子,或許能舉出誰也想不到的“行星”的例子,它們正是因為運行在各自的軌道上,才避免了相撞。這正是一截讓人嚼之很爽的甘蔗。
那么,獨家例子從哪里來呢?從“我的”素材庫中來。首先要用優(yōu)選法。優(yōu)選的標準是:觸動心靈——印象最深,感觸最深,一想到它心就“咯噔”一下。也只有那些在我們的心靈深處一直給我們啟迪和思考,對我們的成長有深遠影響的例子,才能感動自己,感動讀者。其次是排除法。腦海中浮現(xiàn)出的諸多例子,怎樣挑選呢?挑選的準則是,想一想要選的例子會不會和別人撞車,即別人會不會也舉這個例子。經(jīng)過“優(yōu)選”和“排除”篩選出的例子,才能既有感染力,震撼力,又有獨特性。
有獨家例子,那是再好不過的事,但在當今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這是一件很難的事情。熟悉的例子怎樣才能吊起讀者的胃口呢?那就得“扒”出鮮為人知的新意。
以“學會變通”為議論的話題,有人會舉“烏鴉喝水”的例子,這個例子眾人皆知,被嚼爛了,沒啥意思;但是如果你能從中扒出新意,就能讓人眼前一亮、拍案叫絕。比如,在一片沙漠中,第三只烏鴉生搬硬套祖宗的經(jīng)驗,最終因找不到小石子而渴死,而第四只烏鴉學會了變通,它撥開瓶底一側的沙子,瓶子漸漸傾斜,它終于喝到了水。這正是熟悉例子中的新意。
那么,如何從常見事例中扒出新意呢?那就是,思考,思考,再思考。對于很多事物,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歸根結底是思考、思維、思想使然。因此我們要養(yǎng)成深入思考,從不同角度認識事物的習慣,提高辯證思考的能力,進而提升創(chuàng)新能力,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想到別人想不到的,從平常的事例中扒出新意,寫出令人眼前一亮,精神一震的文章。
在議論文寫作中舉例子,要想嚼別人沒有嚼過的甘蔗,就必須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的寫作之路。
下面,通過具體事例深入體會和練習。
1.以“影響力”為議論的話題,舉一個別人沒有舉過的例子加以論證。
示例:作家毛丹青曾在日本一家面館吃面,旁邊的一位老人也許是眼神不太好,誤將一盒牙簽當作胡椒面倒進了面湯,所有的牙簽一下子鋪在面湯上,場面十分尷尬,這時,老人居然嘟囔了四個字:“草船借箭?!?/p>
我們從中可以看出中國文化深遠的影響力。首先,這位老婦人是在不經(jīng)意之間將“草船借箭”這個富有中華智慧的典故脫口而出的,可見中國文化已經(jīng)流淌在了她的血液之中。其次,這位老婦人是用它來調侃吃飯時出現(xiàn)的這個尷尬場面的,可見中國文化已經(jīng)融入了她的日常生活之中。
賞析:這個例子新鮮而接地氣,很好地詮釋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力,和那些一談傳統(tǒng)文化就大談孔孟思想的“宏大敘事”相比,更引人閱讀,也更有說服力。
2.以“抄近路≠走捷徑”為話題,舉一個例子,深入挖掘,扒出別人沒有發(fā)現(xiàn)的新意。
示例:一家生產(chǎn)香皂的公司引進了一條包裝生產(chǎn)線,可是這條生產(chǎn)線有一個很大的缺點:經(jīng)常出現(xiàn)沒有裝入香皂的空盒子。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公司專門聘請了機械自動化設計工程師。工程師組織了攻關團隊,采用機械、微電子、自動化、X射線探測等技術,研制出一臺專用分揀設備。每當有空香皂盒通過時,設備會馬上探測到,用機械手把空香皂盒挑出。有個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買了同樣的生產(chǎn)線,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老板讓廠里的技術工人想辦法解決,技術工人“抄近路”,用幾十塊錢買了一臺大功率電風扇,放在生產(chǎn)線成品出口旁猛吹,空香皂盒都被吹走了。
對于這個故事,很多人懷著調侃心理,嘲笑那些想盡辦法解決問題的人太笨,浪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對技術工人的做法則贊賞有加。但是,后來這個故事有了續(xù)集,結果令人深思。
那家公司分揀設備研制成功后,鐵盒罐頭廠、木箱包裝廠因為碰到了類似的問題,向該公司求助,該公司對原來的分揀設備稍加修改,賣給了他們。不久,一家自動化洗車廠需要機械手臂,那家公司便對原來設備進行改造,賣給了洗車廠。再后來,民航行李掃描系統(tǒng)更新?lián)Q代,那家公司又對原來的設備上的探測掃描系統(tǒng)升級,改造后賣給航空公司。如今,那家公司研發(fā)團隊的成員個個都成為富翁。再看那個“抄近路”的技術工人,到現(xiàn)在仍然守在那條生產(chǎn)線旁,用電風扇吹著面前移動的盒子。
由此可見,抄近路雖然省時、省力、省成本,但是,同時也失去了探索新路和完善發(fā)展自我的機會。人生也是如此,任何投機取巧的行為,可能贏得了一時,卻不可能贏得一世。
賞析:作者深入思考,看到了事例表象下很難被發(fā)現(xiàn)的人生哲理,給人耳目一新之感。可見變換角度,轉化思維,便能發(fā)現(xiàn)潛藏在事物背后的別樣內(nèi)蘊,扒出新意,給人以啟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