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嵩燕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對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做出了高度評價:“這是中國人民和中國先進分子為實現(xiàn)民族獨立、人民解放進行的一次偉大而艱辛探索?!薄袄_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辛亥革命永遠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總書記同時指出:“中國共產黨人是孫中山先生革命事業(yè)最堅定的支持者、最忠誠的合作者、最忠實的繼承者?!薄皩O中山先生逝世后,中國共產黨人繼承他的遺愿,同一切忠于他的事業(yè)的人們繼續(xù)奮斗,不斷實現(xiàn)和發(fā)展了孫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驅的偉大抱負?!边@些論斷深刻地揭示了:在20世紀以來中國革命、建設、復興的偉大征程中,孫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驅是中國道路的開拓奠基者,中國共產黨人是辛亥革命事業(yè)和孫中山先生遺愿的忠實繼承者,也是中國道路的不懈探索者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的堅定實現(xiàn)者。
第一,中國共產黨人繼承發(fā)展了孫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驅的革命遺志,完成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1840年以來,西方列強以槍炮叩關,顢頇無能的晚清政府無力應對列強的堅船利炮,一次次被迫簽訂不平等條約,使得“中國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難”。在此風雨如晦之際,英雄的中國人民起而抗爭,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上下求索,努力為國家民族尋找救亡圖存的道路。從歷史的發(fā)展進程來看,19世紀下半葉關于救亡圖存的主流思路是以改良謀富強。甲午之后,此前寄望于改良的一批先進分子轉向了革命,但革命的正當性并未建立,改良派與革命派在道路問題上經歷了十余年的論戰(zhàn)和競爭。直至辛亥革命爆發(fā),才使得中國人真正認識到,“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革命者,爭存爭亡過渡時代之要義也?!敝袊獙崿F(xiàn)救亡圖存,革命是唯一的選擇。正如孫中山先生所說,革命已成為“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沒有任何東西能夠阻擋這一場不可避免的革命”。
辛亥革命“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革命的正當性從此完全確立。自此以后,“革命”成了“公理”和“公例”,成了中國先進分子共同的精神底色和思想基石。在20世紀中國的政治語境中,“革命”即等同于“進步”和“先進”,“反革命”則意味“倒退”與“反動”。因此,革命的旗幟掌握在哪支政治力量的手中,哪支政治力量就代表了歷史前進的方向,就占據(jù)了道義制高點。中國共產黨正是從孫中山先生手中接過了革命的旗幟,并且在新的歷史條件之下,指引了革命發(fā)展的方向,把舊民主主義革命推進到了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主義革命的新階段。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浴血奮戰(zhàn)、百折不撓,打敗國內外一切反動勢力,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偉大勝利,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完成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開啟了中華民族發(fā)展進步的歷史新紀元”。孫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驅未能完成的革命任務,是由中國共產黨人完成的。
第二,中國共產黨人繼承發(fā)展了孫中山先生建設現(xiàn)代民主共和國的理想,成功走出了一條符合我國國情與實際、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道路。孫中山先生畢生為之奮斗的政治理想就是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一個“主權在民”的現(xiàn)代民主共和國。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締造共和,“在中華大地上建立起亞洲第一個共和制國家”,并且廣泛“傳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辛亥之后,雖然有張勛復辟、袁世凱稱帝等逆流事件出現(xiàn),但都草草收場、無果而終,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民主共和國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中國人民不愿意再走回頭路。正如毛澤東所說,“誰要想再做皇帝,就做不成了?!毙梁ジ锩_立了民主共和的正當性,解決了現(xiàn)代中國的國體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說,辛亥革命是一場成功的革命。
然而,革命不易,建設更難。辛亥之后的政治建設之路,可謂曲折坎坷。以西方政制為藍本建立起來的“中華民國”并未能給中國帶來民主、和平、繁榮,民國初年的政治亂象比之晚清猶有過之,理想幻滅的革命元勛蔡濟民不禁深深喟嘆:“無量頭顱無量血,可憐購得假共和!”歷史學家錢穆曾說過:
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v使有些可以從國外移來,也必然先與其本國傳統(tǒng),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實發(fā)生相當?shù)淖饔?。否則無生命的政治,無配合的制度,決然無法成長。
辛亥革命締造了“中華民國”,但移植照搬而來的西方政制乃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缺乏歷史文化滋養(yǎng)、缺乏現(xiàn)實國情關照的制度模式無法植根于中國大地,孫中山先生建立現(xiàn)代民主共和國的理想遠未實現(xiàn),中國的政治建設之路依然任重道遠。
20世紀上半葉政治建設的失敗挫折啟示了中國人民:中國的政治建設,不能照搬照抄他國的政制模板,必須要獨立探索符合本國具體實際、歷史文化傳統(tǒng)、時代要求的發(fā)展道路和制度模式。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開放的百年征程中,成功走出了一條符合我國國情與實際、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道路,這條政治發(fā)展道路,“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長期奮斗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的必然結果?!?/p>
第三,中國共產黨人繼承發(fā)展了孫中山先生的社會主義、民生主義理想,成功走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實際、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時代發(fā)展要求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孫中山先生是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同時,他也是偉大的社會主義者。孫中山先生一向自稱“中國社會主義者”,他也多次明確表示“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孫中山先生的民生主義有兩項核心主張:“平均地權、節(jié)制資本”,圍繞著這兩項核心主張,他曾經設計了一系列具體的制度構想。其中,針對中國數(shù)千年來未能解決的農村土地問題,孫中山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張,并且認為可以效法蘇俄十月革命后的做法。遺憾的是,孫中山先生生前未能獲得實現(xiàn)其理想的機會,國民黨治下的南京國民政府也從未能夠真正落實民生主義主張。直至1947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正式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明確規(guī)定“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孫中山先生的“平均地權”制度構想終于從理想變?yōu)楝F(xiàn)實。
建設一個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是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為之不懈奮斗的偉大事業(yè)。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推進社會主義建設,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偉大探索。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開創(chuàng)、堅持、捍衛(wèi)、發(fā)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chuàng)造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統(tǒng)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xié)調推進“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創(chuàng)造了中國式現(xiàn)代化新道路,創(chuàng)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歷史和現(xiàn)實都已經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唯一正確道路。這條道路符合中國實際、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時代發(fā)展要求,不僅走得對、走得通,而且也一定能夠走得穩(wěn)、走得好”。
1938年,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zhàn)爭中的地位》中這樣寫道:“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繼承這一份珍貴的遺產?!苯裉欤袊伯a黨人用百年奮斗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充分證明了,中國共產黨人既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中華民族歷史遺產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也是辛亥革命事業(yè)和孫中山先生遺愿的忠實繼承者和發(fā)展者,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的堅定踐行者和實現(xiàn)者。
(作者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教研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