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互聯(lián)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型理念與技術強勢介入教育,對現(xiàn)有教育形態(tài)形成了巨大沖擊,如何構建適應時代的“技術+教育”的智慧教育形態(tài)成為當下教育研究的熱點與趨勢。視頻在教育中的應用得到了教育學者的重視,為促進小學語文教師專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本文以研究者所在團隊兩年多的課堂視頻課例研究項目為依托、以小學語文教師為研究對象、以教師在視頻課例中教學反思能力和智慧教學能力的現(xiàn)狀與發(fā)展為問題展開深入探究,希望可以切實提高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技藝、提升語文課堂的質量與效率。
【關鍵詞】視頻課例;小學語文;智慧教學;專業(yè)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1)33-014-03
【本文著錄格式】王晗秋.借助視頻課例促進小學語文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研究[J].課外語文,2021,20(33):14-16.
一、關注課例引入主題
(一)視頻課例的基本概念
課例又叫教學課例,通常意義上是指關于一節(jié)課的研究,即以一節(jié)課的全程片段為例進行解剖分析,成功或是不足之處,或者是對課堂教學實踐活動中特點教學問題的深刻反思及尋找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和技巧的過程。課例研究其實就是指教師在課前、課中、課后進行的各種行為活動,在這些行為活動中和其他人員進行大量探討、溝通與交流。課例就是關于這堂課程的相關案例記錄。而案例研究需要教師多年教學實踐總結出來的經驗作為基礎,把自己所上的課程通過某種形式記錄下來并展示給其他教師或者學生觀看。課例研究不僅僅只有觀摩作用,通過這種形式,教師還可以在課后觀看自己的案例研究,從而發(fā)現(xiàn)自己的教學存在問題并得到及時改正,也能讓其他教師通過這個受到啟發(fā)提高教學能力。這個既是作用,同時也是課例研究順利進行的目的。這里插入的視頻課例研究指的是:利用智慧教育視頻技術,研究團隊通過回看教師課堂教學實況視頻來分析教師教學問題,并提出相關指導和建議,從而達到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目的。
(二)課例研究的基本步驟
1.制訂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根本標準,教學目標的確定有助于推動教學順利進行。教師應該針對學生的教育水平制訂合適的教學目的,而教學目標將會貫穿整個案例研究,目標的制訂可以說是教學動力的關鍵生成。
2.確定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應該確定教學問題,教師針對這些問題作出改變,教學設計應以學生為主體,以達到學生理解和學習知識為目的。并實時監(jiān)測作出調整,預測學生對此次教學會作出什么樣的反應并作出解決方案。
3.進行教學采集
在進行課例研究時,其他教師和相關專家應該針對上課情況作出分享觀摩,為了有效采集教學問題以及教學表現(xiàn),為下一步步驟作出充分準備。
4.進行觀摩改正
課例形成之后教師應該積極地進行觀看,準確找出自己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進行修改和解決,進行下一次課程教學時能夠呈現(xiàn)更好的課例效果,教師也需要同其他教師進行交流從而發(fā)現(xiàn)不足和缺陷。
5.反思分享經驗
課例研究的重要意義之一就是能夠幫助教師有限解決教學問題,除此之外,課例研究生成之后也能夠傳送到其他教師手中進行個體反思。由反思到分享的過程其實就是教師自我提升和自我認識的過程,現(xiàn)在的教育要求課例研究中教師必須反思,并且在此基礎上帶動其他教師進步。
(三)智慧教學的實踐現(xiàn)狀
在當前信息化新媒體大環(huán)境下,不論是教學目標,教學手段,教學都有非常大的變化,這是時代發(fā)展的要求,也是當前教育發(fā)展現(xiàn)狀的必然趨勢。智慧課堂教學模式是新型混合類型的教學模式,能極大地提高教學效率,且符合未來發(fā)展的主流。太和縣第二小學目前有1個多功能錄播教室,20多個安裝了希沃一體機的教室,學校共有4個機房,計算機276臺。自2014年學校建立校園網,并接入了互聯(lián)網,寬帶達500M,實現(xiàn)校園無線網絡全覆蓋。信息化、智能化的教學環(huán)境為視頻課例研究的實踐創(chuàng)造了可能性。從對我校安裝智慧課堂和希沃一體機教學設備班級的語文教師的問卷調查結果來看,中青年教師對這些設備使用比較熟練,能夠利用設備中的功能優(yōu)化教學,并且已經有多個不同年級的語文教師采用過視頻課例的方式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二、聚焦課例反思問題
教師進行反思是提高教學水平的必要手段,教學反思其實就是教師通過對其他教師課例研究的觀摩和談論分享,觀看自己的教學過程,認真聽取專家或者其他教師的寶貴意見,即時對自己的教學作出總結,在總結的同時提煉學生的問題,針對問題提出解決方法,進行實踐,然后不斷作出修改,這個過程其實就是一種教學反思的不斷循環(huán)過程。通過教學反思,教師能夠迅速地找出自己課程教學存在問題,集體性的教學分享能夠讓教師更容易敞開心扉進行教學分享,也能夠帶動課堂氛圍,集體教學水平也就能夠穩(wěn)步提高。
本次研究以太和縣第二小學一名五年級語文教師A教師的一堂寫作課為例。A教師課后自我反思談道:“從前我總是被當作一名教學生寫作的好教師,我從未想過會被當作反面教材。在課堂上,準備教學設計,教育學生應該如何寫作文,需要什么樣的開頭和結尾,又或者應該怎樣把作文內容變得更加優(yōu)美、豐滿。過多的肯定讓我逐漸產生了功利心,這也就導致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只知道如何讓學生寫好作文,但是卻忘了最重要的一點,學生希望寫什么樣的作文,他們又是否真正感情投入了。在技巧訓練這一方面,我鼓勵學生去積累好詞好句,卻好像過度強調了模板范文的重要性,變成了灌輸式教學。這樣很容易誤導學生寫作,一味關注分數高和寫作模板化,卻沒有真正能做到‘我手寫我心’,不能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p>
三、剖析課例共享智慧
教學能力的提升不可能是一位教師獨立自主的行動最終形成的。集體教學的分享和討論更加有利于教師發(fā)現(xiàn)自己存在的問題。集體教學也更加有效地幫助教師真正面對自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如果說,教師之間能夠相互鼓勵、相互啟發(fā)、相互分享、不斷反思,那么任何教師都能從中得到非常大的益處。教學能力的穩(wěn)步提高離不開教師之間的團結力量,如果一個教師很強,可是萬一他性格孤僻,無法融入教師集體,那么,無論是誰,都不可能有教學能力上的提升。教師之間相互配合,相互關照,這既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關鍵之一,也是教師促進案例研究順利進行的有利條件?;诖耍倚PW教師視頻課例教師組以A老師的寫作課為案例,開展了“同伴互助”研究。教師組成員聚集在一起,共同觀看課程和回放視頻,并對其教學內容與表現(xiàn)進行研討與分析。針對A老師的自我反思的結論,其他組員有針對性、理論性地進行剖析和解答。
B老師談道:“在教授語文的過程中,技術問題是教師不得不面對的問題,甚至會因為技術問題從而苦惱非常,因此教師經常走進這樣一個誤區(qū),教師過于急迫地希望通過一些技術展示教學內容。教授語文不是為了培養(yǎng)會拼寫、會背誦、會寫作文的學生,更多的是應該培養(yǎng)創(chuàng)造者,創(chuàng)造文學、創(chuàng)造世間美好。語文教育原本就是一個綜合性的教育學科,教師不能只把聽說讀寫從語文中分離開來,不論是作文還是其他,都是語文教學的關鍵,學校需要的是語文創(chuàng)造者,而不是語文復制者。教師都把學生當成了復制粘貼者,而不是創(chuàng)造者?!盋老師補充觀點:“去情境化就是拋開真實生活,讓學生單純地進行朗讀背誦,聽寫寫作,這樣的學習缺少靈魂,教師也不可能教育出真正的語文學習者?!盇老師所反思的這一問題,也是困擾筆者很久的一個教學問題。通過多年的語文教育,語文教師都形成了一個固定的教學模式,糾結于寫作標準的施行,這仿佛是一個不成文的規(guī)矩,作文的書寫,基本就是字體優(yōu)美、端正,題目新穎突出,語文教師不斷要求學生寫好作文開頭和結尾,避免龍頭蛇尾或者雞頭鳳尾的情況出現(xiàn),告訴學生在作文內容中應該運用大量的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段。其實這些都應該出自學生真正的內心想象,可事實是教師恰恰忽略了這個問題。仿佛早已有了作文框架,其實這是在一步步禁錮學生的思想,如果沒有真實的生活經歷,學生對生活沒有真正的感悟,又怎么寫得出優(yōu)美的作文呢?難道用既成的教學標準去衡量就能知道學生寫的就是好作文了嗎?其實并不盡然,這與教學目標正好背道而馳,這也并不是語文教師希望的結果。
四、再造課例促進發(fā)展
結合視頻課例研究小組的探討結果,讓另一名同年級語文教師進行二次上課,該任課教師首先給學生播放了一段以“親情”為主題的短視頻,將同學們帶入了寫作課的情境當中,并引出了寫作主題,教師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在組內,學生需要相互幫助,共同完成課堂任務,然后閱讀好書,在閱讀過程中要有隨手做筆記的習慣,把自己喜歡的或者有所感悟記錄下來和組員們一起分享,這樣不斷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同時能拉近同學關系,促進共同進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希望學生能夠從生活中汲取靈感,比如讓學生寫自己的父母,包括性格和外貌。有學生寫道:“我的爸爸是一個看起來非常嚴肅的人,他總是抿著嘴巴,一雙眼睛眨也不眨地看著你,特別是在我做錯事的時候,看起來可嚇人了。但是我一點兒也不怕他,因為他從來不打罵我,只是嘆一口氣,把我拉到凳子上講那些大道理,他也總是彎著眉毛,每次給我講笑話我笑得喘不過氣時,他那洪亮的笑聲就從胸口滿出來了。”這是學生對自己父母的描寫,通過這樣的觀察,學生能夠從中發(fā)現(xiàn)驚喜,找到語文學習的魅力,也能讓學生寫作能力迅速提高。
在任課教師的二次寫作課中,教師更加關注學生的寫作技巧和實踐能力,讓學生體會到寫作的獨特魅力,讓學生喜歡寫作,他們的寫作會變得更加有靈魂。此外,融入多媒體教學手段,比如進行抽簽答題,調動學生積極性,或者觀看一小段教學視頻,讓學生進行短暫放松,在玩中學、學中玩,培養(yǎng)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提高教師的專業(yè)素質。
促進教師學習和教師專業(yè)能力發(fā)展。教學課例具有非常大的作用,首先,他能夠讓教師發(fā)現(xiàn)自己存在的問題。俗話說,重要的不是承認錯誤而是改正錯誤,通過案例研究,教師也能在與其他教師交流中發(fā)現(xiàn)問題,促進教學反思,提高教學水平。其次,它也能夠幫助教師拓寬知識面,增加教學素材,不僅能夠觀看自己的,同時能觀摩其他專家的,課例研究涵蓋多個課程,雖然教師最終目的是學習教學方法,但是通過無意識的學習,教師同樣能學習到更加多樣的知識。大量的研究案例為教師遠程學習教學手段提供了可能,教師也能夠在學習中明白課例研究的重要意義,不斷的學習可以促進教師反思能力的提高,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和水平,課例研究的大量產出不僅是教學的必然手段也是必然趨勢。視頻課例研究的過程需要多人,集體的力量是不可忽視的,所謂眾人拾柴火焰高,如果缺少集體的力量,課例研究是不可能順利展開的,它對促進教師專業(yè)的發(fā)展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五、結語
在課程改革目標的推動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對教師教學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智慧課堂是時代的要求。當前教育水平下,課例研究是對教師自身能力的提高,也是對學生的負責。教學實踐也證明了視頻課例研究能夠通過集體協(xié)作達到更高的教學水平,有效促進了教師教育水平提高。同時,現(xiàn)代技術的掌握是教師必備技能,年齡不能成為教師拒絕進步的借口,現(xiàn)代媒體技術也代表著下一代學生對教學工具的熟練,教師應當充當引路者,為學生發(fā)展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王薔.課例研究——根植于課堂的外語教師專業(yè)發(fā)展途徑[J].中國外語,2020(6).
[2]王紅艷.日本的課例研究經驗——基于WALS2019年年會報告論文的NVIVO分析[J].教育學術月刊 ,2020(11).
[3]申繼亮,劉加霞.論教師的教學反思[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04(3).
[4]朱斌誼.論課例研究對初任英語教師學科教學知識運用的促進作用[J].智庫時代,2019(12).
[5]朱寧波,張萍.教師同伴互助的校本教研模式探析[J].教育科學,2007(6).
附? 注
安徽省教育信息技術研究課題“智慧教學能力生產:基于課堂視頻反思的視角”(課題編號:AH2019217)。
作者簡介:王晗秋,女,1976年生,安徽阜陽人,本科,高級教師,太和縣首屆學科帶頭人、阜陽市骨干教師,研究方向為課堂視頻與智慧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