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有關高校思政課改革的頂層設計,從體制、機制、保障等方面為思政課建設營造了良好的氛圍。但在具體落實層面,思政課改革的力度、深度、效度仍有不足,一些舉措尚未完全落地,思政課的教學質量與改革創(chuàng)新的目標還有一定差距。文章主要分析高校思政課改革面臨的現(xiàn)實困境,探究其中的問題原因,從而有針對性提出具體策略。
關鍵詞:思政課;改革;實踐困境;實踐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 文件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4437(2021)04-0044-04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了《關于新時代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鮮明指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睆娬{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為治黨治國的重要方式、深入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基層思想政治工作質量和水平、推動新時代思想
發(fā)展、構建共同推進思想政治工作的大格局”。思政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軍、主渠道、主陣地,在推動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方面發(fā)揮了關鍵作用。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發(fā)表的重要講話,以鮮明的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實踐導向,深刻闡述了辦
好思政課的重大意義,系統(tǒng)強調了辦好思政課的頂層設計,是深化思政課改革實踐的行動指南,是推動思政課守正創(chuàng)新的根本遵循,是評價思政課育人效果的科學依據(jù)。近年來,全國高教戰(zhàn)線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思政課建設的重要論述精神,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方位謀劃思政課改革,出實招加強思政課建設,推動實現(xiàn)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但對標上級最新精神和要求,從實踐層面來看,高校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力度、深度和效度仍顯得不夠,一些制約思政課建設的突出問題需引起重視和關注。
一、制約思政課改革的實踐困境
(一)力度層面
1.思政課改革的內生動力還不夠足。近年來,一系列深化思政課改革、鼓勵思政課創(chuàng)新的政策文件先后印發(fā),有關加強思政課建設、保障思政課教學質量的激勵措施陸續(xù)出臺,但在具體落實層面還存在不均衡不深入現(xiàn)象,少數(shù)高校思想認識不到位、推進改革站位不夠高,存在滯后性問題、選擇性傾向以及“等一等、看一看”的觀望心理和畏難心態(tài),特別是關于思政課教學效果考核、保障激勵機制等方面的制度落實不夠深、成效不夠顯。受限于教育評價改革相關政策尚未全面落地,個別教師甚至認為思政課教學改革“改不改都一樣、改的好不好區(qū)別不大”,從而導致改革的積極性不高,推進改革內生動力不足。
2.聯(lián)動辦好思政課的系統(tǒng)合力還不夠強。從頂層設計來看,關于高校思政課建設的規(guī)劃引領、政策引導、隊伍保障等方面工作還需系統(tǒng)謀劃和聯(lián)動推進,對思政課齊抓共管、協(xié)同配合的工作格局還需進一步健全和堅持。從體制機制來看,二級院系及相關部門發(fā)揮協(xié)同效應,整合思政資源,形成共抓思政課、共建“大思政課”格局的合力不強,思政課建設的“組合拳”還需精準發(fā)力、持續(xù)有力。從教學管理來看,少數(shù)高校仍然沿襲思政課單純是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學工作的狹隘思想,仍然奉行思政課改革只是教學層面改革的錯誤觀念,而沒有從整體和宏觀的角度去設計和推進。從系統(tǒng)集成來看,推進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同向同行,統(tǒng)籌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健全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育人體系等方面的舉措不夠實。
(二)深度層面
1.思政課師資隊伍建設的量質還不夠高。近些年,在諸如編制周轉池、專項津貼、職稱指標單列等政策紅利的積極推動下,高校思政課師資隊伍建設取得了長足發(fā)展。但囿于歷史因素及體制機制束縛,從量上來看,思政課教師的供給與需求之間還存在著一定的“供給差”,尤其是最近兩年高職、專升本、研究生擴招等原因,對照1:350師生比的比例核定思政課教師崗位等剛性要求,部分高校思政課教師的有效增量仍受制約,師資選配還有差距。從質上來看,為落實足額配齊思政課教師的明確要求,一些高校在操作層面,對思政課教師準入機制執(zhí)行不夠嚴格、退出機制落實不夠到位,少數(shù)高校強“引”弱“育”,重學歷輕能力的現(xiàn)象仍不同程度存在著,直接導致思政課教師隊伍齊而不強、足而不優(yōu)。
2.思政課教學質量的評價方式還不夠活。提升質量是課程教學的目標,而評價過程實質上是一個確定課程與教學計劃實際達到教育目標的程度的過程。當前關于思政課教學質量的評價,雖逐漸多樣化,但對標《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等文件的要求,思政課教學質量內部保障體系還沒有有效健全,對思政課教學的評價依然是局限在分數(shù)和成績,而缺乏對思政課育人效果評價的綜合性系統(tǒng)性設計,重結果性評價輕過程性評價、重及時性評價輕長遠性評價等問題依然沒有有效解決,一些學校甚至陷入了將思政課考試由閉卷改為開卷、片面以學生評教成績?yōu)橹鱽砗饬空n程教學效果的簡單化評價方式。
(三)效度層面
思政課教學的育人效果還不夠顯。問卷調查顯示:“總體上看,思政課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普及過程中有一定的效果,但有效度和有效值并不高,總體上并沒有達到‘有效’的程度。”雖然近來年,在政策的支持以及改革的推動下,思政課教學效果有了一定的改觀,學生在思政課堂上逐步由“低頭”向“抬頭”轉變,但如何進而引導學生發(fā)自內心地“點頭”,是亟需思考的現(xiàn)實問題。從思政課教學的內容、組織、形式及方法等方面來看,“灌輸式”“填鴨式”教學仍占多數(shù),體驗式、項目化、研究型教學模式相對偏少,基于翻轉課堂的混合式教學改革運用不多,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理念貫徹不夠到位。從思政課教師的
業(yè)務素養(yǎng)及教學能力來看,立足“兩個大局”、心懷“國之大者”講好思政課的情懷還需塑造、思維還需培養(yǎng)、視野還需拓寬;一些思政課教師照本宣科多聯(lián)系實際少,不善融入新元素、不愿引入新內容,日復一日 “老生常談”,極易引起教學倦怠和思維定勢。此外,在高校中依然占多數(shù)的大班制授課,使得思政課教師無法考慮每位學生的個體差異,影響了課程的親和力、感染力和吸引力,導致學生的情感認同不高,這些問題不僅制約了思政課的教學實效,而且影響了思政課的育人功能。
二、深化思政課改革的實踐策略
2019年8月,中辦、國辦出臺了《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若干意見》,2020年12月,中宣部、教育部印發(fā)了《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實施方案》,都對高校思政課改革及體制機制創(chuàng)新進行了系統(tǒng)設計。對標精神和要求,在具體的實踐層面,統(tǒng)籌抓好思政課、合力辦好思政課、全面提升思政課質量和育人效果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用力。
(一)完善省級領導聯(lián)系高校及“聽評講”思政課等制度。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領導干部進校園提出了明確要求,特別是關于建立領導干部上講臺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方面出臺了相關制度性規(guī)定,如《關于領導干部上講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致力于實現(xiàn)規(guī)范化、常態(tài)化和長效化。落實地方黨委思政課建設主體責任,必須建立和完善領導干部深入教學一線聯(lián)系高校師生等制度。一是健全“三個一”機制,即:每位省級領導分別對口至少1所省屬高校,每學期至少1次聽取高校思政工作匯報,每學年至少1次深入聯(lián)系高校開展工作調研。二是完善帶頭“聽評講”思政課制度,即常態(tài)化實施省級領導深入高校聽評思政課制度,并結合主題教育、開學第一課、黨團日活動、師生思想座談會等,帶頭為師生做專題輔導報告,傳達最新精神,宣講形勢政策,通過“面對面”實現(xiàn)“心貼心”。
(二)強化齊抓共管思政課的統(tǒng)籌合力。思政課取得實效,必須統(tǒng)籌高校各層級資源,強化各思政要素整合聯(lián)動,在構建“大思政”工作體系中推動思政課內涵式發(fā)展。一是從體制層面,要著力優(yōu)化“黨委統(tǒng)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職能部門密
切配合、馬克思主義學院具體實施”的建設路徑,著力構建“學校建好思政課、馬克思主義學院管好思政課、教師講好思政課、學生學好思政課”的良好格局,著力健全全員、全程、全方位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推動思政課教學從“獨奏”向“合奏”轉變。二是從機制層面,要認真落實黨政定期研究思政課及保障思政課建設的一攬子措施,強化思政課教師集體備課研課磨課、教學效果評議等制度執(zhí)行,著力打通思政課教學的“中梗阻”。三是從實踐層面,要堅持“理論+實踐”并重,真正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將“兩張皮”擰成“一股繩”變?yōu)椤耙槐P棋”;推行“底色+特色”教學,統(tǒng)籌思政屬性與專業(yè)特性,促進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統(tǒng)籌“第一+第二”課堂,整合“校內+校外”資源,加強整體性設計,開展系統(tǒng)性開發(fā),將各類思政資源串點成線、擴點成面,構建形成完整的思政教學陣地和育人鏈條;推進“線下+線上”并進,實施“課下+課上”聯(lián)動,以“翻轉課堂”等教學改革為牽引,深化思政課教學方式變革,積極打造“思政金課”。
(三)推進高校思政課協(xié)同創(chuàng)新和資源共建共享。立足思政課在課程體系中的政治引領和價值引領作用,推動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及質量提升。一是錨定“高質量”,立足教育高質量發(fā)展,在諸如“長三角教管服一體化智慧思政平臺項目”等已有協(xié)作項目基礎上,強化思政資源和要素整合,組建更多更優(yōu)質更廣范圍的區(qū)域高?!八颊n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或“思政課建設特色聯(lián)盟”等,重點打造高校思政名師名課名庫,推動實現(xiàn)課程資源優(yōu)勢互補、實訓基地共建共享、網(wǎng)絡課程平臺互聯(lián)互通。二是圍繞“一體化”,按照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原則,構建“小學啟蒙—中學塑造—大學引導”的思政課教學邏輯體系,在此過程中,強化高校牽引和輻射作用,充分發(fā)揮思政學科、專業(yè)、人才、教研等方面的優(yōu)勢,主動開展與中小學結對、探索“手拉手”備課等,推動高校豐富優(yōu)質的思政資源下沉前移。三是突出“協(xié)同性”,加快構建常態(tài)化交流合作機制,推廣馬克思主義學院“1+1”共建模式,實行區(qū)域高校思政課跨校選課學分互認、教師互聘、課程互選,定期組織思政課教師集體備課、教學觀摩、研討交流等,聯(lián)合開展思政課學生學習成果展示活動、思政專業(yè)師范生教學技能大賽等,共同建設紅色資源共享長廊、文化資源共享基地
等。
(四)推動馬克思主義學院及思政學科專業(yè)高水平建設。貫徹新發(fā)展理念,深化部校、省校共建馬克思主義學院等舉措,推動“把思政課作為重點課程、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作為重點學科、把馬克思主義學院作為重點學院”的要求落地見效。一是對標中共中央辦公廳《關于加強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的意見》、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標準》等最新上位文件精神和要求,開展標準化建設驗收,分批對各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情況開展評估,并同步研制實施《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中長期規(guī)劃》《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行動計劃》等。二是對接全國高?!半p一流”“雙萬計劃”等標準要求,重點支持有條件的高校建設一流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一流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一流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并給予政策激勵和經費保障。三是加大師范院校思政專業(yè)建設力度,在招生計劃、服務特需項目建設等方面予以傾斜,為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提供人才支撐,保障城鄉(xiāng)中小學思政學科教師隊伍穩(wěn)定;全面推進思政教育師范專業(yè)認證工作,引導高校開展自我評估,力爭實現(xiàn)省級認證“全覆蓋”。
(五)全面提升思政課教育教學質量。通過推進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真正讓思政課由“大水漫灌”轉為“精準滴灌”,把“有意義”講得“有意思”,把“紙上談”變成“實踐行”,從“點名課”變?yōu)椤包c頭課”,將“網(wǎng)上課”變成“網(wǎng)紅課”。一是推動思政課質量變革。組織成立高校思政課教學指導委員會,健全思政課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常態(tài)化開展思政課教學質量監(jiān)測,發(fā)布高校《思政課教學質量年度報告》,堅決淘汰“水課”、積極打造“金課”。二是打造思政課品牌項目。深入落實“一省一策思政課”行動要求,繼續(xù)在省級層面打造一批思政工作特色項目,凝練出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思政課先進經驗和典型做法。三是深化思政課教材建設。扎實推進國家“馬工程”重點教材統(tǒng)一使用,并結合各地實際,組編地方校本教材,及時將疫情防控、脫貧攻堅、搶險救災等現(xiàn)實題材轉化為思政課教學資源。
(六)全面加強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辦好思政課,關鍵在教師。整體而言,對標新精神新要求,仍需下大力氣推進思政課教師隊伍提質增量,持續(xù)實現(xiàn)質優(yōu)量足、量質齊升的目標,從而滿足思政課教學需求。一是圍繞思政課的政治屬性要求,嚴把思政課教師政治關、師德關、業(yè)務關,嚴格落實“準入、教育、評價、退出”等系列制度,真正實現(xiàn)讓有理想的人講理想、有信仰的人講信仰、師德高尚的人講思政課,引導思政課教師“用堅定的信仰講好信仰的堅定”。二是將統(tǒng)籌加強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各地“十四五”教育事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同步研制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培養(yǎng)規(guī)劃等配套文件。三是堅持“引育并舉”原則,強化思政課教師“團隊+梯隊”培養(yǎng)路徑,推行“專職+兼職”,充分發(fā)揮思政課教師的關鍵作用,廣泛邀請時代楷模、行業(yè)模范、老戰(zhàn)士、科學家等作為思政課特聘教師。四是深化職稱制度改革,修訂《思想政治教育系列教師職務評審工作實施辦法》等指導性文件,健全符合思政課教師教學科研特點的職稱評聘標準,帶頭在思政專業(yè)教師職稱評審中破“五唯”。進一步破解黨建和思想政治專業(yè)人才發(fā)展體制障礙,保障充實思政課教師隊伍。
—————————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關于新時代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EB/OL].(2021-7-13)[2021- 9-12].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1/0713/c1001-32155692.html.
[2]徐建飛,王瑩.新時代高校思政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意涵、問題與路徑[J].廣西社會科學,2021(2):169-174.
[3]拉爾夫·泰勒.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M].施良方,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佘雙好.關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評價問題的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13):14-18.
[5]何磊.高校思政類選修課“翻轉課堂”的SWOT分析[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20(5):51-54.
[6]劉先春,佟玲.新時代大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一體化建設的若干思考[J].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21(3):109-115.
Research on Teaching Reform Strateg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Practical Dimensions
HE Lei
(Executive Office, Hefei Normal University, Hefei, Anhui, 230601, China)
Abstract: The top-level desig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reform in recent years has created a good atmospher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from the aspects of system, mechanism and guarantee. However, in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level, the strength, depth and validity of 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re still insufficient, some measures have not yet been fully implemented, and there is still a certain gap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between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the goal of reform and innovation.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concrete strategies by analyzing the realistic predicament of the reform and exploring the reasons of the problems.
Key words: 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urse;?reform;?practical?dilemma;?practical?strat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