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士東
摘? 要:中國古典詩詞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之精粹,歷久彌新,光芒萬丈,風采依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發(fā)揮好古典詩詞在高職院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對于促進作為擔當民族復興的高職生“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不無裨益。
關鍵詞:古典詩詞;高職院校;德育教育;愛國情懷
中圖分類號:G711?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1-9255(2021)04-0071-03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而古典詩詞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古典詩詞在傳承中創(chuàng)新,在創(chuàng)新中積淀,歷經(jīng)千百年的“大浪淘沙”,代代傳誦,滋潤著華夏兒女的心田,也孕育著中華兒女的道德情感、道德態(tài)度和道德責任。當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是擔當民族復興的新時代青年學生應有的道德自覺、自律和自為,應充分發(fā)揮好古典詩詞在高職院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一、古典詩詞的德育價值
“溫柔敦厚,詩教也”。[1]自古以來,中外的思想家都重視詩歌的教化功能。中國古典詩詞既具有永久魅力,又兼具時代風采。加強古詩詞教育可以讓高職生心靈得到凈化、素養(yǎng)得到提高、品德得到提升。
第一,認識價值。加強高職院校大學生古詩詞教育,可以其在領略古詩詞的語言、情感、意境之優(yōu)美的同時獲得大量歷史文化知識,包括對道德的認識。如在“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詩·小雅·大東》)中,“道”是道路的意思;在“民不道法,則不祥”(《管子·任法》)中,“道”是遵守的意思;在“道,直也”(《爾雅·釋詁》)中,“道”是正直的意思;在“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中,“道”是萬事萬物的本源;在“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易·說卦》)中,“道”是指事理或規(guī)律之義。而在“君子進德修業(yè)”(《易·乾》)中,“德”主要指個人品德;在“民生厚而德正”(《左傳·成公十六年》)中,“德”主要指行為操守;在“為政以德,譬如北辰”(《論語·為政》)中,“德”指仁愛、仁政等。這些知識可以幫助學生理解道德的內涵、本質和意義。勞動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社會關系是道德賴以產(chǎn)生的客觀條件,人的自我意識是道德產(chǎn)生的主觀條件。道德的產(chǎn)生、發(fā)展和變化歸根結底根源于社會經(jīng)濟關系,是反映社會經(jīng)濟關系的特殊意識形態(tài)。社會主義社會道德的核心是為人民服務和集體主義等,這些都可以加深高職院校大學生對“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的認識和理解。
第二,規(guī)范價值。加強對高職院校大學生古詩詞教育,可以讓其通過古典詩詞的倡導的經(jīng)過歷史檢驗的正確善惡觀的“潛移默化”,明了在社會或學校的公共領域、未來的職業(yè)領域和所在的家庭領域中哪些行為是善的、真的、美的,進而在 “社會化”的過程中糾正自己的錯誤觀念或行為,按社會公認的“善的、真的、美的”要求正確處理個人與自己、個人與他人以及個人與自然的關系,促進崇德向善。如“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杜秋娘《金縷女》)”“我生等明日,萬事成蹉跎(文嘉《明日歌》)”“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顏真卿《勸學》)”“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蘇軾《春宵》)”“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滿江紅》)”等朗朗上口、催人惜時奮進的詩句,有助于教育高職院校大學生在相對“漫長”的幾年學校生活中自覺合理地安排時間,約束自己的選擇或行為,專注于修德進業(yè),而不是沉迷于手機、電腦游戲,在無聊的事務中浪費時間。
第三,激勵價值。在人類思想史上有這樣一個事例,古代有一位思想家給他的弟子們授課,地點在郊外的曠野里,弟子們坐在草地上聽課。在上課快結束的時候,他問了一個問題即如何除去周圍長滿的雜草?弟子們給出不同的解答,如鏟、火燒、在草上撒石灰等。老師聽完后說道:“課就上到這里,你們用各自的方法除去一片雜草,沒有除掉的,一年后再來除草?!币荒旰笏麄兌紒砹耍贿^原來相聚的地方變成了一片長滿谷子的莊稼地,而不再是雜草叢生。在這位思想家去世后,弟子們在整理他的遺著時在書的最后補了一段:“要想除掉曠野里的雜草,方法只有一種,那就是在上面種上莊稼?!蓖?,“要想讓靈魂無紛擾,唯一的方法可以說是讓美德占據(jù)靈魂?!?[2]加強古詩詞教育,可以讓高職院校學生們在謳歌“真善美”的古典詩詞中學習、交流情境中受到激發(fā),讓“真善美”進駐心田,與“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產(chǎn)生共鳴,激勵高職院校大學生在科技日新月異、社會快速發(fā)展的時代靜下心來學真本領、做“真人”,成為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有意義的人。
二、古典詩詞的德育功能
中國古典詩詞既具有永久魅力,又具有時代風采,涵育著對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認同,生成出對民族、國家的責任感,從而具有自覺扎根中國大地奮斗的奉獻精神,可以幫助高職生形成睦鄰友好的交往品德,有助于促進高職生個人與他人的和諧之美的“生長”,有助于人與自然界的和諧之美的“生成”。
第一,涵育愛國情懷。愛國是一種社會個體對自己所生、生長的家園,對自己所在的國家千百年來形成的一種最深厚的情感。中華文明能延續(xù)幾千年而不中斷并在當代煥發(fā)出勃勃生機,這固然有古代中國周圍是大洋高山封閉或長江、黃河潤澤等地理因素,有在悠久歷史中形成的陸地文明特點的多民族、大一統(tǒng)的政治制度因素,更有天下大同、德配天下、仁者愛人的中華文化因素,但在這個歷史演進過程中,愛國主義更有著重要的作用,始終激勵著中華兒女建設美好家園。每當中國處于歷史危難的關鍵節(jié)點,“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的憂國憂民情懷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情懷都激勵著中華兒女團結一致、奮勇前進。在當代中國日益走進世界舞臺的中央之時,在“一帶一路”火熱建設的過程中,胸中有中國,扎根中國大地奮斗,中國好世界好。加強對高職院校大學生古詩詞教育,通過“夙夜在公(《詩經(jīng)》)”“國而忘家,公而忘私(賈誼《治安策》)”“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等涵育高職生對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認同,具有自覺扎根中國大地奮斗的奉獻精神,“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生成對民族、國家的歷史責任感。唐代聶夷中呼吁:“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燭,不照綺羅筵,只照逃亡屋”;鄭板橋的深刻警喻“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韋應物的自責“邑有流亡愧俸錢”,都表現(xiàn)了愛民的熱忱。
第二,培育友善品德。如果說“愛國情懷”處理的是人與社會、民族和國家之間的關系,那么“友善”處理的是人與自身、他人和自然界的關系,是“一種道德層面的倫理關系”。[3]人類社會從傳統(tǒng)社會發(fā)展到現(xiàn)代社會,在一定程度上從“熟人社會”變成“陌生人社會”。每個人的生活半徑不再像過去那樣一輩子待定一個固定的地方如自己的出生地。在現(xiàn)代社會,每個人學習、工作、生活的場所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頻繁變化,所遇之人、所交之人也隨時隨地變化。中國社會在“轉型”發(fā)展進程中,從傳統(tǒng)的農業(yè)社會向現(xiàn)代化社會發(fā)展中,不可避免地也出現(xiàn)了這種狀況。因此,調節(jié)人際交往、人際關系的友善品德顯得非常重要。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軻《孟子·梁惠王上》)”“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學而篇》”“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白居易《琵琶行》)”“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投我以桃,報之以李(詩經(jīng)·大雅·抑》)”“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張九齡《送韋城李少府》)”等經(jīng)典古詩文的學習,可以幫助高職生形成睦鄰友好的交往品德,“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在全球化、網(wǎng)絡化、智能化的社會大變革、大發(fā)展中關愛他人、友愛社會,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促進個體的成長、成才。
第三,共育美美與共。加強古詩詞教育可以促進高職生個人與他人的和諧之美的“生長”。中國古典詩詞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語言凝練優(yōu)美,內容積極向上,韻律朗朗上口,情感豐富多彩,具有豐富的思想意蘊。既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頑強精神,也有“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豪邁意志;既有“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的溫情脈脈,也有“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的綿綿惆悵;既有“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濃濃鄉(xiāng)愁,也有“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連連美景。在全球化進程中,我們所在的世界越來越成為“地球村”,人類“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4]在喧囂的繁華都市生活久了,走出去游山玩水,賞山邊朵朵菊花,“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浮現(xiàn)腦海,諸多事情豁然洞明。雖重返城市生活,但“悠然自在”之美更加深刻,城市生活也猶如“南山”。加強古詩詞教育有助于高職生獲得內心的寧靜和諧之美。
加強古詩詞教育可以促進高職生人與自然界的和諧之美的“生成”。縱觀人類發(fā)展史,人與自然的關系發(fā)生過幾次變化,從古代依附敬畏到近代索取征服的自然觀,再到現(xiàn)在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自然觀。近代大工業(yè)發(fā)展和如蒸汽機、電動機等大機器的利用,帶來了環(huán)境污染、生態(tài)破壞,使人類越來越意識到自然資源是有限的,自然的凈化能力也是有限的,無節(jié)制的開發(fā)利用自然資源會最終帶來自然界的“報復”?!叭粘鼋t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綠樹村邊和,青山郭外斜”“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等潤物細無聲地告訴我們,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有生命,有情感,人徜徉在山水之中,“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5],加強古詩詞教育可以促進高職生形成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和保護自然的意識,自覺參與到共建“美麗中國”的行動中來。
第四,哺育人生哲理。古典詩詞不僅有優(yōu)美的形式、豐富的感情和鮮明的意象,而且還有許多深刻的哲理,耐人尋味,意蘊無窮。詩詞通過意象表達哲理,給人以有益的啟示。蘇軾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詩描寫了廬山風景秀麗的特色:橫看成嶺,綿長盤亙、蒼翠如畫;側看成峰,陡立聳峙、峭壁直立。從不同距離、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看,姿態(tài)各異。最后揭示出深刻精湛的哲理:普天下的一切事物,如果受它的局限而陷其隅,那么就被局部現(xiàn)象所迷惑而看不到它的全部真相。另外,“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從宇宙人生引出深刻哲理思考。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青山能遮斷行人的望眼,卻阻擋不住江水滾滾東流。其意為:全國人民如火如荼的抗敵意志是那些屈辱求和、茍且偷安的人所不能阻擋的。這些哲理詩歌給人以許多啟迪。
三、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綿延數(shù)千年,有其獨特的價值體系。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已經(jīng)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今天,我們提倡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從中汲取豐富營養(yǎng),否則就不會有生命力和影響力。”[6]中國古典詩詞語言凝練、韻律優(yōu)美,情感豐富、意蘊綿長,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加強高職院校大學生古詩詞教育,讓學生們在領略古詩詞的語言、情感、意境之優(yōu)美的同時,也獲得大量的歷史文化知識包括對道德的認知,讓學生們得到古典詩詞所倡導的經(jīng)過歷史考驗的正確善惡觀的“潛移默化”,讓“真善美”進駐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心田,與“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產(chǎn)生共鳴,激勵他們在科技日新月異、社會快速發(fā)展的時代靜下心來學真本領、做“真人”,從而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
參考文獻:
[1]張一平.中國古代詩話風格論[M].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2006:149.
[2]王玉環(huán),張敦松、高元恒主編.思想政治與道德修養(yǎng)(下)[M].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287.
[3]竇靜怡,樊琦.論如何發(fā)揮古詩詞文化對當代大學生的德育功能[J].現(xiàn)代交際,2018(3):120-120.
[4]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8:28.
[5]楊春光.追夢前行中[M].北京:華文出版社,2018:38.
[6]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