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
摘要:漢字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傳統(tǒng)文化的遺產,是我們的寶藏。識字雖然是小學語文教學重點,但識字對學生未來的學習和生活有著深遠的影響,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也不可對識字教學掉以輕心。教師應明確識字教學目標,加強識字訓練,教給學生有效的識字方法,以逐步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和語文學習水平。
關鍵詞:識字教學;小學語文;策略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明確指出:“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也是貫穿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內容?!笨茖W文化知識的學習以及認知能力的提高必須以識字為基礎,只有高質量、高效率的識字教學才能促進語文教學科學性的發(fā)展。
一、小學識字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識字積極性不足
在小學,識字教學通常采用最常規(guī)的模式,即“教師講解—學生練習—聽寫”三個環(huán)節(jié)。小學生個性活潑,喜歡新奇事物,這樣陳舊的教學模式會使他們感覺識字是非常無聊的過程,進而缺乏識字的積極性。
(二)缺乏科學的識字方法
識字是有方法可循的,科學的識字方法能夠使識字事半功倍。但是在小學,由于教育資源相對薄弱,學生們缺乏科學的識字方法,存在死記硬背的情況。尤其是一些教師,為了使學生提高識字量,常常會布置“××字寫××行”或者“錯誤的字寫××行”這類機械而又重復的方法,雖然能夠加深學生對于該字的印象,但是卻使學生逐漸對識字失去了興趣。
(三)識字效率低且易混淆
在個別小學,教師片面追求識字量,導致學生雖然識字較多,但是對于高頻字把握不牢固,容易混淆,識字效率低下。比如,有的學生分不清“電”和“申”,有的學生分不清“體”和“休”,有的學生分不清“廷”和“延”,有的學生分不清“歷”和“厲”……在平時作業(yè)和考試時,教師會發(fā)現被學生搞混的字有很多。
二、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實施策略
(一)豐富識字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識字積極性
前文中提到,在小學的識字過程中,很少會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選擇趣味性的教學手段,必然會導致學生感覺到識字的枯燥,識字氛圍自然會在無形中變得非常壓抑,學生的識字效果顯然不會太理想。對此,在小學識字教學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教師應結合識字教學固有的教學特點,及時了解學生在識字過程的實際需要,帶動學生識字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1.識字比賽。例如:學生普遍存在爭強好勝的心理,教師完全可以通過識字量的評選活動,調動學生識字的熱情,以此促進識字教學能夠做到高質量地開展。在這一過程里,教師要打破常規(guī),可以根據學生識字情況向學生設置一些榮譽稱號,比如“識字青銅”“識字王者”等,只要學生識字量上升到某一個高度就會獲此殊榮,學生自然會為了贏得榮譽而努力奮斗,在無形中為其營造一個競爭的氛圍。另外,還需要注意的是,在學生識字量積累到一定程度的基礎上,可以為學生選擇一些“高階段”的讀物,通過認讀和領讀的形式,讓學生認識更多較為復雜但又使用較為頻繁的生字,確保學生識字的潛能不斷得到激發(fā),讓學生始終能夠獲得成就感,這樣識字教學的氛圍會始終趨于理想化,“教”與“學”的效果自是不言而喻。
2.識字游戲?;顫姾脛邮切W生的天性,他們通常都向往能將任何活動變?yōu)橛幸馑嫉挠螒颍棺约撼撩云渲?。對此,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識字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通過游戲的方式幫助學生始終保持識字的熱情,這樣既可以讓學生能夠深刻記憶所學的生字,還可以拓展學生的識字量。例如:在學生掌握一些較為簡單的漢字基礎上,教師可以制作一種可以將整個漢字以結構性來展示的道具,將漢字的某一個結構展示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回憶之前學的漢字里有哪些具有該結構,隨后再露出另一個結構,讓學生去猜想、去搶答,最后再將整個漢字呈現在學生面前,幫助學生掌握這個生字。這一過程不僅讓學生以飽滿的狀態(tài)夯實了基礎,同時還有助于學生更加深刻地意識到生字的構成,從而將識字的難度大大降低,提高學生識字的效率。這一過程顯然也為學生打造出了一個極為理想的識字氛圍,教師引導和學生學習的效果顯然能夠達到甚至遠遠超出預期目標。
(二)優(yōu)化識字方法,加深學生印象
漢字的學習只要掌握了方法,學習起來就會事半功倍。但是小學生年齡小,知識儲備不足,思維能力薄弱,所以對于識字方法的總結和應用還需要教師多加指導。具體來說,識字方法有偏旁識字法、聯想識字法、象形識字法等,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傳授給學生,使學生加深印象。
1.偏旁識字法。雖然一年級開始學生便接觸識字,但是低年級學生的識字量是偏低的,對于閱讀來說還有很大的阻礙。為了擴大學生的識字量,教師可以采用偏旁識字法,使學生通過偏旁學習更多的漢字。比如,提手旁(扌)表示與手有關系的動作,如:打、拍、提、拉等;三點水(氵)表示與水有關的字,如:江、河、海、溪等;草頭(艸)表示植物,如:花、草、菜、茶……教師可以在學習相關字詞的時候進行拓展,增加學生的識字量。
2.聯想識字法。漢字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有的漢字是同音異形字,如青、蜻、清;有的漢字是反義字,如高和矮、胖和瘦、大和小等;有的漢字偏旁相同,如踢、踏、跳、跌等,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地進行聯想,使學生增加識字量。教師還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為漢字組詞,從而擴大學生的識字量。
3.象形識字法。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形象思維占主導,因此象形識字法對于小學生來說非常適合。課本中的“山、石、田、土、井”這一類字是由古代的象形字演變而成,這些字與實物都有許多相似處,所以讓學生觀察實物或實物圖片后再識記更為容易。低年級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比抽象思維能力要強得多,所以識字教學與具體的事物和形象相結合,利于學生識記。如用手遮目“看”,用竹毛制成“筆”。通過這樣的描述,在學生頭腦中建立起直觀印象,達到了既認形又明意的效果。
(三)因材施教,根據學生學情提出差別性要求
以上提到小學生的識字量有著一定的差距,因此需要根據不同的學生的特點,提出不同的識字量要求。
1.對于識字量水平較低的學生,教師應該找到其識字量低的原因,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如,有的學生識字量低是因為對識字缺乏興趣,教師就可以從激發(fā)興趣入手,多為其布置一些有趣的識字任務,如———將今天所學的生字畫出來,等等。也有的學生識字量低是因為課后不復習,課內的漢字掌握不牢固。教師就可以以聽寫等形式來檢查學生的識字情況,并且對此加以輔導。對于這類學生,教師應該從最基礎的要求做起,要求其掌握一類字。
2.對于識字量水平一般的學生,教師可以為其提出一些要求,如:掌握一類字,會讀二類字等,使學生達到要求。
3.對于識字量水平較高的學生,教師可以要求其在課后增加閱讀量,因為識字水平高的學生在課外閱讀方面的阻礙相對較少,并且可以通過閱讀進一步加大識字量。
總之,在新課程標準的引領下,教師要明確識字目標,激發(fā)學生識字興趣,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識字習慣,促進小學生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陳云珍.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9.
[2]孔令艷.利用情境化課堂教學提升小學生識字能力[N].科學導報,2021-06-22(B03).
[3]黃靜娟.靈動多姿玩轉生字———小學語文課堂中識字教學策略[J].小學生(下旬刊),2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