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菊香
摘? ?要:學習情境是學習活動的起點,是將學科知識、方法與學科核心素養(yǎng)連接起來的紐帶。相較于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材,2019年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教材在諸多例題的編寫上介入了真實情境,情境素材多來自于學生熟悉的生活事例、體育項目及社會熱點,為物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在課堂教學中的培育提供了直觀、具體的素材資源。
關鍵詞:教材例題;真實情境;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育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3-6148(2021)1-0019-4
例題是教材內容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幫助學生理解學科知識、領會學科方法、發(fā)展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載體?!镀胀ǜ咧形锢碚n程標準(2017年版)》[1](以下簡稱新課標)在必修1的“教學提示”中強調:本模塊注重在機械運動情境下培養(yǎng)學生的運動與相互作用觀念和模型建構等物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本文基于新課標的修訂變化,以2019年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冊[2](以下簡稱新教材)中幾節(jié)內容的例題為例,與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材[3](以下簡稱原教材)對比,就其情境創(chuàng)設對培育學生物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作用作一闡述,旨在啟發(fā)教師領會教材編寫意圖,使例題承載的功能得到充分發(fā)揮。
1? ? 勻變速直線運動位移與時間的關系
與《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實驗)》[4](以下簡稱舊課標)相比,新課標對“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guī)律”的“內容要求”,由“了解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guī)律,體會實驗在發(fā)現自然規(guī)律中的作用”修訂為“理解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guī)律,能運用其解決實際問題”,不僅提高了要求,而且強調了“能運用其解決實際問題”。新教材在本節(jié)“速度與位移的關系”的例題編寫上較好地體現了此要求。原教材、新教材“速度與位移的關系”例題對比見表1。
動車是近幾年我國快速發(fā)展起來的現代化交通工具,是人們出行時的首選,多數學生有乘坐體驗。教材以動車進站為情境素材編寫例題,旨在把新課標對“勻變速直線運動規(guī)律”的“理解”及“運用”要求,融入到一個真實情境的具體任務中。在教學中,教師若啟發(fā)學生身臨其“境”,展開聯(lián)想,先在大腦中構建動車“勻減速”進站的圖景;再將動車抽象為質點,沿其前進方向畫出進站過程示意圖;然后從題中獲取關鍵物理量:動車前進3個里程碑始末的初速度v0、末速度vt及發(fā)生的位移s;找出適用的物理規(guī)律:v-v?=2as。即引導學生完成從“文字信息—物理情境—數學關系”的轉化及從“動車—質點”“動車進站—勻減速直線運動”的“對象—物理模型”“過程—物理模型”的轉化,就能順利解決題設問題。最后,再給學生強調:“估算法”是一種科學的近似計算,它不追求數據的精確,而強調方法的“有理”,既是一種常用的解題方法,也是一種重要的思維方法。從而使新課程理念所倡導的“方法教育顯性化”得到落實。
該例題與學生生活、社會熱點密切聯(lián)系,發(fā)揮了情境在知識轉化為素養(yǎng)過程中的紐帶作用。該類例題能夠使學生感受物理學與生活、社會息息相關,提升學習物理的內驅力,加深對“勻變速直線運動速度與位移的關系”的理解和“估算法”的領悟,促進運動觀念內化和科學思維發(fā)展;又能夠使學生養(yǎng)成將生活中的所見所聞與物理知識建立關聯(lián)的習慣,形成把實踐情境與頭腦中相關的物理觀念建立聯(lián)系的意識,提升應用所學的物理知識和方法解決現實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習得物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落實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2? ? 共點力的平衡
相較于舊課標,新課標對“共點力的平衡條件”的“內容要求”,由“知道共點力的平衡條件,能用力的合成與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問題”修訂為“能用共點力的平衡條件分析生產生活中的問題”。要求提高了,突出了能用其“分析生產生活中的問題”。原教材、新教材“共點力的平衡”例題對比見表2。
原教材例題求解中用到的“三角形結構懸掛模型”,教材已經為學生建構好了,學生經歷的只是在已有模型中應用力的合成與分解進行“求解”的過程,不利于建模能力和物理觀念的培養(yǎng)。新教材例題的內容則是蘊含意義的任務,即一個真實情境的問題解決——滑梯建造。
滑梯是絕大多數孩子童年生活中最愛玩的游戲之一。題目以“滑梯建造”創(chuàng)設真實任務情境,既能夠讓學生產生親切感,激發(fā)他們的探究興趣,又把將實物“滑梯”抽象為“斜面模型”(圖4)的機會留給了學生。體現了新課標“能用共點力的平衡條件分析生產生活中的問題”這一要求和編者“通過真實情境中的問題解決促進物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達成”的編寫意圖。
該例題的學習過程,是學生經歷“將實物對象抽象為物理模型、選擇相互作用的對象、分析相互作用的物理量、列出相互作用的關系方程”的過程。這是力學中分析物理問題最基本、最重要的思路,是對物理概念、物理規(guī)律的靈活應用和提煉、升華,是運動與相互作用觀的重要內容。在教學中,教師若能組織學生圍繞題中問題開展討論、交流,經歷“將滑梯抽象為斜面模型、以小孩為研究對象、分析小孩受力情況、利用共點力平衡條件得出F■=0時小孩能勻速下滑的斜面高度即為所求滑梯高度、列出x軸及y軸方向的關系式進行求解”的自主學習過程,就能有效加深學生對力學中分析問題的思路和方法的領悟及“共點力的平衡條件”的理解,從而內化運動與相互作用觀念,提高模型建構能力,發(fā)展科學思維水平,使教材的編寫意圖得到有效落實。
該例題也啟發(fā)我們,在教學設計和實施中,要努力創(chuàng)設與學生生活緊密關聯(lián)的真實問題情境,使其成為將學科知識、技能與學科核心素養(yǎng)連接起來的紐帶;要引導學生變“解題”為“解決問題”,在“學以致用”中體會物理知識的意義,增強對物理學的內在興趣,提高運用物理學的觀念和思維模式解決現實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要通過“任務驅動”促進深度學習的發(fā)生,讓教學過程成為學生將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過程,發(fā)揮物理課程對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獨特作用。
3? ? 牛頓運動定律的應用
相較于舊課標,新課標對“牛頓運動定律的應用”的“內容要求”,由“理解牛頓運動定律,能用牛頓運動定律解釋生活中的有關問題”修訂為“理解牛頓運動定律,能用牛頓運動定律解釋生產生活中的有關現象、解決有關問題”。突出了對“物理觀念”的兩個要素“形成觀念、解決問題”的要求。原教材、新教材“牛頓運動定律的應用”例題對比見表3。
同樣是“已知受力確定運動情況”的題目,原教材例題中的研究對象是抽象、模糊的“物體”,題目內容中只有枯燥的文字和數字,無鮮活、生動的情境。新教材例題中的研究對象是電視上常播放的體育比賽項目中直觀、具體的“冰壺”,題中問題則是結合冰壺比賽的真實情境來設計,從而使枯燥的物理知識因情境的介入而有了活力,更加易于學生接受、理解、吸收。
顯然,與原教材例題的“缺乏情境、設問簡單”相比,新教材例題圖片中運動員專注的眼神、生動的體態(tài),畫面感和代入感十足,能夠對學生的視覺造成沖擊,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而基于冰壺比賽情境設計的兩個遞進式問題,則能夠讓學生深入領會比賽中運動員通過用毛刷摩擦冰面“調節(jié)”冰壺的運動使其最終停在預期位置的本質,從而加深對牛頓第二定律的理解及運動和力的關系“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的感悟,促進運動與相互作用觀念的深化。體現了新課標對“牛頓運動定律的應用”的“理解”和“應用”要求,兼顧了“形成觀念、解決問題”,有助于學生物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和提升。
在該例題的問題設計上,若能再增加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冰壺比賽中為什么要三個人配合,一人朝著目標以合適的速度投出冰壺,另外兩人在恰當的位置開始用力快速摩擦冰面,調節(jié)冰壺的運動,使冰壺最終停在預定目標位置?”讓學生思考、討論,對前兩問的計算數據進行對比、分析,還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證據意識;養(yǎng)成對所解題目的過程和結果進行分析論證及解釋、交流的良好習慣,認識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從而促進學生科學思維及科學探究素養(yǎng)的發(fā)展,提升質疑創(chuàng)新能力,形成與他人合作的意識,使題目潛在的育人功能得到充分發(fā)揮。
4? ? 結? 語
新教材在例題編寫上注重體現時代特征和學生的生活體驗,旨在引導學生關心身邊的物理問題,關注科學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增強對物理學的熱愛之情,提升社會責任感;注重“學以致用”,旨在讓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的物理概念、物理規(guī)律及思維模式分析解決真實世界中的現實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模型建構、推理論證、實踐創(chuàng)新等關鍵能力;注重真實情境的創(chuàng)設,旨在引導教師把生產生活、體育項目、現代科技、社會熱點中有實踐情境的教學內容引進物理課堂,培養(yǎng)學生實踐的意識和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把物理學科教學真正升華為具有學科特色、體現學科本質魅力的學科教育,發(fā)揮物理課程的育人功能。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彭前程,黃恕伯.普通高中教科書物理必修第一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3]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物理課程教材研究開發(fā)中心.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理1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朱陽智,宋懷彬.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高中物理習題創(chuàng)設探究[J].物理教學探討,2019,37(8):16-18.
(欄目編輯? ? 劉? ?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