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軍
群文閱讀是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一個重要的教學改革理念,它以“類文”為教學單元。這些“類文”,在內容、主題、章法或者文體上有某些相似性或者相關性。在群文閱讀中,教師要起引領作用,以問題為導向,掌控閱讀節(jié)奏和思考方向,以便順利完成單元學習任務。
統(tǒng)編教材必修(下)第八單元選取了兩組四篇古代思辨性文章。第一組文章,包括魏征的《諫太宗十思疏》和王安石的《答司馬諫議書》。第二組文章,包括杜牧的《阿房宮賦》和蘇洵的《六國論》。本單元教學,圍繞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以“責任與擔當”為人文主題,設計了“傾聽理性的聲音”這一核心任務。
我們可以把本單元學習任務概括為三項:
1.通讀文章內容,感受作者情懷,體現“責任與擔當”這一人文主題。
2.概括作者觀點,思考寫作目的,落實“傾聽理性的聲音”這一核心任務。
3.分析論證方法,總結文章特色,形成“思辨性閱讀與表達”這一基本能力。
這三項基本任務,由內容到觀點再到方法,由淺入深,層層推進,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運用問題引領的方法,通過“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這樣一個設計思路來逐項完成學習任務。
一、是什么:關于文章的內容
“是什么”可以理解為文章寫了什么。我們可以設置三個小問題:
1.說說文章的作者和所處的時代。
四篇文章,兩篇唐文,兩篇宋文。魏征是初唐有名的諫官,杜牧是晚唐著名的詩人;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改革家,蘇洵幾乎是同時期有名的文人。了解作家和時代,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有助于完成后面兩項學習任務。
2.簡單概括文章的內容。
這是完成學習任務一的關鍵步驟,必須建立在學生對文章反復誦讀的基礎上,并對文言現象有一個扎實的掌握。學生在概括文章內容的時候可繁可簡,不必強求一致。示例如下:
諫太宗以十“思”,謀所以守成。
答司馬以四“不”,謀所以強國。
賦阿房之奢華,原強秦何以驟亡。
論賂秦而力虧,原六國何以卒滅。
3.結合文章內容,談談作者的家國情懷。
《諫太宗十思疏》,以臣諫君,言辭懇切;《答司馬諫議書》,同僚辯難,當仁不讓;《阿房宮賦》,極言阿房奢靡,似一聲斷喝,促人猛醒;《六國論》,痛惜六國破亡,如一道電光,令人深思。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他們知道自己的責任,勇于擔當,成為時代的脊梁。同時他們也超越了時代,成了我們學習的榜樣。
二、為什么:關于作者的觀點和寫作目的
“為什么”可以理解為作者為什么寫這篇文章。思考這個問題,需要有豐富的時代背景作為基礎。可以讓學生運用多媒體來自己查找,也可由教師適當補充。
《諫太宗十思疏》需要補充《資治通鑒》中唐太宗與魏征、房玄齡的一段對話:
上問侍臣:“創(chuàng)業(yè)與守成孰難?”房玄齡曰:“草昧之初,與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創(chuàng)業(yè)難矣!”魏徵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艱難,失之于安逸,守成難矣!”上曰:“玄齡與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創(chuàng)業(yè)之難,征與吾共安天下,??烛溕萆诟毁F,禍亂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難,然創(chuàng)業(yè)之難,既已往矣;守成之難。方當與諸公慎之。”玄齡等拜曰:“陛下及此言,四海之福也?!?/p>
然后結合教參上唐“統(tǒng)一天下,百業(yè)興旺。作為君主的唐太宗開始流露出驕奢忘本的苗頭”這個背景,引導學生思考。
《答司馬諫議書》要結合北宋時期積貧積弱的社會現實,以及宋神宗支持王安石變法、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反對變法等背景,突出王安石推行變法的堅定決心。
《阿房宮賦》寫于唐王朝日漸衰弱之際,統(tǒng)治者“大起宮室,廣聲色。”
《六國論》寫于北宋承平之時,但每年要向遼和西夏繳納“歲幣”,使得強益強,弱益弱,國家積重難返,升平背后有隱憂。
了解了以上背景之后,教師可以拋出第二個問題:作者表達了怎樣的觀點。寫作目的是什么。
可以用表格(見文后附表)的方式,引導學生完成學習任務二:傾聽理性的聲音。
所謂“傾聽”,就是閱讀與鑒賞。所謂“理性的聲音”,就是作者闡述的道理。通過這一學習任務,一方面,學生可以把握文章主要觀點,結合背景,加深對文章寫作的目的性和針對性的理解。另一方面,這些振聾發(fā)聵的觀點,以及作者簡潔精深的論證語言,像一道道理性的光輝,照進學生的心田,讓學生在理性思考方面有所發(fā)現和提升。
三、怎么樣:關于文章的寫作特色
“怎么樣”可以理解為文章運用了哪些寫作手法。具體到本單元四篇文章,可以設置如下問題:
1.《諫太宗十思疏》和《阿房宮賦》在語言上的異同。
2.《答司馬諫議書》和《六國論》在論證方法上的異同。
3.《阿房宮賦》和《六國論》在表現手法上的相同之處。
針對第一個問題,可以明確如下內容:相同之處是兩篇文章都受駢文影響,運用了大量排比句、對偶句,駢散結合、句式整齊而又富于變化,音韻和諧、節(jié)奏鏗鏘。不同之處是前文是奏疏,后文是辭賦;前者長于說理議論而后者長于描摹抒情。
針對第二個問題,可以明確以下內容:相同之處是都運用了事實論證方法。不同之處是前者是書信體,后者是政論文。前者是一篇駁論文,以破為主,破立結合;后者是一般議論文,正反對比,總分總結構。
針對第三個問題,可以明確以下內容:兩篇文章都采用了借古諷今的手法。通過對歷史事件的分析,總結出國家興亡的規(guī)律,作為當朝統(tǒng)治者的借鑒。
通過這三個問題的探討,學生可以感受到思辨性文章獨特的藝術魅力。學習思辨語言,掌握論證方法,借鑒表現手法,對提升學生思辨能力、邏輯能力無疑是非常重要的。
以上僅就一個單元的群文閱讀提供了一個方法,那就是問題引領法。文章不同,學習任務不同,采用的教學方法也不同。無論采用什么方法,都以提高教學效率為最終目的。教師在群文閱讀教學中要不斷探索,認真總結,逐漸形成具有自我特色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附表:
作者單位:山東省濟鋼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