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修寰
(湖南交通職業(yè)技術學院,湖南長沙 410132)
哲學思想的產生與社會和所處的時代有著必然的聯(lián)系,很多哲學意識形態(tài)和當時社會的歷史文化背景以及政治環(huán)境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明朝末年間,中國社會正在經歷著多年未有的動蕩,皇帝和大臣執(zhí)政昏庸,局勢緊張不安。隨之帶來的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倒退,使得很多的農民破產,大部分的耕地都被一些地主侵占,社會變得越來越殘酷,人民群眾的生活變得越來越困難,明朝破滅崩潰的趨勢也變得越來越明顯。這個時候的哲學思想也經歷著較大的變革,程朱理學仍然處于哲學思想的主流地位,當朝者也利用程朱理學的思想來實現(xiàn)對于當時文人思想的約束與統(tǒng)治。為了充分改變當時社會的慘烈狀況,實現(xiàn)解放文人思想的現(xiàn)實目的,就必須出現(xiàn)一種新的哲學思想。以心即理為哲學內核的王陽明哲學體系就是在這樣的社會大環(huán)境之下誕生的,具有很高的哲學內涵和現(xiàn)實意義。王陽明將畢生心血都貢獻于心學的研究,并且將心學的有關哲學理論付諸社會實踐當中,心即理的思想也具有很高的社會啟蒙作用,對于當時社會的思想變革,發(fā)揮了很大的實踐作用,同時心即理的有關理論對于現(xiàn)代社會也有著很大的現(xiàn)實意義。
對于心這一個具體的哲學概念,在我國社會發(fā)展的不同時期,很多的哲學家都對心這個哲學概念給出了不同的解釋。例如,孟子就在早期給出了心的概念解釋,他認為心作為人體器官的一部分,是沒有主觀意念和思維意識的,只具有一定的生理作用,所謂“心之官則思”。然而從佛教的角度上來看又能夠得到不同的解釋,佛教學者普遍認為心就是道理領悟的慧根,具有廣泛的唯心主義色彩。
在王陽明的哲學體系和哲學思想中,無論是孟子的理論還是佛教角度下的闡釋,王陽明都不認為是正確的,即心既不是單純的生理器官,也不是道理感悟的慧根。首先,王陽明認為心指的是人的主觀能動性,同時還應該包含著人類自身認識事物的能力以及思維的能力。在這個層面上來講,心這個哲學概念就是純思維意識范疇的。此外,王陽明還認為心是人類身體的主宰和核心,心是人體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無法脫離人體而存在的,同時人的其他肉體部分是直接受到心控制的,心是人體的核心,其他人體部分脫離心也是無法進行活動的,也就是說心是人體進行物理和機械活動的核心與本源。在此之外,王陽明還認為心中包含著很多其他的要素,例如,人的良知也是屬于心的范疇,是人類思想意識中沒有私欲、沒有被社會所污染的一部分。從這個角度上來看,王陽明認為心就是人的道德,同時也是良知。王陽明認為道德存在于人的心中,同時在人心之外是沒有外物的。從王陽明對于心的前兩個觀點來看,王陽明對于心的闡釋相對于程朱理學而言并沒有太大的差異。但是從第三個角度上看的話,朱熹認為氣是萬物活動的本原,王陽明則認為心是本原,心可以產生萬物,因此心才是一切哲學思想的開端,同時也是自然界生物活動的根本。從王陽明的觀點來看,心即理這種哲學理念也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所必須遵循的法則。從自然界的層面上來看,心即理的哲學理念中理指的是自然界客觀存在的規(guī)律,但是從人類社會的角度來看,王陽明將社會的等級制度以及當時社會的三綱五常看作是理。因此在人類社會的視角下,理就是等級制度的具體表述。
心和理這兩個哲學概念在程朱理學當中是具有很大的差異性的,同時這兩個哲學概念還存在著一定的割裂性。在王陽明心即理的哲學思想中,他采用心即理這種基本觀點,將心和理這兩個哲學概念高度融合在了一起。王陽明認為心是理的前提,也是理的基礎,心和理之間存在著緊密的內在聯(lián)系,他用心即理這個哲學思想,清楚的剖析了心和理這兩個哲學概念之間的關系。如果從心和理的邏輯關系上來講,心就是理是王陽明哲學思想的必要基礎,也是王陽明哲學理論體系當中最先討論的話題。在心即理的哲學思想基礎之上,王陽明進而發(fā)展出了致良知以及知行合一這兩個哲學觀點。從理的角度來講,心即理主要是說心是理的存在條件和存在基礎,心本質上就是理,心和理之間不存在割裂性。因此只有不斷地克己復禮,才能夠將人的心靈當中的私欲部分逐漸剔除,才能夠更好地迎接理的照耀,實現(xiàn)人的良知。所以說在王陽明哲學體系當中最核心的觀點便是心和理的一體性,心和理是兩個不可分割的哲學概念,這也是王陽明哲學思想與程朱理學最本質的區(qū)別。
在王陽明的哲學體系框架之下,除了心即理這一個基本的哲學思想之外,王陽明還提出了心外無物的觀點,這也是王陽明哲學體系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本質上來講,物質是外物,但同時也是心和理相互溝通的途徑與橋梁。王陽明思想中有著比較先進的哲學思維,他認為外物的存在不能夠因為人的主觀意識從而發(fā)生轉移,這個思想也是現(xiàn)代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重要理念和必要前提。
王陽明認為外物的存在雖然不以人的意志發(fā)生轉移,但是外物卻和人的內心有著緊密并且深刻的聯(lián)系,王陽明認為只有外物對人的內心發(fā)生了實際作用的時候,外物才是具有價值意義的,否則這些客觀外物的存在對于人和社會來講是沒有任何價值意義的。因此從王陽明的哲學觀點上來看,雖然外物不因為人的主觀意志發(fā)生轉移,但是外物的價值是需要人來賦予的,外物的存在價值也是通過人類活動來實現(xiàn)的。王陽明的哲學思想從本質上來講是將人類放在了主體地位上,用人的意志和意識來定義大自然。王陽明提出來的心即理和心外無物的基本觀點,本質上也是對孟子有關闡述的進一步延伸。王陽明雖然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唯心主義者,并且其哲學思想都以唯心主義有關思想作為前提,但是心即理以及心外無物這些哲學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和馬克思主義中的唯物主義辯證法有著契合之處。王陽明的哲學思想具有一定的超前性,是當時社會背景下的寶貴哲學財富,他的很多觀點對于當今社會來講還能夠發(fā)揮出巨大的作用。例如,他認為,如果想要充分地認識世間萬物運行的客觀規(guī)律,掌握良知的規(guī)律,就需要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去改造這些事物,這樣才能夠充分地理解到這些事物背后所蘊含的規(guī)律。所以說王陽明的心即理的哲學思想具有很高的哲學造詣,即使是處于我國社會發(fā)展的新時期,也能夠從中吸取一部分智慧,王陽明的哲學思想沒有因為時代的發(fā)展變得落后。
在王陽明的觀點下,人不能夠只通過儒家著作來認識世界,更不能實現(xiàn)改造世界的目的。人為了實現(xiàn)自我修養(yǎng)的全面提升,就需要對自身內心和良知建立起明確的認識,同時還需要按照知行合一的做事方法來踐行良知,這樣就能夠逐漸地認識到客觀世界的規(guī)律性,最終達到圣人的境界。王陽明的思想對于后續(xù)社會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明朝末期出現(xiàn)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現(xiàn)象,同時人的思想也發(fā)生了較大的轉變。李贄等人以心學理論為基礎創(chuàng)立了童心說,童心說的哲學思想為當時社會帶來了思想上的解放,同時還為文學的發(fā)展產生了很大的積極意義。在此之后,黃宗羲以及顧炎武的思想也對王陽明的哲學思想有著一定程度的借鑒,使其成了當時社會的先進思想。在此之外,很多的明末以及清朝的小說家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例如,創(chuàng)作《牡丹亭》的湯顯祖以及創(chuàng)作《紅樓夢》的曹雪芹,其作品當中體現(xiàn)出了人物的自主個性以及獨立意識,是傳統(tǒng)社會中所匱乏并且難得一見的。以下將針對心即理在學術層面、 道德規(guī)范層面以及政治層面的實際文化價值展開探討,實現(xiàn)對心即理哲學思想中現(xiàn)實意義的充分挖掘。
心即理的哲學思想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心即理的哲學思想主要是在陸九淵的心學思想上發(fā)展演變而成的,同時也是對程朱理學哲學思想的創(chuàng)新。從學術價值上來看,王陽明的心即理的哲學思想,實現(xiàn)了對于陸九淵心學思想的傳承,同時還針對陸九淵哲學思想的基礎提出了拓展性的哲學理論。陸九淵和朱熹生活在同一個時代,都身處于北宋時期。陸九淵在當時也意識到了程朱理學當中所存在的問題,他認為程朱理學中存在著很多不可調和的矛盾,在當時陸九淵和朱熹就針對心學等哲學概念進行過激烈的辯論。陸九淵認為心和理從本質上來講是相互聯(lián)系的一個整體,因此心和理不存在分割性。陸九淵的有關思想體現(xiàn)出了心即理的觀點,他認為社會的客觀規(guī)律以及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都是可以和良知相互融合的,并且客觀規(guī)律和良知之間是不能夠拆分的。陸九淵的基本觀點和王陽明的哲學思想具有很高的契合度,但是陸九淵的哲學思想僅僅體現(xiàn)了一部分心即理的思想,同時有關理論也具有很高的外在約束性,因此無法做出對于當時社會的深刻理解。陸九淵認為人的內心就是人的良知所在,并且良知是受到外界條件約束的。陸九淵的有關哲學理論在反映出心即理的基本觀點的同時,也受到了封建禮教等因素的局限。相比于陸九淵而言,王陽明針對心的哲學論述具有較高的完備性,否定了陸九淵心學理論中存在的諸多缺陷。王陽明認為人需要不斷地鍛煉自身的意志和良知,同時還需要在客觀的外在事物上進行磨煉,才能夠實現(xiàn)人的良知與外在事物的有效結合。因此只有遇到外界困難的時候,才能夠實現(xiàn)個人良知的修煉,才能夠實現(xiàn)個人的意志磨煉,王陽明其實是在陸九淵心學理論上增添了實踐論的特色,因此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同時也實現(xiàn)了一定的實踐價值,所以從整體上來看,可以說王陽明心學理論是對陸九淵哲學思想的一種超越。
從王陽明心即理的思想出發(fā),就能夠實現(xiàn)道德的有效規(guī)范。對于人的道德培養(yǎng)具有很高的實踐意義,王陽明的哲學思想體系當中明確的提及了對于道德和良知的重視。在王陽明所處的明代末期社會中,程朱理學是當時文人選拔時的重要參考依據,在當時的社會哲學思想中,占據著統(tǒng)治性的地位。程朱理學中最大的缺陷就是將心和理當成是兩個互相割裂的哲學概念,相當于是將理論與實踐拆分了,這就直接導致利用程朱理學來看問題的話,會導致心和理處于割裂的狀態(tài),也就是說人的良知無法有效地指導人的行為。王陽明認為,程朱理學中心與理這兩個概念的割裂存在著巨大的弊端,純粹性的良知和真實的良知還是有著很大的差距。因此王陽明認為,如果要解決心和理這兩個概念之間的割裂性問題,就需要將這兩個哲學概念進行深度的融合。這兩個概念本身是不可分割的,因此人們就需要將行動與社會規(guī)范統(tǒng)一在一起,同時把行為看作是自身良知的具體體現(xiàn),此外還必須實現(xiàn)個人良知層面的反省,將良知和行動這兩個概念融合。王陽明重點強調了社會實踐對于人的改造作用,以心即理作為哲學思想的基礎和前提,進一步的闡釋了致良知以及知行合一的有關概念。心即理這個哲學思想具有很高的實踐意義,指導著人們如何將社會的道德規(guī)范和自身的良知形成結合,同時還為實踐指明了道路。在當今社會發(fā)展的新時期,王陽明所提出的有關概念還能夠發(fā)揮出較大的實踐價值,能夠對人們的實踐,以及在道德規(guī)范層面給予一定的指導意義。
王陽明的心學理論是和當時的政治社會之間緊密聯(lián)系的,王陽明認為,如果想要治理社會,就首先需要關注人心。只有將人心和民意理順,才能夠實現(xiàn)天下的太平。通過王陽明心即理哲學思想所延伸出來的含義,對于我國新時期的發(fā)展具有很強的指導作用,同時還具有較高的實踐價值。王陽明的哲學觀點傳達了很多積極想法,從他的哲學觀點來看,如果想要將當今的社會維持在一個團結友善、 不斷發(fā)展的常態(tài)之下,就需要社會當中的大部分的成員保持自身的良知,因此政治工作的重點就應當放在培育社會成員的良知上面。只有人民群眾將良知和自身的行為以及社會實踐行動相結合,才能夠順利地實現(xiàn)社會的安定,才能實現(xiàn)良好和諧的社會氛圍。因此,如果政治層面上的政策法規(guī),只能夠在外在的形式及問題上實現(xiàn)對于社會的治理,而不是在人民群眾自身的良知上面做工作,那么大部分的政策法規(guī)都無法發(fā)揮出具體的效果,甚至還可能起到相反作用。王陽明的心即理哲學思想對于當代政治生活來說是一個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闡釋其哲學原理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提供精神動力,就需要充分理解心即理的有關思想內容,并且在實踐中發(fā)揮出其內在的哲學和文化價值。
王陽明的心即理哲學思想是其哲學體系的基礎,他在心即理的基本觀點上提出了致良知以及知行合一的思想,是對陸九淵思想的延續(xù),也是對程朱理學的創(chuàng)新。王陽明心即理的哲學思想在當代還具有很高的實踐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道德約束與政治方面,因此在當代社會發(fā)展中,也需要積極運用王陽明心即理的哲理,充分發(fā)揮王陽明哲學思想的現(xiàn)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