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靖杰
江南靈秀浸潤了驚艷時光的蘇州文化,從園林之美、昆曲之雅到工藝之巧,蘇州的古典文化和匠心之作讓人由衷贊嘆。其中傳承千年的蘇繡便凝聚了這里的溫婉清雅,以“精細雅潔”著稱,名滿天下,“繡”美千年。坐落在太湖邊的鎮(zhèn)湖被譽為“中國刺繡之鄉(xiāng)”,這里是蘇繡的主要發(fā)源地。千百年來,鎮(zhèn)湖刺繡以其獨特的刺繡特點而獨領風騷。
張雪便出生在鎮(zhèn)湖的一個蘇繡世家。
蘇州“刺繡之鄉(xiāng)”鎮(zhèn)湖,家家戶戶只要有女子必會拿起繡針,很多女孩子就在母親的繡架邊長大。于是在這里生男孩,似乎是一件不那么高興的事兒。
張雪是當?shù)貫閿?shù)不多的繡郎。由于刺繡技藝“傳女不傳男”是鎮(zhèn)湖人的老傳統(tǒng),張雪的母親薛金娣盼望著能生個女兒,所以給孩子取名叫“張雪”, 取的是夫婦二人姓氏的諧音。結果生了個男孩,雖然名字沒改,但最初并沒有打算讓兒子繼承自己的衣缽。
薛金娣是知名的蘇繡大師,作為薛氏刺繡第三代傳人,她的作品曾于法國盧浮宮、美國波士頓美術館等海外知名博物館和美術館展出。張雪說:“我母親是把刺繡當成她自己生命的一個人,她對刺繡的執(zhí)著和喜歡超乎常人,經(jīng)歷過這么多之后,她最喜歡的是中國國畫?!?/p>
母親飛針引線的身影是張雪的童年記憶,兒時的張雪,沒有系統(tǒng)地學習刺繡,那時的他,最多也就是幫薛金娣做做分線穿針的雜活兒。懂事又安靜的他,每天晚上做完作業(yè),就幫媽媽分線,一條彩色細線被分成16份、32份、64份,再把這些比頭發(fā)絲還細的絲線穿上針。 “小的時候我的母親或者奶奶會加班,我就坐在她們的棚架對面,聽她們講故事……”,張雪回憶道。童年的美好回憶,在他心中埋下了一顆蘇繡的種子。
張雪本來像大多數(shù)人一樣,一步一步邁入高考,大學選擇了熱門的國際經(jīng)濟貿(mào)易專業(yè),大四下學期,他拿到了英國利茲大學管理學的offer,后來又去了南京一家金融公司實習。如此看來,張雪的人生似乎和“刺繡”沒有任何關聯(lián)。然而在一次回鄉(xiāng)的時候,機緣巧合之下,他幫助母親完成了一筆此前母親反復修改客戶都不滿意的訂單。這件事啟發(fā)了張雪,他覺得年輕人可以為蘇繡注入新鮮血液,自己也能通過蘇繡實現(xiàn)人生價值,為傳承蘇繡做出貢獻。2011年大學畢業(yè),他做了個令人驚訝的決定,放棄所謂“大好前途”,回到母親的工作室,當起了繡郎。
“刺繡一般都被認為是女兒活,一個男生干這行,總會被人說有毛病?!睆堁┖芮宄?,這個舉動會受到身邊人怎樣的非議。就連他的母親也不理解他的想法。在人們的眼中,男人就該出去干一番大事業(yè),回家做刺繡,像什么樣子呢。不過在張雪的心里,并不在乎別人怎么想,他有自己的一套規(guī)劃。
張雪并不是一名傳統(tǒng)意義上的繡郎。同樣是做蘇繡,母親薛金娣的作品一般是買家上門定做,刺繡的主題大多是二次創(chuàng)作。而張雪的刺繡之路,則是另辟蹊徑,回歸生活。
為了給刺繡學習打基礎,張雪特意去杭州學習美術,從基礎的素描開始學,一點兒也沒有含糊。他的蘇繡風格獨樹一幟,不同于以往蘇繡的繁復富麗。他將詩詞中留白的手法巧妙地運用到蘇繡創(chuàng)作中,形成了極簡的蘇繡風格。張雪設計出來的作品,沒有繁復的花紋和顏色,現(xiàn)代感與傳統(tǒng)藝術交織,給人更多想象空間,深受年輕人追捧。
張雪喜愛文學,在大學唯一加入的社團就是文學社,他對古詩詞情有獨鐘,尤其喜歡王維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張雪表示:“當我讀王維的詩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就會有畫面感。這種畫面做成刺繡,我個人覺得是一種自然的轉變過程。”
張雪創(chuàng)作的《四季》、《江南風物——春柳》等作品,植根于傳統(tǒng)蘇繡,但更加簡約、現(xiàn)代,富有詩意。最初,張雪的母親及行內(nèi)一些前輩不太看好他的極簡風格作品,認為看起來過于簡單。然而,流暢的線條、極簡的表達、無盡的詩意,這樣的作品吸引了很多年輕人的目光,也更容易走進千家萬戶。正如張雪本人所說的“創(chuàng)新并不意味著摒棄傳統(tǒng),而是為了更好地讓蘇繡進入到人們的生活中”。
張雪創(chuàng)作的《星空》是一幅讓人驚嘆“原來蘇繡還可以這樣去創(chuàng)作”、具有轉折性的作品,也是他最具代表性的獲獎作品之一。據(jù)張雪介紹,這幅作品從構思到完成耗費了半年左右的時間,一般的蘇繡作品針法不會超過八種,而《星空》這幅作品運用的針法多達20多種。在張雪綿密的針腳下,勾勒了一個浩瀚廣闊的世界。不同的針法生動地描繪了不同星球在宇宙中的形態(tài),疏密有度的針法和形態(tài)各異的星球營造出宇宙無窮奧妙的動態(tài)感。
張雪還嘗試用不同的形式創(chuàng)新蘇繡,做出跨界融合的作品,蘇繡耳機、蘇繡耳環(huán)、蘇繡化妝鏡等,都廣受年輕人的喜愛。他甚至大膽地在紙上嘗試蘇繡,為蘇繡創(chuàng)作提供了新的視角和載體。
業(yè)余時間,張雪在蘇州博物館擔任蘇繡講解志愿者,有時飛往世界另一個角落傳播蘇繡文化,讓更多的人愛上蘇繡。張雪認為,通過像自己一樣的非遺文化傳承者的傳播,可以在蘇繡文化愛好者的心中埋下一顆種子,而他們又會將更多種子傳播給更多的人。每一個人的支持與鼓勵,尤其是年輕人對蘇繡的喜愛,讓張雪獲得了創(chuàng)作的滿足感和的幸福感,這也是他堅持做蘇繡的強大動力。
在張雪看來,快樂是什么?是用一針一線,繡出新生。
堅守工匠精神,不是一件易事。在蘇繡的路上,張雪始終覺得自己才剛剛邁出腳步。
“要么不做,要做,就一定要做到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