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祎萍 俞紅燕
[摘要]自主學習是一種新型的學習模式,與傳統(tǒng)的接受式學習對應。在自主學習中,學生是學習主體,通過閱讀、聽講、實踐等方式實現(xiàn)自我學習狀態(tài)的不斷改變,這種改變表現(xiàn)在技能、知識、方法、情感等多重領域。文章分析自主學習的提出背景、現(xiàn)狀、目標、實施路徑,并對其完善提出建議。
[關鍵詞]自主學習;學習理念;教學方法
一、自主學習的提出背景
20世紀以來,自主學習逐漸引起學科教育研究領域的重視。發(fā)達國家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自主學習的概念,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影響;二是教育對象和教育方法的轉變。就人本主義心理學而言,其強調的是人本身的情感需要。傳統(tǒng)的接受式教育不以學習者為研究對象,這種教學模式培養(yǎng)出來的學習者,對知識有較好的把握與理解,但對學習的態(tài)度是比較功利的。因此,許多教師開始著眼于學習者,探究如何實現(xiàn)教學的高效化,因此便開啟了以學習者為對象的研究教育。施教者與相關的研究人員借助心理學提出眾多學習理論,其研究內(nèi)容包括學生的年齡、個性、態(tài)度、學習潛能等。根據(jù)調研結果,學習者本人的學習能力、學習風格等方面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差異。因此,為了更好地平衡這種差異,我們選擇了自主學習。
二、自主學習的現(xiàn)狀
(一)學生的學習較為被動
課堂仍然以教師的教學為主,有意識地與教師進行互動的學生不多,能夠對教師提出問題進行主動思考的學生不多。部分學生疲于思考,選擇等待教師解答或者其他同學舉手解答,這不利于學生自身的學習。因為人是有惰性的,這種惰性會進一步影響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從而對其學習過程產(chǎn)生影響。
(二)學生與教師交流不夠
通過和部分教師交流筆者發(fā)現(xiàn),除了班級里學習能力比較強的學生外,許多學生不太愿意和教師溝通自己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或者自己的心得體會。其實,學生主動和教師溝通自己的學習狀態(tài),能夠讓教師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使其能對自己進行更有針對性的指導與幫助。教學相長是個互相的過程,一方面,教師能夠在這個過程中意識到學生身上存在的問題,不斷總結經(jīng)驗;另一方面,學生也能夠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
三、自主學習的目標
(一)增強學習的意愿
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增強其學習意愿,避免學生出現(xiàn)厭學等問題。要達到這個目標,學生要在學習中獲得成就感,而這種成就感一部分來自施教者的鼓勵與督促,另一部分來自學生本身通過學習所能夠感受到的愉快感與充實感。然而這部分成就感是有利有弊的,就利而言,其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弊而言,其容易讓學生產(chǎn)生一種錯覺,即學習并不困難,只要稍加認真與努力便能夠實現(xiàn)成績的提升,而這種錯覺會導致學生的努力變?yōu)殚g歇性,導致其在學習過程中意志力并不強,成績也并不穩(wěn)定。但是就根本性而言,學生主動學習的意愿依舊是十分重要的,這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
(二)習得學習的方法
一方面,施教者應該強化學法指導,使學生掌握正確高效的學習方法。隨著教育的不斷轉型,學習者應該逐步掌握多元化的學習技能與方法,改變盲目學習的狀況。另一方面,學生應該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如果學生本身不善于記憶但是理解力很強,那么就應該學會高效地做筆記,用筆記的方式記錄自己理解的重點內(nèi)容,爭取能夠通過這種方式強化自己的記憶,提升其記憶力;如果學生善于記憶但理解力并不強,那么他就應該花費盡可能少的時間在做筆記上,而是思考如何利用自己的記憶力來幫助自己進行更深入的理解。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同,如何有針對性地學習是學習者應該思考的問題,也是施教者應該引導的內(nèi)容。
(三)適應學習的路徑
學習者在學習中應該學會主動適應。如某個學科教師的教學模式可能不符合學生自身的學習特點等,這時需要改變的就是學生自己,其應主動思考合適的路徑來幫助自己適應教師的教學模式,而不是放棄某個學科的學習。
(四)提供多元化的服務
施教者有責任與義務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選擇,如豐富的圖書、報刊。在學習文化中,施教者應鼓勵學生追求與自己情況相適應的目標,鼓勵良性競爭。擁有競爭意識與核心競爭力是十分重要的,這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培養(yǎng)意志力與激流勇進的品質,還能夠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與自尊心。
四、自主學習的實施路徑
陶行知指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因此,教師最本質的工作并不是教給學生知識與內(nèi)容,而是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如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對學生人生知識與哲理的傳授。在引導學生更好地進行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教師主要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展開指導。
一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生自主性與積極性的直接表現(xiàn),不僅能夠讓學生保持規(guī)律的思考,還能夠幫助學生產(chǎn)生學習需要。這種良好的學習習慣表現(xiàn)在課堂外與課堂內(nèi)的雙面保持,因此,學生需要養(yǎng)成預習、聽講、思考、獨立完成作業(yè)的習慣,而教師應在這方面起到督促作用。
二是豐富課堂教學的內(nèi)容。自主學習的關鍵在于教學信息的豐富,教師通過豐富的教學內(nèi)容可以增加課堂學習的密度,給予學生最有效的知識信息。學生應該在教師的指導下實現(xiàn)知識的獲取與轉換,充分利用每節(jié)課的課堂時間掌握學習規(guī)律。
五、自主學習的完善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自主學習的重要性不斷被強調。首先,就教育而言,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我們逐步意識到線上教育模式的便利性與高效性。而線上教育也是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一種考驗。施教者與學習者通過屏幕進行交流與互動,這種聯(lián)系必然是弱于面對面的,但這并不意味著會降低學生的學習效率。學生應該主動適應這種模式,實現(xiàn)高效學習。其次,就當代發(fā)展而言,大學生的學習是一個很好的實例。大學學習的自由性是非常強的,如果不能保持自主學習的能力,那么收獲可以說是微乎其微的。而自主學習的能力是要從小培養(yǎng)的。對于低年齡的學習者而言,因為尚未形成比較穩(wěn)定的學習習慣,如果在此基礎上修正,能夠構成比較穩(wěn)定的狀態(tài),那么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其實是比較容易的。
同時,自主學習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完善:首先,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教師有責任為學生營造相應的探究學習環(huán)境,包括探究學習、主動學習,需要突破固定的教學模式,爭取以優(yōu)質的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課外的鼓勵是十分重要的,教師可以在課外開展講座,幫助學生意識到自己的學習問題。其次,創(chuàng)新評價格局。對于教學成果的評估應該是多元化的,而學生的成績只是一個方面,其更為重要的是學生對于學習態(tài)度的把握、學習方法的掌握及學習技能的鉆研。尤其是數(shù)學這樣的應用性學科,教師更應該保持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時,不僅要考慮學生對基本知識的掌握程度,也要考慮核心素養(yǎng)的構建,爭取幫助學生進一步提升學習效率,并進一步改革評價內(nèi)容與方法。
傳統(tǒng)教學正在向自主學習轉型,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并不是要摒棄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而是要在此基礎上盡可能地融入自主學習的理念,幫助學生進一步提升學習效率,落實核心素養(yǎng)。
3398501186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