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煌
[摘要]合唱是最受歡迎的音樂活動之一。在小學音樂教學活動中,教師應采取富有創(chuàng)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能夠受到高雅、有意義、有趣味的合唱訓練與熏陶,以提高他們的合唱能力及參與音樂活動的興趣。這樣,不但能有效地促進合唱活動的普遍發(fā)展,而且能為整體合唱教育水平打下穩(wěn)固的基礎,進而達到學習、生活與音樂結合的真、善、美境界。
[關鍵詞]合唱;創(chuàng)意;小學
小學合唱社團教學是個充滿創(chuàng)意、樂趣與挑戰(zhàn)的活動,但受限于教師在合唱教學中指導方法與認知水平方面的不足,有成效的合唱教學無法開展。另外,學校為了參加合唱比賽臨時挑選合唱隊員,在短期內,僅以比賽曲目來進行訓練與學習,合唱訓練生搬硬套,教師教學方式單一,課堂教學無創(chuàng)意,學生學習無興趣,這些都容易帶給合唱教師和合唱隊員繁重的壓力與負擔。比賽結束后,合唱成員繼續(xù)毫無趣味的合唱訓練,沒有達到提高合唱社團整體合唱水平的效果,學生沒有真正融入合唱藝術世界中并感受合唱的魅力。本文結合合唱社團訓練的實踐經驗,提出小學合唱教學的創(chuàng)新策略,激發(fā)學生對合唱的興趣,提高他們的合唱水平。
一、內容創(chuàng)意,建立良好的合唱意識
合唱指導教師應充分熟悉每一首合唱曲目的橫向聯(lián)系和縱向聯(lián)系,有計劃地開展教學。從一聲部的聲音訓練開始就要為二聲部合唱打好基礎,應嚴格要求學生做到節(jié)奏正確、音高準確、音色優(yōu)美及對歌曲內容情緒的把握。合唱指導教師也可以把自己改編、創(chuàng)作的音樂作品加入日常訓練中。在作品中加入一些道具的響聲或聲音語氣助詞當伴奏,如《布谷鳥》中加入“布谷、布谷”的人聲伴奏,這對于學生建立初步二聲部合唱的意識大有幫助。又如在二聲部輪唱教學實踐中,學生先唱第一聲部,第二聲部由教師演唱。教師引導學生在演唱一聲部的同時注意聆聽另一聲部的卡農式進入并逐步建立良好的和聲感覺。待多次演唱后,師生可交換演唱的聲部或重新將學生分組進行二聲部的輪唱練習。
演唱輪唱歌曲時,可先以齊唱方式將全曲唱一遍,再按照譜上所標的聲部數(shù)字(1,2,3或I,Ⅱ,Ⅲ)進行輪唱;當數(shù)字1出現(xiàn)時,第一聲部起唱,演唱到數(shù)字2時,第二聲部便從數(shù)字1處起唱;當?shù)谝宦暡垦莩綌?shù)字3時,第二聲部的演唱也進行到數(shù)字2時,這個時候第三聲部便從數(shù)字1處起唱;按此方法,可推廣至更多的輪唱音樂作品。
二、方法創(chuàng)意,豐富合唱情感體驗
(一)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變被動為主動
教師應注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師可以利用小組合作、范例演示、獎勵等方式調動學生合唱的積極性。教師在講解《小巴郎童年的太陽》時,應培養(yǎng)興趣為先,引導學生感知、感受新疆音樂作品的風格特點及相關內容,如創(chuàng)作背景、音樂中的小故事等,帶領學生多角度地分析、理解、感受音樂作品。之后教師再帶領學生感受體驗音樂作品的節(jié)拍與韻律,讓學生分聲部練習掌握,最后采用加聲部的方式進行作品的整體展示。本節(jié)課的合唱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激發(fā)學生的認知內驅力,讓學生對優(yōu)秀的作品成果產生向往和憧憬,進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二)行之有效的創(chuàng)意聲勢訓練
受奧爾夫音樂體系中聲勢教學法的啟發(fā),將聲勢教學法中的直觀訓練運用到合唱教學中,不僅能提高學生參與合唱作品的綜合能力,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肢體協(xié)調能力。
1.簡易的多聲部聲勢訓練。教師要掌握學生活潑好動、模仿能力較強的特點,帶領學生進行多聲部的聲勢訓練,更好地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在講解《滴滴的雨聲》音樂作品時,可以讓學生加入聲勢訓練輔助節(jié)奏訓練×-|××|×-|××|。與此同時,搭配相應的多媒體課件,給學生提供豐富的想象空間。如風聲:呼|呼|;雷聲:轟轟|轟轟|。多聲部協(xié)作共同演繹,提高學生多聲部合作演唱能力。
2.多聲部聲勢及和聲的節(jié)奏練習。在前期對學生進行聲勢訓練的基礎上再拓展到多聲部的節(jié)奏訓練,效果會更佳,學生更容易掌握。
3.在互動游戲中體會有趣的節(jié)奏。由師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形式內容可以呈現(xiàn)多元化。學生在游戲活動中掌握音樂的節(jié)奏。以蒙古族的三大類傳統(tǒng)運動項目——摔跤、賽馬、射箭為例,通過設計三組不同的節(jié)奏并填上擬聲詞來進行多聲部的歌詞訓練。教師將合唱團分成三組,給每組設計不同的固定節(jié)奏,每組可重復地進行小節(jié)內的節(jié)奏訓練直至兩個聲部完全熟練后,再進行三個聲部同樣的訓練。
4.運用擬聲字,為歌曲加伴唱。小學合唱音樂作品多是富有情境性的,時常在情境中體驗、感受到某種很有趣的聲響。學生也樂于感受、感知。所以在合唱訓練中,教師可以將大量有趣的聲響填充到作品的學習中。
在學生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后,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兩組,第一組學生進行歌曲主旋律的演唱,第二組學生演唱擬聲詞作為主旋律的伴奏聲部。這種分段演唱形式既加強了合唱效果,又增添了學生愉悅的情緒。如在《小黃鸝鳥》中加入“嗚嗚嗚|啊啊啊|”,讓學生感受小黃鸝鳥的甜美歌聲及對自由的向往;在《搖籃曲》中加入帶旋律的哼唱,讓學生感受夜色的朦朧,以及媽媽在寧靜的夜晚搖著搖籃哼唱著催眠曲哄寶寶睡覺的情景。只要教師用心、用情、用力設計有意義、有趣味的音樂情境,構建輕松愉快的合唱環(huán)境,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合唱習慣,相信學生一定會在合唱學習中快速成長,享受合唱的無窮魅力。
三、制度創(chuàng)意,激活合唱社團資源
合唱社團課程的順利開展,要有完善的制度和措施給以保障與支持,因此,除了統(tǒng)一的管理制度外,還要對每個合唱聲部的負責小組成員進行個性化的管理,以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巧用微信平臺,家校合力,靈活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4微信”。微“1”:按照聲部的不同,創(chuàng)建分類微信群;微“2”:教師將平日合唱教學中所教重難點制作成微課,共享在微信群中,動態(tài)掌握學生情況;微“3”:家長、學生、教師在微信平臺上交流互動,進行不同空間指導、答疑;微“4”:跟進學生學習狀態(tài),定時在微信群中曬一曬,互相督促、良性競爭,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及時反饋、定期跟蹤,學生被動變主動,家校合力促成長。
合唱社團努力做到有計劃地開展訓練,讓這樣的訓練常態(tài)化,而不是無比賽時“放水”,參賽時“速成”,合唱社團一直在探索多種創(chuàng)意教學方法,豐富學生情感體驗,真正做到發(fā)展學生的興趣和特長,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一個優(yōu)秀合唱社團的發(fā)展離不開專家的引領與指導,因此,合唱團還可以借助外援的力量,不斷提升校內音樂骨干教師的師資水平,細致深入地指導學生的專業(yè)合唱技能,同時也喚醒教師打造品牌意識。教師借此提高自身的專業(yè)水平,讓自己向專家隊伍靠攏,為打造學校品牌奠定基礎。
通過合唱社團活動把音樂的種子播撒給學生們,完善學校第二課堂隊伍的建設,讓社團活動成就孩子們合唱的夢想,乘著歌聲的翅膀飛翔在廣闊的藝術天空。
參考文獻
[1]邵有云.小學音樂合唱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學周刊,2015(36):216.
[2]林志燁.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合唱訓練[J].當代音樂,2017(22):40-41.
[3]陸秋敏.談如何開展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合唱教學[J].黃河之聲,2019(11):95.
責編:吳
3656501026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