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楊皓 連永偉
梅州市中醫(yī)醫(yī)院醫(yī)學影像科 (廣東 梅州 514000)
平滑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統(tǒng)最常見的良性腫瘤,可出現(xiàn)多種癥狀或無明顯癥狀,臨床上常見癥狀為腹痛、月經(jīng)異常及陰道流血[1]?,F(xiàn)今醫(yī)學影像學技術對典型的子宮肌瘤幾乎可以確診。然而平滑肌瘤亦具有非典型的影像征象,本研究回顧性分析我院23例術前誤診或難以明確診斷的平滑肌CT及MRI影像特點,旨在提高對該類腫瘤的影像診斷認識,指導臨床。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7月期間在我院診治并經(jīng)手術病理證實為平滑肌瘤,術前影像誤診或難以明確診斷的25例病患資料。年齡31~70歲,平均年齡為(50.6±8.9)歲,臨床癥狀以下腹不適、月經(jīng)異常為主,部分患者發(fā)現(xiàn)下腹盆體表或腔內(nèi)包塊,或無明顯癥狀體檢發(fā)現(xiàn)。術前5例行CT掃描,17例行MRI掃描,1例行CT及MRI掃描。
1.2 檢查方法 CT掃描采用飛利浦128層螺旋CT,MRI掃描采用飛利浦1.5TMR,檢查前均無需特殊準備。CT掃描時采取仰臥位、足先進,患者身體置于床中間,兩臂上舉。掃描范圍肝頂—恥骨聯(lián)合水平,包括了全腹盆腔(包及全子宮附件),管電壓120kV,管電流150mA,進行CT平掃及增強掃描,增強掃描包括動脈期及靜脈期,層厚是0.5mm,螺距0.798。造影劑是碘氟醇,劑量是75mL,注射速率為3mL/s。MRI掃描患者取仰臥位,恥骨聯(lián)合位于線圈中心,橫斷面掃描范圍肝頂—恥骨聯(lián)合水平,包括了全腹盆腔(包及全子宮附件),進行MRI平掃及增強掃描。掃描序列包括矢狀位T2WI(TR 3000ms,TE 90ms),軸位T1WI(TR 52ms,TE 15ms),軸位T2WI(TR 3000ms,TE 80ms),軸位T2W-SPAIR(TR 3000ms,TE 80ms),DWI,軸位E-THRIVE(動態(tài)增強,TR 4.2ms,TE 2ms),軸位、矢狀位及冠狀位T1WI壓脂增強(TR 520ms,TE 8ms)。造影劑是噴酸二甲基葡胺(Gd-DTPA),注射速度為15mL/s,注射速率為2.5mL/s。
影像分析包括病變位置、邊界、最大直徑、CT密度及MRI信號特點。以病理為標準,分伴變性肌瘤及未伴變性肌瘤兩組,采用獨立樣本的t檢驗進行比較其最大直徑大小的差異,檢驗水準P=0.05。
2.1 術后病理表現(xiàn) 術后病理證實子宮內(nèi)肌瘤6例(漿膜下肌瘤4例,粘膜下肌瘤1例,宮頸肌瘤1例),子宮外肌瘤17例(闊韌帶肌瘤8例,圓韌帶肌瘤2例,腹膜肌瘤3例,卵巢肌瘤1例,膀胱肌瘤1例,尿道肌瘤1例、腹壁肌瘤1例),其中11例伴變性,有5例玻璃樣變性、2例囊性變、1例脂肪樣變、3例混合變性(玻璃樣變性,紅色樣變、囊變及鈣化),2例為富細胞型肌瘤。影像誤診為間質(zhì)瘤3例、卵巢腫瘤13例,腹壁纖維瘤1例,膀胱纖維瘤1例,難以明確診斷5例。
2.2 術前CT或MRI表現(xiàn) 子宮內(nèi)肌瘤:漿膜下肌瘤4例,1例玻璃樣變,1例脂肪樣變,1例囊性變,1例玻璃樣變及紅色樣變。表現(xiàn)為下腹盆腔、子宮旁附件區(qū)軟組織腫物,內(nèi)呈不同比例囊實性密度,部分混雜脂肪樣密度,增強掃描呈不均勻“分隔”樣強化(圖1)。粘膜下肌瘤及宮頸肌瘤各1例,為富細胞型肌瘤,未伴變性,表現(xiàn)為宮腔或宮頸類圓形腫物,T1WI等信號,T2WI及SPAIR呈稍高信號或稍低信號,均彌散受限,明顯強化,邊界清(圖2)。
子宮外肌瘤:闊韌帶肌瘤8例,4例玻璃樣變,1例囊樣變,1例囊變及鈣化,2例未伴變性。表現(xiàn)為下腹盆腔、子宮旁附件區(qū)軟組織腫物,與闊韌帶或子宮漿膜層關系密切,6例邊界清,只有1例邊界欠清。部分腫塊較大,子宮被推移,病變側卵巢結構顯示不佳。囊實性比例及分布各有不同,其中5例實性為主,未混雜或混雜少量片狀囊變,1例囊實性比例相仿,2例囊性為主,混雜少量片狀實性,T1WI呈等信號,T2WI呈等低信號。伴變性T2WI信號不均勻增高,彌散不同程度受限,增強掃描實性成分強化,囊性成分未見明顯強化或弱強化。變性區(qū)與實性區(qū)交錯分布,呈“沼澤濕地征”,表現(xiàn)為T2WI或T1WI增強序列,呈高低信號不規(guī)則混雜(圖3)。圓韌帶肌瘤2例,腹膜肌瘤3例,卵巢肌瘤1例,膀胱肌瘤1例,尿道肌瘤1例,腹壁肌瘤1例,除卵巢肌瘤伴玻璃樣變性及鈣化,其余均未伴變性,表現(xiàn)為相應部位類圓形軟組織腫物,T1WI等信號為主,T2WI及SPAIR呈高、低信號或不均勻混雜信號,彌散受限或不受限,明顯強化,邊界清晰(圖4)。
2.3 統(tǒng)計學分析 23例最大直徑最大為19.0cm,最小為1.8cm,平均值為(7.7±5.3)cm。肌瘤伴變性組11例,最大直徑平均值為(11.1±5.6)cm;未伴變性組12例,最大直徑平均值為(4.9±3.6)cm,采用SPSS 19.0軟件、獨立樣本t檢驗兩者之間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t=3.214,P=0.04)。
圖1 漿膜下肌瘤伴玻璃樣變性,CT平掃示盆腔子宮旁囊實性軟組織腫物,增強掃描實性成份強化,呈不均勻“分隔”樣強化,合并子宮肌瘤(圖1B箭頭)。圖2 黏膜下肌瘤(富細胞型肌瘤),MRI平掃T2WI呈稍高/高信號,彌散受限,增強顯著強化,左側髂血管旁一枚腫大淋巴結(圖2C箭頭)。圖3 闊韌帶肌瘤伴玻璃樣變性,右側附件區(qū)腫物,MRI平掃T2WI呈高/低信號混雜,彌散受限,增強掃描呈不均勻強化,呈“沼澤濕地征”,合并多發(fā)子宮肌瘤(圖3A箭頭);圖4A 膀胱平滑肌瘤,膀胱壁腫物(箭頭),MRI平掃T2WI呈低信號腫物;圖4B 尿道平滑肌瘤,尿道區(qū)腫物(箭頭),MRI平掃T2WI呈稍高/高信號。
平滑肌瘤可發(fā)生在人體任何平滑肌組織,包括子宮內(nèi)及宮外,女性生殖系統(tǒng)最常見[1],認為與雌激素刺激有關。病理上由平滑肌組織和結締組織纖維構成,平滑肌細胞呈規(guī)則、交錯狀或漩渦狀排列。非典型的肌瘤,如發(fā)生位置特殊、體積較大或伴變性,特殊病理類型肌瘤,亦可發(fā)生誤診或難以明確診斷。
3. 1 發(fā)生位置 子宮內(nèi)肌瘤7例中,發(fā)生于漿膜下4例,粘膜下1例,宮頸1例;子宮外肌瘤16例。子宮內(nèi)肌瘤根據(jù)瘤體與子宮肌壁的關系,分粘膜下、肌壁間及漿膜下3型,最好發(fā)的部位為子宮體肌壁間,本研究中,23例均未發(fā)生于肌壁間。特殊部位包括宮頸、宮外闊韌帶區(qū)域等[2]。子宮外平滑肌瘤發(fā)生于子宮外,包括宮旁、其余臟器及間隙,最常見為闊韌帶,其次是圓韌帶、陰道、尿道、膀胱、卵巢等[3]。本例闊韌帶肌瘤有8例,指生長于宮旁闊韌帶兩葉之間的肌瘤,較少見,分為真性和假性兩類。真性闊韌帶肌瘤來源于闊韌帶組織,與子宮不相連,假性闊韌帶肌瘤可見帶蒂或不帶蒂連于子宮壁,子宮被推移,患側卵巢常顯示欠佳,容易誤診為卵巢腫瘤、間質(zhì)瘤等[4]。圓韌帶平滑肌瘤可發(fā)生于圓韌帶任何一段,包括腹腔內(nèi)、腹股溝區(qū)及陰阜皮下,本研究中,2例發(fā)生腹股溝區(qū),臨床上少見,容易誤診為腹股溝疝等[5]。卵巢、膀胱、尿道、腹膜、腹壁部位平滑肌瘤均少見,甚至為罕見,易誤診為纖維瘤、間質(zhì)瘤等或難以明確診斷,例如膀胱平滑肌瘤(圖4A)僅占膀胱腫瘤的0.43%[6],Verma等[7]報道尿道平滑肌瘤非常罕見,表現(xiàn)為尿道區(qū)腫物(圖4B),目前僅有40例個案報道,診斷主要靠病理。
3.2 體積較大或伴變性 23例中有11例伴變性。當平滑肌瘤生長過快體積過大,血供容易不足、缺血,導致不同類型、程度的變性,其密度、信號及強化表現(xiàn)多樣,出現(xiàn)非典型CT及MRI影像征象[2]。Robboy等[8]認為直徑>5cm的肌瘤容易變性,23例中有13例最大直徑大于5cm。腫瘤越大越容易發(fā)生廣泛變性[9],采用SPSS 19.0軟件、獨立樣本t檢驗計算伴變性組肌瘤最大直徑大于未伴變性組,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4),與文獻報道相符。特別巨大肌瘤越容易變性,Smith等[10]認為按CT或MRI圖像測得最大直徑>7cm的稱為巨大肌瘤,本研究23例中有10例屬于巨大肌瘤。
平滑肌瘤常見變性類型有7種,分別是玻璃樣變性、粘液樣變性、囊性變、脂肪樣變、紅色變性、鈣化及肉瘤樣變。玻璃樣變性最多見,肌瘤缺血時,平滑肌纖維漩渦狀結構消失,出現(xiàn)玻璃狀半透明的蛋白物質(zhì)[11]。本研究中變性肌瘤中11例有7例出現(xiàn)玻璃樣變,占比例最高。粘液樣變性和囊性變繼發(fā)于玻璃樣變,組織進一步缺血、液化。腫瘤呈現(xiàn)囊實性或多房分隔囊性改變,密度及信號不均勻,CT增強呈“分隔”樣強化;MRI T2WI上見平滑肌相似的低信號具有診斷意義,出現(xiàn)“沼澤濕地征”,是指較大平滑肌瘤變性的特征性表現(xiàn)[12]。肌瘤伴變性可伴彌散受限,ADC值減低,DWI高信號,易誤診為卵巢上皮、性索間質(zhì)源性腫瘤[4]或囊變間質(zhì)瘤。本研究中部分病例并多發(fā)子宮肌瘤,對診斷平滑肌瘤有一定的提示[13](圖1B、3A箭頭)。紅色變性是指肌瘤內(nèi)出血性梗死,與懷孕、口服避孕藥或帶蒂肌瘤扭轉有關,本研究中有1例發(fā)生紅色樣變,誤診可能與未行MRI掃描有關,CT對非急性期出血密度缺乏特異性,而MRI上出現(xiàn)T1WI高信號,T2WI高/低信號是出血典型征象[14]。脂肪樣變及鈣化,則相對應出現(xiàn)脂肪、鈣化的密度、信號,可能誤診為畸胎瘤,畸胎瘤除了脂肪、鈣化、還常見毛發(fā)、甚至牙齒之類,密度及信號更加混雜,強化更弱。肉瘤樣變非常罕見,本研究中沒有,故不予討論。
3.3 特殊病理類型 1例粘膜下肌瘤及1例宮頸肌瘤均屬于富細胞型肌瘤。平滑肌特殊病理類型可分核分裂活躍型、富細胞型、出血性富于細胞型及激素引起改變上皮樣型、黏液樣型、非典型、脂肪型,富細胞型肌瘤占其中95.45%,在影像診斷尚缺乏系統(tǒng)認識[15]。MRI特征為T2WI信號增高,此信號特點與瘤體內(nèi)平滑肌細胞相關,文獻報道瘤體內(nèi)平滑肌細胞含量越多,T2WI信號相對越高,呈正相關,且有“DWI高信號,ADC值低,早期強化”的特征[16],應與子宮惡性腫瘤鑒別。本研究中,1例T2WI高信號,2例均彌散受限且強化明顯,可導致誤診。
綜上所述,本研究中23例平滑肌瘤,由于發(fā)生部位特殊、少見或罕見,體積過大或合并變性,或屬特殊類型病理,出現(xiàn)非典型CT及MRI征象,特點為相應部位密度/信號均勻或不均勻的實性或囊實性腫物,MRI T2WI上平滑肌相似的低信號及“沼澤濕地征”是特征性表現(xiàn),腫瘤越大越容易變性,合并多發(fā)子宮肌瘤對診斷平滑肌瘤有一定的提示。富細胞型肌瘤T2WI信號增高且彌散受限,強化較顯著。所以,當臨床上遇到這種不典型的病例時,除了結合臨床、生化指標,認真仔細觀察以上CT和MRI征象,對影像表現(xiàn)相似疾病應進行有效鑒別,有利于提高診斷的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