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堯軒 童麗潔
【摘要】龜茲石窟的文化價值在西域文化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對后世帶來了深遠的影響,為了更好地探究龜茲石窟的現(xiàn)狀以及了解西域信仰文化藝術的發(fā)展道路,本文首先對龜茲古國及龜茲信仰文化進行了簡單的闡述,其次分析了龜茲石窟寺的現(xiàn)狀,探究了解其名稱的由來以及發(fā)展的狀況,探究西域信仰文化藝術的發(fā)展歷程,最后剖析龜茲石窟寺的信仰文化價值與藝術成就,為往后的相關研究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龜茲石窟;文化價值;西域信仰文化;龜茲
【中圖分類號】G1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02-182-03
【本文著錄格式】肖堯軒,童麗潔.從龜茲石窟寺探索西域信仰文化藝術的發(fā)展道路(上)[J].中國民族博覽,2021,01(02):182-184.
基金項目: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哲學社會科學一般項目(項目編號:2015BYS1082);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高??蒲杏媱濏椖浚椖烤幪枺篨JEDU2018SY024)階段性研究成果。
一、龜茲古國的信仰文化
(一)龜茲古國的概述
龜茲是我國古代西域重要的一個國家,它是一座城邦國,占據著庫車綠洲,發(fā)展最鼎盛的時期,南依塔克拉瑪干沙漠、北靠天山山脈、西臨姑墨、東至鐵門關,是當時鼎盛繁榮的綿延千里的城邦大國。按照現(xiàn)在的范圍來計算,就是如今的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qū)的阿克蘇、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以及喀什地區(qū)。
1.政治經濟
龜茲古國在西域的政治地位非常之重,漢代時期,西域的都護府建立之后,龜茲在西域的地位開始逐漸展現(xiàn)。漢唐時期龜茲的歷史開始出現(xiàn)較大的起伏,但是龜茲本地的白氏政權卻得到了長期的發(fā)展,正因為白氏政權使得龜茲當時的社會局面得到了穩(wěn)定,同時也為龜茲社會的發(fā)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另外龜茲的經濟實力在西域也是名列前茅,不管是手工業(yè)、農牧業(yè)還是礦業(yè),都分布在西域的各個地區(qū),當時漢朝的中央政府還曾經在龜茲進行屯田制,僅輪臺、尉犁里這兩個地方的屯田士卒就已經高達1500多人,直到現(xiàn)在,龜茲的地域范圍內還能夠發(fā)現(xiàn)兩漢時期的屯田遺址。
2.信仰文化人物
龜茲古國,人才輩出,漢宣帝在位時,龜茲王絳賓,娶烏孫公主為妻,后絳賓攜公主去長安朝賀,漢宣帝賜給“車騎旗鼓,歌吹數(shù)十人”。以后絳賓“數(shù)來朝賀”,回龜茲后“治宮室,作徼道周衛(wèi),出入傳呼,撞鐘鼓,如漢家儀”。將中原的禮儀文化引入到龜茲,開創(chuàng)了西域漢文化注入的新時代。聞名古今的信仰文化大師鳩摩羅什就出生在龜茲,他一生忍辱負重,將畢生都獻給了中土,只為將經書進行傳教,引導世人一心向善,求得大道,其成就對東亞各國都有著深遠的影響,是國際級別的文化巨擘。除了鳩摩羅什,龜茲著名的信仰文化人物還有達摩跋陀、地戰(zhàn)涅羅、佛陀舌彌以及無數(shù)沒有留下姓氏的龜茲人,他們?yōu)橹形鞯奈幕涣髯龀隽酥卮蟮呢暙I,前赴后繼,不絕于途。
(二)龜茲信仰文化的誕生
1.龜茲信仰文化的起源
信仰文化最早是從印度起源誕生的,隨后流傳到了西域。信仰文化到了西域后,開始進入全面的發(fā)展時期,形成了獨具地域特色的西域信仰文化,隨后信仰文化開始傳入中土。龜茲作為信仰文化最為興盛的地區(qū)之一,它傳承了印度、犍陀羅信仰文化的獨有特點,并逐漸向東方蔓延,從新疆所興起的內地信仰文化是北傳信仰的重要紐帶。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皇室就開始對龜茲信仰文化進行大力的推崇,因此這一時期也是龜茲信仰文化發(fā)展最為迅速的一個時期。公元三世紀到四世紀,龜茲開始出現(xiàn)較多的僧侶,他們不遠萬里趕赴中原進行經文的翻譯。到了公元4世紀中期,就已經有不少關于龜茲信仰文化的資料出現(xiàn),如《出三藏記集》中就記載:“拘夷(龜茲)國寺甚多,修飾至麗。王宮雕鏤,立佛形象,與寺無異?!庇纱宋覀兛梢园l(fā)現(xiàn)當時的龜茲不僅寺廟眾多,而且擁有一定數(shù)量的門徒僧侶,信仰文化非常的繁榮。另外附近相鄰諸國的王公貴族都會來到龜茲聽經誦文,受戒學法。龜茲作為西域信仰文化傳播的中心,在漫長的時光洪流之中,擔當起了信仰文化傳承的重任,因此越來越多的石窟寺和信仰文化寺院開始沿著絲綢之路在龜茲地區(qū)正式扎根繁衍,傳播興盛。
二、龜茲石窟寺的現(xiàn)狀
(一)龜茲石窟寺的由來
龜茲石窟也可以稱為“龜茲石窟寺”。公元七世紀時龜茲國的信仰文化達到鼎盛,《大唐西域記》中就明確記載到,當時的龜茲已經擁有了近一百多所寺廟,擁有的僧尼教眾超過了五千人,每當?shù)搅饲锓謺r節(jié),就會召開十天半個月的誦經大會。目前龜茲地區(qū)現(xiàn)存的信仰文化遺址僅剩四十處,其中石窟寺有二十一處,寺廟剩余一十九處,歲月?lián)崞搅藲v史留下的猙獰,雖然大多數(shù)龜茲的寺廟已經荒廢,但是現(xiàn)存規(guī)模較大的寺廟還有三個,分別是烏什吐爾、蘇巴什以及夏合吐爾。從這三所規(guī)模宏大的寺廟上能遙想出當年龜茲的信仰文化的繁榮與興盛。龜茲獨有的地理特征和自然條件使得依靠砂巖開鑿出來的石窟得以保存,雖然經歷了滄桑和磨難,但是至今都保存下來的遺址,依舊能夠體現(xiàn)出當時古代龜茲地區(qū)信仰文化石窟寺的規(guī)模與氣勢,因此龜茲石窟也可稱為“龜茲石窟寺”。
(二)龜茲石窟寺的歷史發(fā)展
1.繁榮期
龜茲石窟的發(fā)展階段可以劃分為兩個重要的階段,第一個就是繁榮期,第二個就是衰敗期。由于龜茲信仰文化發(fā)展的速度較快,龜茲每一個石窟寺的發(fā)展情況也各有差異,因此大抵可以劃分為以上兩個時期。龜茲石窟寺一大部分的洞窟,都是在繁榮期所進行開鑿的,在最初的時候洞窟主要受犍陀羅藝術的影響,隨后到了東漢時期,信仰文化開始愈發(fā)的興盛,開始大興土木,建立起了氣勢恢宏的千佛洞,這也帶動起了一大波大寺廟的建設。龜茲信仰文化最興盛的時期,同時也是西域和中央政權建立緊密關系的重要階段,這一階段代表著東西方文化正式進行交流融合的時代來臨。特別是到了唐朝,龜茲開始得到了中原大力的扶持,首先龜茲就設立了安西大都戶府以便更好的對西域四鎮(zhèn)進行統(tǒng)籌和管理,范圍之廣直達中亞地區(qū)。這一種局勢不僅有效地推動了信仰文化的傳播速度,而且也預示著龜茲信仰文化的昌盛達到了頂峰,因此在繁榮時期的龜茲石窟不管是從規(guī)模、數(shù)量以及壁畫的內容都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特點,再加上漢地信仰文化開始進入西域地區(qū),也為龜茲石窟增加了更多嶄新的元素,出現(xiàn)了中西兩個區(qū)域信仰文化進行融合并存的局面。
3.衰落期
當某一項事物達到了一個頂峰,就必定預示著它即將進入衰敗。隨著時間的流逝,信仰文化在新疆地區(qū)開始逐漸的衰弱,龜茲石窟也在社會不斷更迭變化過程中遭受到了毀滅性的破壞和打擊,文化的大變革、社會的大動蕩,西域珍貴的信仰文化開始逐漸從歷史的舞臺上退出,龜茲石窟的輝煌和價值也慢慢地被淹沒在了時間的塵埃里,仿佛一張褪了色的照片,擦干凈上面遺落的灰塵,只剩下滄桑與腐朽。直到了公元18世紀,清朝的文人重新發(fā)現(xiàn)了龜茲石窟,吸引眾多的西方探險隊,龜茲石窟才開始再一次出現(xiàn)在世人的眼中,并且震驚了整個國際學術界,成為了當時二十世紀最為新興和熱門的學術研究焦點。到了二十世紀初,西方所掀起的西域探險熱潮愈發(fā)激烈,先后有俄國、德國、英國和法國等探險隊來到龜茲石窟進行探險考察,隨著考察探險隊的增加,逐漸出現(xiàn)一些偷盜者,他們對石窟內的壁畫進行切割,將殘留在龜茲洞窟中的佛經殘卷,雕塑文書等一系列珍貴的文物偷盜,直到現(xiàn)今這些文物依舊散落在世界各地,無法回到真正的故鄉(xiāng)。
三、從龜茲石窟寺探索西域信仰文化藝術的發(fā)展
(一)龜茲石窟寺的雕塑
1.造型特點
雕塑是龜茲石窟中非常具有形象特點的藝術品,但它也是石窟內遭受破壞最為嚴重的,如今現(xiàn)成的雕塑作品屈指可數(shù)。龜茲石窟中的人像雕塑能夠直白地反映出雕刻人對于塑像造型的理解,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第一其造型特點與早期信仰文化造像具有相似性,主要基本形式來源于犍陀羅;第二其造型的基本形式具有本土化的特點,如庫木吐喇窟的雕像,其身材比例存在著一定的浮夸性,但是對于整體和形體的塑造非常的細膩和完美,能夠高度展現(xiàn)出龜茲人民對于形體的認識,充分的反映出了雕刻人對于形體的掌握程度。
2.視覺色彩
龜茲石窟寺的雕塑基本都是彩塑,這是因為彩繪塑像起源比較早,在蔥嶺一帶地區(qū)應用。龜茲石窟寺的雕塑在色彩的使用特點主要表現(xiàn)的雕塑面部五官,通過顏料進行繪制,利用明暗的對比的效果對面部的結構進行暈染,從而使得雕塑栩栩如生,不僅讓皮膚更加有質感,而且還能給更好的凸顯出本土化的特點。龜茲石窟寺的塑像其服飾的色彩也同樣讓人驚艷,服飾上的圖案一般復雜豐富,因此對色彩的要求較高,彩繪不僅對衣服紋理進行了很好的刻畫,而且也讓雕塑從視覺上更加與石窟內的其他雕塑協(xié)調,給人一種渾然一體的感覺。如克孜爾石窟中的壁龕。
(二)龜茲石窟寺的信仰文化壁畫
1.風格體系
龜茲石窟中保存最為完善的還屬壁畫,壁畫繪制在石壁之上,輕易不能被偷盜,因此保存的面積超過了2萬平方米,是目前龜茲石窟中保存面積最廣的遺存。壁畫的內容多種多樣,包含著各種傳奇故事,都是東方神佛的傳說。龜茲石窟壁畫共分為三種風格,分別是龜茲風格、漢代風格以及回鶻風格。其中龜茲風格特立獨行,吸收了外來文化的精華,衍生出了獨具本土韻味的氣息。如龜茲石窟的菱形構圖、龜茲服飾、龜茲歌舞等;漢風是指在受到中原政權的管理之后,大量的中土人遷徙到了西域,帶來了中原信仰的思想和藝術形式,從而形成了中西結合的風格;回鶻風是指公元840年回鶻西遷后,在龜茲修建和改建的石窟,石窟內的壁畫創(chuàng)作都帶著回鶻的文化氣息。
2.信仰傳播
龜茲石窟寺的壁畫是一種信仰文化的傳承形式,它屬于一種將信仰文化以視覺形式進行表達的方式,能夠更加直觀地表現(xiàn)出信仰文化的教理和內涵。龜茲石窟寺的壁畫作為一種文化因素,其價值不可估量。從傳播的角度上進行分析,龜茲石窟寺的壁畫在進行繪畫的過程中,原本的含義就是通過視覺傳遞出一種感性的思想,讓僧侶和教徒能夠更加明了直觀地領悟到信仰文化的思想。如克孜爾龜茲石窟寺的壁畫就是繪制了大量的東方傳說,飛天菩薩、羅漢金剛等,其中最鮮明的就是釋迦牟尼輪回轉生、弘揚教義的故事,贊揚了他舍身求法的偉大壯舉。
四、龜茲石窟寺的信仰文化價值與藝術成就
(一)推動信仰文化藝術東傳,連接中東信仰文化藝術
龜茲地區(qū)處于塔里木盆地的北邊,從古至今為中西方的交通構建起了穩(wěn)固的橋梁。龜茲是我國最早期的信仰文化藝術起源地,其龜茲信仰文化更是我國信仰文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在國際信仰文化思想中也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位置,推動著龜茲信仰文化藝術的東傳。龜茲石窟是通常以群體進行聚集,洞窟之間往往串聯(lián)相通,組合形式千變萬化,內容也極具多元化的特點,伴隨信仰文化的傳承與交流,東西文化開始逐漸融合,這也能夠從龜茲石窟中窺得一二。龜茲石窟作為全世界的文化遺產,價值與敦煌莫高窟不相上下,它其中所包含的信仰文化是中華上下五千年的瑰寶,它象征的不僅是文化精神,而且還包含的古代各個朝代的藝術特征,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信仰文化的發(fā)展趨勢,對于研究西域文化、歷史文化、龜茲文化等歷史都有極高的鉆研價值,在學術界占據著重要的研究地位,同時也具有連接中亞和東方信仰文化的重要作用。
(二)融合多元化思想,傳承中國民族文化與藝術
古時的新疆曾經融合了四大文明,分別是印度文明、兩河流域文明、中華文明以及希臘文明,因此它具備著對文化的包容性和多元性。雖然它包含著四種文化因素,但是其主導的文明因素就是中華文化,從古至今,蔓延發(fā)展,中華文化幫助我國實現(xiàn)了民族文化的大融合。在這四種文化包圍下所衍生出來的龜茲信仰文化,也相應地成為了我國中華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是我國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珍貴的財富。龜茲的信仰文化作為我國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擁有著多元化的特點,內涵涉及新疆、西域等地域歷史,也涵蓋了宗教演變和民族發(fā)展的內容,是我國重要的教學資料。龜茲石窟的存在所展現(xiàn)出來的并非只有文化價值,也包含著民族文化的思想,它代表著我國對新疆的主權宣告,展現(xiàn)了新疆是一個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地區(qū),多種思想融合的地區(qū)。它包容著多種宗教思想,能夠更好地強化民族的團結,對維護新疆穩(wěn)定具有較為長遠的現(xiàn)實意義和歷史價值。
參考文獻:
[1]歐陽暉.龜茲回鶻時期的故事畫及其歷史淵源[J].絲綢之路,2020(3):122-127.
[2]楊波.隱晦的情節(jié)——龜茲石窟“說法圖”敘事技巧試探[J].新疆藝術(漢文),2020(4):4-11.
[3]丁曉.丹青斑駁照古今[D].濟南:山東藝術學院,2020.
[4]楊波.龜茲石窟“因緣佛傳”圖像的敘事藝術——人物、空間及隱藏的細節(jié)[J].藝術設計研究,2020(2):10-15.
[5]苗利輝.龜茲石窟中的佛陀、聲聞、緣覺和菩薩造像及其反映的思想[J].敦煌學輯刊,2020(1):85-97.
[6]姚律.公元7世紀中期至8世紀中期龜茲信仰文化[J].中國信仰文化,2019(2):19-48.
[7]李瑞哲.龜茲石窟壁畫中的“唯禮釋迦”思想[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19(1):106-116.
[8]朱建軍.新疆龜茲石窟及信仰文化遺址考察報告[J].敦煌學輯刊,2018(4):167-172.
[9]朱建軍.龜茲石窟:遺存豐富 盜損嚴重[J].絲綢之路,2018(9):1-6.
[10]董馥伊.西域信仰文化美術文化歷史與貢獻[J].貴州民族研究,2018,39(6):121-125.
作者簡介:肖堯軒(1983-),男,漢族,新疆阿克蘇市人,碩士研究生,新疆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音樂史學、音樂考古學;童麗潔(1996-),女,漢族,新疆烏魯木齊市人,新疆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