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文俏
內容摘要:隨著中德兩國之間的合作,尤其是在科技領域的合作日益密切,德漢科技翻譯成為值得關注的重點。其中名詞化是這類科技語篇的典型特征,也被視為語法隱喻的焦點。語法隱喻是Michael Halliday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提出的系統(tǒng)功能語法理論框架下的重要學說。本論文建立在“今日科創(chuàng)”語料庫的基礎上,研究將漢語源文本譯為德語目標文本時出現(xiàn)的名詞化現(xiàn)象,旨在從語法隱喻的角度探究這一結構得以廣泛運用的原因,為科技語篇名詞化翻譯提供啟示。
關鍵詞:名詞化 語法隱喻 翻譯 科技語篇
將漢語科技語篇翻譯成德語的過程中,經(jīng)常會遇到名詞化現(xiàn)象,即將源文本中的其他詞類,如動詞或形容詞轉換為目標文本中的名詞,這種轉換在科技語篇中具有典型性。為了深入探究科技翻譯策略,首先我們必須要明確這一特征,因此名詞化是本論文的重點所在。
名詞化一直以來都是各學派語言學家關注的問題,尤其是系統(tǒng)功能語法對此進行了系統(tǒng)全面的研究并得到了廣泛的學術認可。其中的代表人物Halliday在語法隱喻理論下對名詞化進行了闡釋。本文將總結在科技語篇翻譯過程中出現(xiàn)的典型名詞化現(xiàn)象,說明該語法結構的優(yōu)勢,旨在通過實證分析探究相應的翻譯策略。
下文提及的語料均來自于“今日科創(chuàng)(Innovation von heute)”,該項目作為上海發(fā)布科技新聞和評論文章的新平臺涵蓋的內容豐富,涉及環(huán)保、宇航、人工智能等熱門話題,因此以“今日科創(chuàng)”的新聞作為科技語篇的語料具有代表性意義。
一.理論基礎
根據(jù)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觀點,語言是一個由音系層(phonology)、詞匯語法層(lexicogrammar)和話語意義層(discourse semantics)構成的三層次符號系統(tǒng)。這三個層次之間的關系是象征和被象征,或者說體現(xiàn)和被體現(xiàn)的關系。[1]系統(tǒng)功能語法是系統(tǒng)語言學框架下的一種語法模型,強調口語和書面語言在不同的社會環(huán)境中的運用。
1.語法隱喻
1985年Halliday首次在其著作《功能語法導論》(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里提出“語法隱喻”的概念。與傳統(tǒng)隱喻不同,語法隱喻指的是在語法層面上發(fā)生的變化。根據(jù)Halliday的觀點,語法隱喻根據(jù)語言的三大元功能(概念、人際和語篇功能)可以分為三類:概念隱喻(ideational grammatical metaphor),人際語法隱喻(interpersonal grammatical metaphor)和語篇語法隱喻(tetual grammatical metaphor)。[2]
概念隱喻是本文的重點,它體現(xiàn)了概念元功能的及物性。在概念隱喻中,隨著過程的轉換,各小句的功能成分(如參與者、過程、環(huán)境成分等)可互相隱喻化,被轉換的功能成分在詞匯語法層體現(xiàn)時又可以從一個形式(如短語和詞類等)隱喻為另一個形式。[3]及物系統(tǒng)主要包括六種過程:“物質、心理、關系、言語、行為、存在”,它們都可以隱喻為另一個過程。[4]例如:
(a)Wir erreichen den Gipfel an dem fuenften Tag.
(b)Der fuenfte Tag sieht uns auf dem Gipfel.
這兩句話都表達了“我們第五天抵達山頂”的含義,句(a)是日常用語中常用的一致式,句(b)則是隱喻式,即將物質過程隱喻為心理過程。句(a)的參與者“wir(我們)”是句(b)的賓語且“Der fuenfte Tag(第五天)”成為參與者。一致式客觀地描述了過程,而隱喻式不僅傳達了這一事實意義,而且傳達了擬人化的主觀感受(例如,喜悅)。
名詞化作為重要的語法隱喻實現(xiàn)方式之一,將會在下一小章進行具體闡釋。
2.Halliday的名詞化理論
Halliday根據(jù)對英語科技語篇的研究得出結論,科技語篇的語法隱喻在語義層面體現(xiàn)為“事物化”趨勢,在語法上為“名詞化”。Martin(1992)也持相同的觀點,他認為:“高層次的名詞化是抽象的書面英語的特征,特別是出現(xiàn)在科技、人文和政府部門的語篇中。[5]”這種趨勢同樣也適用于德語科技語篇。
Halliday通過分析概括出概念隱喻的13種類型,其中有4種與名詞化相關,通過表格可以更直觀地展示:[6]
總體而言,名詞化現(xiàn)象研究具有很強的可行性,接下來將通過實證研究來論證具體語篇中體現(xiàn)的類型及其優(yōu)越性。
二.實證研究
1.科技語篇中的隱喻類型
結合上章Halliday語法隱喻的理論基礎,我們以“今日科創(chuàng)”為語料進行分析總結,總結出以下幾種隱喻類型:
A.過程隱喻為實體
一致式反映了事物發(fā)生的過程,原本應該通過動詞體現(xiàn)的過程轉換為名詞。
(1)2018中國智慧城市產(chǎn)業(yè)與技術創(chuàng)新高峰論壇在京召開。
(1a)譯文1(一致式):Das Gipfelforum Industrie-und Technologieinnovation 2018 wird in Beijing eroeffnet.
(1b)譯文2(隱喻式):Eroeffnung des Gipfelforums Industrie-und Technologieinnovation 2018 in Beijing.
(2)廣東落實紅線管控 創(chuàng)海洋生態(tài)文明建設新局。
(2a)譯文1(一致式):Die Kontrolle mit Roter Linie“wird in Guangdong umgesetzt und eine neue Lage fuer den Bau der oekologischen Zivilisation des Meeres wird geschafft.
(2b)譯文2(隱喻式): Umsetzung der Kontrolle mit Roter Linie“in Guangdong, Schaffung einer neuen Lage fuer den Bau der oekologischen Zivilisation des Meeres.
(3)錄入手脈“刷手支付”無人智能店陸續(xù)進駐上海
(3a)譯文1(一致式): Der Hand-Implus wird eingetragen und man kann durch Haende bezahlen. Menschenlose intelligente Laeden sind nacheinander in Shanghai stationiert.
(3b)譯文2(隱喻式):Eintrag des Hand-Impuls fuer Bezahlung durch Haende“Menschenlose intelligente Laeden sind nacheinander in Shanghai stationiert.
B.性質隱喻為實體
在一致式中通常用形容詞表現(xiàn)事物的特性,同樣形容詞也可以由名詞形式替代,即譯者將性質看成實體。
(4)新時代的博覽會要辦得更加精彩、更有吸引力。
(4a)譯文4(一致式):Die Messe in der neuen Aera muss erregender und attraktiver sein.
(4b)譯文4(隱喻式):Die Messe in der neuen Aera muss ueber mehr Erregung und Anziehungskraft verfuegen.
(5)對具有商業(yè)價值和影響力的個人和團隊授予表彰。
(5a)譯文5(一致式):Die kommerziell wertvollen und einflussreichen Personen und Teams werden ausgezeichnet.
(5b)譯文5(隱喻式):Personen und Teams vom kommerziellen Wert und Einfluss werden ausgezeichnet.
C.評價隱喻為實體
帶有情態(tài)含義的詞匯在一致式里起到評價的作用。但是從隱喻的角度出發(fā),評價也可以是實體,并通過名詞來表現(xiàn)。這種類型的分類不屬于上文提到的名詞化的4種概念隱喻類型,而是人際語法隱喻中的情態(tài)隱喻。Halliday指出,決定每一種情態(tài)意義如何體現(xiàn)的是情態(tài)的取向系統(tǒng)。情態(tài)取向可分為4種:明確主觀、非明確主觀、明確客觀和非明確客觀。[7]反映在選取的“今日科創(chuàng)”中的例證如下:
(6)科學家認為,將火星土壤帶回地球,人類可能發(fā)現(xiàn)火星生命存在的跡象。
(6a)譯文6(一致式):Wissenschaftler meinen, dass es fuer Menschen moeglich sei,Zeichen des Marslebens zu entdecken, wenn sie Marsboden auf die Erde bringen.
(6b)譯文6(隱喻式):Wissenschaftler meinen, dass es fuer Menschen eine Moeglichkeit sein koennte, Zeichen des Marslebens zu entdecken, wenn sie Mars?boden auf die Erde bringen.
2.科技語篇中名詞化的優(yōu)勢
由上文可見,名詞化在科技語篇中得以廣泛運用。人們傾向于在該類文本中使用這種語法結構,是因為它具有以下優(yōu)勢:
A.名詞化將不同詞類以實體的形式進行重構,其中非參與者成為參與者,提高了語言表達的抽象程度。而原參與者或動作者變得模糊甚至被忽略,從而使語句的含義更加客觀
句(1)的原文不能明確體現(xiàn)動作的參與者或發(fā)起者,這一特征在科技語篇尤為常見。與句(1a)相比,句(1b)將抽象名詞“Eroeffnung”(召開)視為參與者,使得語句含義更加客觀。句(2b)里的抽象名詞“Umsetzung”(落實)和“Schaffung”(創(chuàng))也發(fā)揮了相同的作用。
B.名詞化的使用提高了語句的信息密度,即實現(xiàn)了在有限的詞匯內包含更多的信息內容。句(3a)和句(3b)同為句(3)的譯文,包含相同的原始信息,然而前者的第一句使用了10個詞匯,后者通過使用了兩個名詞化形式“Eintrag”和“Bezahlung”將詞匯數(shù)縮減到7個。同樣地,句(2b)用20個單詞表達的信息在句(2a)中需要23個單詞。
此外,尤其是在標題的翻譯當中,類似的名詞化抽象形式與動詞相比顯得更為精簡。句(2)由兩個相似的漢語結構即“動詞+賓語”(“落實……政策,創(chuàng)……新局”)組成,這種對稱性在句(2a)里大大減弱,而句(2b)使用兩個抽象名詞“Umsetzung”和“Schaffung”,保留了源文本的對稱性效果。
C.名詞化也是人際目的功能的一種實現(xiàn)形式。由于名詞化帶來的語句內部結構的變化,其包含的情態(tài)含義也隨之變化。
句(6a)中的“moeglich”(可能)屬于具有模糊性的非明確客觀評價,而句(6b)通過小句“eine Moeglichkeit sein koennte”(是一種可能性),隱藏了情態(tài)的來源,使得整句看上去不再是個人的觀點,而是一個更客觀的命題,實現(xiàn)了向明確客觀評價的隱喻,即基于“實體”(一種可能性)來表達個人觀點(人們認為這是可能的)。
三.總結
通過實證研究的分析論證可以得出結論,名詞化是科技語篇的典型特征。在漢德翻譯過程中常用的三種隱喻類型分別為“過程隱喻為實體”,“性質隱喻為實體”和“評價隱喻為實體”。這些隱喻類型將動詞、形容詞、情態(tài)含義名詞化,對于科技翻譯策略具有啟示意義。
用于替代動詞或形容詞的抽象名詞通常作為高抽象程度的表現(xiàn)形式,由于較高的信息密度和客觀性,對提升語篇的精簡性和客觀程度具有重要意義。讓譯者以盡可能少的單詞呈現(xiàn)必要的信息,同時又保持盡可能客觀的目的成為可能。
由于抽象名詞保留了與相應動詞幾乎相同的含義,也可以將由多個中文動詞組成的語句翻譯成德語語句。因為除了主要動詞外,其他動詞都能夠隱喻為名詞。這種翻譯策略還適用于標題翻譯,尤其是含有多個動詞的中文標題的翻譯。如果將帶有情態(tài)含義的詞匯名詞化,會改變原有的情態(tài)意義,通過隱藏情態(tài)的來源達到明確客觀的效果。由此可見,名詞化是科技語篇翻譯十分常用和重要的策略之一。當然對此的理論闡釋和實踐運用仍需要進行更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Functional Grammar [M].London:Hodder Arnold,2004.
[2]Halliday,M.,&Matthiessen:Construing Experience thro-
ugh Meaning[M].London:Biddies Ltd.King's Lynn,Norfolk,1999.
[3]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李戰(zhàn)子,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4]王寅,什么是認知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11。
[5]朱永生,名詞化、動詞化與語法隱喻[J],《外語教學與研究》第2期,2006。
[6]常晨光,英語中的人際語法隱喻[J],《外語與外語教學》第7期,2001。
注 釋
[1]朱永生,名詞化、動詞化與語法隱喻[J],《外語教學與研究》第2期,2006。
[2]參見Halliday,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London: Hodder Arnold,2004,第626頁起。
[3]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李戰(zhàn)子.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第305頁。
[4]王寅:什么是認知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11,第142頁。
[5]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李戰(zhàn)子.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概論[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第320頁。
[6]參見Halliday, M.& Matthiessen: Construing Experience through Meaning[M].London: Biddies Ltd.King's Lynn, Norfolk,1999,第246頁。
[7]常晨光,英語中的人際語法隱喻[J],《外語與外語教學》第7期,2001。
(作者單位:上海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