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明明
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主要因冠心病引起的心臟急劇暫時性缺血、缺氧,進而使患者出現(xiàn)胸痛、胸悶等癥狀,為冠心病常見的并發(fā)癥,若未得到及時治療,可能會引發(fā)急性心肌梗死,嚴重者甚至會猝死,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相關研究指出,抽煙酗酒、血液中膽固醇含量過高等均為引發(fā)心絞痛的危險因素,隨著我國經(jīng)濟水平不斷發(fā)展,人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上述危險因子在生活中已普遍存在,導致我國冠心病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發(fā)病率逐年升高[2]。中醫(yī)認為該疾病為“心痛”“胸痹”等范疇,胸痹痰瘀互結(jié)為中醫(yī)常見證型,故治療主要以化痰祛瘀為主,多采用化痰祛瘀湯進行治療,具有較好的臨床效果[3]?;诖?,本研究進一步分析化痰祛瘀湯治療該疾病的臨床療效。具體信息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我院收治冠心病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患者80例,經(jīng)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40例。對照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54 ~79 歲,平均年齡(62.25±3.12)歲;病程1~6年,平均病程(2.96±1.25)年。對照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55~78歲,平均年齡(62.53±3.06)歲;病程1~6年,平均病程(3.02±1.19)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西醫(yī)符合《急性冠脈綜合征急診快速診療指南》[4]內(nèi)有關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的診斷標準者;中醫(yī)參照《冠心病心絞痛證候要素診斷標準》[5],辨證為胸痹痰瘀互結(jié)證,主癥:胸痛、胸悶,次癥:心悸、氣短喘促,失眠,舌脈:舌質(zhì)紫暗,苔濁膩,脈澀或滑;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心律失常;凝血機制異常;過敏體質(zhì);合并肝、腎等器官功能衰竭;精神疾病或智力障礙。
1.3 方法 對照組給予阿司匹林(沈陽奧吉娜藥業(yè),生產(chǎn)批號:20171211、20190506,規(guī)格:100 mg×48片)口服治療,0.1 g/次,1次/d;阿托伐他汀(樂普制藥科技,生產(chǎn)批號:20171104、20190314,規(guī)格:20 mg×7片)口服治療,20 mg/次,1次/d;美托洛爾(煙臺巨先藥業(yè),生產(chǎn)批號:20171008、20190210,規(guī) 格:50 mg×20 片)口 服 治 療,20 ~50 mg/次,2次/d。心絞痛嚴重時給予硝酸甘油(北京益民藥業(yè),生產(chǎn)批號:20180102、20190816,規(guī)格:0.5 mg×100片)舌下含服治療,0.25~0.5 mg/次,每5 min可重復1片,直至疼痛緩解,如果15 min內(nèi)總量達到3片需停藥,連續(xù)治療4周。在此基礎上,觀察組加用化痰祛瘀湯治療,藥方成分為:丹參20 g、法半夏10 g、桃仁9 g、川芎15 g、牛膝10 g、紅花12 g、薤白10 g、瓜蔞20 g、柴胡10 g、炙甘草3 g,加入清水煎熬至400 mL,1劑/d,分早晚兩次溫服,連續(xù)治療4周。
1.4 評價指標 治療前與治療4周后,分別評估以下指標,①中醫(yī)證候積分,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依據(jù)癥狀嚴重程度分為4級,按照無、輕度、中度、重度,主癥:胸痛、胸悶分別計0分、2分、4分、6分,次癥:心悸、氣短喘促、失眠分別計0分、1分、2分、3分,總分為21分,積分越高,癥狀越嚴重。②血脂水平:抽取空腹靜脈血3 mL,離心處理后取血清,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邁瑞B(yǎng)S-1800型)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水平。③血液流變學指標:抽取3 mL空腹血液,使用血液流變儀(無錫康爾生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檢測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漿黏度(PV)、纖維蛋白原(FIB)水平。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4.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以(±s)表示計量資料,組間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nèi)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相較于治療前,兩組治療4周后中醫(yī)證候積分較低,且觀察組更低,差異具有高度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s) 單位:分
表1 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s) 單位:分
?
2.2 兩組患者血脂水平比較 相較于治療前,兩組治療4周后TG、TC、LDL-C水平較低,且觀察組更低,差異具有高度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見表2。
2.3 兩組患者血液流變學比較 相較于治療前,兩組治療4周后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PV、FIB水平較低,且觀察組更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兩組患者血脂水平比較(±s) 單位:mmol/L
表2 兩組患者血脂水平比較(±s) 單位:mmol/L
注:TG=三酰甘油,TC=總膽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與同組治療前比較,aP<0.05。
TG TC LDL-C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0 2.11±0.70 1.25±0.42a 6.12±1.15 2.83±0.56a 3.53±1.25 1.30±0.15a對照組 40 2.08±0.72 1.88±0.55a 6.07±1.24 4.16±1.02a 3.38±1.10 1.68±0.28a t值 0.189 5.758 0.187 7.229 0.570 7.566 P值 0.851 <0.001 0.852 <0.001 0.571 <0.001
表3 兩組患者血液流變學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血液流變學比較(±s)
注:PV=血漿黏度,F(xiàn)IB=纖維蛋白原;與同組治療前比較,bP<0.05。
組別例數(shù)全血高切黏度/(mPa·s)治療前 治療后全血低切黏度/(mPa·s) PV/(mPa·s) FIB/(g·L-1)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16.29±2.15 10.96±1.56b 1.83±0.41 1.32±0.26b 4.46±0.78 3.12±0.63b對照組 16.53±2.06 13.42±2.09b 1.79±0.45 1.55±0.35b 4.51±0.91 3.91±0.66b t值 0.510 5.966 0.416 3.336 0.264 5.476 P值 0.612 <0.001 0.679 0.001 0.793 <0.001 40 6.26±1.16 4.14±1.15b 40 6.31±1.19 5.12±1.16b 0.190 3.795 0.850 <0.001
動脈粥樣硬化在冠心病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發(fā)病中具有重要作用,大部分患者多伴有血小板聚集、血脂水平異常等情況,故西醫(yī)治療主要以對癥治療為主,如抗血小板聚集、降脂等藥物[6]。由于該疾病病情較為復雜,需長期服用藥物治療,但部分患者因長期服用后會產(chǎn)生一定毒副作用,影響治療依從性。近年來,臨床逐漸采用中醫(yī)輔助治療,其安全性較高,且利于提高臨床治療效果。
祖國醫(yī)學認為,心臟為冠心病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主要病位,與脾、肝、腎等關系密切,心脈痹阻為主要病機,屬于本虛標實證,臟腑功能紊亂引起的氣血虧虛為本虛,痰、瘀、寒為標實,其中痰、瘀與血脂水平異常、血液流變學異常具有密切關聯(lián)[7]。故臨床治療主要以活血祛瘀、化痰降濁為主。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相較于治療前,兩組治療4周后中醫(yī)證候積分較低前,且觀察組更低,兩組TC、TG、LDL-C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更低,兩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PV、FIB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更低,提示該疾病患者經(jīng)化痰祛瘀湯治療后,臨床癥狀得到緩解,血脂水平與血液流變學均得到明顯改善。分析其原因在于,化痰祛瘀湯方中丹參具有活血祛瘀、除煩安神功效,法半夏具有燥濕化痰功效,桃仁具有活血祛瘀功效,川芎具有行氣止痛、散寒通絡功效,牛膝具有活血通經(jīng)、補肝腎功效,紅花具有活血散瘀、通經(jīng)止痛功效,薤白具有行氣導滯功效,瓜蔞具有寬胸利氣、清熱化痰功效,柴胡具有疏肝解郁功效,灸甘草具有調(diào)和主要作用[8-9]。諸藥合用,可有效緩解患者臨床癥狀。且現(xiàn)代藥理研究學中,丹參可減小血液黏稠度,桃仁與紅花均在擴張血管方面效果明顯,利于提升血流量,從而改善血液流變學,瓜蔞能夠降低血脂水平,且其與薤白合用可進步增加降脂效果,柴胡具有調(diào)節(jié)血脂水平作用[10]。因此,給予中藥輔助治療,還可進一步改善血脂與血液流變學指標水平。
綜上所述,化痰祛瘀湯治療該疾病患者效果顯著,可有減輕臨床癥狀,使血脂水平明顯下降,同時改善血液流變學,對促進身體恢復具有積極作用,在臨床中值得廣泛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