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進
所謂核心素養(yǎng),是指學生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對于歷史學科來說,就是凝練了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五個方面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對于高中歷史學科一線教師而言,如何在平時的歷史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是必須深入研究的課題。
在筆者看來,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路徑主要包括以下幾點。第一,加強理論研究,深入回答“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的問題,明確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和價值所在。第二,轉變育人觀念,實現(xiàn)從學科本位、知識本位到育人本位、學生素養(yǎng)發(fā)展本位的轉變。第三,努力實現(xiàn)學生學習方式和教師教學模式的根本轉型,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精神,從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第四,深入開展史料教學,通過對史料的辨析,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下面,筆者主要從史料實證的角度談談如何在歷史課堂上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歷史是一門基于史料的學科,因此,采用何種史料、如何辨析史料、如何根據(jù)史料形成歷史解釋等都需要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帶著學生一點點探索、分析、歸納和小結。相對而言,通過對史料的辨析培養(yǎng)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是教師在平時的歷史教學中比較容易操作的一種教學方式。
所謂史料實證,是指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并運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現(xiàn)歷史真實的態(tài)度與方法。我們要認識歷史,還原歷史的本來面貌,就必須重視史料的收集、整理和辨析,這也是歷史學科的魅力所在。史料就表現(xiàn)形式而言,可以分為文獻史料、實物史料、影像史料和口述史料;就史料價值而言,又可以分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教師在選取運用時要進行精心的辨析和考證。此外,影響史料運用的因素有很多,如:研究者的立場不同;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史料的選取和運用上的差別;時代的局限性;等等。那么,作為高中歷史一線教師,應該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做一些嘗試。
1.教會學生如何正確選擇史料。學生是否具備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一個重要表現(xiàn)在于學生是否能夠自主地收集和挖掘史料。當然,在當今信息化時代,史料的來源五花八門,所以,作為歷史教師,首先,要教會學生如何選擇史料、選擇何種史料、選擇史料時要遵循何種原則。具體來說,首先要重視史料來源的真實性,盡可能選取第一手(原始)史料。其次,要選取客觀、公正、正確的史料。再次,要選擇那些常見的、官方的、正規(guī)檔案文獻匯編類史料。最后,選擇史料時要遵循權威性、多樣性、典型性、科學性和漸進性原則。
2.教會學生如何辨析史料。在選擇完史料后,教師需要做的就是教會學生如何科學地去辨析史料的真?zhèn)?。簡單來說,首先,教師要認真閱讀和理解史料的內涵,弄懂史料的真實含義,尤其是對于古文類史料;其次,認真考證所選用的史料的來源(也就是出處);再次,對收集的史料進行比較論證,對多種史料進行甄選、辨別(不取孤證),從而最終確定所選擇史料的真?zhèn)巍?/p>
3.教會學生如何運用和解讀史料。在對史料進行科學的辨析之后,教師還要教會學生科學地運用和解讀史料。選擇、運用史料的目的是通過史料形成歷史解釋,盡可能還原歷史的本來面貌,從而得出科學的結論和觀點。因此,首先,要對史料進行合理利用,科學分析,做到史論結合、論從史出。其次,要以正確的歷史觀去指導史料運用。具體來說,就是要以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來指導史料實證。再次,在運用史料時也要堅持正確的史學時空觀,將歷史事件放在特定的歷史時空框架內進行研究,關注歷史事件的時間與空間聯(lián)系。
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核心素養(yǎng)在特定學科的具體化,是學生學習一門學科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學科特點的成就(包括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xiàn)。史料實證作為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yǎng)之一,是其他素養(yǎng)得以達成的必要途徑。作為高中歷史一線教師,在教會學生以上方法的同時也要積極更新教育教學理念,認真研究新課程改革和新高考,樹立史料實證意識,打破教材體系,帶領學生在收集、整理和辨析相關史料的基礎上重新整合相關知識,通過史料實證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和歷史分析能力。當然,史料實證能力的培養(yǎng)路徑是多樣化的,具體哪一種更加有效還需要教師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不斷總結和歸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