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開俏
【摘要】學生能否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教師的教育工作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所謂“萬丈高樓平地起”,一年級學生剛步入小學,是基礎教育的開始,教師一定要抓好這一關鍵期。習慣的好壞,不但影響學生的現(xiàn)在,還關系學生的將來。作為一名小學一年級教師,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習慣,當好學生的引路人至關重要。
【關鍵詞】養(yǎng)成教育;以身作則;家校共育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播種行為,就收獲習慣;播種習慣,就收獲性格;播種性格,就收獲命運?!边@一育人哲理道出了培養(yǎng)行為習慣的重要性。一年級的小學生剛剛踏進校門,這是進行養(yǎng)成教育的關鍵時期,要抓好這一關鍵期,需要教師用一顆博愛之心,去關愛每一個學生。很多人會有錯誤的思想認識,比如,“一年級,多容易呀,那小不點,哄哄又一天,學的知識剛入門,每天反復讀呀讀,誰都能教好?!笨墒?,有誰知道一年級教師的無奈。曾經(jīng)聽一位老教師說:“能成功駕馭一年級學生的時候,你會是一名好老師?!碑敃r筆者很不以為然,現(xiàn)在筆者才真切地體會到這句話不是嘩眾取寵。剛入學的新生什么都不懂,教師要無時無刻待在學生身邊,無論學習上還是生活上都要手把手地教,甚至反復地教,這就需要教師付出比其它年級更多的耐心和愛心。有些事在大人看來很容易,但對于一個剛入學的學生來說卻很難。遇事愛哭鼻子——不會整理書包愛哭、鉛筆斷了愛哭、不會寫字愛哭,下課找不到廁所而尿褲子,流鼻涕不會擦,等等。這些都需要一年級教師用耐心且細心地去幫助、去引導,讓他們在人生的道路上茁壯成長。
一、了解新生情況,建立檔案
班主任在新生入學一周后進行一次家訪,了解新生的學習情況、興趣愛好、健康狀況、性格特征以及家庭教育狀況,獲得第一手材料,并到幼兒園向原來的教師了解學生的情況,通過學生之間的互動來了解他們的情況。爭取通過多種途徑,盡快摸清每個新生情況。班主任還要對新生材料深入反復研究,詳細分析,對每個新生做出較為客觀性評價,以利于今后制定切實可行的班級計劃,開展活動工作。
建立成長檔案是班主任激勵新生不斷追求進步的一種教育手段,也是幫助學生整理記載他們成長軌跡的資料。根據(jù)學生實際情況制訂檔案袋,新生一人一檔,主要收集學生的作品、獎狀、獎品、檢查表、實踐活動記錄表、自我評價表……學生可以通過檔案看到自己的進步和不足,感受成長中的成功與挫折,感受教師和同學對自己的關心與愛護,從而更加熱愛生活,使學生在成長的道路上不斷豐滿自己的羽翼。這對學生來說也是人生的一大筆寶貴的財富。根據(jù)成長檔案的記錄,教師既可以看到學生的成長與進步,又可以看到學生的某些不足,以便尋求最有效的教育途徑。
二、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
一年級學生剛從幼兒園步入小學,一切行為習慣都還停留在幼兒園階段。行為不受約束,思想單純的像一張嶄新的白紙,你在上面畫什么,他就是什么樣子。因此,教師要抓住這個有利的教育時機,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教育,培養(yǎng)他們的良好習慣和道德品質(zhì)。筆者針對學生的性格特征采取多種教育方式。開主題班會,讓學生明白哪些行為品質(zhì)是不好的,哪些是好的,進而有目的地組織一些有趣的活動來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習慣和品質(zhì)。例如,舉行拔河比賽,培養(yǎng)學生團結合作精神;帶學生去敬老院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培養(yǎng)學生尊老愛老的良好品質(zhì)。筆者還把良好行為習慣教育滲透于課堂教學中,將理論和實際融為一體,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又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一年級是基礎教育的開始,只要教師給予正確的引導,耐心的教育,學生的良好道德品質(zhì)就會漸漸養(yǎng)成。
三、教師要以身作則,做學生的表率
班主任不僅僅是一個班級的領導者,也是一個班級的思想教育者。正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低年級的學生模仿能力特別強,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直接影響學生。因此,作為一名教師應具有良好的師德,處處以身作則,率先垂范,才能對每一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教師最好的教育,莫過于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響學生。教師的格局越大,學生看世界的寬度越廣。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筆者都會嚴于律己,做學生的表率。比如,教育學生從小要熱愛勞動,那么,筆者每天會和學生一起打掃教室的衛(wèi)生,在這過程中教他們?nèi)绾胃闱鍧?,還一起分享勞動中的愉快心情。比如,教育學生要有禮貌、見面要禮貌打招呼、使用禮貌用語。筆者總會主動跟學生問好,在平時交流中總會使用一些禮貌用語:早上好,你好,請,請稍等,感謝你,對不起……學生也會自然地用禮貌用語來回答筆者。就這樣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在潛移默化中慢慢培養(yǎng)了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
四、多表揚,少批評
教師要以一顆寬容之心去尊重學生、關心學生,多表揚少批評。在教育學生過程中,表揚往往比批評的效果更好。特別是后進生,教師要善于抓住他們的閃光點表揚,鼓勵。教師的肯定,能使學生重拾自信;教師的微笑,能給學生播下希望的種子;教師的關愛,能讓生命之花美麗綻放。筆者班上有個比較調(diào)皮的學生,經(jīng)常被其他學生投訴,成績也跟不上。多年的教育經(jīng)驗告訴筆者:學生會不會服從教師的教育,取決于教師在學生心中地位的高低,如果學生能敬畏教師,那么付出的教育就會有收獲。正如美國大演說家羅曼·文森特·皮爾所說:“細節(jié)決定成敗,態(tài)度決定一切?!苯處煹膽B(tài)度決定學生的成長。有一天,筆者發(fā)現(xiàn)他的課前準備做得很好,筆者立即抓住他的這一閃光點,馬上表揚他,還獎勵他一朵大紅花,他的臉上露出了非常燦爛的笑容。那節(jié)課他上得特別認真,還舉手回答問題,下課還幫筆者拿教具回辦公室。以后筆者每天都去留意他,發(fā)現(xiàn)他做得好馬上表揚他,獎一些小禮物給他。接下來的一段日子,他表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學習熱情,上課坐姿端端正正,專心聽課,作業(yè)書寫也很認真。自控能力變強了,會認真做好教師交給的每一件事情。他的變化讓筆者深有感觸,教師的鼓勵會讓一個后進生發(fā)生如此大的變化,這就是愛的教育魅力。
五、家校共育,共建和諧關系
父母的言行舉止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起著不容忽視的的作用。筆者所在學校在農(nóng)村,家長受經(jīng)濟條件、生活環(huán)境、思想觀念、文化程度等方面的制約,對學生的管教比較松散,聽之任之。還有一半的學生是留守兒童,由爺爺奶奶管教。大人的陋習潛移默化地影響幼兒,使他們養(yǎng)成了不愛學習、紀律松散的不良習慣。要改變幼兒在家里形成的壞習慣,作為班主任,應該主動與家長取得聯(lián)系,和家長多溝通,爭取和家長統(tǒng)一思想、統(tǒng)一信念、統(tǒng)一原則,達到教育目的、教育過程、教育手段的一致。特別是小學低年級,家庭教育的配合尤為重要。建立和諧的關系,家長和教師必須走進學生的內(nèi)心,了解他們的情感世界,參與他們的成長。心理學研究表明,親情對于一個小孩子來說是生命中最不可缺失的一部分。筆者班里一個學生過生日,家長買來蛋糕在教室里舉行了生日會,當大家在開心的吃蛋糕時,筆者發(fā)現(xiàn)平時就比較沉默文靜的小文對著那塊蛋糕發(fā)呆,眼眶紅紅的。通過了解得知,過幾天是她生日,爸爸媽媽不在身邊,所以很難過。于是,筆者偷偷做了準備,在小文生日的那天,筆者買來一個大蛋糕讓她和全班同學一起過生日。筆者還和小文爸爸媽媽取得聯(lián)系,發(fā)來祝賀的視頻,小文看到屏幕上的爸爸媽媽,又開心又激動,和全班小朋友過了一個有意義的生日會。筆者還和小文父母溝通,叫他們每天打電話跟孩子說說話。從那以后,小文的臉上有了笑容,在課堂上她也積極回答問題,變得活潑開朗,愛與同學交往了,還會經(jīng)常和筆者分享她的小秘密。小文父母也經(jīng)常跟筆者溝通孩子的教育問題。在參與學生的共同成長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更加融洽,更加和諧了。學生在學習上,思想上有了進步,家長會更加肯定教師的付出,因此,也就贏得了家長的信任,家長會更加配合教師的工作,這樣就形成了良性發(fā)展的教育和諧關系。
“教育是植根于愛的”,魯迅的一句話道出了教育的基本規(guī)律。學生的良好習慣需要教師用愛心去培養(yǎng),更要嚴厲管理他們,教師要用心去揣摩每個學生的心理特點,了解學生的性格特點,做到嚴寬有度。真正的教育,是教師的自我修行,教育更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成長的過程。法國啟蒙思想家讓-雅克·盧梭一語道破了教育的真正含義:“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無所作為的教育,學生看不到教育的發(fā)生,卻實實在在地影響著他們的心靈,幫助他們發(fā)揮了潛能,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
參考文獻:
[1]胡玫瑰.教育當如水 石頭能“說話”——襄陽市大慶路小學的“石頭記”[J].教師教育論壇,2018(4):2.
[2]孫婧.青島五中的“精氣神”[J].商周刊,2015(9):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