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金玉
【摘? 要】小學勞動技術教育是一門與日常生活聯系緊密的課程。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善于利用各種教育資源來全面開展勞動技術教學實踐,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實踐來培養(yǎng)自身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鍛煉自己的動手能力,增強自身的身體素質,提升自己的審美品位和藝術品位,讓學生在全面開展的勞動技術教學實踐中,全面提升自身的各項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小學;勞動技術教育;資源開發(fā)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2?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0493-2099(2021)08-0134-03
【Abstract】Labor Technology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 is a course closely related to daily life. When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be good at using various educational resources to carry out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Labor Technology in an all-round way, so that students can cultivate their own good behavior habits and moral quality, exercise their own hands-on ability, enhance their own physical quality, and improve their own aesthetic and artistic taste, so that students can fully carry out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labor technology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we should improve our own abilities in an all-round way.
【Keywords】Primary school; Labor technology education; Resource development strategy
小學勞動技術教育作為一門以實踐為主的教學科目,其教學內容與我們日常生活各方面都息息相關,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充分利用開發(fā)生活中的教育資源,進行實踐教學活動,通過多種途徑的教育方式來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技能和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全面提升。
一、利用家務勞動實踐,培養(yǎng)學生良好行為習慣
要充分開發(fā)生活中的勞動技術教育資源進行實踐活動,教師首先想到的就是家庭資源,家庭作為學生除學校以外第二大主要學習和生活場所,有著豐富的勞動技術教育資源,教師應當充分發(fā)掘這些教學資源,與家長開展有效的家校合作,鼓勵學生在家進行家務勞動的教學實踐,學生每天在家進行家務勞動,不僅能夠有效體會到家長每天勞動的辛苦,同時能通過家務勞動來培養(yǎng)自身良好的行為習慣,有效培養(yǎng)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學會各種生活必需的勞動技能,確保學生將具備足夠的生存技能。例如,學習了“拖地”以后,教師就可以與家長進行聯系,有學生在家開展拖地的實踐活動,教師首先在學校教會學生拖地的操作要領,學會做生活中的小主人,接著教師請學生們回家以后,將自己房間的地拖干凈,通過這種家校合作進行勞動技術教育實踐的形式,不僅能夠讓學生順利掌握拖地的要領,熟練運用,還能培養(yǎng)學生學做生活小主人的意識,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二、通過手工活動實踐,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
小學勞動技能課除了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能力,還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促進學生動手能力的發(fā)展。手工技藝在我國的傳承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在我國古代,就有了剪紙、剪窗花、捏泥人、雕木雕等各種精湛的手工技藝,良好的手工技術不僅能夠有效鍛煉學生的手部精細動作,還能充分鍛煉學生的手眼協調和手腦協調能力,促進學生大腦智力更好發(fā)展,學生在動手進行手工制作的過程中,大腦思維得到充分活躍,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也得到了發(fā)展。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善于利用各種教育資源開展手工技能實踐活動,有效達到鍛煉學生動手技能的教學目的。例如,學習了勞技課“動物書簽”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小鹿書簽。首先,教師要利用情境教學來激發(fā)學生對于書簽制作的興趣,接著教師詳細地講解編制方法,并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自主思考編小鹿分為哪幾個環(huán)節(jié),接著教師采用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請大家以小組為單位來研究一下小鹿的編法,并邀請學生在經過討論以后上臺進行演示,隨后請學生自行進行書簽制作的實踐活動。通過手工實踐不僅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技能,還能培養(yǎng)學生認真的工作態(tài)度和細心、嚴謹的行為習慣。
三、開展下鄉(xiāng)務農實踐,鍛煉學生身體素質
由于社會的快速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現在的學生有著較好的物質條件,許多城市學生從小沒有接觸過任何農活,對于農業(yè)耕種的實際操作也知之甚少。學生只有對農業(yè)知識擁有更加深刻的認識,才會在平時的學習中對農業(yè)加以重視,在未來為了中國農業(yè)事業(yè)的發(fā)展努力鉆研和奮斗,促進社會更加和諧穩(wěn)定的發(fā)展。例如,學習“種瓜種豆樂趣多”,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去附近的郊區(qū)鄉(xiāng)下菜園進行南瓜種植的實踐活動,學校實現聯系好當地菜農,與菜農達成協議,圈出一小塊地進行南瓜種植,教師首先帶領學生對種植地進行清理,接著讓學生查找肥土資料并自行探究肥土方法,之后按計劃開展種植活動,并讓學生仔細觀察植物生長過程,寫下南瓜種植日記。通過下鄉(xiāng)進行南瓜種植實踐的活動,不僅能夠讓學生在進行勞作的過程中,有效鍛煉自身的身體素質,還能讓學生更好地了解糧食的生長過程以及糧食從何而來,了解到農作物種植的辛苦,從小意識到要珍惜糧食。
四、借助自然資源實踐,培養(yǎng)學生環(huán)保意識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fā)展,人們對地球資源的開采越來越大,地球資源是非常有限的,如果無節(jié)制開采下去,總有一天會被耗盡。當前,全社會都在倡導節(jié)能、減排,提倡綠色生態(tài)的環(huán)保理念,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的創(chuàng)造者和接班人,需要從小樹立節(jié)約環(huán)保的意識,為全人類的共同發(fā)展做出自己的貢獻。教師在開展勞動技術教育資源實踐時,要意識到通過利用自然環(huán)境進行實踐來培養(yǎng)學生環(huán)保意識的重要作用,盡可能利用自然資源來開展教學實踐,達到教育學生節(jié)約和環(huán)保的教學效果。同時,自然界也蘊藏著大量勞動技術教育資源,學生在進行自然實踐時,能夠學會對大自然存敬畏之心,認識到萬事萬物都是平等的,懂得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道理。例如,在學習制作了“小鳥歸巢”后,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們思考,小鳥的巢是建在哪里的呢?引導學生回答出建在樹上,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們自己去種植一些小樹,等到小樹長大以后,小鳥就可以在同學們種的樹上安家了,不怕小鳥沒有地方住了。接著教師在學校開闊場地尋找空地,請同學們合作挖坑,埋樹苗,培土,澆水,完成一系列種樹的動作。學生在種植的過程中,能夠體會到勞動的快樂,以及自己為小鳥所創(chuàng)造的價值,還能在植樹的過程中學會更好地與人團結合作。
五、開展科技實踐活動,發(fā)展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
小學生勞動技術課中的技術不僅包含了各種傳統技術,也包括了科學技術,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只有掌握先進的科學技術,才能促進國家事業(yè)更加快速向前發(fā)展。教師在平時就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對科學技術的熱愛和探索精神,保證祖國未來擁有更多優(yōu)秀的科技人才。在利用勞動技術教育資源開展實踐活動時,教師也要善于利用科技教育資源來開展科技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科技實踐活動中,充分感受到科學的神奇和趣味,促進學生對科學知識的自覺主動探究,從小樹立學生遠大的人生目標,明確未來的發(fā)展方向。例如,在學習了“‘天宮一號模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進行“天宮一號”模型的制作,首先請學生將實驗艙、資源艙、對接機構和圓臺按順序進行粘貼,接著繼續(xù)請學生粘貼天線和太陽能電池板,最后引導學生使用牙簽穿過圓柱和電池板來增加電池板的強度。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制作模型,能夠對“天宮一號”進行更加深入透徹的了解,感受到我國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增強學生的國家自豪感。同時,在進行圓柱體制作和各個部位粘貼組裝的過程中,學生也能更好地鍛煉自己的粘貼技巧,掌握紙圓柱體的制作方法,進一步加深對科技的探索興趣,發(fā)展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
六、利用藝術資源實踐,增強學生藝術修養(yǎng)
素質教育的實施要求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小學勞動技術課本中也收錄了大量關于藝術創(chuàng)作的教材內容,這就表明勞動技術課不僅是鍛煉學生的勞動能力,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藝術修養(yǎng)。教師在利用教育資源開展勞動技術實踐時,要充分考慮到關于藝術與審美方面的實踐活動,學生在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能夠有效提升自己的審美能力與藝術品位,增強自己的藝術修養(yǎng),確保學生在未來成長為一個更加具有高級趣味的人,培養(yǎng)學生對生活的熱愛,擁有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健康發(fā)展。
例如,學習了“插花藝術”后,教師可以準備一些鮮花、人造花、干花等不同的花,請學生自己進行插花藝術的實踐活動,教師首先要對學生講解有關插花的知識,一些花的花名、花語以及插花時需要用到的插花工具,接著教師引導學生掌握制作插花的操作方法及要領,學會自己設計并制作插花,隨后教師將花分發(fā)給每個學生,讓他們根據所學到的知識自行進行插花,在插花過程中,教師不要給予任何技術上的要求,為學生營造更廣闊的創(chuàng)作空間,鼓勵學生之間互相交流、互相幫助,讓學生在討論和交流的過程中相互啟發(fā),相互受益。通過開展插花藝術的實踐活動,能夠有效增強學生的美感,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更能讓學生在互相交流和討論的過程中,有效發(fā)展學生的團結合作能力,增強學生的集體協作精神。
注:本文為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20年度課題“小學勞動教育“3+X”模式的探索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20]GHBZX240)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鄭蓓.基于做中學理念下小學勞動與技術課程的理論要點[J].課程教育研究,2018(42).
[2]曹官福.例談小學勞動技術課教學中的“先做后導”[J].名師在線,2018(11).
(責任編輯? 袁? 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