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瀾
(湖北第二師范學院 教育科學院,武漢 430205)
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系統(tǒng),然而漢字與西方拼音文字不同,漢字除了是記錄漢語的書面符號系統(tǒng),更是中華文化的蘊含本體,漢字本身具有極豐富的文化內涵,漢字是中華文化自信的基石。長期以來,受制于方拼音文字教學方法的影響,語文識字教學以讀、寫、說、用齊步走的理念進行,強調隨文識字的方式,以實用主義為主導,這嚴重背離了漢字表意性、系統(tǒng)性的特點,脫離了中國傳統(tǒng)語文教育中識字教育的初衷。中國傳統(tǒng)的識字教學,尊重漢字表意性和規(guī)律性的特點,在識字教育初期,采用的是集中識字的方式,將讀、寫、說、用分步進行,讓學生在快速大量識字之后盡快進入閱讀。幾千年的實踐證明了這種方法顯著的效果。而現(xiàn)行主流的識字教學,照搬西方拼音文字教學模式,忽視漢字特點,甚至把識字教學限于機械記憶教學的境地。現(xiàn)行主流語文教學對漢字的重視度不高,往往從詞匯入手,講詞義時不講漢字。王力先生說“漢語基本上是以字為單位的,不是以詞為單位的。要了解一個合成詞的意義,單就這個詞的整體去理解它還不夠,還必須把這個詞的構成部分拆開來分別解釋,然后合起來解釋其整體,才算是真正徹底理解了這個詞的意義了?!盵1]很顯然,先了解漢字,才能更好地理解詞、句、段落、篇章。因此,破解漢字奧秘、掌握漢字系統(tǒng)性、運用漢字系統(tǒng)性規(guī)律,也是教學漢語文,改變語文教育高耗低效的金鑰匙,當前的中國語文教育需要強化漢字學元素。
漢字是具有高度系統(tǒng)性的文字。漢字中具有同一表義偏旁的一系列形聲字、會意字,意義都與表義偏旁相關、相近或相同,如:目—眼、睛、眉、瞳、盲、盼、看、眨、眷、督、睹、睦、睡、瞎、瞭、矚;又如:孱—潺?!板睢弊值谋玖x是“弱小”,含有“孱”的形聲兼會意字,字義都與“弱小”有關,“潺”表示細小的水慢慢的流,大江大河就不能用“潺潺流水”來形容 。把漢字放到漢字系統(tǒng)中去學習,能收到融會貫通的效果,形成語文教育中的漢字學景觀。
漢字是用來記錄漢語的書面符號系統(tǒng)。從甲骨文開始算起,漢字的歷史已經(jīng)有3400多年了,漢字書寫了中華民族的歷史,承載了中華民族的文化。中國幅員遼闊,方言層次紛繁復雜,漢字不僅具有世界其他文字普遍具有的超時空性,而且具有超方言性,與我國幅員遼闊,方言和族群眾多的特點相得益彰。“漢字水平的提高——包括對漢字科學認識的提高和正確使用漢字能力的提高,涉及到全民素質的提高?!盵2]
把漢字學理論研究成果融入語文教育中,就是語文教育中的漢字學闡述。例如運用漢字系統(tǒng)性規(guī)律進行漢字教學,不但可以加深對已學漢字的記憶和理解,而且可以大大提高自主學習漢字的能力。 “應努力加強漢字教學系統(tǒng)性、科學性”[3]。非漢字圈國家的學生更是要求“了解漢字體系的規(guī)律”[4]。下面以部編版一年級下冊課文《春夏秋冬》為例,具體展示語文教學中的漢字學闡述。此案例的編寫充分尊重和利用了前輩的研究成果,主要有李學勤先生主編的《字源》[5]、王力先生主編的《同源字典》[6],特表謝忱。教學案例具體如下:
教學目標:
1.學習“雨、氵(水)、艸(草)、阜(阝左)”4個部首和“霜、雪、雷、電(電)、云(雲(yún))、霧、露、霞、春、夏、秋、冬”12個字。學習“落、降、陵、陽、陰、阻、防、飄”8個字。
2.學習“冰(冫 )、入”兩個部首字和“冬、凍、冷、馮、決、次、準、減、凝、涼、凋、湊、沖、糴、糶、氽”共16個字和相關詞語。
3.繼續(xù)感受“指事字”、“象形字”、“形聲字”、“假借字”、“記號字”等漢字學知識。
4.學寫“春、冬、風、雪、花、飛、入”7個字。
教學過程:
師:經(jīng)過寒冬的洗禮,大自然給我們帶來豐碩禮物,你們看——出示:雨(指名認讀)。
(出示“雨”部)雨做部首,常作義符,用雨作義符的字多與雨水或天空有關。
霜: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說一說生活中見過的“霜”是怎么樣的。呈現(xiàn)畫面。
教師小結:在寒冷的清晨,樹葉上、車窗上、地面上,常常會出現(xiàn)一層薄薄的結晶,這是地面溫度降到0攝氏度以下,水汽凝結而成的白色結晶體——霜,霜常常在深秋出現(xiàn),所以把它稱為——秋霜(出示詞卡認讀)。
以上所有字都出示圖片。
現(xiàn)在我們來把這些字開火車讀一讀:雪、霜、雷、霧、霞、露、電、云。
全班齊讀2遍。
1.學習部首“冰(冫 )”。
過渡:在這個寒冷的冬天,大自然還給我們南方帶來了非常少見的珍貴禮物,你們看這些——出示ppt 冰(部首“冰(冫)”)認識它嗎?指名說。
認讀詞語兩遍:冰冷,冷凍,寒冷,凝結,涼快。
3.現(xiàn)代漢字中還有一些冫字旁的字不表示寒冷,冫不表示冰。
出示“湊、沖、準、決、減、凋、馮、次”。
湊:繁體字寫成湊,本義是人在水邊聚集,引申泛指聚集,如“湊在一起”。又引申指拼合,如“湊個整數(shù)”。還引申指靠近,如“湊到嘴邊聽”。
沖:繁體寫作沖,本義指水向上流動,引申指沖擊,又引申指用水、酒等調制,如“沖一杯咖啡”。由向上流動引申指直上、向上涌動,如“怒發(fā)沖冠”“沖上云霄”,又引申指情緒沖動。又引申為相向、相對,此時讀chong4,如“你沖我來”“這個人很沖”“沖天炮”。又引申指猛烈,如“煙味很沖”。
認讀詞語兩遍:湊近,沖洗,標準,決定,凋落,凋謝,姓馮,兩次。
過渡:中國的漢字蘊含很多學問,一個部首就有多層寓意,還有一個非常特別的部首——
1.學習部首“入”(出示部首“入”甲骨文)甲骨文入是象形字,像箭頭的性狀,以尖頭表示進入的意思,隸書寫作“入”。所以把米買進叫糴dí 。ppt出示糴。
2.部首“入”本義指從外入里,與“出”相對,如“進入”“入口”。又引申為收入,如“入不敷出”。又引申為加入,如“入少先隊”。ppt出示糶:那么把米賣出去叫糶tiào。
3.氽:把食物入水中燙一下叫氽tǔn。
教師帶讀糴,糶,氽,糶米,入不敷出。
學習新課:
1.孩子們,一年有幾個季節(jié)?
生答,出示詞語:春、夏、秋、冬,學生認讀。
2.書寫“春、冬”二字
(1)仔細觀察“春”字,發(fā)現(xiàn)它由哪幾個部件組成。
(2)老師范寫,講解書寫要點:先寫三橫,左低右高,間距均等,中間一橫最短。再寫一個“人”字,撇捺舒展,最后再寫一個“日”字。
(3)學生練習書寫
教學書寫“冬”字:橫撇和捺交叉在中心點上。上點小,下點大,對齊寫在中線上。教師示范書寫后,學生練寫兩遍。
齊讀:冬天,冬日,立冬,過冬,數(shù)九寒冬,冬雪。
3.齊讀四季的名稱。
1.在生活中,你看到的春夏秋冬是什么樣的?引導說話:春天(秋天、夏天、冬天)……
2.出示詞卡:春風 學生認讀。
1.出示短語,采取多種形式讀詞正音。(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2.你們從剛才的短語中有沒有發(fā)現(xiàn)春風、夏雨、秋霜、冬雪是怎么來到人們身邊的?
交流:吹、落、降、飄,借助拼音,讀準生字讀音。
識記“吹”:會意字。從口,從欠。字像噓氣之形。本義指撮起嘴唇急促地吐出氣流。吹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現(xiàn),但不用作本義,用作人名或地名,由本義引申為吹拂、吹奏之義。作夸口講的吹,后用來比喻說大話。
識記“落”:學習部首“艸(草)”。
過渡:學習落字我們先來看看草字頭里的學問。
“落” 形聲字。從艸,洛聲。本義是指樹葉脫落。引申可指掉下、掉進。發(fā)齒墮落、落水。
識記“飄”:形聲字,從風,票聲,本義旋風,暴風,引申指飄蕩,飛揚等。
認讀詞語:飄落。
3.再次讀這4個生字,請學生將這4個生字寶寶送回家。
雪花—— 春風—— 秋霜—— 夏雨——
1.出示:青草、紅花、游魚、飛鳥。
池草青、山花紅、魚出水、鳥入林 學生借助拼音讀準字音,指名讀。
2.誰能發(fā)現(xiàn)這些詞語和短語表示的哪一個季節(jié)的事物或景象?(春天)
3.指導朗讀:讀詞時注意連讀,如“春風”不能讀成“春——風”,詞與詞之間要適當停頓,根據(jù)主謂短語的特點,朗讀短語時要讀出節(jié)奏,尤其是“魚出水”和“鳥入林”的停頓與前面的短語停頓不同。
春風/吹 夏雨/落 秋霜/降 冬雪/飄
山花/紅 魚/出水 鳥/入林
以上課例中,由“雨”字的學習為開始,學習了一串與“雨”有關的字,講解流暢,學生以“雨”為中心進行關聯(lián)性學習,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來說,可以都學會,對于基礎一般的學生來說,至少在腦海中留下了印象。通過“冰”字的學習,學習了“冫”字旁,了解了現(xiàn)代漢字中“冫”字旁的字,有些是和“凝固的水”引申為“寒冷”義相關的,有些是古今文字演變的結果,刷新了同學們對“冫”字旁漢字的理解和認識。再比如教授古詩“天涯若比鄰”,教材上解釋“比鄰:近鄰”,那么“比鄰”為什么就是“近鄰”呢?因為“比”的本義是“兩個人肩并肩”。引申為“近”。當前語文高考中文言文成為難點,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文言文考的是字早期的意思,而語文低段識字教學教的是字現(xiàn)代的常用義,漢字字義演變的過程沒有教給學生,這就是以“詞”入手的嚴重后果。漢字教學要把字講清楚,以漢字系統(tǒng)知識為支撐,先講清楚一個字,再根據(jù)學生學情和學習接受心理而設計出的教學過程,以一通百,把相關的字都帶出來。實踐證明,充分運用漢字學理論指導漢字教學實踐,確實可以讓課堂內容更加充實,可以收到綱舉目張的效果。
漢字學在語文教育中的運用首先要求教師具備深厚的學養(yǎng),能夠以語言文字的深厚學養(yǎng)支撐起高效、高質的語文教學,從而實現(xiàn)傳統(tǒng)語言文學教育方式的現(xiàn)代價值轉化與重構。
對于語文教育而言,從歷史和現(xiàn)實相結合的角度,把漢字學理論合理運用于當前語文教育中就是漢字學的語文教育使命。在語文教育中書寫漢字學景觀,進行漢字學闡述,傳播漢字文化,讓漢字文化作為構成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元素和結構因子,攜帶中華文化價值理念走向世界,為人類文明做出新的貢獻。
中國的文化,自古以來就是一種與自然親和的文化,“天人合一”是華夏文明的核心價值觀。展現(xiàn)漢字學的語文教育使命,要充分自信的以鮮明的漢字表意特點、博大深厚的人文精神,傳達發(fā)自中華文明的心聲,表現(xiàn)中國人獨特的文化性格和精神稟賦,展現(xiàn)漢字、漢語、漢文化特有的自然與人文之美。讓漢字文化作為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的重要精神形態(tài)匯入人類社會走向現(xiàn)代文明的發(fā)展長河之中,從中發(fā)揮不可取代的作用和功能。
漢字學的語文教育使命,首先是要向世人展現(xiàn)漢字的特點、文化精神和人文內涵,而不是簡單的把漢字定義為一種記錄漢語的符號和工具。要展現(xiàn)漢字不同于西方拼音文字的獨特性。要把漢字創(chuàng)立的原始力充分的表達出來,抒發(fā)出中華民族激蕩的情感之美。使中國的語文教育在詮釋和書寫中國精神中獲得巨大的情感沖擊力和審美張力,打造出中華文化的精神魂魄,點燃所有中文學習者的學習熱情。
漢字學的第二個語文教育使命就是要基于漢字創(chuàng)立和字義演變的自然和人文語境,展現(xiàn)出中華民族海納百川的包容情懷,書寫出中華文化多元、多樣的精神色彩。漢字學應在這個層面上自覺匯入21世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xiàn)中華民族軟實力的洪流之中,擔當起應有的責任,而不僅僅是置身于課堂、研究所,孤芳自賞、流連忘返。從教育的視閾來看,漢字中所反應出的文化積淀、風土人情,都使得漢字在運用上對中華文化的展現(xiàn)具有得天獨厚的表達空間,漢字就是漢民族的秘史。用漢字傳達出對中華文化獨特的認知和理解,不僅能夠折射出中國人復雜的主體精神和心理內涵,而且能夠對中華文化進行深度的精神開掘,是語文教育對中華文化的現(xiàn)代表達與傳播的應有之義。
漢字學的第三個語文教育使命則是要放眼世界,使中國語文教育的現(xiàn)代化進程盡快完成,造就一種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現(xiàn)代的中國語文教育,使中國語文教育具有“世界性”元素,推動漢字走向世界,在世界語言文字格局中,彰顯中國力量和風采,貢獻中國智慧。
(說明:文中課例部份與武漢市光谷五小語文老師王桃姣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