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艷
【關鍵詞】健康教育模式護理;糖尿病;應用效果;基礎護理
糖尿病是因胰島素分泌出現異常,或者生物作用遭到破壞,從而引發(fā)機體呈現出高血糖的疾病。在患病后,患者不僅會出現“三多一少”的癥狀,同時還可能出現機體器官慢性損傷或功能障礙等情況。尤其是老年患者,由于對糖尿病認識度較差,從而在疾病預防、血糖控制期間依從率較低,因而導致血糖水平控制效果較差。本文主要將健康教育模式運用于糖尿病患者護理中,并對其效果分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在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選擇我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接診的150例糖尿病患者,隨機分兩組,護理方式分別為基礎護理(對照組,75例)、健康教育模式護理(觀察組,75例)。觀察組男、女分別為40例、35例。年齡35~79歲,平均(57.69±1.39)歲,病程3~9年,平均(6.22±1.09)年;對照組男、女分別為41例、34例。年齡34~80歲,平均(57.78±1.32)歲,病程3~9年,平均(6.28±1.10)年。兩組資料比較,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給予基礎護理。觀察組采用健康教育模式:(1)病情評估:在患者人院時對其病情進行觀察,掌握患者年齡、學歷、病程、糖尿病認識程度,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選擇更合適的健康教育方案。健康宣講方式則采用講座、分發(fā)資料、宣傳海報張貼、播放健康教育片等方式,為患者及家屬介紹糖尿病風險,同時告知血糖控制的必要性、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如何預防等,改變患者對糖尿病的錯誤認識。(2)心理健康護理:由于糖尿病病程漫長,需要患者長時間對血糖進行控制,大多數患者因患病后會產生嚴重負性情緒,因此無法積極地配合護理工作。醫(yī)護人員需要與患者展開交流,同時耐心地與患者進行溝通,采用符合患者心理狀態(tài)的語言,詢問患者治療期間感受,同時對患者存在的疑問進行記錄,詳細地給予反饋;同時醫(yī)護人員需要站在患者角度思考,不斷完善護理方案。(3)飲食護理:為患者介紹飲食的重要性,同時根據患者飲食喜好,為患者設計符合自身情況的護理方案。針對臥床患者,需要在進餐后進行腹部按摩,促進胃腸道蠕動;多給予患者溫開水,利于排便。(4)胰島素治療護理:在進行胰島素注射時,需要嚴格規(guī)定患者劑量與間隔時間,注射期間對患者身體變化情況進行觀察,避免出現不良反應。
1.3效果判定兩組血糖控制情況比較。
1.4統計學方式以統計學軟件SPSS 22.0對資料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護理后,觀察組FPG為(7.22±0.12)mmol/L,2hPG為(9.12±1.03)mmol/L,HbAlc為(6.12±0.45)%,BMI為(23.11±1.01)kg/m2;對照組FPG為(9.63±1.21)mmol/L,2hPG為(11.42±1.36)mmol/L,HbAlc為(8.39±0.98)%。BMI為(26.22±1.10)kg/m2。觀察組干預后臨床各指標比對照組低(FPG:t=17.165,P=O.000;2hPG:t=11.676,P=0.000;HbAle:t=18.230,P=0.000,BMI:t=18.036,P=0.000),P<0.05。
3討論
伴隨生活方式、飲食習慣的不斷變化,目前糖尿病患者人數呈現不斷上漲趨勢。由于誘發(fā)糖尿病因素較多,患者需要接受較長時間治療才能較好地控制血糖。糖尿病是常見的一種慢性疾病,大多數患者因對疾病相關知識了解少,導致出現自制力較差、控制力差等情況,無法完全按照醫(yī)囑進行服藥,同時對自身血糖監(jiān)測重視度較低,因此常會產生嚴重的癥狀,影響患者正常生活。
在采用常規(guī)護理時,通過指導患者服藥,對患者進行血糖監(jiān)測,可對血糖進行有效控制。但常規(guī)護理未關注到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飲食、并發(fā)癥等,從而導致患者恢復情況欠佳。結合健康教育,通過對患者講解健康相關知識,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識度,增強護理期間患者的配合度;對患者心理狀態(tài)進行評估,消除患者負性情緒;在日常生活中,讓患者按照飲食計劃進餐,并且對用藥進行嚴格控制,利于血糖監(jiān)測與控制。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各臨床指標比對照組低(P<0.05),說明采用健康教育模式,可達到較好的血糖控制效果,增強患者自我保護能力。
綜上,對糖尿病患者采用健康教育模式護理后,可提升患者疾病認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