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彭德
在六法中,氣指人的生命本源,韻(運)指人的生命狀態(tài)。骨法的法,本指人體骨骼的基本形態(tài),也就是結(jié)構(gòu)。應(yīng)物象形的物,既可以指動植物或事物,也可以指人。隨類賦彩的類,指人的相貌類型。經(jīng)營位置,指安排畫面人物之間的等級與主次關(guān)系。
六法始見于晚唐張彥遠(yuǎn)《歷代名畫記》首卷,南朝謝赫提出。張彥遠(yuǎn)家族從高祖張嘉貞算起,近二百年間,五代當(dāng)官,三位宰相。張嘉貞子孫三代熱衷收藏漢唐名家書畫,富可敵國。張彥遠(yuǎn)曾任大理卿,從三品,是皇帝身邊的要員。他通覽歷代書畫和典籍,著《法書要錄》《歷代名畫記》,自稱好事者得到這兩部著作,書畫藝術(shù)將一覽無余?!稓v代名畫記》一書,洋洋灑灑而又簡潔明晰,作為無出其右的經(jīng)典,受到歷代畫壇的器重,六法因而成為從事和解讀中國畫的準(zhǔn)則。
六法的本義談的是人物畫,旁及動物。至于山水樓臺花木之類,只是人物的陪襯,不涉氣韻和骨法,不入畫品。六朝以后,中國畫開始分科,六法才成為所有畫科的指南。六法的原文,今人往往引證如下:
一、氣韻生動是也。二、骨法用筆是也。三、應(yīng)物象形是也。四、隨類賦彩是也。五、經(jīng)營位置是也。六、傳移模寫是也。
這段文字出自《津逮秘書》第七集第三部,書名《古畫品錄》。這部叢書由毛晉編輯,出版時間在 1636 年前后。這個時期是明朝出書最濫的階段,比如該叢書前七集收錄的偽書就有十余部,諸如《詩說》《關(guān)氏易傳》《元包經(jīng)傳》《正易心法》《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道德指歸論》、青烏子《葬經(jīng)》、郭璞《葬經(jīng)》、《忠經(jīng)》、李嗣真《續(xù)畫品錄》、釋彥悰《后畫錄》等。
錢鐘書依據(jù)此書,另起新說,將四字連讀的術(shù)語從中斷開:
一氣韻,生動是也。二骨法,用筆是也。三應(yīng)物,象形是也。四隨類,賦彩是也。五經(jīng)營,位置是也。六傳移,模寫是也。
錢鐘書的點斷與解讀,改變了六法的本義。比如骨法即用筆是晚出的意義,把隨類等同于賦彩,失之于牽強(qiáng)。錢鐘書的解讀,與中華書局《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1958 年影印本的斷句相同?!度瞎湃貪h三國六朝文》的編纂者是嚴(yán)可均,后人認(rèn)為這部書錯誤迭出,收集的文章常常不注明出處。謝赫談六法的文本,在這部書中便不知道來歷。按南宋鄭樵《通志·藝文略》記錄,謝赫的文本名叫《古今畫品》,因為品評了同代畫家?!豆沤癞嬈贰番F(xiàn)存最早的版本,號稱出自南宋淳熙年間(1265—1274 年)左圭刊行的《百川學(xué)?!贰!栋俅▽W(xué)?!吩嬉呀?jīng)失傳,存世的明代刊本有三種,《古今畫品》收錄在最不可靠的第三個版本中,書名被擅改為《古畫品錄》。這個最差的版本,是嘉靖年間(1522—1560 年)的讀書坊刊本,沒有刊行者的姓名,所錄書籍同另外兩個版本大不相同,又收錄了元代的著作,重新編排,很不嚴(yán)肅。與其引用這部文氣不通又不可靠的《古畫品錄》,不如引用唐代至元代論畫者的引文,例如唐張懷瓘的《畫斷》、張彥遠(yuǎn)《歷代名畫記》,北宋黃休復(fù)《茅亭客話》、郭若虛的《圖畫見聞志》、黃伯思的《東觀余論·跋宗室爵竹畫軸后》和元代夏文彥的《圖繪寶鑒》。
南宋 米友仁《云山墨戲圖》(局部)長卷 紙本 墨本 原作尺寸:21.8×195.8cm 故宮博物院藏
元 吳鎮(zhèn)《漁父圖軸》84.7×29.7cm 故宮博物院藏
盡管各家援引時有個別字眼不同,但共同點都是四字連讀。按照錢鐘書的點斷和解讀,對六法的理解同唐宋以來畫壇的共識明顯不同。如果錢鐘書先生健在,我很想提問:按照您的斷句,上述六段文字將作何解釋?古文的內(nèi)涵,不能僅僅依賴文字訓(xùn)詁和標(biāo)點符號解讀。筆者認(rèn)為,氣韻生動四字,聯(lián)用為主,分用為輔。據(jù)此,六法意譯如下:第一是神態(tài)生動法,第二是形體勾描法,第三是應(yīng)物象形,第四是分類上色法,第五是安排等級法,第六是原作臨摹法。
六法古文︱六法今譯
一曰氣韻生動︱第一是神態(tài)生動法
二曰骨法用筆︱第二是形體勾描法
三曰應(yīng)物象形︱第三是相貌肖似法
四曰隨類賦彩︱第四是分類上色法
五曰經(jīng)營位置︱第五是安排等級法
六曰傳移模寫︱第六是原作臨摹法
“氣韻”在六朝是個新詞,傳統(tǒng)的同義詞是“氣運”。
謝赫為什么不使用通行的“氣運”這個古詞?筆者以為同避諱有關(guān)。謝赫的祖先可能屬于兩晉世代為官的謝氏家族,避諱的對象是南朝劉宋最知名的詩人謝靈運,謝赫可能是謝靈運的玄孫或侄玄孫。謝氏家族跟隨晉元帝南遷江東,顯赫的人物有晉明帝時的吏部尚書謝裒、指揮淝水之戰(zhàn)的丞相謝安以及將軍謝玄。他們都是皇帝的近臣。謝裒是謝安的父親,謝安是謝玄的叔父,謝玄是謝靈運的祖父。謝赫屬不屬于這個家族,史無直接記載,但有旁證。陳朝姚最《續(xù)畫品》稱謝赫為南朝齊國畫家,宋朝鄭樵《通志·藝文略》卻說他是后魏(北魏)人氏,同謝赫評論南朝畫家似乎不協(xié),其實指的是祖籍所在地。
據(jù)宋人記載,謝赫畫過《晉明帝步輦圖》。大凡畫過帝王的古代畫家,通常屬于朝臣,知曉宮中的典章制度和帝王的起居。晉明帝是起用謝裒的皇帝,謝赫作此圖,既有感恩的成分,也有炫耀家族身世的意圖。黃伯思依據(jù)謝赫作品中不合傳統(tǒng)的步輦和侍臣穿的胡服,認(rèn)定是謝赫原作的摹本,頗有見地。
謝赫流傳到唐代的另一件作品《安期先生圖》,畫的是秦代隱士安期生,后來被奉為道教神仙。畫安期生是出世,隱含著謝赫的人生際遇。謝氏家族盡管是望族,但史書被殺被害的謝氏名臣,此伏彼起。大抵其父輩,曾經(jīng)歷殺戮之災(zāi),家道衰落,不再為史家關(guān)注;史家通常關(guān)注的是官場權(quán)貴,畫家在當(dāng)時沒有單獨立傳的先例。比如謝靈運伯祖父謝攸以及其子謝珫、謝王興、謝球、孫子謝元,都不見于史籍。
南宋 趙伯骕《萬松金闕圖卷》(局部)絹本設(shè)色 原作尺寸:27.7×136cm 故宮博物院藏
古代人名避諱,不絕于史?;茨贤鮿哺赣H名叫劉長,《淮南子》中凡是長字,一律改為修字。王羲之因祖父名叫王正,他的法帖中的正月寫為一月,或作初月。其他正字,統(tǒng)統(tǒng)用政代替。宋武帝名叫劉裕,謝靈運的叔祖名叫謝裕,不得不以字為名,史稱謝景仁。謝氏家族另一位名叫謝舉的成員,聽到別人提到父輩的名諱,視為羞辱,竟傷心地哭泣。既然如此,謝赫《古今畫品》又有“但取精靈”的靈字,作何解釋?這涉及避諱的另一項原則,即二字名不必遍諱。比如宋武公名司空,司空一職改為司城;唐代避李世民名諱,改民部為戶部,但他的大臣虞世南不必改名?!熬`”在當(dāng)時是一個通用而不宜更改的古詞。
左圖:清 弘仁《林泉春暮圖》軸 89.4×41.8cm上海博物館藏
右圖:清 王翚《孟浩然詩意軸》123.7×55.3cm
南朝大家族,首推王、謝兩家。王氏家族多出書家,謝氏家族多出畫家。謝氏家族成員,謝靈運擅畫佛像,他的族弟謝莊、謝惠連兼擅書畫。另一位族弟謝稚,傳到唐代的人物畫就多達(dá) 11件,僅次于張僧繇、陸探微和顧寶光。六法的形成,同這幾位人物可能有直接關(guān)系。謝赫如果不是這個家族的后人,哪有條件瀏覽古今名家作品?按《續(xù)畫品》記載,謝赫擅長人物畫。他的作品在當(dāng)時廣為人知,畫風(fēng)為畫壇人士所效仿。六朝推行以士族用人的制度,沒有顯赫的家族背景,謝赫很難直窺堂奧,出人頭地。
氣韻(氣運)多歧義,是由于沒有人對它的演變進(jìn)行分類界定與解釋。在六法中,氣指人的生命本源,韻(運)指人的生命狀態(tài)。氣韻的韻,本指宮、商、角、徵、羽五音周流回還的節(jié)律。六法中的氣、韻聯(lián)用,作為比喻式的合成詞,同音樂已經(jīng)沒有直接關(guān)系,變成術(shù)數(shù)術(shù)語“氣數(shù)”的同義詞。運是性命學(xué)中的氣數(shù),也就是命運狀態(tài)。漢唐之際,說一個人的生命終結(jié),就說氣數(shù)已盡。氣數(shù)、氣運、氣韻、氣鈞,在六朝時期是一組可以置換的同義詞,指人的生命過程與狀態(tài)。
六朝以前,根據(jù)人的相貌、膚色以及體態(tài),鑒別人的優(yōu)劣和推測人的命運,名叫相術(shù)或相法。相法最重視的是骨法,這是歷代相法的共識。
宋玉《神女賦》:骨法多奇,應(yīng)君之相。
《史記·淮陰侯列傳》:貴賤在于骨法,憂喜在于容色。
元 王蒙《秋山草堂圖》 紙本設(shè)色 123.3×54.8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論衡·骨相》:人命稟于天,則有表候于體。表者,骨法之謂也。
《潛夫論·列相》:骨法為祿相表,氣色為吉兇候。骨法為主,氣色為候。
《月波洞中記》卷上:骨法九般,皆貴相也。所謂九骨者,一曰顴骨,二曰驛馬骨,三曰將軍,四曰日角,五曰月角,六曰龍宮,七曰伏犀,八曰巨鏊,九曰龍角。以上九骨,皆三品之相。
骨法的法,本指人體骨骼的基本形態(tài),也就是結(jié)構(gòu)。謝赫六法中的骨法,法字容易被六法的法的含義同化。六法的法指描繪方法,所謂骨法用筆,是指用筆墨線條勾描人物輪廓的方法;而相術(shù)骨法的法,則是指形態(tài)或常態(tài),同法字的原始義接近。法字從水,水的基本形態(tài)是平,江湖澤中的水,不論如何洶涌澎湃,終歸于平靜;器皿中的水,不論器皿如何傾斜,總是保持平正。人的骨骼的基本形態(tài),如同水的常態(tài)不變一樣。
隋唐之際,帝王打擊魏晉以來的世襲貴族,人相學(xué)家受到懲處,著作一律收繳。如漢代許負(fù)的人相學(xué)專著《相法》,到唐代時失傳,連書目都不再見于文獻(xiàn),以致北宋術(shù)數(shù)家對一些術(shù)數(shù)常識與術(shù)語都解釋不清。六法本義的訛變,同文獻(xiàn)的失傳有關(guān)。
應(yīng)物象形的物,既可以指動植物或事物,也可以指人。物以類聚、物傷其類、恃才傲物中的物,指的都是人。六法各法,分解人的神態(tài)、體格、相貌、膚色、等級,于是各法不稱人而別稱物。古文常見這種修辭方式。
《后漢書·明帝紀(jì)》:天生神物(指漢光武帝劉秀),以應(yīng)王者。
《人物志》:蓋人物之本,出乎情性。稟陰陽而立性,體五行而著形。若量其材質(zhì),稽諸五物。五物之征,亦各著于厥體矣。
《世說新語·方正》:盧志于眾坐問陸士衡:陸遜、陸抗,是君何物?
《南齊書·焦度傳》:帝見度身形黑壯,謂師伯:真健物也。
隨類賦彩的類,指人的相貌類型。早在漢代以前,相學(xué)家就將人的面部輪廓分為金、木、水、火、土五型。金型方,顏色白;木型長,顏色青;水型圓,顏色黑;火型尖,顏色赤;土型厚,顏色黃。古代絹畫和壁畫中的人物的形態(tài)和用色,之所以常常同人的自然形態(tài)和色彩不同,蓋出于此。它使得相關(guān)的人物畫具有約定俗成的象征意味。
《禮記·禮運》:人者,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被色而生者也。
《淮南子·地形訓(xùn)》:東方人蒼色,南方人赤色,西方人白色,北方人黑色,中央人黃色。
《論衡·詰術(shù)》:木人青,火人赤,水人黑,金人白,土人黃。
《靈樞經(jīng)·陰陽二十五人》:先立五形金木水火土,別其五色,異其五形之人。木形之人,蒼色?;鹦沃?,赤色。土形之人,黃色。金形之人,白色。水形之人,黑色。
需要指出的是,所謂人分五色,按托名著作《黃帝內(nèi)經(jīng)》的解釋,其色相如同在青赤黃白黑上面蓋了一層細(xì)絹的效果。
經(jīng)營位置,指安排畫面人物之間的等級與主次關(guān)系。它不能簡單等同于西畫的構(gòu)圖。按照東南西北中五方位置,神分五帝五正,人分五五二十五種。人的分類首先是按職位劃分,分類的原則是五行。東西南北中,對應(yīng)木火金水土。帝王位于中央,坐北朝南,北為先帝,南為民眾,文臣在東,武官在西。左東右西,東卑西尊。比如《歷代帝王圖》,帝王在中,隨臣在側(cè)。又如文武門畫,文臣在左,武官在右。
元 倪瓚《林亭遠(yuǎn)岫圖》軸 87.3×31.4cm故宮博物院藏
《文子·微明》:天有五行,地有五岳,聲有五音,物有五味,色有五章,人有五位。故天地之間二十有五人也。
《尚書大傳》卷二“維五位復(fù)建”鄭玄注:君失五事,則行相沴,違其位。復(fù)立之者,當(dāng)明其吉兇變異。
《淮南子·時則訓(xùn)》:孟春之月,招搖指寅,昏參中,旦尾中。其位東方,其日甲乙,盛德在木。
周朝天子率眾祭祀天地和四方神明,或者接見諸侯,通常要在國都郊外的水邊,取土修建一個方壇,邊長三百步,高四尺。方壇的中央,安放一個四尺見方的木質(zhì)立方體。立方體的六個面上,分別涂飾青、赤、白、黑、玄、黃六種顏色:上面玄,象天;下面黃,象地;左面青,右面白,前面赤,后面黑,象東西南北四方。為了便于色盲者辨識,六面又分別標(biāo)以六玉的形狀:東圭、南璋、西琥、北璜、上璧、下琮。這個木制六色立方體的安放,便于確定祭祀對象與祭品的擺放,便于四方來朝的諸侯或卿大夫,在舉行儀式之前,通過立方體的顏色和六玉的形狀,確定自己應(yīng)該站在哪個方位。這個方位儀,名叫方明。顧名思義,就是讓人辨明人與神的身份等級、五方位置的立體裝置。
《考工記·畫繢》:東方謂之青,南方謂之赤,西方謂之白,北方謂之黑,天謂之玄,地謂之黃。
《儀禮·覲禮》:諸侯覲于天子,為宮方三百步,四門壇十有二尋,深四尺,加方明于其上。方明者,木也。方四尺,設(shè)六色:東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上玄下黃。設(shè)六玉:上圭,下璧,南方璋,西方琥,北方璜,東方圭。
《陳書·宣帝紀(jì)》:立方明壇于婁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