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素珍
摘要:當兩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碰撞在一起,肯定會擦出火花,彼此經(jīng)歷由排斥到融合的階段,這個階段就是文化差異相互適應的階段,其言語、行為、人際關系都會有一定的融合。本文試從語言、非語言、社會關系和人際交往三角度分析美劇《初來乍到》華人路易斯·黃一家與美國文化的適應與相互融合。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初來乍到》;中美文化差異
前言
《初來乍到》原名Fresh Off The Boat,是由華裔明星廚師埃迪·黃的同名自傳改編而成的一部美劇,總共有六季,講述的是華人移民到美國時面臨的文化沖突,以及他們如何克服跨文化交際的障礙,讓自己充分融入到奧蘭多這個城市的生活經(jīng)歷。作為首個以華裔家庭為主題的美劇,其文化價值是很值得探討的,劇中反映的中美文化差異也為后來移民者提供一些建議,同時讓我們對中美文化差異有了更為具體客觀的認識,讓自己在面臨相同的跨文化交際情景時有了更為合適的解決方法。筆者致力從語言交際、非語言交際、社會交往和人際關系三角度出發(fā),看中美文化差異所在,探討《初來乍到》中跨文化交際的相關價值。
一、語言交際
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語言是一種精神文化,文化又通過語言記載,他們是相輔相成、相互制約的關系,要研究跨文化交際,首要就要分析跨文化雙方在語言表達上有哪些區(qū)別?!冻鮼碚У健分械闹忻涝谡Z言交際上的不同主要體現(xiàn)在言語表達、稱謂語、詞匯意義等方面。
(一)言語表達的直率與否
《初來乍到》第一季第七集,餐廳華人老板路易斯·黃想要開除領班懷亞特,但一直不知道怎么開口表達,他采取了很多辦法但都沒能讓懷亞特理解自己的意圖,最后同為領班的美國人米奇簡單一句“你被開除了”就輕易解決了整件事情。究其背后的原因可以從以下幾點探析:①中美兩國的思維方式不同,羅伯特·卡普蘭(Robert Kaplan)用圖示的方法指出中國的思維方式是圓圈式的,美國的表達方式是直線式的[1],這就造成雙方在言語表達上一個委婉曲折,一個直截了當。②愛德華·霍爾(Edward Hall)認為人類的交際都要受到語境的影響,語境是有高低之分的,不同語境下的文化在言語表達上是有所不同的,中國是高語境文化,在表達上比較委婉,相反美國是低語境文化,言語表達比較直接。③中國是“面子、人情”社會,路易斯覺得直接開除懷亞特有傷彼此之間的感情,有損自己的面子,所以不好直接開口。美國是利益社會,利益至上的原則能讓米奇直接直說開除懷亞特,因為懷亞特的存在有損自己作為領班的利益。
(二)稱謂語的多樣與固化
中國的稱謂語豐富且多樣化特點明顯。以稱呼“母親”為例,中國各民族各地區(qū)間有著不同的稱呼,劇中的康妮稱呼“母親”為“阿媽”是臺灣地區(qū)的稱呼,而在表音文字的英語中,母親的普遍稱呼為“mom”?!冻鮼碚У健防镉兄按笠?,表妹,堂弟,外甥”等中文親屬稱謂詞,在美國親屬稱謂詞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固化現(xiàn)象,“姨、姑、娘”都是“Anut”,“伯、叔、舅”都是“Uncle”,“表哥、堂姐、表弟、堂妹”都是“Cousin”。美國親屬稱謂詞遠遠沒有中文稱謂詞的多樣性。劇中第二季第四集,路易斯和埃迪朋友商量舞會的事情,朋友稱呼他“Louis”,他很不高興,但稱呼他為Mr.Huang他很開心,這是因為路易斯認為他和埃迪朋友的關系并不是很親密,他作為埃迪的父親,稱呼他為Mr.Huang顯得更為尊重。中國和美國對于朋友的稱呼是相同的,都是直呼名字,但在尊稱上存在很大的差異,在美國文化中“Mr/Mrs/Miss+姓”是對人的尊稱,而在中國一般是“姓+身份/職業(yè)”。處在異文化背景下為了更快的融入到新集體,適應新生活,通常都會采取“入鄉(xiāng)隨俗”的原則,在稱謂語上存在很大差異的中美雙方在跨文化交際中更要遵從這一原則。
(三)詞匯隱含義的差異
中國人的詞匯系統(tǒng)與文化相撞在一起時,總會出現(xiàn)意想不到的結果。中國人對于數(shù)字和色彩總能賦予它額外的感情義。劇中的“艾倫屋”只是因為坐落于“西44街第44號”卻能讓杰西卡望之怯步,正如清潔工所說中國人忌諱“4”這個數(shù)字,因為它的發(fā)音類似“死”,中國人是從來不談論死亡的,認為死是不吉利的,會給自己及家庭帶來厄運,所以無論是“死”還是“4”他們都避而不論?!冻鮼碚У健访恳患径紩婕暗絺鹘y(tǒng)節(jié)日新年,美國是圣誕節(jié),中國是春節(jié),節(jié)日里都有紅色的象征。美國的圣誕老人是紅色著裝,但并沒有其他隱含的文化意義。而中國春節(jié)人們也要穿紅色的衣服,這里的紅色卻有隱含的文化色彩,它是辭舊迎新,紅紅火火,幸福美滿的意思,這里的紅是“Lucky”的象征。
二、非語言交際
胡文仲在《跨文化交際學概論》中對于非語言交際進行了細致總結,包括自身行為的微笑、手勢、眼神等,還有外部環(huán)境的服裝打扮、社交距離、時間空間觀念等。[2]?筆者針對《初來乍到》中的非言語交際情況對其細致歸類,重點探討中美雙方在體態(tài)語、時間語上的差異。
(一)體態(tài)語
眼神、手勢等能用身體表達的行為都可以歸為體態(tài)語??缥幕浑H中最常見的莫過于體態(tài)語差異所引起的交際障礙。劇中有不少反應中美體態(tài)語差異的情景。如:埃迪在學校和CLC(Chinese Learning Centre漢語學習中心)上的課堂行為表現(xiàn)差異。埃迪在學校里身體姿勢整體較放松,在課堂上和朋友、老師聊天,無拘無束,而CLC里的埃迪身體必須坐正,認真聽講,禁止隨意說話,完全像是被束縛的人偶。身體姿勢的前后反差如此之大,是因為中美雙方的教育背景不同。美國倡導師生之間平等自由,老師沒有權利對學生的言行進行禁止,課堂氛圍是輕松愉悅的;中國師生之間更像命令與服從的模式,中國課堂強調紀律,重視集體,課堂氛圍是嚴肅安靜的。中美體態(tài)語的不同還反映在社交禮儀上,劇中杰西卡見到許久未見的姐姐以及路易斯見到多年不見的弟弟都是熱情的擁抱,這和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中國禮儀不一樣,中國人見到密友或者親人一般不會直接用擁抱和親吻等體態(tài)語表達,而是多用語言來表達對對方的思念,也就是通常說的“寒暄”。筆者認為劇中出現(xiàn)這個場景可能和路易斯及家人是美國移民的身份相關,他們在美國生活已經(jīng)長達十幾年,有些生活習慣早已潛移默化,發(fā)生了影響,出現(xiàn)擁抱親吻是正常的現(xiàn)象,畢竟擁抱和親吻是美國的社交禮儀。
(二)時間語
愛德華·霍爾在《超越文化》(Beyond Culture)中指出世界上的時間觀念有兩種,一種是“一元時間”(monochronic time)觀念,另一種是“多元時間”(polychronic time)觀念。[3]前者在同一時間里只能進行一項工作,而后者可以同時處理好幾件事情。霍爾指出美國就屬于一元時間制,胡文仲在《跨文化交際學概論》中也明確指出中國同屬于一元時間觀念。[4]中美雙方都重視直線式處理事情,強調提前計劃,明確按照安排表進行工作,但在處理突發(fā)事情上有所差別。第二季第二十二集,路易斯去學校處理二兒子埃默利和同學打架的事情,由于一些原因遲到了,教導主任很生氣,因為她錯過了自己的健身時間。在教導主任看來處理孩子打架的事情是沒有自己原先的健身安排重要的,這和中國教師不同,相同的情況中國教師會優(yōu)先處理打架的事情,并教導學生,并不會直接向家長抱怨說自己的健身計劃被毀了。中國人處理突發(fā)事情往往是直接處理,延后處理安排表后面的事情,因為中國人重視事情緩急,會優(yōu)先處理突發(fā)情況,中國人在面對計劃安排時比較靈活,可以根據(jù)情況隨機應變。而美國人有著很強的時間觀念,對安排表有著很強的執(zhí)著,計劃一旦定下來就不想改變。
除了體態(tài)語和時間語,跨文化交際中還會出現(xiàn)環(huán)境語、空間語、圖畫語等。劇中也有所體現(xiàn),在環(huán)境上必須要提的是路易斯家的圓餐桌,這和中國講究團圓的文化傳統(tǒng)是分不開的。想要融入異文化環(huán)境,除了語言的運用,也要重視非語言的體態(tài)語、時間觀念、空間變化等方面的差異。
三、社會交往和人際關系
(一)社會交往
當一個人進入到異文化環(huán)境中,為了生存就必須參加社會活動,結交新朋友,在和新朋友相處中需要注意哪些社交禮儀呢?《初來乍到》中涉及到的有一些中美社會交往上的不同禮儀:首先,在朋友聚會方面,杰西卡參加鄰里的聚會每個人都做了一道菜,這和中國不同,在中國所有的食物都是由主人準備的。中國人講究好客,所有的東西都由自己親手準備才顯得熱情。而在美國是人人參與,一場聚會有人負責飲料,有人負責甜點,也有人負責主食,聚會更加自由隨意,會讓客人更有自在感。其次在付款買單方面,杰西卡請路易斯的弟弟吃飯,兩人在餐廳為誰買單爭執(zhí)不下。這和中國禮節(jié)相關,爭先買單更能凸顯自己的熱情好客,同時向對方說明你很重視他,把其視為一家人。而在美國,請客一般都是主人買單,客人并不會貿(mào)然去結賬,聚會一般也是AA制。然后,在做客送禮方面,劇中奧斯卡去路易斯家做客,帶的禮物足夠反應中國的送禮禮節(jié),送路易斯幾百美元的咖啡壺,卻送給杰西卡在機場買的奧蘭多短袖,因為路易斯在奧斯卡心目中占據(jù)很重要的位置,中國人認為越是對自己重要的人送禮越貴重。中國講究禮物越貴,情誼越深厚,越是親近的人,送的禮物越貴重;美國相反,他們講究禮輕情意重,禮物不在于價錢,心意到了最重要。
(二)人際關系
梁漱溟先生用圖示的方法清晰地表示中西人際關系的不同,在個人、團體、家庭三方位中,中國是家庭占據(jù)核心地位,而在美國等西方國家中個人占中心位置。[5]中國的人際關系即使是家庭內部也和美國有很大的差別。首先在居住方式上,劇中的奶奶和路易斯一家居住,姥姥和康妮一家居住,這是因為中國家庭一般都是三代同堂,父母一般都和子女居住,子女有贍養(yǎng)父母的義務。在美國子女成年后一般會離開父母獨自居住,當蜜兒被問及自己母親的行蹤時,她卻給不出一個確定答案,這是因為蜜兒離開父母后投入到新生活,彼此聯(lián)系不再密切。這和中西方的價值觀差異也有關,中國是集體主義的社會,更注重團體意識,注重家庭團圓與和諧,所以大部分的家庭是父母和子女共同居住,而以個人主義主導的美國,更向往自由,享受獨居,以個人感受為主。離開家庭內部的社交,中美在工作生活中的交際關系也有所不同:沒搬到奧蘭多之前,路易斯一家住在華人街,其主要的人際關系就是杰西卡的親姐姐康妮一家,這是因為中國很重視家族關系,中國的交際網(wǎng)就是以家庭為中心而展開的。搬到奧蘭多之后,杰西卡為融入到鄰里之間而焦慮不已,在美國鄰里關系是主要的交際網(wǎng),處理好鄰里關系才能真正融入到社區(qū)生活,這和中國目前的城市生活一樣,遠離家鄉(xiāng)和親人,自己獨居后,鄰居是自己社會交際中的首要對象。
結語
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的不斷展開和深入,跨文化交際現(xiàn)象越來越常見,文化也原來越呈現(xiàn)多元融合的局面。筆者以《初來乍到》為契合點,對劇中所涉及的中美文化差異進行分析,但遠遠不夠細致,除卻文中所講的語言交際、非語言交際、社會交往和人際關系的差異外,中美雙方在飲食、人生觀、價值觀等方面也存在差異,值得學者剖析?!冻鮼碚У健愤@部美劇完美再現(xiàn)了華裔移民美國時的文化適應階段,由最初的排斥、焦慮不安到最后的適應融合。希望通過筆者的分析,人們能正確認識到《初來乍到》所體現(xiàn)的跨文化交際的價值;也希望能對即將進入或者正在進入異文化環(huán)境中的人們提供一些有用的建議。
參考文獻
[1]Robert Kaplan.(1996)Cultural Thought Patterns i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In Language Learning,Vol.XVI,Nos.1-2.pp.1-20.
[2][4]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94-95,114.
[3]愛德華·霍爾.超越文化[M],(何道寬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6-24.
[5]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學林出版社,198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