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煥賢
摘 要:課堂觀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觀察者帶著明確的目的,憑借自身感官以及有關輔助工具,直接或間接從課堂情境中收集資料,并依據資料作相應研究的一種教育科學研究法。筆者從日常的課題研究中提出對小學語文課堂觀察的優(yōu)化策略:明確觀察主體,即關注學生的學習、關注教師的教學、關注課堂性質、關注課堂文化,以及搭建課堂觀察與評價框架,這不僅有助于提高小學語文教師的課堂觀察力,還有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改善學生的課堂學習情況。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觀察;優(yōu)化策略;評價框架;觀察視角
一、明確觀察主體,提高觀察效率
要觀察課堂,首先必須解構課堂。課堂涉及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學生、教師、課程和課堂文化,各因素之間又是相互聯系、交錯互動、渾然一體的。因此需要有一個簡明、科學的觀察框架作為觀察的“支架”。在課題研究過程中,我們確立在研究語文課堂教學觀察時要關注四個方面。
(一)關注學生的學習
學生的學習做了什么準備,課堂中的互動如何,自主學習的情況和學習目標的達成。學生是課堂學習活動的主體,只有大力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意識,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學生才能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關注教師的教學
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和促進者。除了觀察學生的學習,我們還要注意教師的教學,留意教師對教學目標的設置是否合理且有效,對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置是否科學,有幾個活動,步驟分別有哪些,教師課堂上講解是否清晰,呈現的板書和媒體是否促進學生的學習,整個課堂氛圍如何。
(三)關注課堂性質
課堂性質主要是指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內容是什么,課堂目標的設置的根據是什么,如何呈現,是否適合學生學習,教師運用了什么方法教授學習,運用了什么資源以及怎樣利用,等等。
(四)關注課堂文化
注意學生在課堂的參與情況,師生的互動、對話和交往情況如何,教師和學生的課堂關系是否民主和諧,教師在課堂上是否做到關愛學生。只有民主、和諧的氛圍下,學生放開自己,大膽表現自我,才能有更好的課堂表現。
我們把課堂觀察設計為四個度。即學生學習維度(主要關注學生怎么學,學得怎么樣)、教師教學維度(主要關注教師怎么教,效果怎么樣)、課程性質維度(關注的是教和學的內容,它是師生在課堂中共同面對的教與學的客體)。課堂文化維度是指教師、學生、課程三者之間發(fā)生聯系,在整個互動、對話的過程中形成了課堂文化。因此,課堂文化關注的是整個課堂怎么樣。
這四個維度共同構成了課堂觀察的框架,成為課堂教學的抓手。從數量上看,課堂觀察的主題可以是單一的,也可以是多個的;從產生的時間上看,可以是預設的,也可以是適時生成的;從“重點”上看,可以教師的“教”為主,也可以學生的“學”為主,還可以課堂的文化為主。
二、搭建課堂觀察與評價框架
要觀察課堂,首先必須解構課堂,課堂涉及的因素很多,需要有一個簡明、科學的觀察框架作為具體觀察的“支架”。我們認為,構成課堂的關鍵因素是教師、學生、課程、環(huán)境四大因素。這四大因素各有所指,又相互關聯:其中課程是課堂中教師與學生共同面對的教與學的客體,包含在教與學的目標內容當中;環(huán)境是教師、學生與課程三者之間互動、對話、交往的過程中所形成的氛圍,是既顯性又隱性的場。而評價語文課堂是否有效的關鍵因素是學生言語水平的提高與情感的豐富。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們把小學語文課堂觀察與評價的框架確定為3個維度、7個觀察視角及若干個具體關注內容。3個觀察維度與7個觀察項目分別為教師教學(內容設計/教學語言/關注學生)、學生學習(學習投入狀態(tài)/語文實踐活動)、師生互動(交往機會/對話質量)。每一觀察視角又有若干重點關注內容的提示,如教師教學中的內容設計就可以重點關注教學目標確定/教學內容取舍/課程資源利用/教學過程設計/提問設計等。其中觀察的維度指向的是課堂的關鍵因素,而觀察的視角指向的是語文課堂個性化的關鍵因素。
筆者結合一年級課堂教學例子說明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進行課堂觀察。
(一)觀察教師的教:重點觀察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環(huán)節(jié)
1. 觀察教師在教的過程中呈現的方式,如怎樣講解、提問、交流。
2. 觀察課堂中師生交流互動的過程,重點觀察教師和學生是如何對話的。如:學生是如何應對教師的提問和教師引導出來的問題?教師怎么指導?小組活動的次序怎么指導?
通過對本課程四節(jié)課的課堂觀察可以看出,教師的識字教學方法主要是看視頻、看動畫、讀卡片等。例如《日月水火》這一課主要是象形字的教學,通過《倉頡造字的故事》動畫片導入。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象形字的造字過程比較抽象,而在看動畫片的過程中,學生借助動態(tài)的圖片,能更好地認識事物、認識生字、關注生字的音、形、意,并把握它們之間的聯系;觀看“水”“火”的視頻,是為了讓學生了解象形字演變的過程,通過觀看“水、火”這兩個漢字從甲骨文文—小篆—隸書—楷書的演變過程,讓學生更形象、直觀地了解漢字的由來,也幫助學生通過聯想記憶,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
(二)觀察學生的學: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的教學目的就是為了學生
1. 傾聽。對于一年級的學生而言,傾聽是非常重要的。到了一年級,開始要求學生有一定的組織性、紀律性。學生有組織性、紀律性的體現,就是要學會傾聽,按要求來完成學習任務。
2. 合作。我們教育學生從小就要有合作、團結的意識?,F在很多學生個體性比較強,要想學會合作必須從低年級抓起,開始培養(yǎng)品格。以“和大人一起讀書吧”這節(jié)課為例,重點是觀察和合作。孩子和家長一起互讀中的合作意識,表現在孩子是不是依賴家長給他指導、給他講故事,或者幫助他排順序;還是在合作中,孩子能明確自己的閱讀任務,恰當地尋求家長的幫助。學生與教師之間的合作。包含與教師提問的互應、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小組合作等。這里需要強調的是:第一,考慮到學生缺少合作的基礎,還沒有形成小組合作的默契度,分工是否合理也要觀察,所以一年級時,小組活動要少用。第二,男女生的比賽。雖然從低年級開始就有性別意識,但應盡量減少對性別意識的區(qū)分。如果在課堂上總是用這種男生讀、女生讀的方式,可能就會造成性別的差異。所以,圓桌式合作更利于全體學生的發(fā)展。如組織“我們一起讀書吧”時,就可以圍坐在一起交流。這種方式會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
(三)觀察教學目標的達成度:教學目標必須在學生身上有所體現,表現為課堂的教學效果
1. 對學生學習方式的觀察。學生的學習方式涉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品質的培養(yǎng)、在具體活動中個體作用的發(fā)揮等等。
2. 對教師教學方式的觀察。表現為教師的提問和行動軌跡。教師的行動軌跡應該注意后排的學生,特別是在巡回指導的時候,教師的行動軌跡,一定要注意到對不同類別的學生進行有效管理。教師可以用自己的動作、眼神去督察。在游戲活動中,發(fā)現有的學生沒有聽清教師對游戲活動的介紹、要求、規(guī)則時,教師要走到學生的身邊給予幫助,告訴學生游戲的步驟、方法、規(guī)則。
總之,課堂觀察的起點和歸宿都是指向學生課堂學習的改善。無論是教師行為的改進、課堂資源的利用,還是課堂文化的創(chuàng)設,都是以學生課堂的有效學習為落腳點,關注學習、研究學習和促進學習的過程是始終緊緊圍繞著學生課堂學習的改善而運轉的。
參考文獻
[1]陳瑤.課堂觀察研究指導[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2]沈毅,崔允漷.課堂觀察:走向專業(yè)的聽評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3][美]安德森.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學:分類學視野下的學與教及其測評[M].蔣小平,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本文系廣州教育學會2020年教育科研課題《提高小學語文教師課堂教學觀察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KTLX1202030544)的研究成果之一]
(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qū)南村鎮(zhèn)樟邊小學,廣州 5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