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璐
【摘要】音樂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育學生對音樂的感知,將審美教育作為中心,在音樂教學中借助音樂具有的美感去感染學生,用音樂中飽含的情感去陶冶學生,從而讓學生逐漸形成一定的音樂審美能力。為了達成這個目標并促進新課改的順利進行,在實踐教學期間,老師應讓學生對音樂產(chǎn)生興趣,進而體會、感知與展現(xiàn)音樂中所飽含的情感。唯有如此,才會讓學生逐步喜歡上音樂,進而對音樂有更深層次的了解。
【關鍵詞】小學音樂;學習興趣;培養(yǎng)策略
了解音樂、感知音樂、懂得欣賞、自身實踐已經(jīng)變成現(xiàn)下青少年需要具備的素質(zhì)之一。而在基礎教育階段增添音樂課,為的就是培育學生的這個素質(zhì)。但就現(xiàn)階段的小學教育而言,音樂教育并沒有受到學生的重視,很多學生把音樂課當作是“休息課”,僅是用來放松自己的,并無法和語文、數(shù)學這些文化課程相比。這個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從源頭上來說就是音樂課程無法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往的教學方式難以使學生從內(nèi)而外地走進音樂和感知音樂。事實上,音樂教學并不是只有樂理知識的介紹以及歌曲的演唱,還需要讓學生認識到音樂所具有的意義,感受旋律和心靈產(chǎn)生的碰撞,培育學生對音樂的感性認知,這才是開展音樂教學的關鍵所在。
一、當下小學音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對學生情況了解不夠
小學生因為具有年齡小、知識儲備不足和理解能力差這些特征,使得對音樂有著“不太了解” 的距離感。這種距離感就是學生和音樂知識之間的心理距離,而心理距離越大,也就對音樂學習更沒有興趣,導致人們公認為美妙的音樂在一些學生聽來卻索然無味,甚至不屑一顧。
(二)教學形式與手段單一
灌輸式和問答式的教學方式下,老師通常都是課堂教學中的主宰者,這就使得課堂教學變成“滿堂灌”,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不敢提出任何質(zhì)疑,如果想要發(fā)言也必須要舉手經(jīng)過老師允許才可以發(fā)言。這樣看課堂是很有秩序,但這與“一潭死水”毫無區(qū)別。此外,部分音樂老師將自己作為主體,以教代學。筆者就聽過一位教師的音樂課,其在課上會把一首歌曲演唱幾十遍。毋庸置疑,這樣是可以讓學生記住歌曲,但這樣一遍又一遍地重復演唱,老師感覺筋疲力盡,而學生卻對音樂課逐漸喪失了興趣。
(三)老師缺少感性,忽視學生感受
感性這個理念還存在感覺與感受之分的,感覺是較為被動地且機械地去接受,而感受則是較為主動地帶有感情地投入。在進行音樂課程的學習中,不管學生對其感不感興趣,老師為了達成制定的教學目標,都會借助錄音機給學生放音樂,讓學生經(jīng)常處在一種被動階段與感覺階段之中。這樣看來,如果老師自己在主觀上忽視了學生的主動性以及情感上的投入,就會使得學生長期處在被動的狀態(tài),進而停留在感覺階段。
二、小學音樂教學中培育學生學習興趣的方式
(一)設計情境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將情境教育導入到音樂課堂中,能夠完成對學生的啟發(fā)和教育,讓學生感受到美的享受時,也能夠在精神方面得到陶冶,使得課堂學習中學生更加活躍。因此,在音樂課上需要盡量給學生設計一個能夠獲得知識體驗的教學情境,讓其擁有良好的學習心態(tài)與學習行為。用“指揮棒”給“指導者”的音樂藝術增添更多的內(nèi)涵和外延,這是一種有著較強綜合性的藝術形式。而興趣作為學習音樂的驅(qū)動力,是學生和音樂相互聯(lián)系、感受音樂以及用音樂渲染人生的重大前提。因此,老師需要依據(jù)學生的發(fā)展規(guī)律與審美特征,用多樣化的教學內(nèi)容以及靈活的教學形式,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而興趣作為學生學習中最好的老師,怎樣保持住學生對學習的熱情,并培育學生在音樂領域的綜合能力,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呢?筆者覺得需要緊緊圍繞著“興趣”兩字,將課堂教學中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盡量設計得足夠生動有趣,能夠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知識本就源于現(xiàn)實生活,并且最終還要回歸到生活。因此,筆者在開展教學時會想盡辦法為學生設計具有生活體驗的情境,使其對知識有更為深刻的理解。良好的音樂氛圍能夠讓學生身處在音樂的熏陶中,小學音樂教學的成功與否,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學生小學時期以至于未來審美素質(zhì)和藝術修養(yǎng)的養(yǎng)成與提升。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唯有激起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才可以把音樂所具有的魅力傳遞出去。
(二)創(chuàng)建良好的師生關系
音樂老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需要和學生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這對于培育小學生的學習興趣至關重要。老師需要保持一定的親和力,俗話說,“親其師才能信其道,信其道才能從其學?!崩蠋熢谶M行課堂教學時需要做到樂觀向上,信任學生并持續(xù)進行鼓勵,這樣能夠讓學生對老師有一定的認同感,進而對老師教授的課程更加感興趣。音樂老師在教學期間需要重視并尊重班里的每一個學生,控制好和學生溝通時的語氣和態(tài)度,營造出和諧的學習氛圍,使學生能夠在真正意義上喜歡上音樂知識的學習。在上課時,老師需要持續(xù)激勵學生到講臺上展示自己,使學生能夠自主學習,進而激起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感知音樂課良好的學習氣氛。學生本身的學習基礎存在著一定的差距,音樂老師需要進行針對性教學,依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來開展教學。在創(chuàng)辦活動或比賽時,需要顧及每個學生,對于能力不同的學生應提出切合實際的要求,使學生能夠主動地參與,如此能夠讓學生對音樂課更加感興趣,最終收獲知識。
(三)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新課程標準提出,老師需要秉承著“一切都為了學生健康”這個教學理念,面向所有學生,就學生的具體情況出發(fā),指引學生主動參加到課堂活動中。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具體教學中極易被吸引,但其興趣所維持的成效不佳,假如老師的教學方式過于單一化,每堂課都運用一樣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就極易使學生對音樂課程喪失興趣。新課程背景下的音樂老師應持續(xù)優(yōu)化教學方式,課堂教學需要將學生作為中心,將音樂鑒賞作為主線,以培育學生自身的審美能力,激起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在實際教學期間,要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音樂學習活動當中,使學生能夠在主動參與課堂活動時感知與鑒賞到音樂所具有的美感,培育學生的合作精神與探索能力,形成更為健全的人格。低年級學生本身對音樂課程就沒有什么興趣,尤其對演唱歌曲、鑒賞歌曲以及演唱能力的掌握并不牢固,在進行《搖籃曲》這一課的教學時,老師需要采用全新的教學方式,利用講解《搖籃曲》這首母親安撫孩子入睡時哼唱的歌謠,用愛來感化班里所有的學生,做好師生互動,在做中學,培育學生的鑒賞能力,健全其人格,使得學生成長為社會事業(yè)而奮斗的接班人。
(四)借助多媒體教學,激起學生學習興趣
近期,伴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多媒體技術已然成為當今教學的重要標志之一。多媒體輔助教學形式的運用,改變了以往單一乏味的教學模式,其借助圖片的切換、顏色的變化以及音調(diào)的升降,把聲音、色彩以及圖片有效地結合到一起,讓學生能夠有身處其中的感覺。在播放相關音樂時,不斷給學生帶來全新的刺激,使其一直可以保持對音樂的新鮮感。事實證明,在小學音樂課上,老師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方式,不僅可以激起學生對學習的興趣,還可以提升音樂課堂的教學效率。比如,在學習《草原贊歌》這首歌曲時,如果用以往的方式去教學生,就會讓學生有一種被動學習的感覺,使其唱歌的主動性無法更好地體現(xiàn)出來,這時假如老師借助計算機技術設計一個多媒體課件,使學生能夠更直觀地欣賞到草原中牧民的勤勞與景色的優(yōu)美,這樣學生在感嘆我國壯麗河山的基礎上,產(chǎn)生一種想要學習和想要演唱的沖動。又如,在進行《我的祖國》《同一首歌》這些齊唱、輪唱以及合唱的歌曲時,讓老師進行范唱,是無法展現(xiàn)出齊唱的雄壯有力、輪唱的跌宕起伏以及合唱的渾厚和聲效果。就人聲的類別而言,獨唱可分成童聲獨唱、女生獨唱以及男生獨唱。就主要的音區(qū)而言,又可分成女高音、男中音與難高音這些音區(qū)。老師一個人很難完成這些演繹,需要借助多媒體給學生播放相關視頻。多媒體技術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運用,有利于設計出一個良好的意境,給學生帶來更為直觀化的視覺沖擊與聽覺沖擊,進而提升學生對音樂知識的學習興趣,強化課堂教學所取得的效果,為老師后續(xù)更好地開展音樂教學打下基礎。
總之,音樂教育是否有效,主要是看是否能培育起學生對于音樂學習的興趣。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音樂老師,會想盡辦法讓學生參與到音樂活動當中,讓其在音樂活動中探索和創(chuàng)新,進而表現(xiàn)出自己的真實情感,推動其想象力的不斷發(fā)展,使得興趣變成學生學習音樂的驅(qū)動力。讓音樂教學取得的效果更為明顯,教學效率有一個質(zhì)的飛躍,這是學生所向往的,同時也是每一位音樂老師所追求的。
【參考文獻】
[1]張平.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興趣的思考[J].課堂內(nèi)外·教師版,2019(11):145-147.
[2]黃凱妮.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興趣的思考[J].北方音樂,2017,37(21):157.
[3]瞿雪梅.淺談小學音樂教學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策略[J].中外交流,2018(16):221.
[4]王亞玲.小學音樂教學中如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J].求知導刊,2016(09):126.
[5]王理洋.淺析小學音樂教育中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與激發(fā)[J].好家長,2017(6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