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巧愛
摘 要:道德與法治課是中學實施德育教育任務的主要陣地,對學生成長期的思想、品德和行為塑造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踐行感恩教育,既能對學生的理論知識帶來增益效果,而且有利于促進學生形成具有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健康人格?;诖?,文章對感恩教育進行了闡述,指出了初中道德與法治課踐行感恩教育的重要作用,并對當代初中生的感恩現(xiàn)狀進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初中道德與法治課踐行感恩教育的有效教學策略,旨在為中國中學的德育教育改革提供一定借鑒。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德育教育;感恩教育
一、 引言
2014年,教育部發(fā)布了《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意見對中、小學生應具備的道德品質作出了詳細規(guī)定,這一要求提出的意義在于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的成長。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有著較多的優(yōu)秀思想,感恩正是其中的重要內容,將感恩教育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中,有利于塑造青少年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增強中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進而促進和睦家庭以及和諧社會的構建。
二、 感恩教育概述
感恩是指對別人所給的幫助表示感激,是回饋他人幫助自己的一種行為,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認為感恩是對一個人品德和行為的最基本要求。教育的本質在于教書育人,而感恩教育正是一切教化的基礎,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是促進其形成良好道德品質的首要條件。縱觀中國教育改革的發(fā)展歷史,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過于重視考試成績,教師在對學生的教育教學過程中重智育而輕德育,這雖然在一定時間內使得部分學校的升學率有所提升,但從長遠來看,這種將德育教育放在次要地位的教育模式,并不利于學生未來的持續(xù)成長。因此,對初中生進行感恩教育,能夠夯實中學道德教育的基礎,進而將學生塑造為一個在社會中自覺地履職盡責并具有良好道德品質的人。
三、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踐行感恩教育的重要作用
初中生尚未具備足夠的是非辨別能力,在這樣的時期,更需要學校和家庭對其進行正確的價值引導,輔助其健康成長。道德與法治課是初中階段德育教育與教學實踐有效融合的重要載體,感恩是德育教育中的重要內容,教師運用道德與法治課強化對學生的感恩教育,這實際上是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擔當和付出精神,使學生由懂得和尊重他人對自己的善行,進而滿懷仁愛地對待他人,最終真正成為中國社會主義事業(yè)發(fā)展的合格接班人。
“感恩”在中國歷史長河的發(fā)展中,得到了不斷的沿革和完善,并逐漸形成了一種具有深厚基礎的文化,“感恩”與當前中國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在內容上具有高度的統(tǒng)一性。比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和諧”,就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和為貴”“中正調和”等思想的傳承和發(fā)揚,當前人民追求社會穩(wěn)定、和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調以家庭的穩(wěn)定促進社會的和諧發(fā)展,進而全面構建起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又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包含了較多的愛國主義內容,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感恩思想正可以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人民的愛國情懷,古人向來提倡“精忠報國”,這正是把對父母的感恩升華為對祖國的忠誠,將對小家庭的回報上升到回報祖國、回報人民的高度,可以說“感恩”是愛國主義精神的根源。因此在新時期,充分運用道德與法治課,繼承和發(fā)揚感恩文化、強化對學生的感恩教育,是培養(yǎng)學生主動關心和承擔社會事務的重要途徑。
四、 當代初中生的感恩現(xiàn)狀分析
(一)獨生子女居多導致感恩意識缺乏
從當代的家庭結構看,絕大多數(shù)家庭都是獨生子女,他們通常都是家庭中最受關注的對象,父母甚至祖父母往往給予他們加倍的愛,他們在生活中的各種物質需求十分容易得到滿足,但過分的關愛導致家庭教育的部分職能喪失。獨生子女的日常生活精神食糧匱乏,從而造成這樣的孩子普遍缺乏感恩意識:在家庭生活中,獨生子女往往認為向父母、長輩索取是理所當然的,卻沒有主動體貼、感恩父母,部分家庭條件一般的父母常常感覺壓力較大,而孩子卻難以感同身受,并且他們還將這種感恩意識的缺乏帶入了校園生活。比如部分學生上課開小差,完成作業(yè)不認真,他們沒有意識到教師的言傳身教其實是一種勞動付出,既辜負了教師的心血,也導致自身的學業(yè)不能取得進步。
(二)受外來思潮影響容易放棄感恩行為
現(xiàn)階段社會發(fā)展較快,初中生從小接觸的新潮事物較多,其思想十分活躍,這使得初中生通常具備較強的突破傳統(tǒng)的創(chuàng)新思維。但從另一方面來看,這些社會新潮事物中,存在部分邊緣文化甚至錯誤思潮,這對傳統(tǒng)文化中感恩、集體主義精神造成了極大的沖擊。初中生本身年齡不大,尚未具備足夠的是非辨別能力,外來文化以五光十色的形式能迅速吸引他們的眼球,這就導致他們憑個人喜好有選擇地接受外來文化中的消極部分。感恩是由知恩、感恩再到主動報恩、施恩的過程,這實際上是個人的一種責任擔當和付出,從難易程度來看,付出當然比索取更加艱難,因此初中生在選擇時,很容易就放棄感恩行為,體現(xiàn)在日常生活中,即不理解、不尊重他人對自己的善行,也不能對來自他人的關心給出正確反饋。
五、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踐行感恩教育的有效教學策略
(一)通過課堂教學感染學生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具有塑造學生道德品質的作用,教師運用課本中帶有感恩思想的內容來教學,無疑可以增強德育教育的感染力。比如教材中“家的意味”“愛在人間”“在品味情感中成長”等內容,都以學生的實際學習、生活為基礎,既貼合當前的時代特色,又涉及感恩的相關知識,教師以此作為教學與德育教育的切入點,能有效避免教育理論與教學實踐相脫離的情況。
首先,在教學時教師應對課文故事情節(jié)和課后習題中涉及感恩的元素進行深入挖掘,以問答、討論等互動的形式強化學生對感恩的理解,這樣的教學既利于增進學生對該課時知識的理解,也能讓學生獲得實際的學習體驗;其次,教師在進行課文內容講解時,可根據(jù)文本的情節(jié),創(chuàng)設出具體的場景或情境,以與實際生活聯(lián)系的教學方式,增近學生與感恩之間的聯(lián)系,通過學生的情感活動促進其認知活動的開展。以“家的意味”一課為例,該課不僅介紹了家的概念,還詳細闡述了家的內涵,教師在引導學生理解該課內容的基礎上,應對該課的感恩內容作進一步挖掘,如可講授中國的傳統(tǒng)故事《羔羊跪乳》《烏鴉反哺》等,再由此聯(lián)系到學生的日常生活,讓學生理解父母對自己的付出并感恩父母,最后可升華至學生發(fā)自內心的認同中國家庭的傳統(tǒng)優(yōu)良習俗,并自發(fā)自覺的孝親敬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