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的日本文化研究述評

      2021-06-23 13:18:55張建立
      日本問題研究 2021年2期
      關鍵詞:基礎研究日本文化中國

      張建立

      摘 要: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的日本文化研究一直呈現出文化現象描述與意義闡釋、揭示共性規(guī)律的宏觀體系研究與追求個性細節(jié)描述的碎片化研究共存的特點。不斷增強的日本文化基礎研究成果向智庫成果轉化的社會需求,對研究者們立足中日兩國現實,放眼全球精準解析日本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鐚W科的日本文化研究方法的探討,將更加有效推動中國的日本文化研究的深化和拓展。

      關鍵詞:中國;日本文化;基礎研究;智庫成果;心理文化學

      中圖分類號:G12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2458-(2021)02-0041-10

      DOI:10.14156/j.cnki.rbwtyj.2021.02.005

      中國的日本文化研究,既受到東西方文明沖突這一歷史大背景的深刻影響,亦始終受到中日兩國社會經濟發(fā)展水平變動的影響。自19世紀中葉西方文明東漸以來,由西方文明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格局和秩序,逐漸摧毀、取代了東亞地區(qū)原有國際關系格局和秩序。20世紀中葉以前,東亞地區(qū)被拋入到以少數發(fā)達工業(yè)國為中心、以大多數落后國家和地區(qū)為周邊地區(qū)的世界階層體系。20世紀中葉以后,這一地區(qū)主權國家間的關系又被置于“均勢穩(wěn)定”和“霸權下的穩(wěn)定”這兩大原理制約之下。但是,隨著東亞各國綜合國力的迅速提升,各國對傳統文明的自信也在逐步得到恢復,深受西方文明影響形成的東亞格局也開始發(fā)生重大調整。在新時代東亞國際關系乃至世界秩序重構過程中,文化因素的意義日益凸顯,文化對塑造全球政治的作用亦越來越重要[1]。 2020年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再度引發(fā)了人們對東西方價值體系等重要文化問題的深入思考。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為了深入探討日本文化具有何種發(fā)展的可能性、日本文化對日本未來發(fā)展道路及中日關系的影響等問題,回顧并探討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的日本文化研究歷程、研究的主要領域與成果、研究的主要特征及其存在的問題與展望等,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一、中國的日本文化研究歷程

      19世紀后期的羅森《日本日記》與黃遵憲《日本國志》,大概可以視為中國人最早的日本文化研究。羅森在《日本日記》中生動地描述了日本橫濱、下田等地的風土人情、習俗物產等。由于羅森是1853年7月作為培理艦隊的漢文翻譯隨同赴日并且親自參與了美日談判簽約活動,所以他的《日本日記》還成為研究近代日本開國歷史的重要史料。另外,作為中國近代著名的詩人、外交家、史學家和思想家的黃遵憲曾任駐日參贊,因感慨于中國很多士大夫眼界過于狹隘,不熟悉國外情況,才費時8年撰寫《日本國志》。該著作對日本歷史文化的記述條例精詳、綱目備舉。

      此后直到20世紀80年代,在特定的學術生態(tài)下,中國的日本文化研究幾乎停滯。這一時期的代

      表性研究成果,主要有日本文化研究著述《周作人論日本》、戴季陶的《日本論》、朱謙之的日本哲學思想研究“三部曲”——《日本的朱子學》《日本哲學史》《日本的古學及陽明學》?!吨茏魅苏撊毡尽分饕獜男螒B(tài)論的角度對日本文化進行了解析。《日本論》則從“政治為用”的角度對日本歷史文化做了潛心剖析。朱謙之是中國當代著名的哲學家、文化學家、宗教學家,不僅學問廣泛,而且成就斐然,著述頗豐。著于20世紀50年代的《日本的朱子學》和《日本的古學及陽明學》就是他傳世的代表作。

      中國真正的日本文化研究是在改革開放以后展開的。1972年中日恢復邦交,特別是1978年《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簽訂之后,兩國經濟、文化、學術交流頻繁,中國國內涌現出了很多日本問題研究的機構、團體和刊物。面對戰(zhàn)后迅速取得現代化成功的日本,一時間在中國掀起了一股日本文化研究熱潮。這一時期,中國的日本文化研究者大多是抱著一種學習、借鑒日本文化建設經驗的態(tài)度,主要圍繞著日本文化特征、中國與日本的文化異同、日本吸收外來文化的表現、日本文化與現代化的關系等問題展開了研究,發(fā)表了大量的論文和著作。

      自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經濟的持續(xù)高速發(fā)展與日本經濟的長期低迷形成鮮明對照。特別是201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趕超日本,躍居世界第二經濟大國之后,日本這只當年東亞經濟的“領頭雁”輝煌難再,取而代之的是以中國為牽引力的“大中華經濟圈”日益繁榮昌盛。這一國際社會發(fā)展格局的重大變化,不可避免地影響到了對日本文化的研究。這一時期中國的日本文化研究,關于日本文化與現代化的關系問題、日本吸收外來文化的表現和評價等得到學界持續(xù)關注,并涌現出了一大批研究成果。與此同時,這一時期中國的日本文化研究中,對日本文化進行省思的研究成果也日漸增加。

      所謂對日本文化進行的省思研究,主要體現在如下兩個方面:第一,是對日本文化內容本身評價的反思。戰(zhàn)后日本的經濟奇跡,曾大大增加了日本人的自信,這在學術界的一個反映就是日本學者們對西方中心主義的研究方法進行了更多的反思。以伊東俊太郎、梅棹忠夫、上山春平、公文俊平、濱口惠俊等人為代表的日本文明學派的一些學者,不再滿足于日本是“亞流文化”“衛(wèi)星文明”的定位,而是視日本為一獨立的文明體系;有的學者甚至走得更遠,認為日本文明是比西方和中國更為優(yōu)越的文明,其研究成果助長了“日本文化特殊論”的宣揚。隨著20世紀90年代日本泡沫經濟的崩潰,國際學界已經開始對“日本文化特殊論”由不加分辨的禮贊轉向了理性的分析批判[2-3]。但是,直至2010年,中國國內學界發(fā)表的文章,卻大多還是在爭相對“日本人”或者作為日本人“身份”的對象而存在的“日本文化”的特殊性進行禮贊或肯定性評價,題名中含有“日本型”“日本式”的文章充斥于各類期刊雜志中。也許是中國經濟的迅猛發(fā)展和綜合國力的提升,增強了中國學界同仁的信心,自2010年以后,國內學界的日本文化研究也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很多研究者從昔日對日本文化的一味推崇,變得日趨冷靜,開始嘗試運用具有深厚學理支撐的新分析工具,來對日本文化進行更為客觀的分析和研究,原創(chuàng)性研究成果也漸有增加[4]。

      第二,對日本文化進行的省思研究,主要體現在對中國的日本文化研究成果進行總結梳理的專論文章增加了。21世紀以前,相關文章僅見北京大學教授王曉秋發(fā)表于1995年《日本學研究》中的《中國日本文化研究的歷史、特色和展望》。該文章實際上是作者關于中國的日本文化研究的一篇講演稿。文中對近代以前中國的日本研究歷史進行了扼要概述后,更多內容談的是作者個人研究體會及關于中國的日本文化研究該如何開展的個人見解,對當時即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日本文化研究成果并未具體涉及。進入21世紀以來,對日本文化學科進行綜述的研究成果開始陸續(xù)刊發(fā)。其中,既有對幾十年來中國的日本文化研究成果進行綜述的論文,亦有對每一年度的日本文化研究成果進行綜述的論文。例如,201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舉行30周年所慶之際,中華日本學會召開題為“30年來中國的日本研究”學術研討會,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崔世廣的發(fā)言“30年來中國的日本文化研究”,對20世紀80年代以來30年的日本文化研究成果進行了總結[5]。2016年,南開大學日本研究院教授趙德宇發(fā)表的論文《中國的日本文化研究》,對19世紀以來百余年的日本文化研究成果進行了高度扼要的總結[6]。也有專門對在中國出版的日本文化相關翻譯論著進行綜合述評的文章。例如,復旦大學日本學研究中心教授賀平發(fā)表論文《國際日本研究的中文譯介述略——第三方鏡鑒的意義》,通過對《日本學刊》編輯部2016年12月編撰出版的《中國的日本研究著作目錄(1993—2016)》中收錄的在中國大陸出版的國外日本研究成果207種樣本的分析,探討了國外日本研究成果對中國的日本研究的借鑒和參考價值,也對日本文化相關研究成果進行了一定的述評[7]。關于對單一年度的日本文化研究成果進行綜述的論文則更多一些。例如,《日本學刊》前副主編林昶2006年至2011年發(fā)表的關于中國的日本社會文化研究概況系列綜述文章[8-13],以及王寶平《2012年中國的日本文化研究》[14]、王勇《2013—2014年中國的日本文化研究》[15]、江靜《2015年度中國的日本文化研究》[16]、呂順長《2016年中國的日本文化研究》[17]、韋立新《2017年度中國的日本文化研究》[18]、陳小法《2018年度中國的日本文化研究》[19]等。另外,《日本學刊》自2018年以來每年特意出版一期《日本學刊·增刊》,其核心內容之一便是對日本政治、外交、經濟、社會、文化等幾大領域進行年度學科研究綜述。作為中國最大的綜合性日本研究學術團體中華日本學會的機關刊物《日本學刊》以及1979年創(chuàng)刊的中國日本語言、文學和文化學界最具權威的綜合性學術刊物《日語學習與研究》,連續(xù)刊發(fā)對日本文化研究成果進行綜述評析文章。這也說明中國的日本文化研究已經由既往那種偏重于照搬日本經驗的研究,變得更加理智和審慎。

      二、中國的日本文化研究主要領域與代表性成果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不同時期,中國的日本文化研究所關注的主題也不盡相同。概言之,可以分為如下幾大部分內容。

      (一)關于日本文化特征及中日文化比較研究

      這個領域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從形態(tài)論和形成論兩個角度,對日本文化特征及成因進行了解析。由于中日兩國文化交流源遠流長,所以采納比較研究的方法,通過日本與西方、特別是中日文化比較研究來探討日本文化特征的論著格外突出。這一時期中國的日本文化研究成果的一個基本共識是:日本文化有不同于中國文化的特點,是一種多元共存的文化。其中,梁策在《日本之謎——東西文化的融合》(1986年)一書中提出的觀點較具代表性。該書指出,由于日本社會結構復雜多變,生活于其中的日本人社會需求各異,對外來文化的態(tài)度也極為寬容,從而促使多元結構的價值模式得以成立,形成了多樣性的日本文化。王家驊在《日本儒學的特色與日本文化》(1988年)一文中也通過對日本儒學特色的梳理,對日本文化多元共存的特性進行了論述。崔世廣在《日本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征——與西歐、中國的比較》(1995年)、《意的文化與情的文化——中日文化的一個比較》(1996年)等論文中,通過對中國、西歐及日本的文化結構等的比較,分析了日本文化獨有的文化原理和精神,提出了日本文化周期性演變的觀點。尚會鵬在《中國人與日本人——社會集團、行為方式和文化心理的比較研究》(1998年)一書中,綜合運用社會學、文化人類學等研究方法,對中國與日本人的集團締結原則、社會意識、行為模式等問題進行了精細的比較和解析。卞崇道在《跳躍與沉重:20世紀日本文化》(1999年)一書中,從哲學的視角深入探討了日本文化的相關理論問題。

      (二)關于日本吸收外來文化的問題研究

      關于這個領域的研究也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一大研究熱點。大量相關研究中,既有選取典型個案的研究,也有綜合性的規(guī)律性探討。在個案研究方面,較具代表性的研究有王家驊的論文《幕末日本人西洋觀的變遷》(1980年)與呂萬和、羅澍偉的論文《西學在封建末期的中國與日本》(1981年)等。在這些論文中,詳盡梳理了明治維新前西方資產階級思想和文化在日本的傳播和影響情況,均指出了西洋文明的傳入對日本明治維新的重要影響。在綜合性、理論性研究方面,較具代表性的是武安隆的論文《日本人涉外文化心理的史學考察》(1989年)、《試論日本吸收外來文化的周期性》(1992年)、《日本知識階層在吸收外來文化中的作用及心態(tài)》(1993年)及其專著《文化的抉擇與發(fā)展:日本吸收外來文化史說》(1993年)。在這些論著中,武安隆對日本人的對外認識、自我認知狀況、吸收外來文化過程中政治權力與知識分子的角色地位、吸收外來文化的周期性特點等若干問題進行了全面詳盡的探討,高度評價了日本大力吸收、改造、融合外來先進文化以促進自身文化長足發(fā)展的意義,同時也強調了日本經驗對于世界其他國家的借鑒和參考價值。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經濟的持續(xù)高速發(fā)展與日本經濟的長期低迷形成鮮明對照。這一時期中國的日本文化研究,依舊比較關注日本吸收外來文化的特點及中日文化比較研究,并涌現出了一大批研究成果。如高增杰《東亞文明撞擊:日本文化的歷史與特征》(2001年)、趙德宇《西學東漸與中日兩國的對應——中日西學比較研究》(2001年)、王勇《日本文化:模仿與創(chuàng)新的軌跡》(2001年)、李卓《中日家族制度比較研究》(2004年)、王守華等《神道與中日文化交流》(2010年)、李卓《“儒教國家”日本的實像——社會史視野的文化考察》(2013年)等,均是較具代表性的著作。

      (三)關于日本文化與現代化問題的研究

      該領域研究成果的一個共同特點是,大多都會強調日本現代化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是得益于日本文化所具有的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的二重性結構,但對其中的外來文化具體側重的內容卻觀點不盡相同。

      有的成果較為強調西洋文化與日本傳統文化融合的效果。如高增杰著《日本近代成功的啟示》(1987年) 與葉渭渠的論文《沖突、并存、融合模式——再論日本的傳統與現代化》(1990年)等是較具代表性的成果,均強調日本文化與西方文化二者的融合才是日本近代化成功的重要原因。高增杰在其著書中,還詳細分析了在日本近代化過程中,擁有西洋文化與傳統文化二重結構的日本近代文化所發(fā)揮的減輕外來文化沖擊、維持社會穩(wěn)定的重要作用。

      有的成果則比較強調中國文化與日本傳統文化的融合效果,如國內較早提出“漢字文化圈”“儒學文化圈”的學者、南開大學教授王家驊先后撰寫《日中儒學的比較》(1988年)、《儒家思想與日本文化》(1990年)、《儒家思想與日本的現代化》(1995年)、《日本的近代化與儒學》(1998年)等論著,對前近代中日兩國儒學的異同以及日本儒學的特質、中國的儒學思想對日本文化各個領域以及現代化進程發(fā)揮的重大且深遠的影響,進行了翔實的論評。也有的成果嘗試從理論上闡釋同屬于儒學文化圈的中日兩國近代以來走上不同道路的歷史文化原因。如盛邦和在《內核與外緣:中日文化論》(1988年)一書中,將世界劃分為“儒學文化區(qū)”“佛教文化區(qū)”“伊斯蘭文化區(qū)”“基督教文化區(qū)”這樣四個主要文化區(qū),提出每個文化區(qū)都是一個由文化“內核”與“外緣”構成的同心圓。中國與日本分屬于“東亞儒家文化區(qū)”這個同心圓的“內核”與“外緣”。近代以前,“東亞儒家文化區(qū)”以中國為“內核”,日本為“外緣”;但近代以后,“東亞儒家文化區(qū)”發(fā)生了以日本為“內核”中國為“外緣”的“核緣”位置逆轉,這成為兩國現代化遲速的深層原因。

      也有的成果針對儒學與現代化關系問題提出了與上述截然相反的觀點。如宋東亮在《關于日本現代化的“文化動力”——兼與中國比較》(1997年)一文中指出:“日本傳統文化之不同于中國傳統文化乃一種深層的事實,任何有意無意將兩者混為一談的做法都是一種不明智之舉,尤其是那些在當今還仍以日本的成功為例而演繹什么以儒學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亦具現代化功能者,更似不免一種不待的‘護短與?!嬷?。日本傳統文化之強烈的民族主義特質使它可以為了民族和國家的利益而不惜任何‘屈‘伸,因而具有著……對于外界形勢變化的適應型彈性。特別是由于其支持現政權的意識蘊涵所產生的民族凝聚力而又使它極具一種濃厚的‘全民動員色彩。這種極強的‘適應型彈性與濃厚的‘全民動員色彩,又使得它……極易意識危機和克服危機,極善于化危機為‘機遇而面對世界各個重大不同歷史發(fā)展時期的不同歷史發(fā)展潮流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積極、有效的把握?!盵20]

      (四)關于日本文化戰(zhàn)略的研究

      日本文化戰(zhàn)略研究,是近年來中國的日本文化研究者較為關注的研究領域。這也是中國的日本文化研究出現的一個重大變化。既往的研究大多只注重靜態(tài)勾勒日本文化特色,或者是探討日本文化如何吸納外來文化來完善自身等問題。隨著文化軟實力、酷實力、文化權力等概念的普及,中國的日本文化研究者也開始關注日本文化在日本國家戰(zhàn)略目標選擇、國家戰(zhàn)略方針和戰(zhàn)略實施方式以及提升日本國際形象等方面的作用。

      日本文化戰(zhàn)略涵蓋的內容是一個包括文化產業(yè)、政治文化、社會整合、文化外交等在內的相互聯系的有機系統。冷戰(zhàn)結束以后,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日本開始加緊構筑新的文化戰(zhàn)略。這主要表現在:對日本文化進行重新定位,由文化認同確立民族自信心;重新進行社會的整合,以維持日本社會的和諧發(fā)展;構筑文化產業(yè)戰(zhàn)略,確立新的經濟增長點;提升日本文化的軟實力,爭奪外交上的話語權。日本的這種文化戰(zhàn)略,必將對日本的未來發(fā)展以及對中日長遠戰(zhàn)略關系產生深刻影響。因此,很多學者不僅僅是從借鑒日本經驗的角度,更是帶著一定的危機意識展開了對日本國家戰(zhàn)略以及日本文化戰(zhàn)略的研究,涌現出一批具有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如駱莉《日本文化立國戰(zhàn)略推動下的文化產業(yè)發(fā)展》(2006年)、李娟和李月敏《日本動漫文化輸出戰(zhàn)略》(2007年)、劉江永《論日本的“價值觀外交”》(2007年)、唐永亮《試析日本文化產業(yè)戰(zhàn)略的內涵和特征》(2013年)、莊嚴《日本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的多重創(chuàng)新及其啟示》(2014年)等。這些論文的可貴之處,是對日本文化戰(zhàn)略中的某個側面進行了一定的介紹和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建議。但是,這些研究不僅遠遠不能涵蓋日本文化戰(zhàn)略的所有層面,而且這些研究由于缺少全局的視點,難以把自己的研究放到日本文化戰(zhàn)略的大系統中加以認識和考察,因而分析往往又難以切中實質和要害。

      2020年4月,崔世廣等著《21世紀初期日本的文化戰(zhàn)略》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首次對日本文化戰(zhàn)略進行了系統、全面和深入的研究?!?1世紀初期日本的文化戰(zhàn)略》全書由八章構成,在“序章”中對文化與文化戰(zhàn)略概念進行嚴謹界定后,對本研究課題的目的及意義進行了精要闡釋。接下來是“第一章 21世紀初期日本文化戰(zhàn)略的形成”“第二章日本文化的重新塑造”“第三章日本社會的重新整合”“第四章日本的文化產業(yè)戰(zhàn)略”“第五章 日本的對外文化戰(zhàn)略”“第六章 日本文化戰(zhàn)略的結構特征”“終章日本文化戰(zhàn)略的發(fā)展前景及影響”。該著作把日本的文化戰(zhàn)略放在冷戰(zhàn)后特別是21世紀日本所處的國內外環(huán)境中加以考察,梳理其形成和發(fā)展的脈絡,運用系統論的方法對日本文化戰(zhàn)略的各個部分進行探討,揭示了其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關系。該著作不僅把日本的文化戰(zhàn)略作為國家戰(zhàn)略的重要一環(huán)來把握,歸納出日本文化戰(zhàn)略的總體特征,而且還把日本文化戰(zhàn)略放到日本這個大系統中去,進一步考察了其對未來日本政治、經濟、社會、外交的影響,嘗試建立了研究日本文化戰(zhàn)略的初步框架,為以后的研究打下了基礎。

      三、中國的日本文化研究的主要特點

      中國的日本文化研究,從研究者隊伍構成、研究成果內容以及研究方法來看,主要有如下幾個特點。

      (一)研究者隊伍構成特點

      首先,從中國的日本文化研究者本科學歷來看,如果以時間為界做一個大概的分期,在20世紀80年代至21世紀初期,中國從事日本文化研究的學者大多為日語語言文學專業(yè)和日本歷史專業(yè)畢業(yè)生。自進入21世紀以來,部分非日語專業(yè)和非日本歷史專業(yè)畢業(yè)的研究人員開始越來越多地加入進來。例如,不僅哲學專業(yè)、漢語語言文學專業(yè)、英語專業(yè)、國際政治專業(yè)畢業(yè)報考日本思想文化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人員增加了,而且來自相關專業(yè)領域的研究人員也在逐漸增加。非日語或非日本歷史專業(yè)出身研究人員,往往不僅精通日語,尤其擅長英語,而且相應的學科訓練扎實,學術積累深厚,這對于拓展日本文化研究視野無疑是非常有益的,也有助于研究人員將研究日本文化的參照物從中國、亞洲擴展到全世界,更加全面深入地研究日本文化,更加前瞻性地研判日本社會的發(fā)展態(tài)勢。與此同時,也有部分起初是從事日本文化研究的學者,中途轉向了日本政治、外交、安保等領域的研究。例如,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高洪本是宗教學專業(yè)出身,就職后投身日本政治學研究,為中國的對日政策建言獻策,至今仍在發(fā)揮著重要作用。還有部分在職時從事日本政治或日本經濟研究的研究者,退休后仍然壯志不衰,宣稱要接著搞日本文化研究,例如,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蔣立峰即是如此。其退休后在日本文化研究上也做得有聲有色。中國道文化東傳問題是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中的一項重要專題。蔣立峰2019年連續(xù)刊發(fā)在《日本學刊》的姊妹刊《日本文論》第一輯、第二輯上的論文《中日文化交流中的道文化東傳問題》(上、下),梳理多方面的歷史資料及考古成果,對中國道文化東傳日本的時間、規(guī)模及影響等問題提出了獨到的見解。上述這類情況,在其他大學或者科研機構也有很多,就不一一例舉。

      其次,從中國的日本文化研究者所屬地域分布以及從中國的日本文化研究歷史發(fā)展來看,中國的日本文化研究者主要集中在北京、天津、河北、遼寧、浙江、吉林、上海等地。天津南開大學日本研究院與北京日本學研究中心,為中國的日本文化研究培養(yǎng)了大量的人才,剛剛退休以及現在仍活躍在日本文化研究第一線的很多學者都是出自這兩個科研機構。杭州的王勇教授帶領的日本文化研究團隊,對中國的日本文化研究也做出了很大貢獻。例如,20世紀90年代,由石田一良、周一良先生任總主編,中西進、王勇教授任副主編的《日中文化交流史叢書》全十卷本,由中國浙江人民出版社與日本大修館同時在中日兩國出版。該叢書其實主要是由王勇教授組織當時中日兩國日本文化研究學界最優(yōu)秀的學者共同撰寫完成的。中日雙方學者驅使最新資科,共同執(zhí)筆,從歷史、法律制度、思想、宗教、風俗、文學、藝術、科學技術、典籍、人物等十大領域,在論及中國文化對日木影響的同時,也論述了日本文化對中國文化發(fā)展的促進意義。至今,中日兩國關于中日人文交流的著作大概尚無出其右者。遺憾的是,昔日日本文化研究較為興盛的一些研究機構現在幾乎沒有人在從事日本文化研究,而大多是轉向側重日本政治、外交和經濟領域的研究了。目前,唯一設立有日本文化研究專門機構的大概只有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北京日本學研究中心和南開大學日本研究院了吧。

      (二)研究內容特點

      總體而言,日本文化研究一般被視為基礎研究,但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探討日本文化研究成果如何研以致用一直是一個主旋律。所謂日本文化研究成果的研以致用,至少包含如下3個層次的內容。

      第一,日本文化研究成果的研以致用,目的是如何借鑒日本的經驗來促進中國的現代化建設。這個層次的日本文化研究成果也是目前積累最多的。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面對迅速取得現代化的成功、正處于戰(zhàn)后巔峰時期的日本,一時間在中國國內掀起了一股日本文化研究熱潮。比較而言,21世紀以前的日本文化研究成果可謂是對日本文化褒多貶少,述而少作。在這一時期的研究成果中,崔世廣的研究成果還是頗具獨創(chuàng)性的。崔世廣首先在其論文《日本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征——與西歐、中國的比較》中提出“西方文化是知的文化,中國文化是意的文化,日本文化是情的文化”的觀點[21],繼而又撰文《意的文化與情的文化——中日文化的一個比較》對上述觀點進行了論證[22]。 2004年,“意的文化與情的文化”還被直接用作國際研討會論文集的名稱,在日本出版[23]。當然,也有學者從心理文化學的視角對此提出了商榷意見,指出“將文化這樣歸類未必妥當,但如果‘情是指與人的自然情緒相聯系的‘感情,‘意指與道德、信仰、修養(yǎng)等相聯系的‘意志,那么這種差異至少在主流意識形態(tài)層面是存在的。從我們的視角看,這種差異反映了中日兩種文化對自然感情的不同評價取向和遵循著不同的控制機制?!盵24]類似這樣頗具建設性的學術研究成果實在是鳳毛麟角。

      第二,日本文化研究成果的研以致用,目的是為了制定有關對日政策提供重要參考。這個層面上的研究成果,是在上述研究積累的延長線上衍生的成果形式。目前,不僅如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這樣的智庫機構,很多大學也紛紛成立了“日本研究中心”之類的綜合性智庫研究機構,學者們紛紛從日本文化的視角為中國的對日政策建言獻策。

      第三,隨著中日關系的起伏,日本文化研究成果的研以致用,目的在于從文化深層解讀現實問題,增進中日相互理解。因此,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的日本文化研究者也開始把注意力轉向了當代日本文化,對日本文化現狀及各種文化現象的具體分析增多起來。如高增杰主編《日本的社會思潮與國民情緒》(2001年)、紀廷許《現代日本社會與社會思潮》(2007年)等著作,對日本社會思潮的主要表現及對日本政治外交的影響做了較深入探討。崔世廣在合著《再生還是衰落——21世紀日本的抉擇》(2001年)中,從國民意識、價值觀念、社會思潮、社會結構四個方面,對當代日本文化進行了較系統的分析。另外,學者們還對日本大眾文化、文化戰(zhàn)略、文化外交,以及歷史問題、靖國神社問題等展開了廣泛研究,發(fā)表了大量成果,回應了社會對當代日本文化研究的要求。

      最后需提請注意的是,近年來,國內學界日本文化學科方面發(fā)表的主要研究成果,無論是著作還是論文,其內容還有一個較明顯的特點是關于日本思想文化的宏觀和體系性研究成果以及對日本思想文化深入研究的成果驟減,取而代之的是對日本文化細部關注和研究增多了。關注日本文化的細節(jié)部分,對于了解日本社會、日本人雖然也能發(fā)揮積極作用,但忽略關于日本文化整體性、體系性的研究,長此以往不僅對日本文化學科的發(fā)展不利,而且對整個日本研究都將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

      (三)研究方法特點

      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發(fā)表的中國的日本文化研究成果來看,歷史學的研究方法依然是日本文化研究領域比較通用的一種方法,尤其是關于中日文化比較問題、日本吸收外來文化的問題、日本文化與現代化問題等研究領域,歷史學研究方法的應用比較突出。

      20世紀80年代日本文化研究熱潮興起之初,就有學者對日本文化研究方法進行過關注和探討。如高增杰《日本文化研究面臨的挑戰(zhàn)與機遇》(1997年)、崔世廣《日本文化研究方法論》(1998年)等。另外,尚會鵬也發(fā)表了若干文章,對本尼迪克特、中根千枝、土居健郎、許烺光等人的研究方法進行了批判性介紹。自從2010年以來,日本文化研究學者們則變得更加注重對跨學科、跨文化的日本文化研究方法的探討。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前所長李薇曾提出日本研究要“接地氣”的觀點,只有接地氣才能更有底氣。具體從研究方法的角度來看,所謂“接地氣”,就是要提升中國的學理經驗,建構中國學術特色的日本研究理論體系,多角度地研究日本,確立和提升中國對日本問題研究的學術地位。從這個意義上講,許烺光在參考中國經驗基礎上提出的、經由尚會鵬、游國龍完善的“心理文化學”理論,不僅是2010年以來國內外日本文化學科最新理論,也將是今后很長時期內從事日本文化研究所要參照的重要理論方法之一[25]。

      四、中國的日本文化研究存在的問題與展望

      20世紀80年代被稱為中日關系的蜜月期,友好氛圍濃郁,日本文化研究也格外引人注目。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日兩國間因日本的歷史認識問題以及近年來的領土爭端問題等,中日關系歷經所謂“政冷經熱”“政冷經溫”乃至“政冷經涼”等發(fā)展階段后,中日兩國間政治、外交、安保、經濟等所謂應用領域的問題日益引發(fā)學界關注。雖然學者們口頭上依然會講日本文化研究如何重要,但從事日本文化研究的隊伍卻在悄然縮小,特別是近年來日本文化研究成果在日本研究領域重要專業(yè)學術雜志上的發(fā)表空間也被嚴重壓縮。在此關于日本文化研究存在的問題與展望,談如下三點看法。

      (一)有效解決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相結合問題關乎日本文化學科的未來發(fā)展

      為了實現日本文化研究成果向智庫成果的順利轉化,關鍵在于如何有效處理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關系。這不僅是近年來一直困擾日本文化研究學者的問題,也是關乎日本文化學科未來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問題。最理想的狀態(tài),自然是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能夠各得其宜并能相互補益。但是,在現實開展日本文化研究的工作中,由于研究者的工作環(huán)境、個人能力等原因,想要達到這種理想狀態(tài)并非易事。特別是對于本應成為日本文化研究主力的全國高校日語院系教師而言,近年來這一問題尤為突出。

      (二)拓展視野多角度全方位地開展日本文化研究勢在必行

      日本文化研究學者大多精通日語,部分學者還兼通韓語、英語等,這對于學者們超越國別研究及中日雙邊研究的框架,以區(qū)域研究的眼光乃至全球視野來審視日本歷史文化,前瞻性精準研判全球化時代的日本社會發(fā)展態(tài)勢,推出一些立意新穎的成果至關重要。今后的日本文化研究尤其需要擴展視野,建立多角度、多學科、多層次、全方位的日本文化研究體系。把日本文化放在東亞文化圈的視野中、放在中日文化交流的長河中、放在東西方文化摩擦融合中開展比較研究,既要從世界和亞洲的角度對日本文化進行宏觀把握,又要在微觀研究、個案分析上下功夫,這樣才能使日本文化研究達到新的高度和新的深度,才有助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日本文化研究體系。有些學者已經進行了這方面的嘗試,如張曉剛等《鎖國時期中日韓三國港口城市發(fā)展的政治背景微探——以17世紀的廣州、長崎和釜山為中心》[26]等。順便提及一點,作為一名日本文化研究學者,能夠精通英語等多語種對日本文化研究而言如虎添翼固然是好事,但首先還是要對研究對象國的語言做到精通為好。特別是對一名日本文化研究學者而言,僅僅精通現代日語顯然是不夠的,即使是專門研究現當代日本文化的學者,也需要精通日本古典日語,至少達到能夠借助詞典等工具書閱讀日本文獻中的“古文書”等一手文獻的水準,否則想獲得對日本文化更為深入的了解,往往會因受文獻資料制約等而卻步不前。

      (三)中國的日本文化研究方法有待進一步提升

      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wèi)靈公》),欲獲得可資憑信的科研成果,就必須依憑科學的研究方法。因此,在今后的日本文化研究實踐中,努力開創(chuàng)最具解釋力的研究方法,探尋在中國語境下的日本文化研究新范式,使中國的日本文化研究更加“接地氣”,是今后日本文化學科的發(fā)展方向之一。在日本文化研究方法方面,除了加強理論建構方面的研究外,還有必要在技術層面借鑒國外日本文化研究的一些經驗。

      例如,在日本,與時俱進的信息技術應用于日本文化研究已經日趨常態(tài)化。如位于日本京都的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的教授井上章一主持的“畫像數據庫的制作與用畫像資料進行的日本文化研究”、小松和彥主持的“怪異、妖怪文化資料數據庫計劃”、山田獎治主持的“數碼人文學研究計劃”、倉本一宏主持的“攝關期古記錄數據庫計劃”等,都是這方面的典型個案。當今時代已經進入大數據時代,從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若能掌握和自由地驅使日新月異的信息技術,將會如虎添翼。早在日本文部省推進COE(Center of Excellence,卓越研究基地)以及全球性COE科研資助計劃時,數字信息化技術多是應用于自然科學,僅有立命館大學等部分大學、研究機構嘗試將其引進人文科學領域。初期工作尚難免粗糙,但從京都日本文化研究中心的上述項目來看,將日新月異的信息技術應用于日本文化研究已經日趨常態(tài)化。借鑒國際上運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從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經驗,有助于提升日本文化研究水平。

      此外,近年來還有一個明顯的變化是,學者們加大了對嘗試綜合運用遺傳學、大腦科學等自然科學領域的理論方法,來研究日本人的社會行為的支持力度。這些研究若能夠取得預期成果,將有助于避免既往日本思想文化研究易流于抽象肆意的弊端。特別是對于從事日本國民性研究,可以提供更客觀的學術性和科學性支撐。例如,日本學術振興會對其資助金額高達1億日元以上的科研課題,都會在其網頁上進行較詳細的立項經過等介紹。2015年度,關于社科人文方面的大力度支持課題有3項。京都大學大學院情報學研究科教授神谷之康主持的課題“內心印象的神經基盤的闡明”(2015—2019年度),該研究旨在對人的意識形成機制進行解析,以期不僅能對人的精神疾患進行更直觀的解析,而且對分析人的社會行為也可提供生物學理論和實證的支撐。筑波大學教授小川園子主持的課題“掌管形成和維持社會性的神經內分泌結構的闡明”(2015—2019年度),該研究旨在運用生理學、神經組織學、光遺傳學、行動遺傳學等領域的知識,通過對大數據的解析來分析人因性別差異,其荷爾蒙是在人腦的什么部位,又是對哪些部位、何時、如何發(fā)生影響,因而導致人們產生了怎樣的社會行為,從而明確解析掌控人的社會行為形成與維持的神經內分泌的結構。一橋大學大學院國際企業(yè)戰(zhàn)略研究科特任教授山岸俊男主持的課題“支撐面向社會行動的心與社會的相互建構”(2015—2019年度),可謂是山岸俊男持續(xù)多年的相關課題研究的升級版,該研究旨在通過對多年積累起來的實驗數據的分析,研究作為生物性的人如何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形成自洽的社會秩序,從而為打造一個更加充滿活力的日本社會秩序提供理性支撐。上述這些研究,不僅其研究方法值得借鑒,因為上述研究課題的對象都是日本人,所以及時關注這些課題的研究進展和成果,對深入了解日本人及日本文化的演化也非常有幫助。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的日本文化研究積累深厚,僅僅是羅列相關論著的題目大概用數萬字也難以做到周全。篇幅所限,無法面面俱到。

      綜上,本文通過對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的日本文化研究歷程、日本文化研究的主要領域及成果、日本文化研究的主要特點、日本文化研究存在的問題與展望等的述評,只是大體上梳理出了一個中國的日本文化研究發(fā)展脈絡,疏漏之處還望學界同道海涵、指正。

      [參 考 文 獻]

      [1]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劉緋,張立平,等,譯.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2.

      [2]青木保.「日本文化論」の変容[M]. 東京:中央公論社,1990.

      [3]杉本良夫,ROSS MOUER.日本人論の方程式[M].東京:筑摩學蕓文庫,1995.

      [4]尚會鵬.日本社會的“個人化”:心理文化視角的考察[J].日本學刊,2010(2):82-95.

      [5]崔世廣.30年來中國的日本文化研究[J].日本學刊,2011(3):48-53.

      [6]趙德宇.中國的日本文化研究[J].南開日本研究, 2016:289-300.

      [7]賀平.國際日本研究的中文譯介述略——第三方鏡鑒的意義[J].日本學刊,2020(2):140-158.

      [8]林昶.2005年中國的日本社會文化研究概況[J].日本學刊,2006(5):149-160.

      [9]林昶.2006年中國的日本社會文化研究概況[J].日本學刊,2007(3):143-156.

      [10]林昶.2007年中國的日本社會文化研究概況[J].日本學刊,2008(4):144-157.

      [11]林昶.2008年中國的日本社會文化研究概況[J].日本學刊,2009(6):134-147.

      [12]林昶.2009年中國的日本社會文化研究概況[J].日本學刊,2010(4):143-156.

      [13]林昶.2010年中國的日本社會文化研究概況[J].日本學刊,2011(6):130-143.

      [14]王寶平.2012年中國的日本文化研究[J].日語學習與研究,2013(6):59-65.

      [15]王勇.2013—2014年中國的日本文化研究[J].日語學習與研究,2015(2):99-105.

      [16]江靜.2015年度中國的日本文化研究[J].日語學習與研究,2016(2):57-66.

      [17]呂順長.2016年中國的日本文化研究[J].日語學習與研究,2017(1):72-82.

      [18]韋立新.2017年度中國的日本文化研究[J].日語學習與研究,2018(5):82-89.

      [19]陳小法.2018年度中國的日本文化研究[J].日語學習與研究,2019(5):90-99.

      [20]宋東亮.關于日本現代化的“文化動力”——兼與中國比較[J].日本問題研究,1997(3):45-49.

      [21]崔世廣.日本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征——與西歐、中國的比較[J].日本學刊,1995(5):107-121.

      [22]崔世廣.意的文化與情的文化——中日文化的一個比較[J].日本研究,1996(3):61-67.

      [23]王敏.“意”の文化と“情”の文化——中國における日本研究[M].東京:中央公論新社,2004.

      [24]尚會鵬.論日本人感情模式的文化特征[J].日本學刊,2008(1):60-73.

      [25]尚會鵬.心理文化學要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26]張曉剛,劉欽,萬映辰.鎖國時期中日韓三國港口城市發(fā)展的政治背景微探——以17世紀的廣州、長崎和釜山為中心[J].日本問題研究,2013(4):32-39.

      [責任編輯 孫 麗]

      A Review of Studies on Japanese Culture in China since 1980s

      ZHANG Jian-li

      (Institute of Japanese Studie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0007, China)

      Abstract:Since the 1980s, the study of Japanese culture in China has been characterized by the coexistence of the description of cultural phenomena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meaning, the macro system studies revealing common laws, and the fragmentation studies pursuing the description of individual details. The increasing social demand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bas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on Japanese culture into think tank achievements places greater demands on researchers to accurately analyze Japanese culture based on the reality of China and Japan, with a global perspective. The explora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methods of Japanese culture will more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deepening and expansion of research on Japanese culture in China.

      Key words:China; Japanese culture; basic research; think tank achievement; psychoculturology

      猜你喜歡
      基礎研究日本文化中國
      艾拉莫德治療類風濕關節(jié)炎的研究進展
      口腔臨床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yǎng)體會
      教師·中(2016年12期)2017-03-24 20:40:00
      鋼鐵生產過程高效節(jié)能基礎研究
      淺析道教在日本文化中的傳播與影響
      論日本文化的復合性特征
      考試周刊(2016年93期)2016-12-12 09:37:47
      第二外語日語課堂教學實踐中的問題及對策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國”調子
      中國基金資助基礎研究的文獻計量學分析
      科教導刊(2015年34期)2016-01-14 21:46:18
      英媒:“中國”成美國網絡威脅敏感詞
      左贡县| 呼和浩特市| 西峡县| 巫溪县| 阿拉尔市| 叶城县| 措勤县| 桃园县| 高陵县| 陇西县| 桃园县| 通道| 应用必备| 德惠市| 沁阳市| 苗栗县| 无棣县| 宿迁市| 大连市| 林甸县| 邳州市| 民县| 黄浦区| 邢台市| 通许县| 桐乡市| 荆州市| 深州市| 会东县| 平和县| 新津县| 贵港市| 永胜县| 清流县| 淅川县| 林甸县| 白玉县| 北川| 石狮市| 莱州市| 汉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