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秀琴
摘 要:在教學過程中,為了讓音樂課變得更加生動、豐富多彩,教師要分析教材,用故事設計情境;要結合教材,層層遞進、腳踏實地地進行課堂教學;要挖掘教材,循序漸進地加深教學難度,拓寬教學深度。
關鍵詞:教學;音樂情境;層層遞進;循序漸進;腳踏實地
筆者從事小學音樂教學已有二十余年。在教學過程中,常常會碰到同仁們問:“如何讓一節(jié)音樂課變得更加生動豐富?”帶著這個問題,筆者曾多次親身實踐如何讓原本教完會唱的音樂課變得不枯燥,變得更加生動有趣。通過不斷實踐、不斷反思、不斷探索,現(xiàn)將一些平時所思、所想、所悟用文字表達出來,以期與大家共勉。
前段時間,我上了一節(jié)音樂公開課《癩蛤蟆和小青蛙》。這是小學四年級的一節(jié)唱歌課,歌曲詼諧幽默,節(jié)奏歡快愉悅。歌詞中講述了在夏夜的池塘,癩蛤蟆遇見了小青蛙,并把它認成了兒子,小青蛙也把癩蛤蟆認成了爸爸,最后再消除誤會的有趣事情,歌曲還有很多的科普意義。歌曲中還有一些鮮明的角色對白,有唱、有念,學生非常喜歡。但由于歌曲中出現(xiàn)了很多的前八、后十六音符節(jié)奏,學生在念和唱的過程中容易出現(xiàn)錯誤,存在一定的教學難度。為此,我從以下幾方面入手,讓這堂音樂課的教學效果出乎意料的成功。
一、分析教材,用故事設計音樂情境
這首歌講的是夏夜的池塘里癩蛤蟆與小青蛙之間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那么,我首先就要分析教材,特地創(chuàng)造出這樣一個情境,用講故事的方式讓學生在夏夜的池塘中身臨其境地學習這首歌曲,增強情景效果。
在上課一開始,老師就用優(yōu)美的語言講述:“夏夜的池塘,荷葉田田,水波蕩漾,一輪明月掛在天空,同學們快看看,是誰出現(xiàn)了?”然后,我用圖片請學生認識一下癩蛤蟆和小青蛙,并學唱它們的叫聲。接著,我會問:“如此相像的兩個動物碰到一起,會發(fā)生什么事情?”從而增加學生的好奇感!用好奇引學生進入課堂的學習。而在課的結尾時,我再娓娓講述,請學生用音樂劇的形式來表演《夏夜的池塘》?!跋囊沟某靥?,荷葉田田,水波蕩漾,聽,出現(xiàn)了小鳥的叫聲?!保ㄕ垖W生用竹哨吹奏模仿鳥叫聲)先是一只,再是兩只,最后出現(xiàn)了很多只……它們的叫聲此起彼伏!突然,又出現(xiàn)了癩蛤蟆的叫聲,小青蛙的叫聲,又發(fā)生了一件怎樣有趣的事情呢?(學生分角色表演)如此一來,整堂課就變得完整而吸引人。
同樣的方法也可以用到其他的課堂中。比如《貓虎歌》,就可以創(chuàng)造老虎學藝的故事情節(jié);《我是少年阿凡提》,就可以創(chuàng)設阿凡提來到村里檢查文明衛(wèi)生的情境。這樣就能讓學生在故事情境中身臨其境地學唱歌,增強情境效應和有趣性。
二、結合教材,層層遞進地教唱歌曲
音樂課的最終目的,還是要教唱好歌曲。在歌曲的教學過程中,在導入課堂后,我就層層遞進腳踏實地進行教學,唱出歌曲的角色對比。我先讓學生聽歌曲,并隨老師一邊表演一邊講故事。
在講述的過程中,我提問學生:“幽默風趣的癩蛤蟆先生為了表達疑問加了一個什么語氣詞?”隨后請學生學念第一句對白。再提問:“癩蛤蟆的聲音有什么特點?”請學生用低沉渾厚的聲音模仿著念?!氨砬橛钟惺裁刺攸c?”“又加了什么動作?”“聲音的力度是中強還是中弱?”……
當學生模仿著念到位后,再學習小青蛙清脆明亮的念白。同樣是從語氣詞、聲音特點、聲音力度、表情動作等方面層層遞進地學習。當這兩個動物聲音都學會后,我再請他們進行念白表演,而我負責唱的部分,如此往復再學習接下來的兩句念白。當學生念白能夠表現(xiàn)得很好時,我請學生再進入歌曲的節(jié)奏和旋律學習,并思考用什么特點來表現(xiàn)歌曲。節(jié)奏緊湊,我來范唱,請學生思考為什么這么緊湊,原來有很多的十六分音符和八分音符!旋律是寬廣的,還是跳躍的?請學生思考。而我在范唱曲譜的過程中做出音高的變化等,得出歌曲的音符就像跳躍的小青蛙一樣,跳來跳去。最后,再進行曲譜的學習,歌詞的學習也要像學念白一樣層層遞進,先會唱,再加語氣,再加粗細聲音變化,再加力度變化,再加動作表情,再分角色表演。當哪句不夠好或者哪個目標沒達到時,就不斷地進行練習。同樣,這個方法也適合所有的歌曲,我覺得歌曲的學唱都是層層遞進,并在不斷的感受和學唱中學會的。
三、挖掘教材,循序漸進地增加難度
在現(xiàn)有的教材上,要想教唱好歌曲,我們還要充分挖掘教材,進行二次教學,循序漸進地增加難度,加深歌曲掌握,豐富課堂內容。
首先,在一開始的課堂設計時,我讓學生先設想一下,在夜里癩蛤蟆和小青蛙相遇會發(fā)生什么事情;再聆聽歌曲情節(jié)的發(fā)展,先學念白;再學唱第一部分旋律和歌詞;接下來再學唱第二部分的旋律和歌詞。等學生會唱以后,再進行表演。其次,在音樂課教唱的開始,先請學生學唱癩蛤蟆的叫聲“呱呱呱”,并要求唱出力度的變化:從弱到中弱,再到中強,再到強,再回到中強,再到中弱,到弱。在學唱小青蛙的時候,同樣要唱出力度變化。最后,在結尾的音樂劇表演中,再一次增加難度,分兩個聲部進行癩蛤蟆和小青蛙的合唱。
如此循序漸進,逐步增加難度,反思如何讓我們的音樂課從教材、音樂本身和學生等方面出發(fā),讓課變得更加美好、有趣、生動、豐富,進一步通過挖掘教材,重新進行二次設計,帶給學生更多美的感受和學唱技能。
總之,音樂課是美育的一部分,我們要讓學生在美中學,美中唱,無時無刻不感受到音樂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