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志超
摘 ?要:歷史是一門結構和層次比較突出的課程,其對時間順序的要求極為嚴格,使學生在歷史學習中掌握好歷史發(fā)展的脈絡,成為高中歷史教育的核心。圖示教學法在增進學生理解記憶能力和學習積極性方面有顯著作用,更重要的是圖示教學法是培養(yǎng)學生學科素養(yǎng)——唯物史觀的重要方法之一。筆者結合教學實踐經驗,提出增強聯(lián)結的邏輯性和科學性、應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新圖示設計、增強學生的學習參與感、運用圖示讓學生看到“本質”、協(xié)調好圖示與課堂環(huán)節(jié)、科學合理的運用圖示六項實踐措施。
關鍵詞:圖示教學法;高中教育;歷史教學;方法應用
【中圖分類號】G633.5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8877(2021)14-0099-02
【Abstract】history is a course with prominent structure and level,which requires strict time sequence,so that students can master the context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in history learning and become the core of high school history education. The graphic teaching method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improving students' understanding and memory ability and learning enthusiasm. What's more,i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thods to cultivate students' subject quality——historical materialism. Based o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experience,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ix practical measures,such as enhancing the logic and scientificity of connection,innovating graphic design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enhancing students' sense of participation in learning,using diagrams to let students see the essence,coordinating the links between diagrams and classroom,and using diagrams scientifically and reasonably.
【Keywords】Graphic teaching method;Senior high school education;History teaching method;Spplication
圖示法是一種表現(xiàn)復雜概念或事件內容的科學方法,是正確認識事物的有效輔助工具,對提升學生學習綜合能力有重要意義。
1.圖示教學法的含義
圖示教學法又稱圖文示意教學法。指教師將復雜的歷史內容用簡潔的文字和簡單的線條展現(xiàn)給學生,通過將教學內容具體化,讓歷史教學更具條理性和說服力,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能力。歷史教學圖示以形狀特征進行分類可分為五種,分別是文字型、地圖型、繪圖型、圖表型、綱要信號型。地圖型又可細分為路線圖、疆域圖、形勢圖。而圖表型可細分為簡易型、專題性、比較性。其中專題性圖表又可以細分為對照表、分類簡表等。如果按歷史要素進行分類,可以分為歷史現(xiàn)象圖示、歷史事件圖示、時間圖示、方位圖示。時間圖示根據(jù)不同目的還可以分為大事年表、歷史紀年表、年代尺。圖示教學法圖文并茂的內容描述,讓學生可以系統(tǒng)的理解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把分散在教材各處的知識點進行有機整合,從而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圖示法因為其內容豐富度較高,被許多教師應用于教學實踐。與傳統(tǒng)教學方式比較有三大優(yōu)越性:知識的直觀感與概括性更強;將歷史知識點與歷史時間的內在聯(lián)系簡明扼要的表現(xiàn)出來;提升了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建立認知結構,學生的創(chuàng)作性思維得到發(fā)展,并且學生因為有了興趣,記憶和掌握知識點的速度得到增強,進而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在歷史學習中不斷地增強自覺精神和成功信念。
2.圖示教學法的應用意義
(1)有利于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記憶能力
高中歷史課程的開設主要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但許多學生感覺不到歷史的思維性、趣味性,而是感到枯燥、無趣、乏味。多數(shù)學生覺得歷史難學的主要原因是教材上的知識點過于零碎,學習和理解起來都不太容易。其次知識點之間建立邏輯聯(lián)系的難度也比較高。對于學生的這些困惑,圖式教學法很好的解決了這些問題,以簡約的圖表格替代了密集的文字描述。比如教學部編本必修一時,可以用一條縱軸以時間順序表現(xiàn)從秦朝宰相制度的確立到明朝廢除宰相的歷程,中間標準朝代名稱及歷朝歷代對宰相權力的限制措施。通過一個簡單的示意圖對知識點進行梳理,極大的降低了學生理解和記憶的難度,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而這正是圖示法的價值所在。只有對歷史知識建立科學的聯(lián)系,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和歷史解釋素養(yǎng)才能真正得到發(fā)展。通過訓練學生運用歷史知識對歷史現(xiàn)象進行解釋,以此培養(yǎng)學生史論結合與論從史出的歷史學科素養(yǎng)。
(2)有效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積極性
許多歷史教材的內容相對比較分散,不同板塊的知識間很難建立聯(lián)系,學生學習后往往感覺稀里糊涂,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信心造成嚴重的打擊,這和歷史學科素養(yǎng)是相違背的。所以,增強歷史課程的趣味性是提升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有效途徑。例如部編本必修一講述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時,對三公九卿的描述完全可以用圖示法將三公、九卿、皇帝的關系用圖表示出來,清晰的金字塔等級使官僚制度變得更為生動,便于學生理解記憶歷史知識和歷史規(guī)律,有效調動了學生的探究力和想象力,對培養(yǎng)學生的時空觀和唯物史觀有重要作用。
(3)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唯物史觀
培養(yǎng)學生的唯物史觀是高中歷史教育重要的任務,但以何種方式進行培養(yǎng),一直是教學的難題。培養(yǎng)學生唯物史觀的方式有很多,包括實物參觀、圖示法等方式,都能夠起到很好的作用。特別是圖示法,可以將復雜的歷史直觀的展現(xiàn)給學生,通過邏輯化、系統(tǒng)化的知識結構體系幫助學生探究歷史現(xiàn)象的本質和發(fā)展規(guī)律。比如解釋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可以用這樣的方式:
農業(yè)技術進步(鐵器牛耕、引入新物種、新技術)→封建土地剝削→農民革命→封建土地剝削,資本主義發(fā)展到一定程度→資產階級革命→資本主義獲得發(fā)展,技術進步→資本主義發(fā)展→資本主義剝削→工人運動→社會主義制度。
通過這種對生產力不同發(fā)展階段的生產關系進行對比,讓學生可以更深刻的理解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形成正確看待歷史的觀念。對培養(yǎng)學生唯物史觀和人生觀、價值觀有重要作用。
3.圖示教學法的應用策略
(1)歷史內容的圖示聯(lián)結要有邏輯性和科學性
歷史是門有完整邏輯體系的學科。歷史事件、歷史現(xiàn)象的發(fā)生,以及歷史人物的出現(xiàn),都是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是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歷史現(xiàn)象并非孤立存在,它一定與所處時代的社會歷史條件有聯(lián)系??v觀歷史的發(fā)展脈絡,我們很容易就能從中發(fā)現(xiàn)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與時間性,教師在對歷史知識建立聯(lián)結前首先要把握好歷史發(fā)展的特性,絕對不能主觀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間的聯(lián)系進行臆斷。例如,教學農民運動時,太平天國運動與義和團運動無論性質還是影響都大不相同,又如何能夠同等視之呢?發(fā)揮歷史學科的科學性和邏輯性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有促進作用,有利于學生掌握科學解釋歷史和史料實證的能力,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也可以利用圖示展開探究活動,通過讓學生填充不完整的圖示,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啟迪學生智慧,這對學生歷史思維的形成有重要意義。
(2)應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新圖示設計
現(xiàn)代信息技術促進了社會發(fā)展,對教學最明顯的變化就是教學方式的改變,這為圖示教學法應用于教學提供了有利條件。受限于教學條件,傳統(tǒng)的圖示法教學中教師只能在黑板上為學生演示,教師的可以發(fā)揮的余地也很有限,而應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教師可以自由創(chuàng)新設計圖示,可以通過運用復雜的符號,或細化知識點聯(lián)結的方式,以及色彩搭配、明暗變化等方式,增強圖示的內容的豐富度。通過設計富有特色的圖示,利用豐富多彩的圖示促進、培養(yǎng)學生的時空觀念。應用顏色深淺變化區(qū)別歷史事件以及對社會的影響深度,這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另外,教師不能一味的使用簡單線條,要多用對比概念圖來展現(xiàn)歷史知識或歷史事件的區(qū)別和相容,這有利于學生理解。
(3)增強學生的學習參與感
根據(jù)新課改的相關要求,教學活動更強調發(fā)揮學生的作用。讓學生認識到自己是學習活動的主體,由以前的被動學習轉變?yōu)橹鲃訉W習,這種轉變對教學活動的影響是深刻的,教師在運用圖示法的基礎上,結合辯論、資料收集、合作探究、小組討論等方式對圖示法進行補充,在相關活動上對學生做出引導,充分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因為是主動參與的,理解與記憶知識點會更深刻,自己所建構的知識體系的準確性得到保障,在親身參與感的作用下,學生和歷史事件的距離被縮短了,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例如,在教學鴉片戰(zhàn)爭時,教師先引導學生運用示意圖的方式對兩次鴉片戰(zhàn)爭中的事件按時間順序進行梳理,在學生對兩次鴉片戰(zhàn)爭有了體系化認識后,再講解英法入侵給中國人民帶來的災難與人民群眾的反抗侵略壯舉,學生很容易就聯(lián)想到落后就要挨打,從而激發(fā)出學生的愛國情感與時代責任感,以此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
(4)科學合理的運用圖示
運用圖示法教學首先要考慮具體的知識內容,講解歷史概念或歷史問題時,先要對歷史知識進行較為詳細的解答,學生還沒有充分消化吸收知識時不應運用圖示,一般而言圖示法最合理的運用時間是進行總結或知識升華時。例如,講授英國政治體制時,首先應當對君主立憲與議會共和進行解釋,然后再講解英國議會與首相的關系,特別是上議院掌握最高司法權的特點與首相由議會多數(shù)黨領袖擔任的特點,將各自的權力與關系進行說明后,再在其中建立聯(lián)系,不然學生聽完肯定是一頭霧水。教師應當根據(jù)教材內容的特點和課堂教學的邏輯,找準合適的時機,提升歷史教學的教學質量。
(5)協(xié)調好圖示與課堂環(huán)節(jié)
圖示法適用于課堂教學的所有環(huán)節(jié)。教師在備課階段先將課本上的知識進行條理化、系統(tǒng)化的梳理,這能有效提升教學效率。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中教師還可以應用圖示法,按照歷史的時間發(fā)展順序和因果關系不斷延伸歷史知識,再提出問題,通過構建歷史情境,進而促使學生進行思考。例如,在教學法國大革命時,先用圖示法表現(xiàn)法國資產階級吉倫特派領導革命的失敗結局,此后無論是雅各賓派還是熱月派都不能建立穩(wěn)定的政治格局,只有拿破侖的法蘭西第一帝國實現(xiàn)了穩(wěn)定局勢的目標,其后雖然經歷了拿破侖復辟和七月王朝的短暫統(tǒng)治,但解決大革命造成的穩(wěn)定失衡的還是拿破侖,也是在此時法國真正實現(xiàn)了革命的目的,即充分發(fā)展資本主義經濟。在此就要提出疑問,為什么前面的吉倫特派和雅各賓派沒有實現(xiàn)政治穩(wěn)定?拿破侖(或者說拿破侖派)的成功因素有哪些?拿破侖派對內對外產生了哪些影響?特別是在結課的環(huán)節(jié),圖示法的運用效果特別顯著,便于學生回顧課堂所學知識,提升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和運用能力,讓學生學會學以致用,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6)運用圖示讓學生看到“本質”
相比于初中歷史,高中歷史的內容,無論是在深度還是廣度上都是初中歷史無法比擬的的,特別是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唯物史觀,這是高中歷史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要求。高中歷史教學不再只是向學生灌輸基本史識,其真正目的是使學生可以透過歷史事件去研究事物的本質及發(fā)展規(guī)律,應用圖示法不但可以建立知識點之間的發(fā)展軌跡,還可以對比相似的事物。將知識點進行多種方式的處理,讓學生能夠充分體會到學習新鮮感,學生可以更加全身心的投入到歷史學習中,這無論是對學生自身還是對中學歷史教學的發(fā)展都有重要意義。
4.結語
綜上所述,圖示教學法的應用范圍較廣,且不受太多客觀條件的限制,可以普遍應用教學活動中,是優(yōu)化教學內容,提升教學方法的重要的路徑。對學生來說,知識的掌握度和學習聯(lián)想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得到有效鍛煉,特別是掌握了唯物史觀的方法論,這為學生今后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劉夢瑤.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高中歷史高效課堂的構建[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10):181
[2]陳婕.情與趣涵養(yǎng) 理與實同行 ?德與智互動——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歷史高效課堂模式的有效構建[J].新課程導學,2020(27):80